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传统节日,保留至今的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与楹联都有着密切关系。
第九节 节日联
我国的传统节日,保留至今的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与楹联都有着密切关系。现代节日的民俗味道不及传统节日那样浓烈,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其节日内容具有现代特色又溶进了一定的传统民俗。一、春节
春联也叫春帖,是我国最为普及的节日联。“春联”一词出现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传旨,全城无论公卿士庶,除夕都要于家门上贴春联,并微行视察,还为不会写春联的一家亲自撰写。皇帝提倡,上行下效,春节贴春联蔚然成风。
用红纸书写春联,也始于明初。相传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害怕红色,人们为驱邪避害,采用红纸。更重要的是红色象征吉祥,寄托丰稔的希望。
到了清代,楹联发展达到纯熟的全盛时期,春联更是盛况空前。清康熙、乾隆等皇帝大都喜爱楹联艺术,当时“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槅扇皆有春联”,不少是他们撰书的,康熙皇帝为长春宫撰联:
麟游凤舞中天瑞;
月朗风和大地春。
雍正皇帝赐给大臣张廷玉春联一副:
天恩春浩荡;
文治日光华。
张把御赐春联精心保存,年年春节悬挂。乾隆更是对楹联情有独钟,皇宫及游幸之地多见他的联作。涿州行宫有他的春联:
春色芳菲入图画;
化机活泼悟鱼鸢。
皇帝们要用春联“藻绘升平”,官宦百姓也须效彷,客观上起到了推广普及的作用。
《帝京岁时记》记载了清代春联盛行的情况:“自入腊月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春明采风志》说,“塾师学长多有卖对联者,预先贴报‘书春墨庄’”,当时这种卖对联的店铺叫“对摊”。《光绪都门纪略·书春》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这事:
教书先生腊月时,书春报帖日临池;
要知借纸原虚语,只为些许润笔资。
写春联可以挣钱,足见其普及的程度了。
春联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
辞旧迎新,寄托希望:
福禄寿三星共照;
天地人一体同春。
描绘春光,赞美祥和:
天将化日舒清景;
室有春风聚太和。
积善扬仁,崇尚传统: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书香门第,舞文贺春:
韶光到处诗增草;
春色来时笔有花。
彭元瑞做过乾隆皇帝的师傅,曾为官邸题写这样的春联:
门心皆水;
物我同春。
借迎春节之机,向世人表示:本人心思如水,淡泊名利,与那些以权谋私者的“贪心”、“黑心”不同;春天来了,我愿与天下万物同享春天的温暖。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这副文字优美的春联,出自郑板桥之手,以拟人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晚清诗人王闿运写有这样的春联: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近似白话,但却妙趣横生,新意盎然:男女平等、阴阳合历之类的新事物涌现了,人们的意识在改变,正表明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已经走向没落,寿终正寝了。
共和三脱帽;
光复一戎衣。
这是郭沫若辛亥革命后第一个春节所写的春联,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新建立的中华民国政体的敬意和拥护之情。
辛亥革命后,许多春联洋溢着新的民主精神:
天开清淑景;
人乐共和年。
国肇共和,五大族同伸鼓舞;
岁当更始,亿万年永庆升平。
春联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春联的内容常打上时代印记,从中可窥见各时期的成败兴衰及人心向背。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副旧时春联流传很广。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身苦旅者四处飘泊的苦难生涯。及至春节到了,有钱人家庆新春的爆竹声把他们惊醒,方才恍然大悟:
咦,哪里放炮?
哦,人家过年。
近代文学家林纾,为光绪时举人,曾任教于京师大学堂,1924年,即他逝世那一年的春节撰写了这样一副春联:
遂心唯有看山好;
涉世深知寡过难。
这样的格言式春联,言近旨远,目的是律己勉人,以期在新的一年更好地奋进。
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欢天喜地贴出了新春联:
翻身不忘共产党;
幸福全靠毛主席。
千家共饮宜春酒;
万户同悬五星旗。
新春联内容十分丰富多采,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过新年,贴春联,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新风景:
江山溢彩;
岁月流金。
敢当冒富叔;
勇作弄潮儿。
三阳开泰小康日;
五谷丰登大有年。
海水有心连两岸;
春风得意促三通。
春联是中国最普及、生命力最强的文学形式,它拥有最多的读者群。近年来,书写春联的活动,在方式和规模上都是空前的。每年元旦春节之间,许多报刊向读者推荐新春联。中国楹联学会省市县各级楹联组织举办征联活动,直接促进了群众性的楹联创作;出版社每年都有春联专集出版,每年都有作家、书法家、楹联艺术家为机关企业、工厂、农村撰写春联活动,大大推动了春联的普及、提高和繁荣。
在百花争艳的春联中有一种干支联、生肖联,是颇具传统特色的。
用干支纪年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产生于尧舜时代,历史悠久,至今仍具生命力。用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符号,传说为汉代东方朔所创,这可能与古老的图腾崇拜有关。
将当年的干支嵌入春联的上下联,很有特色,使人一目了然。如甲子年春联:
甲帐对楹,聿新气象;
子房借箸,大展才猷。
子房借箸从《史记·留侯世家》的典故演化而来,张良与刘邦一起吃饭时,借面前的筷子,为刘邦指划形势。
丁亥年春联:
壮士丁年,高抟鹏翼;
老人亥算,共享鹤龄。
将“丁、亥”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中,立意新颖,构思缜密。以大鹏展翅、抟飞万里来鼓励年轻人树立远大志向,鞭策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奋力拼搏;以鹤寿千岁祝愿老年人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有些干支新春联写得很有特色:
庚子年:
庚时迎春承努力;
子夜报捷在凯旋。
乙丑年:
才饮甲子丰收酒;
又扬乙丑跃进鞭。
戊寅年:
戊雨滋润凌云竹;
寅风绽开报春梅。
壬寅年:
壬焕紫气百千丈;
寅昭春风十二时。
甲辰年:
甲第葱茏三春景;
辰年烂漫四化图。
己巳年:
辞戊辰龙吟福气;
迎己巳蛇舞春光。
己亥年:
己有远志常报国;
亥怀壮心尽为民。
十二生肖,按照地支序数,每年有一种动物作为吉祥物成为本年的象征。把每一年的生肖动物名称、习性、特点和春联结合起来,使每一年春联内容带上动物图腾的特色,注入时代新思想,更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举几例如下:
龙去神威在;
蛇来灵气生。
兔随冬去留美意;
龙伴春来壮宏图。
一潭春月参花影;
四化征途奋马蹄。
紫燕巧裁三春锦;
金鸡喜望五谷丰。
四海三江春气息;
千家万户虎精神。
有些生肖春联颇具哲理性,当可警世。联家贺宗仪有联云:
挺身痛打官仓鼠;
俯首甘为孺子牛。
龙腾潇洒行新雨;
虎啸轩昂唱大风。
守株待兔难擒兔;
结网捞鱼可获鱼。
春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分成通用联和专用联。通用联不带行业或职业的特征,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都可使用,以上所举的春联都属通用联。带有专业特征的专用春联就不能随意张贴。如:
就我生春色;
为君修美容。
(美容美发店)
桔井龙吟夜月;
杏林虎啸春风。
(中药店)
刻刻催人资警醒;
声声呼汝惜光阴。
(钟表店)
点缀云烟千段锦;
装潢书画万家春。
(装裱店)
常留桃李春风面;
聊解蒹葭秋水思。
(照相馆)
春联的创作,要突出一个春字,要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春意,表现百姓阖家团聚、福寿康宁的欢快心情或表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社会景象。春联内容,力求立意新颖,贴近生活,写现实之事,绘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反映时代气息,讴歌时代精神。春联只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必然会焕发出强盛的生命力。
二、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也称元宵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唐代以来有在这一天观灯的风俗,故又称灯节。我国最早的元宵节灯联出现在宋代: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副元宵灯联是贾似道的门客摘唐诗句而成,灯联挂出后引来不少围观者。于是,第二年元宵节扬州城花灯似海,灯联如云。尔后全国争相效仿,门灯联、壁灯联、彩灯联为元宵节平添了诸多情趣。如:
天上冰轮满;
人间灯火明。
火树光腾城不夜;
银花焰吐景常春。
地乐天乐,地天共乐元宵夜;
灯辉月辉,灯月交辉太平春。
元宵节灯联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元宵灯文化的迅速发展,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围绕元宵节观灯赏月,还出现了许多巧联、趣联和脍炙人口的故事。
走马灯是元宵花灯中的佼佼者。这种灯结构精巧,造型别致,能借烛火温度产生的风旋转。传说一年的元宵节,有一大户人家门前挂了一盏漂亮的走马灯,上面写有以走马灯为题的征婚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正巧王安石进京赶考路过此地,边走边观灯赏联,看到了走马灯的征婚上联,默记在心,急着进京赴试。开考那天,京师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一下联: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思索着应对,他望着考场门前悬挂的红灯,猛然想起了那家走马灯的征婚上联,于是挥笔而就。主考官阅卷后大加赞许,被录为进士。他春风得意马蹄疾,归乡路上听说那家征婚下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所出下联对征婚上联,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于是被招为乘龙快婿。一副巧合的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使之双喜临门。
在一夜连双岁的除夕之夜,几个秀才饮酒守岁,一秀才趁酒兴吟出一下联让众人对: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结果谁也没对出。元宵夜,这几个秀才又一起观灯赏月,一秀才顿有所悟,对出下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日月交辉,斗转星移,都有其自身规律,上下联的作者正是悟出了其中的奥妙。此联对仗工整,令人玩味无穷。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即位后,年号永乐。他在元宵节观灯时出句,彭印山对出:
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上联复叠“明”字,下联复叠“乐”字,在于盛赞大明天下,皆大欢喜。下联“永乐”一语双关,与上联“大明”对仗,十分工整。
归安闵峙庭中丞鹗元九岁时,其外舅尚书毛公,于元宵宴客,中丞以旧姻与焉。是夜无月,主人令多挂灯彩,并以击鼓催花令侑酒。公作对属客曰:
上元不见月,点几盏灯,为乾坤生色;
中丞即对曰:
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替天地宣威。
上下联构思奇巧,对仗工整,浑然天成。
刘凤诰在元宵节这一天中了“探花郎”。考试那天,乾隆帝见他是独眼,遂吟出上联,刘凤诰宠辱不惊,坦然对出下联
独眼岂能登虎榜;
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的上联带讥笑之意刘凤诰明知在皇上面前不能表示反感,便借元宵为“月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半月”又暗喻本人虽有“独眼”生理缺陷,但依旧能为国尽力。
今天,元宵节习俗依然盛行。元宵联的内容也与时俱进如:
街景楼景,良宵美景;
灯花礼花,火树银花。
(天津 贾广茂
三、春社
春社为旧时民间习俗,今已基本消失。古时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地神。山西并州常因春社会宾客。
棠梨花盛;
桑柘影斜。
宋陆游诗有“棠梨花开社酒浓”句。唐代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公善作雨;
戊酒好治聋。
《提要录》载,社公善雨不食旧水,故社日必雨,谓之社公雨。戊酒即春社日所饮社酒俗传社日饮酒能治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