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千古留香——《中国对联集成·云南普洱卷》序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1137
●常 江

  (二零一一年六月八日于北京两栖轩)

  

  说起普洱,是不能不说茶的。

  此刻,说起普洱,是既要说茶又要说联的。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相继成立以后,当时的思茅地区(今普洱市) 诗词楹联协会应运而生, 发展迅速,世人瞩目。

  普洱市是茶文化的旗帜, 我的朋友黄桂枢先生,是文物考古专家、诗人、楹联家,主持思茅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工作, 一九九三年主编过《中国普洱茶诗词楹联集》; 他也是普洱茶文化的专家, 后来出版了专著《普洱茶文化大观》。

  普洱市是普洱茶的故乡。 普洱市成功地打造了普洱茶文化的品牌。 黄桂枢的论文《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和《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考察论证及其文物价值与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两篇大作,让普洱茶一夜之间横扫华夏半壁江山。 他的诗论、联论,也与茶论同样精彩。 如今又在省内率先推出《中国对联集成· 云南普洱卷》, 其中有关茶的对联丰富而有特色,不但有茶馆、茶楼、茶人家的楹联,更有茶叶节、古茶山、古茶树、茶贡品这些饱含普洱茶文化因子的楹联。

  是茶人黄桂枢,还是联人黄桂枢?

  难道我们不需要再深一步去寻找茶叶和对联之间的那条『茶马古道』吗?

  其实, 不必作多么深的探索, 稍加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普洱茶与对联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

  它们都是历史悠久,保持传统,只是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才重新发扬光大。普洱茶是一个有三千年历史的老茶种, 因为历史、地理等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瑰宝,真的像澜沧邦崴那棵古茶树一洋,默默生长。到了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才热了思茅、热了中国、热了世界,其契机是一九九三年四月在当时的思茅地区隆重举办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 对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诗词光辉的遮掩下,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清代曾经辉煌一时,接着便逐渐衰落。 到了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对联又重新独树一帜,其标志性事件是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成立的中国楹联学会。

  它们都是植根民间,讲求实用,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成为雅俗共赏的事业与文化。茶的饮用,传说起源于神农氏,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神农本草经》)无论解毒、防病、健身,无论解渴、会友、增趣,无论种植、流通、创业,茶叶都成为中国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须臾不可离弃。在爱茶这一点上,实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联起源于桃符,是上古民俗的直接产物,加上诗词的演变、汉浯的丰富、文人的参与,真正成了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具有闻见皆乐的艺术风格。尤其对百姓生活的实用意义,使得对联遍布各种行业、各个角落,适用各色人等、各类情趣,区分不同季节、时令、节目和年龄,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

  它们都是内涵丰富,拓展广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独特的部分, 具有标识的作用。 地球村越来越小, 好东西传播越来越快。 早己经不能说『饮茶的都是中国人』了,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人没有不饮茶的』。茶文化的形成,与农耕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儒家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密不可分。对联文化的形成亦是如此,而且还与汉字文化、诗词文化、书法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如今的网络文化,更有直接的关系。贴春联,和吃饺子、看春晚,被称为人们春节三大新民俗。对于海内外华人来讲,对联是一张通用的名片, 这是因为对民族的认同集中体现在认同汉字上, 而对联正是最能表现汉字形象、丰富、灵活特点的,对联的魅刀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茶叶和对联, 在普洱市产生了有趣的结合,茶中有联,联中有茶,它们真的『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了。

  既是茶人又是联人的黄桂枢主编的《中国对联集成· 云南普洱卷》,将为一年后出版的《中国对联集成》增加浓浓的茶香,这是一笔财富,真可谓『百代荣华』、『千古留香』了。

  那时,说起普洱,是既要说联又要说茶的。

  说起普洱,是不能不说联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