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十)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9856
□谷向阳 著

  

  楹联普及,重在提倡,朱元璋在中国楹联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作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歌颂太平盛世,大力提倡楹联,而且身体力行,大大推动了楹联的普及。

  第五节 楹联的繁荣

  楹联经宋元四百年的发展,到了明代而进入了繁荣期。

一、皇帝提倡 促进普及

楹联普及,重在提倡,朱元璋在中国楹联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作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歌颂太平盛世,大力提倡楹联,而且身体力行,大大推动了楹联的普及,这在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说》中有记载: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皇帝的一道圣旨,春联由宫廷豪门普及到普通士庶百姓家,朱元璋也获得了“对联天子”的桂冠。上行下效,书写春联蔚然成风。这时的春联已经走下了桃木板,而书写在红纸上,这样楹联最终从桃符门神中分化出来,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并走出了宫廷王府,走进万户百姓家。每逢春节,家家大门贴上大红纸春联,便成为我国一种民族的传统风俗,一直传承至今。

二、楹联创作 灵活自由

明代楹联的创作吸取诗词曲赋的营养,打破五、七言的格局,联文逐渐增长。

  朱元璋赠开国元勋徐达联: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以赋的语言,不避“于”、“之”重字,且末字上平下仄,也是信笔使然。

  明初莆田人郑烨为西湖湖心亭题有三副楹联,有一副是: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叠字是曲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作者似乎第一次将叠字入联,平添几多诗情画意。

  田汝成(1503-?),嘉靖年进士,曾为杭州烟霞岭南高峰题联: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楼俯看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这是一副较早出现的白话联。语言通俗,成为一种新的创作风格。

  李开先(1502-1568),嘉靖八年进士,为明代很有影响的楹联家,他的楹联作品传世很多,有《中麓拙对》、《中麓续对》行世,这是最早的楹联专集。他的作品中联文较长者有36言:

  鲸波迷望眼,雾锁云埋,水国三千里,触舟怪石起狼牙,采薪造粥,昼长苦饥,宦游不若还乡好;

  鸟道失行踪,风僝雨骤,烟村四五家,绕户小溪分燕尾,沽酒论文,夜深不寐,旅寓方知行路难。

  徐渭所撰龙蛇之蛰堂联,达44言,全联88字,为迄明代最长者:

  学者藏修,譬彼龙蛇之蛰,不可得而密迩,况可狎而嬉游乎?深浅远遁,无心夺宝探珠,特行满功圆,自尔风云际会;

  凡人克己,当如大敌之临,若是招之使来,便是养之成乱也。利斧快刀,拼命勤王斩将,看凯旋饮至,洒然天地清明。

  此联吸收了诗词曲赋中精华之处,从词曲赋的长短句和排偶中获得营养,使之曲折细腻,驰骋奔放,自由活脱,抒藻扬葩。

三、联家迭起 推动繁荣

明朝几代皇帝、臣僚及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大都是楹联家。如朱元璋、朱棣、徐达、解缙、于谦、沈周、胡居仁、程敏政、李东阳、祝允明、蒋焘、唐寅、王守仁、李梦阳、杨慎、李开先、海瑞、杨继盛、徐渭、张居正、顾宪成、汤显祖、董其昌、左光斗、黄道周、张岱、史可法等。

  朱元璋在与官僚、文士乃至百姓相处接触中,出于兴趣爱好,经常出联作对,争奇斗巧,显示出其楹联的才华。朱元璋在举事前,途中遇一人,名叫葛思,两人相谈甚洽,朱出联句以试其才: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葛思稍思对出:

  国难民愁,王不出头谁为主?

  上下联均巧在拆字,“水”加点为“氷”,“王”出头成“主”。对句似有寓意,正中朱元璋下怀,遂邀葛思共图大业。

  《尧山堂外纪》载,朱元璋微服进一酒店,见一读书人,问之祖籍,书生答之:重庆。朱元璋遂出句: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书生脱口便答:

  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

  苏州古称吴,朱元璋攻打姑苏时,出下联让刘基对上联。下联是: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此为拆字对,天下口是“吞”,天上口为“吴”,刘基对得上联是: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人中王成“全”字,人边王成“任”字,“任”右半边与王字相似,书家常混用。

  一次朱元璋见学士陶安以书作枕,遂出联令对: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慌忙站起,见皇上手中有扇,遂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上下联语意双关,妙在前后关联紧密合理,“典籍”与“贤圣”,“江山”与“乾坤”,“枕”与“头”,“扇”与“手”,都有实际联系,切合各自身份,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见周颠行乞于南昌,唱“太平歌”云:“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后来朱元璋定都南京,传周颠在庐山乘白鹿升天。朱元璋在庐山锦绣峰上建御亭,并撰联:

  故从此处寻踪迹;

  更有何人告太平。

  明成祖(1360-1424)即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自幼聪睿,曾以“日照龙麟万点金”对其父的“风吹马尾千条线”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巧对录》载,明成祖微行至监,见一坐监者读书,桌上有一截藕,便吟道:

  一弯西子臂;

  那书生对曰:

  七孔比干心。

  《坚瓠集》记载,溧阳彭印山六岁,以神童征至京师,永乐帝御奉天门外观灯,出对让彭对:

  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彭印山对曰:

  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成祖奇之,赐之甚厚。还有与某生对句: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将水底月还沉。(某生)

  解缙(1369-1415)是明代著名的楹联大家,他善谐巧联,至今流传他很多对句故事。

  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一次见两秀才在柳荫下对弈。一秀才出上联,另一秀才对不出,解缙随口对出。那秀才又出句试之,解缙不假思索作答:

  马过木桥蹄打鼓;

  鸡啄铜盘嘴敲锣。

  还有:

  千年老树为衣架,(父)

  万里长江作浴盆。(解缙)

  仙子吹箫,枯竹节边生玉笋;(父)

  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解缙)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解缙赠一名徒有空名的秀才的联语。借物设喻,寓讽喻于文学描写之中,含义深刻,形象生动。

  杨溥(1372-1446),建文二年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他将桃符入联,很有特色:

  黎庶但教无菜色;

  官居何必用桃符。

  《古今滑稽联话》载,杨溥少时,见县官带三个衙役抓父亲去服劳役,上前苦苦哀求释放,那县官傲慢地言道:

  四口同圖,内口皆从外口管;

  意思是,溥之父亲是他的属下,他有权处置。杨溥听后恭敬地答道: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县官见他对得好,有才学,就免了他父亲的苦役 。

  将繁体字的“图”(圖)、“伞”(傘)拆开,语意与实情关联,含蓄有味,下联“小人全仗大人遮”,所拆之字,从形体结构上既合理又形象,从意义上看,既合情又得体,读之让人悦目赏心。

  李东阳(1447-1516),号西涯,天顺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古今谭概》载,李西涯性格幽默诙谐。一天一位客人前来拜访,他出上联:

  庭前花始放;

  那人便对:

  阁下李先生。

  此为“无情对”,单字虽对得工,但上下联并无联系。李西涯少时才敏,有人以其姓名出对戏之: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李东阳对)

  此联为用兼词法属对。上联兼“阳”字从上为“李东阳”,从下为“阳气暖”;下联兼“惠”字,从上为“柳下惠”,从下为“惠风和”。柳下惠为春秋时鲁国大夫,传为正人君子,有“坐怀不乱”之誉。

  李东阳六岁时,以“神童”被明代宗召见,皇帝见他年小个矮,过不了宫廷门槛。便说:

  书生脚短;

  东阳对道:

  天子门高。

  皇帝大喜,又指宴上佳肴道:

  螃蟹一身甲胄;

  东阳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坐在一旁的程敏政(1445-1499)也对道:

  凤凰遍体文章。

  代宗赞曰:“他日一个宰相,一个翰林。”

  此联以比喻和双关连用,明暗对比,实虚结合,意趣风生。

  李东阳实际上当了十五年的宰相。弘治十二年(1499年),他将女儿嫁给孔子六十二代孙孔闻韶。弘治十六年奉旨监工设计修建孔府,“圣人之门”就是李东阳所书。他为“衍圣公府”大门撰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

  祝允明(1460-1527),号枝山,弘治五年举人,官至应天通判。他为苏州怡园小沧浪亭的题联多具画意:

  竹月漫当局;

  松风如在弦。

  他为扬州凝翠轩的题联颇有诗情:

  四面有山皆入画;

  一年无日不看花。

  他撰弹花店联生动形象:

  三尺冰弦弹夜月;

  一天飞絮舞春风。

  祝允明有自题联,是副很好的格言联: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唐寅(1470-1523),字伯虎,晚号六如居士,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世称“唐解元”,性格风流倜傥,工诗文书画,善撰联。《楹联四话》载,唐寅会试时,牵涉科场舞弊案,下诏狱,谪为吏,耻不就。自题一联:

  一失脚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人。

  唐伯虎三点秋香故事家喻户晓,其中也有妙对可赏。《巧对录》载,唐伯虎进入华府后,见不到秋香常以酒解闷。一日喝得酩酊大醉,华太师出一上联,以试其文才:

  贾岛醉来非假倒;

  唐睁醉眼对道:

  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谐“假倒”,“刘伶”谐“留零”,巧借谐音,妙趣盎然。贾岛为晚唐诗人,有“推敲”故事流传。

  刘伶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二人皆善饮,

  华太师见唐伯虎酒醉尚能流利应对,知非等闲之辈,若耽酒成嗜岂不可惜,故又出句:

  十口心思,思国思民思社稷;

  伯虎听罢,心中暗喜,不禁对出自己的心事: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此联并字、顶针、重复兼而用之,上联并“思”,下联并“赏”,然后用所并之字顶针,再用此字连重下去,其势如水,自然流出。上联切华太师身份,下联嵌入“秋香”,更切唐伯虎的心情。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此联为唐寅为某商店开张所撰。宋朱熹有“为有源头活水来”句,以财源比之水源,喻财源茂盛,长流不息。以重字、隐喻法生动地表现祝贺之意。此联为开张联先导。

  杨慎(1488-1559),号升庵,正德六年进士第一,官翰林学士。父廷和为首辅,以议忤世宗,乞休去,慎直言力谏,两受廷杖,谪戍云南。他为名胜处撰有很多楹联,不少是楹联佳作。如:

  半空楼阁千山绕;

  两岸人家一水分。

  (泸州北岩寺联)

  阳壑春留千岁草;

  阴岩雪荫四时松。

  (剑川金顶寺联)

  几杵林钟敲后,月是银船劝酒;

  两行灯火归时,星如玉弹围棋。

  (剑川宝相寺联)

  一峰斜插水中,东是水,西是水;

  杰阁遥临天外,上有天,下有天。

  (云南洱水天镜阁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昆明华亭寺联)

  杨慎还题有茶楼联:

  雀舌初调,玉碗分来诗思健;

  龙团捶碎,金渠碾处睡魔降。

  徐渭(1521-1593),字文长,晚号青藤道人。隆庆六年以杀妻罪系狱七年,张元汴力救得释。归里后,以诗文书画谋生。亦工联,现存百余副,涉多种品类。

  他为书斋所题读书联很有特色:

  花香满座客对酒;

  灯影隔帘人读书。

  无求不着看人面;

  有酒可以留客谈。

  以菜作齑虽曰易;

  磨针从杵岂非难。

  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旧业尚存三径草;

  小窗独对半床书。

  雨醒诗梦来蕉叶;

  风载书声出藕花。

  堂上百年松柏酒;

  架中万卷圣贤书。

  以上联语,很多可成为治学格言,为读书者座右铭。

  他有不少胜迹联流传: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杭州江湖汇观亭联)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此为四川长宁朝云庙联。《楹联新话》说,此联今载施可斋《闽杂记》。此为变读联,利用一字同形多音特点制联,颇多意趣。

  徐渭为北京玉泉山华严寺题联:

  仗智慧剑,决烦恼网,见五蕴皆空,为深般若;

  驭清净轮,入解脱门,得一念无生,至大涅槃。

  《徐渭集》载,他为北京房山西北的长春观题联,颇具道家精气神:

  道统三清,曰精曰气曰神,形依理,理依形,庄严即道;

  春含四季,生夏生秋生冬,贞于元,元于贞,灯火长春。

  他所撰戏台联,很有生活哲理:

  作戏逢场,原属人生本色;

  随缘设法,自有大地众生。

  画栋倚青霄,继往开来,瞬息竟成千古事;

  雕梁挥彩练,修文艺武,片时倍觉百般新。

  张居正(1525-1582),号太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穆宗时与高拱并相,神宗时为首辅。他的属对故事流传得很多。他幼时聪慧,人称“江陵神童”。一次湖北巡抚顾璘出句考他: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居正遂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对句展鸿鹄之志,使顾璘大为赞赏,即解下腰间金带相赠。

  张居正与艾自修曾是同窗学友,万历年间二人同科中举,艾中的是榜尾,即倒数第一名,旧称榜尾为背虎榜。

  相传居正嘲之曰:

  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艾自修自此怀恨在心,寻图报复,后来居正做了宰相,锐意革新,遭守旧派攻击。竟有人无中生有地造出张居正与皇娘关系不清的谣言。艾自修想起当年张居正对自己的嘲讽,遂撰联以示报复:

  张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看来利用男女关系这敏感的问题为武器害人,古已有之。

  此联妙在借人名字义自然发挥,表达联意,达到嘲讽目的。

  张居正还撰有应制联,他为故宫文华殿就撰有楹联五副,当然这都是些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应制之作,如: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

  董其昌(1555-1636),号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工诗文,尤精书画,亦擅联道,他有自题联很幽雅:

  客渚含兰思;

  寒灯照雨声。

  竹送清溪月;

  松摇古谷风。

  苍松翠柏窥颜色;

  秋水春山见性情。

  他为襄阳米公祠的题联潇洒超然:

  小楼刻烛听春雨;

  白昼垂帘看落花。

  《西湖梦寻》载,董其昌曾为杭州岳飞墓题联,联意褒贬尽在联中: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孝子死孝,忠臣死忠,大丈夫当如是矣。

  应制联、戏台联都是明代增加的品种,除此还有衙署联、会馆联等都在明代首次出现。

  衙署联指旧时中央或地方政权机构所用的楹联。其内容有叙述历史变迁的,有概括地理沿革的,更多的则是统治者自己书写,表示光明正大,勤政爱民的意愿。如李贽在云南姚安任知县时,题县署联: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顺德人梁鹏,曾为福建崇安县署题联:

  库无耗头,里无私派,铺无当行,望乡耆访闻相告;

  吏怕沉案,差怕索钱,民怕健讼,期子姓敏德还淳。

  会馆是旧时都市中同乡或同行等封建性团体的驻地,会馆联多为同乡人中政界、文界知名者撰书。如陈献章(广东新会人,翰林检讨)曾题北京新会会馆联:

  新诗日下推时彦;

  会客花间话早朝。

  叶向高(1559-1627),福建福清人,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光宗即位,召为首辅。他为福州会馆撰联云:

  万里海天臣子;

  一堂桑梓弟兄。

  福州会馆屋后有义园(即坟园),叶向高有题联:

  满眼蓬蒿游子泪;

  一盂麦饭故乡情。

  寄语往来人,莫为功名抛骨肉;

  伤心丘垄地,得植桑梓即蓬莱。

  明代楹联的发展走向繁荣,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楹联品类均已出现,具有相当数量,各行各业都普遍运用。名山胜地、园林古迹、书院学堂、衙署会馆、厅堂居室,都制作楹联;社会生活交际中,祝寿、贺婚、哀挽、题赠等都用它抒怀言志,托物寄情;广泛的属对活动,已成社会交际手段,斗智、戏谑、试才、逗趣、娱乐尽寓于其中。

  明代科举,以八股文取士,士大夫非八股文无以进身,巧于应对形式,引入对偶排比,全仰仗平时笔下对仗工夫。这种对仗工夫大多从对句启蒙开始。因而大大促进人们对句、撰联的兴趣和技巧的提高,并使楹联进一步从律诗格律中突破出来,使之臻于成熟。

  明代已有对句启蒙教学著作行世。如崔铣的《声律启蒙》,司守谦著的《训蒙骈句》,还有《注释启蒙对偶》等。联集类的著作有《联句》(林兆恩著)、《郡书丽句》(杨慎著)、《中麓山人拙对·续对》(李开先著)。收集巧对妙联、编印成书,明代做了开创工作。如钱德范编的《玉堂巧对》、冯梦龙编的《金声巧联》及《锦囊诗对故事集》等著作都有着传世价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