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山西公共频道《对联中国》制片人
《道德经》中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为治国如同做菜,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同理,做电视节目也如同『烹小鲜』,需要把握好各种佐料的浓淡,才能出来『色香味儿』。以下就以《对联中国——全国首届对联高手电视大赛》(以下简称《对联中国》)为例,来谈谈如何做好文化类节目这道大餐。
一、如何把握文化类节目的文化底色
文化类节目因为『曲高和寡』向来以难啃著称,『对联』更是雅中之雅,虽然家家户户门前都贴对联,但会撰对联的、能看懂对联的却少之又少, 在各种新兴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对联渐渐退到了远处。 因此,弘扬和普及对联文化, 就是打通现在和过去的阻隔、 唤醒普通人心中沉睡的传统文化情结, 延续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血脉中深藏的文化基因和传承。然而, 在观众的口味已经被娱乐化的今天,对联节目可以说是一档『生冷大餐』,如何烹出它的色香味儿, 让习惯了娱乐节目的观众接受并喜欢, 需要有勇吃螃蟹的首创精神和对节目方向的坚定把握。 作为全国首档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档以对联为主题的文化创作类节目,《对联中国》在创意之初,就确立了几个原则:
1、要保持对联的原色,不能披文化之皮行娱乐之实。
如何将节目做得和娱乐节目在收视上有一拼一直是《对联中国》团队纠结的问题,是一味屈就观众的口味,还是做自己的风格,培养自己的收视群体,一直是策划之初讨论不休的话题。最终,《对联中国》确定了专业、权威这样一个基本品格。节目组联合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 在中国楹联学会的指导下,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十八位顶尖对联高手, 并特别邀请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副会长做节目的评委,在题目的设置上,注重对联知识的各个点的关照与普及,从基础对联知识,到出句对句,再到对联创作,难度层层递进,符合对联的基本规律,使节目首先具备了科学性、 权威性这样一个基本底色,确保了节目的文化厚度,坚守了对联的文化底色。
2、要有真枪实弹的即兴创作,而非只是娱乐观众的虚假作秀。
在《对联中国》之前,屏幕上活跃的文化类节目有《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二零一六年春节和《对联中国》同时推出的还有《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多以考察、比拼选手的记忆为主。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的主创者, 我们首先思考的是: 何为文化? 文化类节目的几个必要元素又是什么? 如果只是背诵, 是否能展示对联文化的深邃内涵? 背诵经典的好处是极强的带入感,让观众可以瞬间进入,但如果只背诵经典,势必会造成对联界一致的缺憾——没有作联。所以,《对联中国》最终敲定为请真正的联家上台,而不是背诵高手。要将节目做成联人展示的舞台, 向观众展示对联文化和联人的魅力,而非浮夸的表演作秀。所以,无论是预赛,还是决赛,除了开始少量的基础知识快速回答外, 节目的重头戏是后面的即兴对句和作联环节, 因为是即兴创作,有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有了和体育赛事一样的不可期的效果,跌宕起伏、精彩无比。
第一场预赛中,在面食表演环节,选手关永梅为面食表演现场作联:
如神人助,指间抻出千丝雪;有年味生,案上端来一碗春。
这副联引评委现场争执, 比赛现场掀起一个小高潮。
在第二场预赛中, 选手蔡聪为剪纸和面猴现场作联:
镂月裁云,窗花名片二维码;迎春送瑞,槐第人家一品侯。
清新活泼的语言让现场观众由衷叫好。
在决赛『抛物嵌名』环节,主持人现场抛绣球, 要求选手为接到绣球的观众在五分钟内作一副嵌名联。 比赛现场, 一名叫『子良』的小朋友接到了绣球,选手金锐根据他喜欢飞机、注重诚信的特点,很快为他作出嵌名联:
奇气御风称列子;良材重义学关公。
这副对联里, 巧妙地用了列子御风而行和关公义薄云天的典故, 将观众的性格特点和山西人体现了出来。『子』和『良』分别嵌在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和下联的第一个字,用了一个『蝉联格』,被点评嘉宾连称夸好,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评委也为此联打出了九十七的高分。
还有, 在第三场预赛的最后一个环节中,选手黄武因为不规则重字被反超,意外止步决赛。
诸如此类的精彩和意外都让比赛变得极得看头, 著名文化学者、 点评嘉宾蒙曼说:『我特别喜欢主观题这部分,大家现场做联,第一个比拼功力,第二个构思巧妙,近几年的对联越来越庸俗化, 全是和金钱有关的, 但这两天的对联大赛体现了文脉相承、 精神相承,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感情、有担当,我们可以看到这十八位选手都是不同职业,有老师、有记者、有律师等等。他们汇聚到这里体现了楹联文化的魅力、还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电视媒体用这样一种宣扬的方式、 对中国传统对联文化的支持,可以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复活、得以兴旺。 』
冠军赵继杰说: 这两天的赛事, 比编剧还要精彩。
二、如何调制文化类节目的文化馨香
在现在电视节目极大丰富、 观众口味日渐挑剔的情况下, 如何将文化节目做得观众爱看, 能让观众在众多的节目中闻香而动,《对联中国》在节目流程和比赛形式的设置上,把握了以下几条:1、题目设置由易到难,要将对联做得『日常』。
文化节目并不是一定要端着, 越是文化类节目,越要放下架子,做出日常的味道来。而且考虑到观众都是非专业人士,从观众的收视心理考虑,题目需由简单到难,先让观众进入、熟悉,然后再进入现场作联。
如: 预赛第一场第一个选手答题:
1比、请回答以下词语哪个与『读书』对偶最工整?
A知识 B求学 C学习 答案: B
2、请回答以下成语哪一个与『天马行空』对偶工整?
A与虎谋皮 B羚羊挂角
C雪鸿指爪 D画龙点睛 答案: B
第一环节快速回答的题目都是和观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耳熟能详的, 这类题目的带入感很强, 能让观众瞬间无障碍进入节目,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 紧接着,在后面的出句对句和命题作联环节, 题目出的都是面食、剪纸、大红灯笼等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主题,使节目具有了天生的亲和力,让对联『贴地飞行』,让观众能看进去,能看懂,比如第一场最后一个命题作联环节,出的是『请为你家厨房作一副联』。 非常生活化,所以,当选手关永梅作出『来年第一瘦地; 吃货无双靠谱时』时,观众会心一笑,显身然,他们看懂了,并且打心底里接受了,这就是『贴地飞行』的魅力,同时也还原了文化节目本来的馨香——文化香和饭菜香从本质上是一样的,作为一种滋养,它首先应该是亲民的,而非高高在上的孤芳自赏。
2、不过分追求联的花哨和格式,而是追求文字本身的韵律和美感。《对联中国》在策划之初,就秉持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追求精品对联,力争通过大赛留下一些高质量的对联, 而不追求玩花哨,什么回文对、玻璃对、这格那格,都不是现场创作的重点。 一是因为这些形式上的束缚会影响联家的创作, 进而会影响整体的美感; 二是因为电视是瞬间即逝的艺术, 过分复杂的格式需要观众长时间地品味才能明白,而这,并不符合电视的创作规律。因此,《对联中国》无论是简单的快速抢答,还是出句对句和命题作联,都极其注重对联文字的韵律感和美感, 没有过分生涩的对联,不会去给选手限定格式,比如决赛最后一个环节『巅峰对决』,按照竞技类节目的惯性思维, 到了最后一招定胜负的时候,题目应该是很难很复杂,但《对联中国》却没有从形式上去玩高难度, 只是要求选手『以大红灯笼为切入点,作一副对联,表达你对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的情怀』。这题看似简单,却极具内容上的张力,选手从格式上解放后,可以在内容上尽情驰骋,这样的题目,大象无形,反而非常能考验选手的创作境界和功力。最后,选手赵继杰作出了以下对联:
别意寄红灯,所愿团圆,万里星光归梦路;吾心皆赤子,相看风雪,一枝槐影惹乡情。
这副联没有把灯笼放在道理和意义的至高点上进行说教, 而是非常有亲和力和文学的美感,同时也有个人的故事在里面,让人从中能读到感情, 体味到联人的内心温度,也体会到中国文字的意境和韵律感,这副联一念出来就得到了现场掌声一片,同时也得到了评委和嘉宾的一致好评。
不搞怪、不追求奇异,就是实实在在地回归对联文化的本身, 让观众一看就懂,一听就觉得好,这,才是文化类节目追求的境界,也是《对联中国》吸引观众的『香味』之一。
3、尽可能多地利用电视表现手段,增加节目的可视性。
因为对联本身是个相对小众的文化,而且联律要求很严,因此,对联难免会给人『文邹邹』的印象,如何将这种『文邹邹』的东西在电视上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 是对联节目成功的关键。《对联中国》本着通俗化的原则, 尽可能地利用电视表现手段来出题,比如,第一场的命题作联环节是山西的面食表演,面食大师现场表演山西拉面,既让选手直观地领略了山西面食的魅力,也让观众从中得到了享受。同时,精湛的表演也给了选手很多灵感,产生出好多妙联。
如选手赵继杰的联:
春风舞快刀,八面玲珑飞柳叶;巧手调金鼎,一团和美挂龙须。
其他场次的命题作联环节, 有电视视频题,有现场的道具题,尤其是决赛中,有现场的抛绣球作联, 还有从箱子中选两样东西进行作联, 这种极具现场感染力的出题方式,拉近了观众和选手的距离,使得对联一下子从文字中走了出来, 走进了比赛现场,走入了生活中。 所以,当选手金锐抽到猴子和镜子的时候, 观众对他的期待一下子变得具体而具有喜感,而当他作出『君臣殿上鉴忠骨; 花果山中呼大王』这样的妙联时,观众瞬间开始对他仰视,因为他做到了看似普通而别人却难以做到的事。 这样的比赛方式,对塑造选手性格、培养选手人气非常有效。
三、如何延伸文化类节目的文化韵味
《对联中国》在策划之初就定位为通过对联讲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做对联,但却不止于对联,要做出对联背后的文化味道。 所以,节目特别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蒙曼做点评嘉宾, 适时对节目中出现的对联做点评、讲故事。 比如第二场『极速一百秒』的题:请回答以下名联的作者: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当时选手回答完后, 蒙曼老师及时作了点评,指出『曾三』来自于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颜四』来自颜回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曾三颜四讲的是人的德行; 禹寸陶分讲的是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的故事。 这么一讲,就把对联背后的深厚的文化讲出来了, 让节目从专业的对联中走了出来,变得平易近人,而且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儿, 让观众看懂了节目,也让节目有了『嚼头』。
这样的诠释不仅针对名联, 针对选手现场作的联,蒙曼老师也以她丰厚的学识,及时准确地作出解读, 让现场观众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进而交口称赞。 比如在决赛的『诗钟分咏』环节,选手莫非抽到了眼镜和木偶,他根据这两件东西做出了对联:
怕向朦胧观世相;忍从傀儡说儿皇。
这副对联上联相对好理解, 如果没有眼镜,那有视力缺陷的人可能就要『向朦胧观世相』,但下联观众可能就不一定能完全看懂其中深意, 蒙曼老师及时作了很到位的诠释,她讲唐玄宗咏傀儡戏『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的典故,指出这个用典的巧妙。 嘉宾叶子彤从联律上讲了这副联的妙处: 朦胧两个字是连绵词, 而且部首是一样的,都是『月』字旁,『傀儡』两个字是单人旁,上联是『观』,下联是『说』,一看一讲,『怕向』到『忍从』,又形成了一种流水的气流。 这样一讲,观众不仅看懂了联,还长了知识,对联背后的故事挖掘了出来。
这种方式,在录制现场,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对选手和嘉宾都竖起了大姆指,他们的认可,其实就是表明他们对对联这门文化艺术的接受。 著名媒体人阚迺庆评价说,《对联中国》具有品相,有文化气场,有独特性、唯一性,有成长性。
其实《对联中国》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只限于电视领域和文化节目, 它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是: 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联人,如何让对联这门古老的艺术真正复兴。 这大而无当的问题,《对联中国》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那就是: 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还对联以对联的本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