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六: 联评乱象
世界大了,人心散了,眼界宽了,口味杂了。 当我们变得有个性,有想法,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于是,各有各的观点,谁也不信谁、谁也不服谁也就成了人间常态。
说一件小事。 前天,和G一起坐地铁,眼看到了终点站, 她忽然直愣愣地望着我的眼睛, 煞有其事地问我: 怎么有人说你长得嫩, 还有人说你长得老, 我应该信谁的? 我支支吾吾,尽管颇感困难,但还是不得不认真地回答她: 看一个人长啥样,和评判者的生活常识、人生阅历、欣赏水平、阅人数量、口味爱好、自我经历、当时心境等好多元素相关,说我长得老的,大概他当时心情不好, 说话时夹杂着各种羡慕嫉妒吧?
G咋咋舌头, 将信将疑。 我则擦擦冷汗,快速下了地铁。
权当一个玩笑。大概,真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 但仅限于此, 行吗?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看法,都因为这句关于『哈姆雷特』的著名格言而变得稀里糊涂——这件事背后的价值取向到底何在,我们也不去深究了。
因为,真正有价值的评论,还不能止于『各花入各眼』,否则,一切评论都是自说自话。在文学评论过程中,我们有时还需细究『哈姆雷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 不然也失去了作品本身所要传达的意义。
由是想到,今天我们写对联,到底如何利用与面对评价这把尺子? 评判一个人的相貌,相对容易,评价一副对联作品,则要复杂得多。
经常遇见这些事:
比如,A先生写了一副作品, 一群人纷纷叫好,A先生颇感快慰,正自得意,这时候B先生泼来一瓢冷水: 要么是新意不足, 要么是对仗太宽, 要么是言辞粗糙…… 总之,有不少毛病,不值得如此夸赞!
于是,另一群人开始尾随B先生: 真的是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好——什么玩意儿!
A先生大怒,率领支持者奋起反驳,到后来, 一场针对联本身的争论演变成了一场骂战……
再如,各地征联大赛每逢结果揭晓,论坛里总能热闹一番,有愤慨于自己的『优秀作品』没能得奖的,有质疑得奖作品水平偏低的,有怀疑评委暗箱操作的,总之,得了奖的作品被批得体无完肤是常事, 评了奖的评委被骂得狗血淋头也是屡见不鲜。 肇事者一副『舍我其谁』的姿态,仿佛自己没得奖就是蒙受了天大的冤屈。
还有,坛子里举办各种评选活动,邀请诸多联友评选诸如『我最爱的XX 副联』、『XX 奖』候选名单,最后的选择也是五花八门, 你眼中的第一可能在别人眼中是最末,这种现象,也令人大伤脑筋。
……
总之,什么样的联都有人夸,什么样的联都有人骂,你觉得好的我觉得一文不值,你觉得烂的我反而要奋力追捧。
令人疑惑的是,一副对联,当它以成型的文字出现时, 何以衍生出这许多可能?难道一副联是好是坏果真如此难以判断吗?
还真是不那么容易判断。曾经,和一些写联已久的朋友们探讨这个话题, 分析来去, 后来我们得出一个自认为比较合理的判断: 具备相当(较高且相对一致)写联水平和鉴赏水平且能够保持独立评论姿态的评论者,在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对同一副联作水平的评判会大致在一个区间。 我们认为, 这个判断规避了几种可能的状况: 其一,鉴赏者水平不一,导致评价一副联出现偏差; 其二, 鉴赏者对写作者持有某种特殊情绪,要么多给人情分,要么因不喜欢作者而刻意压低分数,导致评价失当; 其三,评委因为天气、心情等因素发挥失常,导致评价有失公允。
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场对联对抗赛中,几位当今联界一流的评论者, 即我们认为已经具备前述判断的基本条件的高手, 对比赛中的各个答题水平高低的判断, 几乎莫衷一是,甚至意见相左、互相冲突,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大致在一个区间』。
这似乎成了一个死结。 面对这一类现象,评论者往往『有苦难言』: 的确是费尽心思,说的是我心里的话,给的是我想给的分。 而联作者往往还并不买账: 给的分怎么这么低! 而且说的都是啥呀! 不是我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我其实这副联想表达……
对联评论中出现的种种怪现状, 我想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原因:
一则在于我们缺少相对的规则意识,尤其在比赛场合。 不妨看看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从切题、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确立了几大标准,并确立了六个等级,每一等级应达到什么要求, 每一等级的分值在哪个区间,均有一目了然的规定,这样,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教师在高考阅卷时对学生的公平。 而在联赛中, 我们对一副联作的评判,往往更多的是凭感觉、凭经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 你偏重意境,我偏重章法,他偏重技巧,终于,大家各执一词,难于统一。
二则在于『作者自作、评者自评』致使写与评的分离,评价难以深入人心。对联与其他文体不同,因其短小精悍,许多创作者内在的感情无法铺陈其中,很多时候,作者自以为于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复杂的感情,但评论者却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与价值观来与之对照, 得出与创作者并不一致的认识。 当我们不了解创作者创作的背景、动机、心态时,也就很难得出与之心灵契合的准确评价。正如没有足够的资料佐证,我们直到今天也无法完全判断李商隐的《锦瑟》究竟在表达何种情绪, 当今的评论者大多从中读出的是自己的感受。 而当我们了解了李白的人生轨迹,才可能得出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蕴含着『蔑视权贵、不屈于世俗的叛逆,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等种种情感。
三则在于当今对联界缺少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以理论指导创作和评论』的风气和意识,当我们缺乏理论上的高站位,没有一套『可以服众』的学说,无论创作和评论,都难免自说自话,夹杂不清,谁也说服不了谁。
由是,我想,对联评论要『向前进』,并不是孤立的一个环节, 它需要我们完善评价的机制,加强创评的沟通,构建评价的理论。不论在现实还是在网络,当我们少一些破坏,多一些建设; 少一些娱乐,多一些研究; 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宽容时,我们会逐渐发现,我们会有理有据,对一副联作出令人满意的评判。(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