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零一零年,甘肃省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影印出版了《漳县古楹联》(漳县文史资料第四十四辑)一书,辑存了《漳县古对联抄录手迹》和《对联燹余》,其中成大猷辑录的《对联燹余》约占书中三分之二的篇幅。该书的出版发行,为我们集中展现了漳县及附近地域自晚清以来对联艺术的成就,更是填补了漳县乃至定西、陇中地区楹联史上的部分空白。
《对联燹余》是清代漳县籍诗人成大猷倾注半生心血,辑录的当时陇中庙宇寺观、名人名士及自己作品的一部联集。
一、《对联燹余》作者成大猷
二零一五年,《甘肃对联集成》付梓,书中收录了《对联燹余》所有的近五百副对联,此举不仅使《甘肃对联集成》增添了一份厚重和内涵,也使《燹余》稿中近四十位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更能广为流传,正如《对联燹余·引》所渴望的『肯使其藏之箧衍,传之同志,不至与室庐寺观同为灰烬泯灭亡否』,作为《燹余》的辑录者,成大猷其人功莫大焉。成大猷(一八零三——一八六八),字仲经,号逸园,身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其人极富才情,着有诗集《逸园诗草》二卷等,是陇中著名的田园诗人。
《对联燹余》的《序》和《跋》,分别作于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十月廿八日和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十一月廿七日,该书完成时成大猷已六十四岁,距他去世大约也就一年左右,成大猷年事既高,生计困顿,心境凄哀之余,成书实属不易『燹余』二字,正是对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他的有心,我们才能于一百五十年后,重新一睹陇中诸县地方名流的神采风范,也让这些熠熠生辉、别具风貌的联句没有随着岁月更替、人事代谢而湮灭,随之留存下来的,还有当时陇中地区的社会动态、民俗民风。
二、《对联燹余》的内容构成
通读《对联燹余》书稿,其内容构成大略可分为两个部分。1、成大猷辑录他人作品
其中一部分是古刹、庙观、书院对联,此类大多应是成大猷『或至人家,或游神庙』游历时所『随笔之』的,其中有莲峰山大五台夷齐祠、伏羌石夫子祠、郡西关东岳庙、木梯寺山门接引佛、万花寺六圣殿、南安书院文昌、陇西十方山关帝、北堡三圣宫、新市镇观音阁、马王庙左牛王右天官等好几十处。另外一部分为交游题赠、唱酬贺挽的联作。这些寺观祠庙,除一部分在漳县外,邻近县邑的渭源、陇西、临洮及甘谷、秦安、武山均有分布,兰州五泉山亦有涉及,包括题赠贺挽作品,作者有王了望、陈长复、吴镇、吴可读、王心如、李则广这样的大家名家,也有王宪(漳县人,河南布政使)、吕高培(陇西县令)、孙是兰(秦安县令)、孟钟瀛(陇西县令)等一方官员,也有杨晓岩、李朝栋、马国栋、包寅庵、陈至要、张敏行等学者名流,还有钱宝仁、尽山上人、乩仙、陈至理、陈至法等不易考证的地方作者。由地域分布和作者构成可以看出,成大猷有着较为广泛的交游。
而对联本身,除了吴可读所题伏羌石夫子祠联:
槐市访遗踪,看空庭草寂,荒冢花殷,何处认唐封宋赞;
杏坛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春风。
以及吴镇题兰州五泉山千手佛联:
一心念佛佛如来,鹤唳猿啼,都演出三生妙谛;
千手示人人不悟,龟毛兔角,直指开四大疑团。
见于《清联三百副》等典籍之外,其余的对联则几乎很少流传于世,其中不乏精美高妙之作。
如陈长复题渭源夷齐祠联:
当年短歌谁和,数千载溪声山影,都喻苦心接麦秀;
今日芳躅犹新,几百代富饱贵馨,谁争高节胜薇香。
陈长复,字来心,陇西人,雍正元年(一七二三)三甲进士,能文善书,为文高迈雄奇,时人称其为『旷代逸才』。但若不是《对联燹余》的存录,他这副题夷齐祠妙联,恐怕后人是无从欣赏了。《燹余》中此类例子举不胜举,笔者在下文将择要阐述。
2、成大猷自作对联
书中收录成大猷自作联大约有一百二十多副,有题赠、贺挽、节庆、咏物、纪事以及庙宇园亭对联,从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生活关注时事,如别开堡门联:堡何以居坤,知保身莫如藏也;
门胡为向艮,想御寇惟有止乎。
乱后重修双轮磨联:
想当年蚁磨偕旋,如首阳义士,真个是难兄难弟;
看此日风轮并转,似陇右流民,不堪言匹妇匹夫。
在对乡居日常农耕生活记载当中,透露出对当时兵乱纷争的局势的慨叹惋惜,和对天下太平的期盼与渴望之情。
三《、 对联燹余》的艺术成就
《对联燹余》所辑录的大部分对联和其作者,于其它典籍不是很常见,但有一部分对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即使放在古今名联当中也毫不逊色,而成大猷对联作的一些简练赏析的文字,更是颇有其独到之处。如开篇第一副,陈长复题莲峰山大五台夷齐祠的二百一十八字的长联:
从石炼女皇,到商末周初,君臣天二圣见裂一璺,四只手用力捻匝纤丝无漏,嗣后蝼蚁豺狼尽情钻啮,灭不了当年手痕,终畏兄弟两个,为之颜汗心戳,遂叫好人胆壮,拈出春秋纲目二十一史,都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霜,看守青天永不破,立这功代锡衮冕、世报明禋,犹是薄酬大老;
自宇妥公子,觉巅节麓稳,魑魅峤五台显峙千秋,八方风合气吹青寸壤皆灵,至今岱衡嵩华绝顶巍峨,压不倒此峰风色,要让崚嶒一头,服其骨冷光寒,更有何物势长,擎起腰胯脊梁十二万期,敢说蛇龙虎豹夔魖獝狂,遮拦翠峤暂不高,由别处烟绣松篁、云扶宝座,总属浪称名山。
成大猷是这样评论的:『荒诞奇似读李长吉诗。夷齐是开天辟地第一义士,此联是开天辟地第一奇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祠夷齐,则莲峰一培塿耳,何足劳人屐齿?』虽然『第一』恐有过誉,但紧扣住了一个『奇』字。
再如无名氏题伏羌城关帝的联:
心存汉室, 等伯约魂归, 要问蜀亡故事;
志在春秋, 因尼山道远, 来遵石子前闻。
联中提到的蜀汉名将姜维和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石作蜀,都是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石作蜀当年于孔门学成返乡,传播儒学和西周文化,使三陇文教大兴。姜维恢复蜀汉基业不成而惨死。以此联题此处关帝,诚如成大猷评论:『是当亭关帝,不可刊置别处,斯真善题目佳境者,惜亡其姓名。』只是可惜如此妙联,作者却无从查证了。
再如包寅庵题戏台联:
要看早些来,大提纲全凭起手;
须听完了去,好结局还在后头。
读来回味无穷,令人三思,成大猷评曰:『道尽古今传奇演义佳境。』作者包夏时,字孟庄,号寅庵,武山县人,嘉庆年间岁贡。
再如武山杨廷栋《杨文心先生教思》联:
笃实发辉光,抵宝玉万千气象;
束修甘淡泊,支寒窗五十春秋。
成大猷评曰:『为村学究, 长多少声价。』此联作者杨廷栋,号晓岩,武山人,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举人,嘉庆任浙江景宁县知县,后改任河州(今甘肃临夏)学正。《燹余》中收录他联作颇多。
再如尽山上人赠李韶庵先生联:
前身想亦由金粟;
佳句应须贮锦囊。
『金粟』之言出自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而『贮锦囊』说的自然是李贺,成大猷评道:『凡用本家故事,皆因其人之遭际事业,与古人有关合处,非漫夸孔雀为孔子家禽也。』点明受赠者李韶庵先生与诗文学识亦有造诣。
还有一些逸园未点评的妙联,下笔流畅,寓意深远,略举几例,如陈长复题内官营创造魁星阁联:
飞阁架银河,蘸笔千寻,顿点开前程暗淡;
层峦扶玉斗,量才百石,都倾入此地文章。
陈长复题郡北关庙台联:
大义统天, 仰阁倚鸿蒙,高吞沧海红日,照明一川花柳,咸吐忠孝余香,增色陇表;
神勇御地, 看坐临庄岳,回挽昆仑黄波,洗清四境鼠尨,共濡乾坤正气,添声渭流。
杨晓岩题苗家庄桥楼上文昌联:
世途坑堑深,才失足须防堕落;
天路云霄近,猛抬头不用攀跻。
崔恒泰题藏经殿联:
如来不诳语, 一片婆心,只是传薪借火;
法藏即灵山, 千般筏喻,岂云遗剑刻舟。
乩仙题山门联:
春风鼓庶物,听檐前紫燕黄鹂,竞演真如,岂止青牛赤兔消驴梦;
和气蒸祥原,看砌上绿苔碧草,早含生意,不惟淡李浓桃出桂宫。
在《对联燹余》中,成大猷自己的联作亦颇多佳制,试举几例,如题太平堡城头悬钟楼联:
塔影挂清汉;
钟声和白云。
凌虚倒影亭联:
客至浑疑天上坐;
花开真在镜中看。
赠刘姓联:
此间最乐休思蜀;
以外无方可避秦。
重建牌门联:
何处觅飞鸿,仅饬华门留指印;
几时征梦草,难将婪尾话离情。
这些作品,或雄壮,或清远,或豁达,或凄婉,另有大量作品引经据典、文笔雅切,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不凡的才气。
《对联燹余》所辑录对联,除了有较高的艺术性之外,很大一部分有很强实用性,所涉及有春联、挽贺、祭祀、厅堂、题赠、纪事等等,尤以成大猷自己创作的对联所占比重较大,亦有时人不少联作。如甘谷进士李则广题财神对联(原注: 后供龙王,上供无量观音):
向后莫作风波,蛟室龙潭助予呈宝;
往上只行功德,北天南海准尔发财。
有武山岁贡包寅庵所作屠肆春联:
宰天下亦如是矣;
成佛地岂在斯乎。
有陇西进士张敏行自题书斋联:
竹君子何曾受暑;
松大夫原不知寒。
有陇西丞钱宝仁游逸园见赠联:
几时菡萏生漳水;
此地湖山似故乡。
有陇西拔贡李朝栋题书斋联:
笔阵纵横云起处;
书声嘹亮月明中。
有尽山上人挽友虹桥翁联:
神马奚归,想蓬岛莲池,必添胜友;
口碑安在,当水滨雪径,但问行人。
有孙自新先生挽卢二先生联:
昔年三凤雍喈,韵逸音清,凤声偕奏笙镛外;
今日一龙跳跃,头昂尾掉,龙腹隐藏云雾中。
而成大猷本人的联作,突出实用的占了很大一部分,也各举几个例子。 如春联,紧扣时令而不落俗套,如下两联:
春回柳眼梅须里;
家在山光水影中。
牧人依旧寻鱼梦;
过客从新话柳荑。
如祭祀联,涉及有常见的文昌、关帝、三星、龙王、子孙娘娘等神灵,亦有八蜡马牛王、麻家娘、朱鸠娘等地方神祇,所题内容亦切,如题文昌社联:
每当二月悬弧,祝寿恍如超桂苑;
试看六星冠斗,分光高可步蟾宫。
贺挽之联, 成大猷所题多为嫁娶、祝寿、入学、受功等,其中几副挽联情真意切、体察入微、颇为感人。 如挽姨母张太孺人:
冰室重逢,予季九原应觌面;
瑶池遽返,家慈无处更谈心。
从上联中我们能看出姨母幼子早夭,此时应能与母亲黄泉相会,下联痛述作者的母亲因姊妹去世而无人相对谈心的凄哀之情。 如挽孙文星亲家:
妻亡不过十旬,泉路重逢真快意;
母老未能终养,夜台遥望转伤心。
上联说亲家之妻去世不久,亲家追随而去相会泉路应该会感到高兴,而下联笔锋一转,点明亲家之母却犹健在,魂魄回望,不能侍奉母亲而无限伤心。
成大猷所作有一大部分是纪事联,对日常生活中的起居、修葺、农事多有记述,其中也不乏精品。
四、《对联燹余》的文献价值
《对联燹余》在为我们展示了当时陇中地区对联艺术的成就外,其对古刹寺观、民俗民风、地方神祇的题写,让我们读罢之后,可以想见当时的风貌景观,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成大猷在《对联燹余·引》中说:『余不幸有对联癖,或至人家,或游神庙,见有为才子之最而善题目佳境者,辄爱之慕之默识而随笔之,纵有遗失犹可待补于异日。因就所存者裒而集之,以志半生酷爱之苦心焉。 第不知苍苍者,肯使其藏之箧衍、传之同志,不至与室庐寺观同为灰烬泯灭亡否,呜呼!』此《引》写于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十月, 距今整整一百五十年,『室庐寺观』大多已化为灰烬,但所辑对联,由成氏后人『藏之箧衍,传之同志』,直至后来《漳县古楹联》及《甘肃对联集成》的问世,不但偿了逸园老人的生平之愿,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结语
在《对联燹余·跋》中,成大猷记述了他对对联的态度和认识,他说:『对联小技也,况余之抽黄对白、雕虫刻鹄,尤技之至小者,拉杂摧烧之宜也,何必磨龙宾秃毛颖污楮先生以存此无用之技尔。然自仓颉制字以来,凡所为联字成句联句成章者,果能如三代六经可以垂训万世乎?果能如廿一国史可备历代实录乎?果能诗如李杜称仙称圣文如韩苏为海为潮乎?不如也不如。而何以哀枣灾梨,使有用之才不勤四体不分五谷,独执之以消磨岁月糜费廪禄乎?盖皆此不忍拉杂摧烧之一念成之也。忆余从弱冠以迄华发,随录酬应,虽未必得题目,惟境向心之所好,旬煅月炼,不知耗干几许心血,捻断几多颐髭,始成此无用之技。一旦火之可惜也,因不避续貂之诮俾嗣武录之,以附于诸老先生之后,后之览者其哂我耶其怜我耶!』从跋中可以看出,成大猷认为对联不过是小技、无用之技而已,不能与经史诗文比肩,这也符合当时科举出身的一些文人对对联的认识态度。但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自谦,又是一种自负,如不认同对联的价值和作用,断不至『旬煅月炼,不知耗干几许心血,捻断几多颐髭。』而就目前来说,对联的普及传播度,尤其是其实用价值,应该已在诗词之上。对联习俗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而其进一步传承,离不开广大楹联人的努力。尤其是当下,国家高度重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楹联的兴盛和发展恰逢其时,我们学习前贤的目的,就是要继承发扬,以他们的勤奋和成就激励锤炼自我, 涤心胸、开眼界、吐故纳新、更上层楼。诚如成大猷后人——甘肃省楹联学会顾问、陇上著名诗联家成倬所言:『读《对联燹余》,重在温史。这是成老先人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遗产。其次,是学习各种楹联的创作。既然前人为我们做出榜样,那么,我们的路将会走得更远,更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