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春联:春意融融的海洋——漫说春联史迹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1518
●景常春

  

  春联,是过春节时贴于门柱上以示喜庆的对联,用以表达人们祈求福运的良好心愿,是对联种类之一。在唐朝以前,春联叫桃符,没有联语内容。据《后汉书· 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岁时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据《宋史· 蜀世家》和《蜀梼杌》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九六四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馀庆;

  嘉节贺长春。

  (据联家龚联寿查证原书为「贺」,梁章钜《楹联丛话》引用时误为「号」。 ——编者)

  这是目前所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一)

  春联在明初开始盛行,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要求南京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太祖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家杀猪和阉猪的屠户,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太祖就命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不难想象,由于朱元璋的喜好推广,明代的春联应该是十分繁荣的,也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在时下所知的几部对联著作中可见一斑。嘉靖时期的太常寺少卿、戏曲作家李开先,著有《中麓山人拙对、续对》,有其自作联一千八百多副,其中就有春联三十八副;万历、天启年间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乔应甲的《半九亭集》中,有自作联三千余副,其中春联有百多副;万历年间余象斗的《万宝全书》中,第一卷有春联几十副。李开先的春联如:

  贾客交临,口边共祝三千岁;老农窃喜,手里先拈六十春。畎亩难忘,每问国安凭北使;湖山可乐,又行春令属东皇。田园渐发生,三阳启泰;草木先萌动,四序先春。家宴长开,不厌歌钟达旦;园花竞发,何须剪彩为春。乔应甲的春联如:除旧昨年,雪里梅花残腊月;

  更新此日,檐前柳色半春天。

  节届岁除,座里传声惊爆竹;

  阳回律转,樽前不语醉春风。

  风声万壑皆天籁;

  和气千岩遍地春。

  春日迟迟,旧人递转看新历;

  和风习习,归燕呢喃识故巢。

  悠悠客醉酬佳节;

  处处莺啼庆早春。

  岁月如流,厌见繁华悲往事;

  风霜似梦,聊将疏拙度新年。

  《万宝全书》中的春联如:

  和气自生君子室;

  春风先到吉人家。

  律应阳回,万物光辉舒化日;

  吉从天佑,一堂和气集繁禧。

  泰运斡旋,爆竹数声昭瑞气;

  春容和蔼,梅花几点泄天机。

  春日融和,万物咸沾春德泽;

  圣朝治泰,黎民共荷圣仁恩。

  岁转洪钧,岁月已增新气象;

  心存太古,衣冠不改旧家风。

  残腊无威,爆竹数声催出户;

  阳春有信,梅花几点带将来。

  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一副春联,据说是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联为: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此联把人与岁月共同增长、春光与福禄融为一体,美妙绝伦,真是一副难得的春联,故能长久流传不衰。

  (二)

  清代是春联最兴盛繁荣的时期,从宫廷到民间,从达官贵人到士民百姓,每年春节时均要贴满春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春联》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时称挥春),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挥春先生并张贴『书春墨庄、点染年华』于铺前,以示启告。在宫廷对贴春联还有特别的规制与要求,鄂尔泰等著《国朝宫史》说:『每岁(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张挂春联、门神。先期,工部奏闻。至日,外朝三大殿等处,工部、内务府官员督同匠役人等张挂。其内廷等处……,先自乾清门、乾清宫以及各门各宫等处验明左右,敬谨张挂。次年二月初三日仍传营造司太监等收下,交门神库太监领回收贮』永久保存。并旨令沈阳的旧皇宫也要全部张挂。联文用镶锦边白绢由书法尤优的翰林墨书,届时,君臣众等在重华宫挥毫泼墨,无数春联挂于红柱朱门各殿堂,色彩鲜艳夺目。这些春联,事前都由翰林们撰作呈上钦定,这个形式从清初至到末年均未改变。如著名对联家、翰林徐琪在一八八四年奉慈禧太后懿旨,为皇宫各处一口气撰写了三十二副春联。仅举二联为例:

  寰海涌春光,祥开萱砌;

  恩泽涵瑞景,喜溢蓬壶。

  旭景丽朝霞,芝草春来增福荫;

  祥辉凝瑞露,梅花开处报新年。

  宫中乾隆朝某年张挂的春联多达一百几十副,可谓蔚为大观。如:

  协气东来,禹甸琛球咸辑瑞;

  和风南被,尧阶蓂筴早迎春。

  重霄日月烛升恒,景运祥开久照;

  八表山川征乐寿,昌期福集新韶。

  景纬霞敷,星罕灿三辰珠璧;

  元和春盎,云璈宣六代咸英。

  三壶景象驻恒春,釦砌环迎戬穀;

  六幕光华徵复旦,彤宸茂集繁祺。

  化日丽三阳,春回禹甸;

  條风和万国,乐奏虞弦。

  清代朝廷不仅看重春联,春节时还书赠春联、『福』字与大臣及戍守边关的要员。如雍正帝曾书赠一春联与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后来张家年年用这副春联作门联。联为:

  天恩春浩荡;

  文治日光华。

  更有趣的是,有人因书贴春联而得以升迁。清末有一人候补多年也未得实缺的知县,在除夕之日贴一春联于门: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随爆竹来。

  后来被吏部官员路过看见,对此春联十分称道,觉得能写这么好的联语实属有才学之士。在其帮助下,这个候补知县很快就被安置为某地知县。

  与朝廷书挂春联不一样,民间的春联都用红纸书写(但服丧人家除外),再配以大红灯笼、『福』字,张挂于家家户户,都市山乡,直把整个人间烘染成红红火火、春意融融的海洋。另,不少大名家如翁同龢、李慈铭、张謇等,长期坚持每年春节时撰书多副春联,抒发对当时社会或个人处境的感慨。如李慈铭一八七一年、一八八九年、一八九二年分别撰书春联为:

  环带畿甽守德之宅;

  浮湛郎署与物为春。

  又见春光动梅柳;

  尚期衮职补桑榆。

  飞腾暮景能迎岁;

  澹沱春风为扫门。

  大名士孙雄一九二二年有感于军阀混战而撰书春联为:

  甲仆乙兴,大陆龙蛇休暗斗;

  戌来酉去,小民鸡犬盼无惊。

  从清代的实用类联书和个人自作联集中也可见春联的盛行。乾隆时期丁禹牧编印的《海门联谱》、张西源编印的《类联集锦》、邹景扬编印的《类联新编》、其父邹可庭编印的《对联雋句续编》、黄云敷著《对联玉露》、邱日讧咸丰五年编印的 《对联汇海》、光绪年间涂庆澜的 《荔隐居楹联偶存》、王荣商编印的《楹联汇编》、张謇的《张謇对联集》等,这些书中均有不少春联;尤其可喜的是还有春联专集,乾隆卅一年王鸣盛编印有《春帖子》、嘉庆廿一年京都文德堂刻印有《春联大观》,后一书多达八百余副。这些实用类联书中的春联,不尽是编者创作,也有不少采自民间,这就也可视为是对各时期社会上春联的折射。使我们至今能感受到,袁枚诗句『沿途听爆竹,逐驿读春联』所描述的热闹场景。

  (三)

  清代中叶至民国时期的春联,除保持过去的春联手法外,另有一个崭新的发展,就是干支春联和各行业春联。干支是天干地支简称,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组成为古代历法纪年。人们把天干地支年份如甲子年、辛未年的干支字,分别嵌入春联之首,并赋予深刻精警的文意,成为干支春联。出现于民国各界各行业的春联,把过去主要限于居所庭园的春联扩大到全社会,使春联覆盖到各个角落,使神州大地更充满春节的喜庆气氛。早在嘉庆丁丑年(一八一七)章庆的 《对语四种》中,即有干支对语二百多副;道光六年(一八二六)衡山聂铣敏编印的《干支类联合璧》,分十五类二百多副干支春联;光绪末年邹树荣的《各种联语· 干支春帖子》,干支春联共三百七十八副;民国时期江荫香的《分类楹联宝库》、王楚香的《古今楹联大观》、王荣商的《精选楹联汇编》、上海昌文书局编印的《最新共和春联大全》等实用类联书,以及长联圣手钟耘舫的《振振堂联稿》、杨翰芳《五慎山馆联语》等,均有许多干支春联和各行业春联。他们或把六十年一个甲子逐年全部嵌为春联,或为政、军、警、学、商、工各界春联,或分天文、地理、人事、文事、武备、祠宇、庙堂、寺院等各类春联,真可谓五彩纷呈,花样繁多,为春联谱写了崭新的一页。且就各类举一、二副为例:

  干支春联:

  甲莩杨柳春光暖;

  子结梅花岁序新。

  大地阳回乙勾萌达;

  小园春早丑纽芽舒。

  戊社祈年惠风和畅;

  辰枢居所吉曜光明。

  癸鼎留铭子孙永宝;

  亥年纪算岁月长新。

  政界春联:

  为国宣劳,玉烛宜调共和律;

  与民同乐,金吾不禁上元灯。

  军界春联:

  兵气销融辉生日月;

  春光澹荡势展风云。

  学界春联:

  养成全国师资,有如时雨;

  招得一堂学子,坐似春风。

  商界春联:

  岁序又更新,饯曆呈祥,凤律调元仍夏旧;市廛相接比,望衡对宇,莺乔得地占春先。

  有的实用类联书和大联家钟耘舫还把商界春联具体细化到各种商店,钟耘舫联如:

  绸缎店春联:

  与我同袍,莫非礼乐衣裳客;

  为君制锦,都是荣华富贵人。

  米店春联:

  饥饱系饔飧,共思常熟;

  秕糠铸尧舜,无过陈仓。

  客栈春联:

  曰归曰归,莫为鹧鸪行急急;

  有客有客,且随燕子住依依。

  (四)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春联仍旧盛行,春联的内容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逐步更新。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用朴素的语言编写成春联,表达翻身作主的喜悦,对新社会制度的拥护,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当时全国各地均汇编出不少春联集子。其春联如:

  翻身酒三杯不醉;

  解放歌一曲难忘。

  胜利之春春无限;

  翻身最乐乐有余。

  克俭克勤,誓当好模范;

  全心全意,建设新乾坤。

  反映改革开放至当今的『中国百年梦』的春联,更是紧贴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色,赞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称颂民族复兴取得的光辉成就。如:

  大锅饭山穷水尽;

  责任制柳暗花明。

  开放涌春潮,九州明媚;

  改革掀热浪,四海辉煌。

  责任种田,五谷丰登,银行存款增十倍;

  包干分配,百业兴旺,仓里储粮翻两番。

  三卷雄文,开创千秋伟业;

  九州赤子,齐描四化宏图。

  最能表达改革致富的春联,是陈自如一九九三年撰写的春联:

  旭日行天,喜盖通红大印;

  神州铺纸,欣签致富合同。

  称颂民族复兴的春联如:

  小康路,致富路,条条伸展辉煌路;

  高架桥,立交桥,座座连通幸福桥。

  发彩信,点新歌,邀来众友夸强盛;

  贺年华,敲电脑,迎接新春颂吉祥。

  人融社会和谐里;

  家在神州昌盛中。

  恩泽民生,共建和谐新社会;

  梦圆禹甸,重辉锦绣大河山。

  造极登峰,国富民强,合成梦字;

  先忧后乐,行廉志洁,大展鸿图。

  倡核心价值观,国铸灵魂民励志;

  走特色复兴路,民圆梦想国图强。

  另外,近二十年来,人们还喜好把十二生肖嵌为春联,使春联显得或庄重深邃或生动有趣,这也是春联的又一发展。略举几联为例:

  逐蛇获宝君增富;

  吐凤编蒲我尚贫。(蛇年)

  一支在手龙鬚友;

  百韵呕心凤藻才。(龙年)

  骏马扬蹄奔富路;

  大鹏展翅舞长空。(马年)

  万事本无难,只赖吹牛拍马屁;

  百般皆有假,须防屠狗挂羊头。 (马牛狗羊年)

  尤其可喜的是,近十年来,全国各楹联学会开展的送春联下乡、央视『春晚』征集新春联活动,广大群众创作出成千上万作品,把春联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可见春联也如同其它对联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华民族历史中风行、繁荣、发展,因此,她不愧是我国独特的文艺奇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