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匠人们,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街头巷尾已很难再见到他们的身影,但我们不应忘记——
铁 匠

铁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造器者,乃铁匠也!
铁匠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他们以铁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来养家糊口。铁匠用来打铁的工具有:小铁锤、大铁锤、铁夹(用来夹烧热了的铁坯)、砧子(铁匠打铁的平台)等。
铁匠一般都有一个自己的铁匠铺。铺里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一般称为掌控火候。火炉对所用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约只有十来公斤煤可以用来打铁,能够打铁的炭叫铁炭。一个铁匠一般会带一到两个学徒,学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师傅大出五六倍的大铁锤,帮助师傅把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在最后工具成形阶段就没有学徒的活了。
有关铁匠的对联谜语:
虽住两间火烤烟熏屋;
却是一位千锤百炼人。
(谜底:铁匠)
有关铁匠的故事:
(一)
清代,江南小镇白石桥有个黄铁匠,少年时聪明好学,喜欢吟诗作对,后因家境贫寒,辍学打铁谋生。他在镇上开了个铁匠铺,门前贴有他自己写的一副对联:
两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一次,他的启蒙老师顺道来看望他,见眼前的情景,给过去喜爱的学生出了一上联:
昔为书生,好习诗书文字;
铁匠知道老师在夸他,便对道:
今作铁匠,惯打刀铲锄镰。
老师想起他过去勤学的情景,又出对云:
书生读书,严冬酷夏读春秋;
联中嵌了春夏秋冬四季,‘春秋’又暗指书名,一语双关。
铁匠想了想,对道:
铁匠打铁,背北面南打东西。
下联对以东南西北四方,‘东西’暗指器具,也是一语双关,又切合自己身份职业,对得天衣无缝,老师十分高兴。
有一年,小镇演戏,有人出了一联贴在戏台上征对。联曰:
台上是人,台下也是人,锣鼓敲响,人看人;
此联出得奇怪,一连几天,无人能对。后来人们把黄铁匠叫去,他看了看,对道:
大砧是铁,大锤也是铁,风箱拉动,铁打铁。
(二)
小镇附近有个姓朱的裁缝,平常喜欢对句。他曾用自己的住址、职业组成这样一条上联:
紫竹坝,朱裁缝,穿金针,弹灰线,度短量长分大小;联中含紫、朱、金、灰四种颜色,但一直想不出下联来,成为一副绝联。据说,后来四川李调元对出了下联。即:
白塔街,黄铁匠,扯红炉,烧黑炭,坐南向北打东西;
下联是说铁匠。
有关铁匠的对联:
一炉鼓响;
百炼钢成。
财源来浩荡;
声韵发铿锵。
销烙归大冶;
锻炼出洪炉。
一派薪传资锻炼;
十分火候见精纯。
千锤打就从头数;
百炼熔成绕指柔。
团捏泥沙堪作范;
消融炉火自成型。
炉火纯时工制造;
橐金熔处焕光华。
炉光上升冲霄汉;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新闻出版行业。人工智能在新闻选题、内容撰写、编辑加工、校对、发行传播等方面得以应用,使得出版流程实现智能化。借助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文本生成等新兴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将语音实时正确地转录成文字,还可以自主写出新闻报道并编辑加工,大大提高了新闻的生成速度和编校速度;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可以了解用户偏好,从而实现推送内容的个人定制,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
锤声远闻振乾坤。
生铁纯钢凭锻炼;
千锤万击自坚贞。
炉火烘烘冲霄汉;
锤声阵阵动山川。
阴阳炭炽陶熔广;
赋性由来坚似石;
有时亦可化为金。
一派薪传,光焰不息;
十分火候,功夫纯青。
如金斯熔,敛才就范;
炉锤在手,规矩从心。
唯精诚所感,能开金石;
兴山泽之利,以致富强。
老铁匠小锤叫力,点睛之笔;
小铁匠大锤响风,运斤之容。
铁硬钢优不经烧打难成器;
水深火热尝尽炎凉始成才。
不历几番锤炼;
怎成一段锋芒。
“女铁匠铺”的对联:
红炉火烤烟熏屋;
抡锤煅打女铁匠。
横批:老公掌火。
小炉匠

小炉匠,从事锔锅、焊接、修理铜锁等行业的人。看过小说《林海雪原》的人都记得,土匪联络副官栾平,以“小炉匠”的身份,在山里山外东走西窜,收集情报、联络同伙。这种“小炉匠”在旧时东北是一行很常见的手艺人,人们又称为“焊洋铁壶的”。因为他们在走街串巷时的吆喝就是“焊洋铁壶咧——修理白铁锅”。“洋铁”或制器具,都是清末民初以后才在民间普遍使用的,所以这一行手艺的历史并不太长。
小炉匠,也叫“白铁匠”,行业相对“大炉匠”,大炉匠就是古代常见的铁匠的俗称。小炉匠用的是小火炉,很少化铁水,不打大铁器,只做零碎的修补活,所以叫小炉匠。
“小炉匠”,在陕北叫“箍漏匠”。他们出门干活,一般都是师徒二人,师傅挑两个约二尺多高的扁箱子,其中一个的下部是两个抽屉,装着锅子和钩环等。另一个是四个抽屉,内装打铁用的钳子,锤子等。徒弟挑两个长方形的木箱子,装着小火炉,小铁礅、大铁锤和焦炭、行李等。进村后放下担子就喊:“箍漏锅咧……修理盆嘞…锔大缸噢!”村民听见喊声,就把破锅破盆等拿出来,讲好价钱后,小炉匠就在街头或树下开始工作。箍漏锅和锔缸用一般钢钻就能钻成眼,安上锔子在缝上抹点石灰就妥了。可是锅碗碟等磁器,就得用金钢钻,否则是锔不成的。群众常说:“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磁器活,”就是指这个说的。换钢精锅(铝锅)锅底也是个技术活,全凭师父用锤敲出严丝合缝的卷边,而且要保证不漏水。
以小炉匠的收入,也只勉强维持家的生活。通常是走路费的劲比干活还多,因为很少有人会抱着坏锅漏壶跑几里地去修理,小炉匠必须在街巷村屯的住户中寻找生意,每天挑着担子走十里八里的并不新鲜。干一件活的收入虽多少不等,但却有一个基本的尺度,就是价再高也不能超过所修物品市价的一半,否则人家就花钱去买新的了。再加上第次所用的煤和焊接材料都是有成本的。因此他们和一些同类的手艺人一样,只能凭手艺吃饭,而不能靠手艺发财。
有关小炉匠的对联谜语:
没有金刚钻;
别揽瓷器活。
(谜底:小炉匠)
有关小炉匠的对联故事:
(一)
小炉匠的祖师爷是“胡顶真人”,据说“胡打乱钉,打壶兴秤”都是他留下的。胡顶真人手艺无比,法力无边。
相传,有一著名的景州塔不知怎么裂了一道缝,摇摇欲倒。这可非同小可,塔底下镇着海眼,塔要是倒了,整个景州就要变成一片苦海。这时来了一个银发白须的老头儿,吆喝:“锔大家伙。”人们拿出盆来,嫌小不锔;搬出缸来,他也嫌小不锔,一直吆喝“锔大家伙”。有人指着裂了缝的塔对他说。“这家伙大,你锔吧!”老头说:“好吧!”果然一夜之间塔上裂缝没有了,只留下三个扁担长的大锔子,后来才知道这老头就是胡顶真人。
在山东宁津、陵县小炉匠众多的地方,每年春节、四月十八,他们纷纷奔赴“拜佛堂”祭祀胡顶真人,以求一年顺利。
(二)
据传,河北大城县有小炉匠吕长修、吕长河兄弟二人,技术了得。一天,一富翁要他修理摔裂了的鼻烟壶,条件是既要锔上,表面上还不能露出半个锔子。怎么办呢?长修采取“深锔”的工艺,用最小的“金钢钻”先从正面把眼打透,然后用镊子将细小的铜锔送入鼻烟壶里面,从内壁将其锔好,再用石灰泥子将小孔抹平,使鼻烟壶恢复如初,主家钦佩不已。
其弟长河更称得上能工巧匠了。他挑的柜子上有两副用铜叶制作的对联(顺口溜):
进宝村千万接众;
出宝村赫赫扬名。
逢君子成人之美;
遇小人打破黄金。
一个阔少见对联口气如此之大,就拿出一只鸡蛋要他做个烟荷包上的档头,如果做成,他出一块银元的大价钱。荷包档头一般都是用玉石、玛瑙做的,这样一碰即破的鸡蛋怎么做呢?这分明是找茬捉弄人。但这个难题难不住长河,他一声不响地剪下一段铜丝,煨成一个几字形的小鼻儿,生着炉火,将小鼻的两个头烧红,趁热将它插入鸡蛋壳内,蛋清因热而熟,将两个铜丝头凝固在里边,蛋壳外只露一个小小的铜环儿,一个鸡蛋荷包档头就这样做成了。那阔少左看右看无可挑剔,只好掏出一块大洋。
有关小炉匠的对联:
修旧利废;
补裂消纹。
农器赖乎供耒耜;
军装自此足戈矛。
在寻找小炉匠的对联时,发现有关小炉匠的歇后语也挺有趣,现录于下:
小炉匠的家私:破铜烂铁。
小炉匠戴眼镜:找碴。
小炉匠敢揽大瓷缸:怀里必揣着金钢钻。
小炉匠打铡刀:做大活。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一首陕北民歌《钉缸》,完整地讲述了箍漏匠(小炉匠)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钉盆钉碗钉大缸来——
担上担担我走四方,
伊儿呀哈呀儿哟。
一心要走个王家庄,
伊儿呀哈呀儿哟。
一面担的一个金钢钻,
伊儿呀哈呀儿哟。
一面担的是那清油碗么,
清油碗。
担上担担我走的忙,
伊儿呀哈呀儿哟。
一眨眼来到个王家庄,
一来我为的是来钉缸,
伊儿呀哈呀儿哟。
二来为的是看婆娘么看婆娘。
钉盆钉碗钉大缸来——
你能钉了我的缸?
画外音:
打烂你旧缸赔新缸,
伊儿呀哈呀儿哟。
新缸没我的旧缸光么,
旧缸光。
这首幽默风趣的民歌小调,仿佛让我们听到了箍漏匠远去的足音,看到小炉匠(箍漏匠)辛勤劳作的画面。
锡 匠

锡匠,指专业以锡为原料进行加工制作器物的匠人。北方也叫“小炉匠”。而在晋南,即临汾、运城一带,做锡活的叫“白铁匠”该行业所崇奉的祖师是太上老君罗万祖。以流动挑子为主,少数以店铺形式经营。
锡器如今很少见到,当年锡器甚至比铜器更常见,祭祀用的香炉烛台、冬天用的暖酒壶和取暖的汤壶等等。
锡质地柔软,延展性优越,熔点很低,很适宜加工制作各种器物,特别是作为盛贮茶酒的器具,更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功能,不但炎夏盛暑之时不走味,而且味道更加显得清醇甘冽,备受百姓的喜爱。
锡器虽在空气中不易氧化,但,时间久了其表面常会产生一种氧化膜,这种膜会使锡失去光泽而影响美观。即使这样,锡器一般不需要加工,如欲美观,用刮刀刮光再打磨即光洁锃亮如新。锡密度不高、硬度不强,不宜制作精细的工艺品,一般多为制作较粗陋的物件如盆、罐、壶、盒及灯台、网脚之类或作软焊料、镀铁、制合金之用。锡器的制作方式有两种:一是将锡料融化入模铸成;另一种是铸出基本胚型后,再予敲打卷折拼兑后焊接打磨而成。
联曰:
庙堂肃穆燃香烛;
壶罐清纯品酒茶。
虽然锡匠和铜匠的工作差不多,无非是敲打成形和焊接,其实他们各有擅长。铜匠看槌击造型和咬合切口的功夫,锡匠的手艺是要看他的浇铸本领。当年在外面游走的匠人中,铜匠是接不了锡匠活的。
锡匠出门,那个小火炉特别显眼,实际上锡匠活是围着它运转的。首先是支好风箱、火炉,生起火。除了小修小补只需点焊之外,一般都是将旧锡器化开重新制作。锡匠一面拉风箱,一面整治大理石板,在两块石板中间夹一根弯作各种形状(一般是圆形或扇形)的线绳。不一会旧锡器已然化成锡水,吹掉浮在上面的灰渣,看到锡水就如水银一样银白闪亮。锡匠将它倒进石板中间的线环里。浇铸工作就算完成,总得有十来分钟才凝结。锡匠此时歇下手,消消亭亭地抽出旱烟袋,“巴达”几口。南京讲:“忙不过铜匠,累不过铁匠,花不过银匠,闲不过锡匠。”指的或许就是这一刻的悠闲吧。
石板打开,现出银白的锡片,形状一如线绳所圈定的,厚度恰如线绳的直径。接下来将锡片裁剪、拼合,放在木板上锤打出器物的毛坯,再拼上把手、搭扣之类的附件,在接缝处用木器轻轻锤打出均匀的亮点,一个锡做的酒壶等便出世了。
最后,锡匠还要握着它把玩一番,然后用铁錾子在锡面上刻花錾字。
有关锡匠的对联谜语:
罐浇棍盛绳为矩;
剪切锤敲焊作型。
(谜底:锡匠)
有关锡匠的故事:
(一)
从前,某村有个年轻的寡妇叫白如霜,不仅相貌出众,且能诗善对有文采。邻村有个姓薛的锡匠,年近三十还未成家。这天,薛锡匠又在街上干活,见白寡妇来焊洗脸盆,就想和她多闲扯几句。于是,锡匠边干活儿边说:“妹子,三里五村谁不夸你有文才,我想和你学点儿才智,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白给你焊脸盆,分文不要。”“好啊!请你多指教了。”今天正是霜降节,锡匠便出了个一语双关的谐音上联:
霜降降霜,霜冻孀妇双脚冷;
白如霜朗声对道:
寒露露寒,寒袭焊匠汗手热。
锡匠赞:“高才,高才!”为试探白如霜和自己有没有那个意思,锡匠又出了个上联:
风起大寒,霜降屋前成小雪;
白如霜听后动心了:他还真有点儿学识哩!上联不仅嵌入了三个农事节气,还有向自己示爱的意思。她想到这里,婉转地对道:
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下联也嵌入了三个节气,对仗工整,联意真诚。它告诉对方:爱情是纯洁的,只有在清澈的水底才会出现两个太阳,即成双。锡匠拍手叫绝。
白如霜对锡匠也有爱慕之心,为再试其才,她又出了一联要锡匠对,并说若能对出下联就嫁给他。出句是:
冬至大地,霜降屋檐,看大雪小雪遍地白露。
上联内含五个农事节气,求对难度较大,锡匠想了想没对出合适的下联。如霜见状笑着说:“不要着急,先干活吧,回家想好后再对。”
锡匠红着脸回家后,琢磨了半夜,终于对出了满意的下联。第二天清早,他跑到白如霜家,当面高声对道:
夏至暑天,惊蛰树榭,盼小
寒大寒全天清明。
白如霜连声称妙。薛白二人志趣相投,很快结成了相爱的夫妻。从前,有位老人,丧妻多年,几个儿子都不愿养他。老人很无奈。一日,小儿子突见老爹在自家门前的老榆树下挖出个很大个的锡壶。抱宝贝似地抱回了家。小儿子问这锡壶里装的是啥。老人神秘而得意地告诉儿子: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壶里装的很多宝物。祖上有规矩,老人天年后,依每个人孝敬的程度来分配宝物。
(二)
四个儿子听说后,争着抢着地要将老人接回家照顾。老人只好说,为了不伤和气,也使你们每个人都得到孝敬的机会,我就一家住半年,如此更能考验出谁更孝敬,分锡壶里的财产也有凭据。自此以后,他每到一个儿子家,不仅被无微不至地照顾,而且日子到了还不让走。哪怕老人住到其中一个儿子家,其他的儿子也时不时地把好吃的好用的送了来。很多的时候,儿子儿孙们会缠着老人要瞧瞧锡壶里的宝物,可老人都以不可坏了祖宗的规矩婉绝了。
一晃六年,锡壶被抚摸擦洗的光亮光闪,儿子孝敬老人的美名也远远传播出去。这年冬天,老人病入膏肓。临咽气时,老人把四个儿子叫到了身边,打开了锡壶。不曾想锡壶里竟装着满满的石头。望着绝望而恼羞成怒的儿子们,老人长叹一声:养儿不如锡壶,流着浑浊的老泪,气绝而亡。
(三)
一日,乾隆路过微山湖,天近黄昏时抛锚休息。乾隆看着眼前一派静谧的景色,便道:
猫上茅屋风吹毛动猫不动;
这时,正在岸上玩耍的一个男孩儿立即对道:
虎喝湖水浪打湖湿虎不湿。
皇帝大惊,又道:
锡匠打锡锡溅锡匠一膝锡;
那男孩又对:
面夫罗面面飞面夫一脸面。
乾隆十分高兴,赞叹道:“这孩子有宰相之才啊!”
漆匠和锡匠的绕口令:
七巷一个漆匠,西巷一个锡匠,七巷漆匠偷了西巷锡匠的锡,西巷锡匠拿了七巷漆匠的漆,七巷漆匠气西巷锡匠偷了漆,西巷锡匠讥七巷漆匠拿了锡。请问锡匠和漆匠,谁拿谁的锡?谁偷谁的漆?
有关锡匠铺的对联:
火纯青工制造;
金融处赖甄陶。
铜鼓金钲无非器用;
唾壶脂盥总是生涯。
如金在熔,同人恒益;
永锡尔类,大有咸丰。
(铜锡业联)
如金斯熔,敛才就范;
炉锤在手,规矩从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城乡,很少看见有谁家使用锡器了,锡匠,作为纵横我国千百年的手工业艺人,也就悄然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