还没有真正开始参观展览,当我站在宁波博物馆周围的广场上时,我的视线就已经被这座博物馆建筑物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强烈的空间艺术的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所谓宏伟的建筑物其实我以前也见过不少,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就是印象较深的一处建筑,但那都是通过电视镜头看到的,因为摄像机拍摄比例的关系总是对宏伟一词的含义感受不够真切,这次站在这座博物馆的面前,我想眼前的这座建筑也可堪称宏伟了,这不仅因为这座博物馆的占地面积确实很大,还因为这座建筑的独特设计给人一种空间被切割交错的错觉,使其看起来更加气势恢宏。然而我感觉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还不是因为宏观的设计,而在于细节上装饰的别出心裁,当我从广场上由远而近向博物馆走去时,我渐渐发现这座整体外形设计很有现代感的建筑,墙面竟然是用数不清的旧砖头和旧瓦片堆砌而成的,这样的墙面我是极熟悉的,小时候住过的外婆家的老墙门的墙面上也堆砌着这样的旧砖旧瓦,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构思是把传统建筑元素的古典之美融入到富于现代感的整体建筑中,而这种古典之美又未超出我的记忆范围,更加让我感到一种亲切感,熟悉的传统元素与强烈的现代感起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这也正好体现了博物馆是用来展现古今沟通的文化用意,让人体会到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和艺术功力。看来身临其境的参观确实要比看电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这也让我对接下来要亲身参观的展览抱着很大的期待。
因为是第一次参观博物馆的缘故,其间也犯了不少小错误,留下不少小遗憾。第一个犯的错误是我竟然把展览室的出口当成了入口,于是就不能以历史演进的顺序依次参观展览了,只能从所属年代最晚的文物开始看起,这样变换了顺序反而让我感到更像是在自己所处的时间点上追溯历史,由近而远走进时间的隧道走向历史的深处,然而不管是如何反复颠倒,都不可能走出一个改变了的历史路径,历史之势,浩浩荡荡,坚韧而不可动摇!
展览室以浓重的中国红作为整体的装饰色调,体现出一种凝重和庄严的整体气氛,表达了历史的厚重感。从展览的《前言》中我得知此次参展的文物一共有82件,数量超出了我预期,文物所属的年代从五代十国追溯到石器时代的各个主要文化遗存,时间线索跨越几千年。
参观一开始我就走入了一个中华文明史当中被后人盛世的朝代——唐朝,盛唐时代以其雄厚的国力作为支持,给后世留下的文化遗存也大多以雍容华贵为审美取向,我看到此次参展的文物中最能体现这个时代文化特征的应该是一对《三彩天王陶俑》,因为唐代文化在我的印象里除了服饰与诗歌,就是这绚丽多彩的三彩陶器了,但我曾经亲眼所见仿制品的大多是骆驼与马的形象,表面的釉色也大多是明亮崭新的深黄色,但这次在我眼前的是一对类似佛寺天王殿中的四大金刚的形象的陶俑,整个陶俑体态雄健多姿,面部表情愤怒狰狞非常生动,表面的釉色大部分地方是深沉的墨绿,其中也夹杂着如行云流水般流动感很强的金黄色线条,整体做工细腻精致,给观赏者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参观这件展品的同时我发觉旁边的几个参观者在看到展品旁边的简介时互相轻声的议论了起来,简介中写到:“天王俑亦称镇墓俑,所谓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唐三彩虽然斑斓明丽、光彩夺目,但质地比较粗松,一般不作为日常生活用具,而是用作随葬明器,它的出现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于是我听见大多数的参观者都在感叹,只有富人们才有享受到厚葬的机会,才能在作古之后还被这些精美的陪葬品包围着,而大多数的寻常百姓生时生活艰难死后尸骨随风化灰又有谁记得?洋洋二十四史好像记录的都是王公贵族的事迹,民间故事又有几段名垂青史?于是又有人想起了这样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于是我的思绪也随着这些参观者的议论陷入了沉思,其实我也在别的场合中或者在媒体里面或多或少都能感觉得到,有很多人会把现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与历史上唐朝盛世的繁荣局面做比较,我想要比较的话就应该是全面的比较,在比较社会繁荣国力昌盛的同时,殊不知上面提到的诗句同样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而贫富差距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最深刻的矛盾问题之一,开世博办奥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几乎每次做出了让大多数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举动时,都会有人站出来说还不如把这些投资捐助给希望工程或生活困难的老百姓们,这样的话题在很多场合都无法回避,但我觉得在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上我们除了心怀大慈悲以外还应该有大胸怀和大眼界,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并不会是片面的影像,我看到的大多数能感动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呐喊,看到的大多数巧夺天工精美的工艺作品则是少数有钱人用财力集合起能工巧匠们的创意思维的产物。我想对于文物或是艺术品,如果过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联想一件文物与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这就是心胸不够开阔有点私心杂念了,应该是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才能真正体会到艺术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
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我的脑海中总是泛起周杰伦那首《青花瓷》的旋律,但遗憾的是这次参展的文物当中并没有青花瓷的展品,倒是有几件青瓷作品让我流连良久。这其中最吸引我视线的一件三国时的《青瓷羊形器》,在古代“羊”字与吉祥的“祥”字义通,所以羊的形象被用于古代各种器物当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以求吉祥平安之意。而眼前的这件青瓷羊形器是一个俯卧的造型,体态丰满温顺驯服,表面釉色温润均匀,羊身上刻划有羽毛纹,整体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但就是这件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的文物其所处年代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三国的历史我还是比较熟悉的,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英雄辈出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在一个大浪淘沙的快节奏时代里,忽然出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印象,反差之强烈让人怎能不感到诧异?然而我想起了另一条历史脉络,比如《世说新语》当中所记载的魏晋人风,这群身处乱世却有着独立文化人格的仁人志士他们的淡泊名利高风亮节被后世文人奉为楷模,战争的硝烟并不能玷污他们那宁静致远的心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却淘不尽独立的文化人格,中国历史当中很多次的改朝换代都是以武力对决的方式进行,但是我们的民族却没有因此变得暴虐蛮横,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历史还有另一番面貌,就是如同眼前所看到的青瓷羊形器的温文尔雅的面貌,其代表的是深沉的人文关怀,是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了这样一条不太让人感到刀锋戾气的温和又无比有韧性的历史脉络在不停跳动,纵然被外强践踏蹂躏,纵然内心曾有过多少武力变革的激情,我们的中华文明却步履蹒跚的一路走来,让人看得清它的每一个清晰的脚印,从未中断。
在参观这次展览的过程当中我感觉我的历史知识的储备还是很不够,因为当我看到一件《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时,我竟惊叹不已!我曾经在北京动物园亲眼见过犀牛,不过那是非洲犀牛,而眼前这件铜犀尊的犀牛形象竟然与我印象里的非洲犀牛的形象竟是如此的酷似,可见这件文物的整体造型是采用了写实的艺术风格,一头肥硕健壮的犀牛跃然眼前,同时犀牛全身又通体镶嵌有明艳华丽的金丝纹理,我觉得这件铜犀尊应该是此次参展所有文物当中实物最具观赏价值的一件文物之一,我想创作这件作品的作者一定是见过真实的犀牛的,但是这件文物来自遥远的汉代,我惊讶于我的疑惑,中国古代的大地上也曾有犀牛奔跑过吗?因为无论是这件铜犀尊本身,还是这个问题都让我印象深刻。回家后我搜索了百度百科,知道中国古代是真的有犀牛存在的,直到上世纪20年代才正式宣告灭绝。灭绝的原因不外乎气候的变迁以及人类的屠杀,犀牛角是珍贵的药材,犀牛的皮革则被古人用来制造铠甲,所以被大肆屠杀,在正式宣告灭绝的几百年以前就已踪迹罕见了。其实不止是这件铜犀尊,我看到在此次参展的很多文物当中有大部分都是以动物的形象为造型,比如有鸡嘴壶、有虎符、有奇特的铜鼋等等不胜枚举,可见古人的生活与大自然的关系远比今人要密切的多,但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先进的制约,生产力很低,人们总是要与野生动物争夺各种资源,于是就有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这样的口号,而这样的口号其实与我们记忆的距离并不遥远,而与大自然开战的结果是中国历史的文明史可以用文物和文献来见证辉煌绵延,但当我们翻开一本自然史时却总是回避不开水土流失和物种灭绝的遗憾,荒芜的土地再也无法利用,灭绝的物种再也无法复生,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似乎成了最暴虐最具侵略性的物种,而大自然的报复更加暴虐,近年来屡次大地震的杀伤力甚至动摇了人类文明根基的冰山一角。我想既然在文明史当中化解暴虐的最好办法是人文关怀,那么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应该怀着更大的怜悯之心去关怀一下。
先秦春秋时的青铜器以及玉器占据了此次参展文物的大部分数额。如果说三国时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那么春秋战国就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时代,因为虽然诸侯纷争群雄逐鹿的情况也是众所周知,但周朝以礼治国的理念到那时并未完全被埋没,而诸子百家的争鸣也使崇尚礼乐之风更加兴盛,所以才会让我们后人看到如曾侯乙编钟以及许多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这是一个审美观念与国运兴衰系于一体的时代,人们对文化的重视和对审美的诉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迎来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次光芒闪耀。即使是在几千年以后的当今这些文明的火种依然生生不息亘古不灭,如果把孔孟之道去伪存真也可作为社会道德和个人行事的准则,也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当时的器物大多构造奇特精巧,器物表面往往饰有飞禽走兽的纹理,奇异多姿,瑰丽繁复,让人不得不为几千年前的工匠竟有如此的精巧构思和高超的制造技术而惊叹!
此时我忽然感觉遗漏掉了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没有欣赏到,于是就在光线昏暗的展览室内四下环视起来,找了好一会儿终于在各种青铜器林立的展室内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就是商代用于祭祀的青铜重器——《四羊方尊》,在参展的各件青铜器中方尊的体型并不算是最大的,但看到实物我还是觉得比我预想当中要大一些,我走近细看竟久久不想走开,和前面看到的青瓷羊形器青瓷羊形器不同,四羊方尊的羊的造型代表着孝道,我想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呈现的造型是山羊而不是绵羊吧,四个山羊头的形象细致逼真,而方尊表面饰有繁复的兽形纹理,纹理错综严密好像是记载远古文明的密码让人辨不清就里却想要追究究竟,所以才不舍马上离去。其实我对于四羊方尊的深刻印象并不只是源于文物本身,还因为一部名为《五月槐花香》的电视剧里面曾经讲述过有关商代方尊的故事,剧中所用的道具酷似四羊方尊,这个故事把文物与拥有者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雨传承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每一件都好像是有灵性的,文物往往会给拥有者的命运带来其妙的改变,或坎坷多舛,或颠沛流离,多了无尽的冒险和波折,虽然也许电视剧的剧情纯属虚构,但我确实听说过许多文物与人生的真人真事,珍贵精美的文物总是能勾起人的占有欲,却也能给人带来命运的跌宕,想靠文物敛财发迹让人生的道路走向辉煌,结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于是我就在想眼前看到的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到底是用来欣赏还是用来拥有?这是个问题。
就像海洋中的鱼,越是生活在水深处就越是长相怪异一样,此次参展的文物也是年代就越是久远,造型大多越是奇特,艺术表现手段也越是抽象夸张。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来自三星堆遗址《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面具》,,这些青铜器都是神秘的古蜀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作,青铜人头像虽然是按真人头像比例塑造,但面部形象却不像希腊雕塑那样是当时真人相貌的写真,而呈现出一种夸张的面貌,尖尖的眼角高挺的鼻梁微笑的嘴一直咧到耳根,这样的形象给人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诡异感觉,是艺术的表达还是真相的诠释,引发人无尽的遐想。更诡异的还有形体硕大的青铜面具,还是和青铜人头像差不多的相貌却鼻梁高过头顶,最奇特的是这副青铜面具还有一对突出的眼睛,这种眼镜被称为“纵目”,据说是按照古蜀国第一任首领蚕丛氏的形象塑造的,这种猜想只能引发我的更大的猜想,我觉得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就将是人非人间之人物非人间才有了,虽然百度百科里说很多资料记载都表明三星堆遗址与外星人无关,但我还是愿意这么想。
再往上追溯,我看到了来自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陶器,良渚文化的玉琮,龙山文化的黑陶罐,还有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蜷体玉龙,特别是这件蜷体玉龙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称,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故而华夏银行把这件文物设计成了徽标,这确实是“华夏”一词最恰如其分的文化诠释,也是象征中华文明起源的最鲜明的标记。由此我感觉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同时也走到了此次展览的尽头。
其实此次展览当中的文物虽然以前在这样那样的场合见过各种图片和文字的介绍,但当我看到实物时还是觉得有种真切感和震撼力。说到最终的感想,我联想起了前段时间曾有朋友去澳大利亚旅游,他回来后的最终感想竟是觉得外国什么都好要是各方面条件允许就不想回来了,我很想对他说去看看这个展览吧,你会被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所折服,会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但是这话我觉得说不出口,我担心会马上被朋友顶回来说博物馆里的文物只能代表过去的文明富人的奢侈,可是我还是想对这位朋友说他在外国看到的也不过是为了繁荣旅游业而布置的风景,而不管是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真实生活的状态都会平常如一面湖水,却时常被风雨吹皱了心情泛起层层涟漪,出行旅游或者进博物馆参观展览都是为了拾取一抹人间的颜色去靛染生活的湖水罢了。
赞(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