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同把丹心照千古——明代四君子名联鉴赏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8027
●刘 锋

  明代自太祖以来,鉴于他自己的经历,一直对官吏实行严刑峻法,确实也收到一定惩贪治污的效果。 同时明太祖又大开科举,号召读书做官,同时又不允许做官发财,官吏的薪水也很低,采取所谓』低薪养廉『的制度。

  在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环境下,在对儒学成仁取义的信仰中,却成长出一批读书人。 其中有四个人,他们是: 杨继盛、顾宪成、左光斗和史可法。 他们是真正的君子。他们的事迹扬名青史。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留下了一些名联,激励后来的读书人奋进。

  为道义而斗争——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诗以明志,联也能明志。 此联是杨继盛的明志联,其实也是杨继盛一生的写照。杨继盛(一五一六︱一五五五),字仲芳,号椒山,后人尊称他为』椒山先生『,河北容城人,明朝嘉靖年间进士。

  做大事要有担当, 绝不能平日奢谈大义,夸夸其谈,一遇上大事即当缩头乌龟,要有为了道义不惜流血牺牲的决心, 这才是』铁肩担道义『。 读书做文章,写写八股文,写写风花雪月的诗联是容易的,但是写文章批评时弊, 鞭挞丑恶就难了; 若敢于抨击权贵,不避生死,就需要赤胆,更需要辣手,这才是』辣手著文章『。

  联如其人,人胜于联。杨继盛就有这样的铁肩,就有这样的辣手。杨继盛在南京任兵部员外郎时, 因弹劾任平虏大将军的仇鸾』讳败冒功『,揭露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当朝首相严嵩父子的受贿丑行, 受到贬职处分。 然而愈挫愈奋,当他又被启用时,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又写成《请诛贼臣疏》,历数了严嵩的五奸十大罪。结果被投入』诏狱『,折磨得死去活来,但杨继盛始终坚贞不屈。临刑前他留下绝命诗:』浩气还大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大义凛然,充沛天地,仿佛是又一曲《正气歌》。十二年后,明穆宗登基,杨继盛终于平反昭雪,追赠为太常寺少卿,谥忠愍。

  清乾隆年间, 他的故居松筠庵被改为祠堂,正门刻有匾额』杨椒山先生故居『,正堂内有杨继盛的塑像,像两旁的对联是

  不与炎黄同一辈;独留青白永千年。

  后殿匾额上写着』正气锄奸『。 他起草疏稿的书房,后来被称为』谏草堂『,他弹劾严嵩的奏疏刻石, 现在还嵌在草堂的墙壁上。清道光年间,人们又在故居西南隅修了一座』谏草亭『。 松筠庵从此成为』圣地『。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十八省来京参加会试的一千二百多举人在松筠庵谏草堂集会, 康有为慷慨激昂发表演说,力言国势危急,非变法无以自强。各省举人异常激愤,公推康有为起草奏书。康有为在谏草堂奋笔疾书, 一天两夜拟成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即《上清帝第二书》),由梁启超、麦孟华』并日缮写『,到会举人都签了名。 这就是著名的 』公车上书『。这是维新派独立发动、领导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它所提出的改革主张成为三年后戊戌变法的纲领。

  一九一五年, 又一批新文化名人再聚松筠庵, 为首的是蔡元培, 此时任北大校长; 在座的名流贤达有: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范源廉、沈尹默、马叙伦等,讨论如何办好北大。一九一六年,李大钊办《晨钟报》,在第六期《晨钟报》的晨钟上,便印了这副联。 并多次引用并书赠同志和朋友。或许是记忆的缘故,对联被改动了一个字,成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一直以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成了一些激进报刊的宗旨,希望以一己之力,振聋发聩,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十年文革,松筠庵惨遭浩劫,各类文物几乎荡然无存。值得庆幸的是,镶嵌在景贤堂和谏草堂墙壁上的珍贵石刻, 竟然能够逃脱厄运,完整无损的保存下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读书人要关心国事——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一副联是东林书院依庸堂的一副抱柱联。依庸堂和丽泽堂是东林书院的两座主要建筑。 依庸堂是讲学和研习的场所。东林书院位于无锡东门苏家弄, 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一一一一),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书院最初为杨时讲学之处。杨时是北宋理学大家,号龟山,福建人,曾受学于理学家程颐,有一个』程门立雪『的典故。以后书院即逐渐荒废。南宋时,无锡士人于此建造了杨时祠堂。 直到明万历年间,无锡人顾宪成、高攀龙等捐资,在旧址上重建东林书院。 此后, 东林书院名声极大,一度成为左右全国舆论中心。一九四七年二月, 东林小学校长顾希炯等三十人发起,重修东林书院。 一九八二年、一九九四年又先后两次增修,现基本保存完好。

  这副联语属于勉励联、励志联、格言联一类,联语质朴,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这副对联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艺 术性和感染力,如:反复、叠字、顶针等。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用了反复;』声声入耳『用了叠字;』读书声『与』声声入耳『之间,用了顶针。

  其实,这一副联最好的地方还在立意。为什么读书,这是一个问题。读书原有一种说法,即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也有一些风雅文人,自然界的风声雨声,他们当然也会听,但是主观上的感受是:』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读书自有正统,即关心天下大事,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是有目的的,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读书致用的四部曲,修身是基础,平天下是最高的目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副联语就是这样立意的。因此上下联有这样的的意思,那就是陆游所说』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东林书院之所以在当代很有名, 是因为邓拓。 邓拓是最早出版《毛泽东选集》的报人,时任人民日报社长,还是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 一九六零年夏,邓拓路过无锡,特地来这里凭吊,写了一首诗《过东林书院》。诗曰:』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 莫谓书生空议论, 头颅掷处血斑斑『。有人认为』莫谓书生空议论『,是针对清代黄景仁的一句诗』百无一用是书生『的。 以后邓拓又在北京晚报副刊《燕山夜话》栏目,写了一篇题为《事事关心》的文章,推介此联,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关心国家大事。然而在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邓拓即被批斗,随后即自杀,东林书院的这副名联,也被摘到市

  中心,当众焚烧。一九七九年二月, 邓拓终于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邓拓追悼会于一九七九年九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由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宣部长胡耀邦主持,有一千三百多人参加。并以《人民日报》全体同志的名义敬献了挽联。 细心考证: 此联也有可质疑的地方。 有人认为联文』事事关心『应为』事事在心『。 这是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无锡大观》,记载此联为』事事在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无锡指南》中有两处提及此联,一处标注』事事在心『, 一处却是』事事关心『。

  谁是这一副名联的作者? 公认的说法是顾宪成。顾宪成(一五五零︱一六一二),字叔时,号泾阳,江苏无锡人。 明万历四年(一五七六)乡试解元,万历八年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郎中。 万历二十二年因忤旨被革职还乡。 在乡其间,重修东林书院,并长期主持讲学,是东林党领袖。无锡惠山听松坊还有顾(宪成)端文公祠,此祠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 顾宪成的这副名联原悬于祠内,后来移到东林书院。

  但也有人持反对态度, 这种反对也是有理由的。赵承中在《一副名联的作者及其它》文中表示了这种观点。赵文的主要论据是: 此联不见著述。其一是,清人梁章钜所编的《楹联丛话》不载此联。 但是该书卷四《庙祀下》却著录了无锡祠庙题联多处,有一处是顾端文公(顾宪成)祠的对联。 即:』顾晴芬侍郎皋题联云: 立朝与天子宰相争是非,悉宗社远谋、国本重计; 居恒共师弟朋友相讲习,惟至善性体、小心工夫』。而且《楹联丛话》还记载了一副形式与此相类的对联:

  松声、竹声、钟磐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佚名题南京燕子矶弘济寺联。另外的理由是: 东林书院自创设后,先后修过四种专志,前三种或已成佚典,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许献等人在前三种专志的基础上增辑而成的二十二卷本《东林书院志》(光绪重刻本)却仍可见到。东林书院这一百三十年间的建置规模、 沿革兴废乃至题联匾额等资料, 书中保存得颇为完备,独这副抱对不见记载。

  以上两点俱言之成理。 但也可以这样反驳:《楹联丛话》不载此联,则此联就一定不存在吗? 据史记载, 雍正皇帝是最反对朋党的,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成书的《东林书院志》因忌讳而不载此联,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有清一代,康乾之时,文字狱盛行,余威所至,《楹联丛话》未载此联也在情理之中。 据此,作者是谁,留待进一步讨论。

  读书以明志——左光斗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此副对联有左光斗的行书联墨作品存世。 左光斗(一五七五-一六二五)字遗直,号浮丘, 安徽桐城人; 明代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是史可法的老师。

  读书以明志,这就是一副明志联。联文的大意是: 国家有事之时,自当际会风云,就应是国家的三尺剑; 国家无事之时,可在花香鸟语中读书怡情。

  这其实是一副集句联。』风云三尺剑『集自杜甫《重经昭陵》,其中有句云:』风云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是歌颂唐太宗的。三尺剑还另有典故,根据周朝佩剑的制度,剑按长度、重量分为三种,分别供上士、中士和下士三种身份的人佩带,分称上制、中制和下制。 其中上制之剑,长约三尺,故剑又别名为』三尺『。《汉书· 高帝记》: 』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花鸟一床书『或另有出处。 一床书集自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的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在《长安古意》中说:』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

  一个人的志向是需要实践的,』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一副好的对联不能徒托大言, 空话连篇。 言行一致也是一种切要。

  明熹宗时,权阉魏忠贤柄政,政治昏暗。此时此地,左光斗的三尺剑出鞘了。据《明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所载: 左光斗』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 假官一百余人, 辇下震悚『。这是拍苍蝇。同样据《明史》:』杨涟劾魏忠贤,(左)光斗与其谋『, 这是第一件;』又与(高)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崔呈秀是明末阉党』五虎『之首。 这是第二件。』及忠贤逐(赵)南星、攀龙、(魏)大中,次将及涟、光斗。 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魏广微历任礼部尙书、大学士等。 这是第三件。这三件,件件都是打的大老虎。当魏忠贤』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锦衣卫,特务)亦为雪涕『。而左光斗终于壮烈牺牲,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明末六君子『冤案。 此案直至弘光朝才平反,左光斗被追谥为忠毅。方苞作《左忠毅公轶事》,其中写左光斗事迹,读之令人慷慨生哀。

  这一副联还有一个相近似的版本: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

  

  读什么书?——史可法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此副对联有史可法的行书联墨作品。史可法(一六零一︱一六四五)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进士,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 他在南京拥立福王称帝(弘光帝),加大学士,称史阁部。史可法督师扬州,奋力抗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扬州城破后,史可法自杀未死,为清军所执,从容就义。 扬州人在城北梅花岭筑衣冠冢,以作纪念,即』史公祠『。 现辟为』史可法纪念馆『。

  这一副对联是写读书的。 读书以明志,从一个人所读的书,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心态和胸襟。』斗酒纵观廿一史『,表达了作者胸怀天下的抱负。』炉香静对十三经『,则表达了作者』退则不失为真儒,进则可以为王佐『的从容自若心态。

  斗酒观史是有故事的。 这里有个』《汉书》下酒『的古代佳话。据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 相传苏舜钦(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喜好饮酒,尤其读书时一定要边喝酒边读。 寄住在岳父杜衍(字正献,曾任北宋宰相)家时,每晚读书都要饮酒一斗。 杜衍很奇怪他一晚怎能喝这多酒, 就派几个子弟秘密地去察看,后来又亲自去察看。一晚,苏舜钦正读《汉书· 张良传》,当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时,突然猛地一拍书案说』惜乎! 击之不中『; 于是端过一大杯酒一饮而尽。当他读到』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于此,此天以臣授陛下『时,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 『又端起一大杯一饮而尽。 杜衍看到后大笑说: 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其实,好的文学作品,好的画,好的书法,好的对联,每当读到妙处都是可以下酒的。

  为什么是』廿一史『? 为什么不是』廿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然而这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 最初是是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后人称为』前四史『。 以后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计九史,合称为』十三代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形成了』十七『。 明代又增以 《宋史》、《辽史》、《金史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史可法是明代人,故只有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再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 乾隆四年(一七三九),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 并刊』武英殿本『。

  一九二一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入。 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焚香读书在中国古代也是有传统的。北宋诗人陈与义作《焚香》诗说:』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南宋诗人陆游也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 『玉溪是指李商隐的诗。

  至于焚香读书的好处,明代的屠隆有一段话说得很妙:』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 谓古助情可也。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十三经『是指儒学的十三部主要著作,其中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儒家本有六经: 《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统一全国后』焚书坑儒『,而《乐经》从此失传。 在西汉,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并设有』五经博士『。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此处学官指学校。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 所镌内容除上述』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成为十二经。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去《孝经》、《尔雅》,收入《孟子》,称』十一经『。后来又重新收入《孝经》、《尔雅》,总称』十三经『。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虽然极为宽博,然而,十三经不仅不能涵盖中华』国学『,也不能替代诸子百家的丰富思想, 更不能替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首先要明白的。

  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后来所称的《四书》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读书的目的不同, 有为陶冶情操而读书者,有为科学发明而读书者,有为寻求真理而读书者,有为读书而读书者,等等; 这些都属于读万卷书的范畴。最重要的读书,其实倒是』从无字句处读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