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300湖南永兴县政协)

对联,狭义的说法是平仄相对、意义相联的对语。 广义的说法是楹门联、楹柱联、对贴、对子的总称。 中国楹联从起源、发展到成熟、鼎盛,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由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对称和对立形态到口头对偶和文字对偶的产生,直到今天按『联律通则』创作对联的文化史实,说明中国楹联是地道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列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条件。 这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证和阐述:
一、中国楹联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中国楹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品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国楹联是用中国文字创作的文学艺术产品,而中国文字(主要是汉字)是中华民族所独创的一种方块字。 世界最早的三种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和苏美尔人及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 已为拼音文字所代替,只有中国文字至今还在广泛使用。 汉字的一字一音一义,都客观地反映了自然世界永远存在的对称现象和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老外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脊梁。 』汉字具有形、声、义三者合一的特点和对称美、整齐美。 如是,中国人就从中国文字的对偶胚胎开始,逐步创造、发展了『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关、内容相联』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品类︱︱︱对联,这种文学品类明显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这就是中国楹联的民族性、独特性以及世界性。 它既是中华文艺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艺的一个特殊品类。二、中国楹联的真实性和历史性
中国楹联从起源、发展到成熟,已经历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究竟起源何时何地至今还没有准确的定论。 在文学界和楹联界有起源于『桃符』说、起源于『孟昶』说、起源于『刘孝绰』说、起源于『孔融说』、起源于『陆云』说,这些说法,各持论据,这些说法,各有千秋。 无论哪一种说法,中国楹联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它的客观真实性和历史佐证性。首先,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史志中, 完全可以找到中国楹联存在的踪迹。如: ︽世说新语︾记载有西晋陆云(二六二︱︱︱三零三)与荀隐的口头对联: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清谭嗣同在︽石菊景序笔识· 学篇︾中记述,南朝徐州人刘孝绰(四八一︱︱︱五三九)的: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及其堂妹令娴续曰:
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客厅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及︽宋史· 蜀世家︾记有五代外蜀后主孟旭的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郭煌斯坦因第零六卷背面保存的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对联:
三阳布始;
四序初开。
福延新日;
春庆无疆。
还有福建︽霞浦县志︾记载唐乾符年间陈莲居室联: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都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楹联的客观存在。
其次, 从我国的各种书籍故典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楹联的遗迹。 一九八四年中国楹联学会负责人顾平旦、常江、曾保泉,在︽中国名胜楹联丛书︾的前言中指出:『自清人梁章钜编纂︽楹联丛话︾至今,一百四十年来,有识之士为收集整理楹联,历尽艰辛,出版了三四百种各类联书,其功如保存文物,仅中国楹联的书写、刻制、悬挂来看对联从桃符开始, 到现在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看到的李文君先生辑注的︽紫禁城六百楹联匾额通解︾收录故宫清代楹联四百四十九副, 明代人程堂各编写的和清代人邹圣脉增补的︽幼学琼林︾一书收联一千二百多副, 一方先生编著的北京颐和园匾联拓印明清对联一百一十多副, 山东孔府孔庙孔林有匾联一百八十多副,江苏苏州园林匾联达两百多副。周渊龙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编著的︽中国名胜楹联注释︾一书收古联三千多副,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湖南名胜楹联︾收联两千多副,湖北︽名胜楹联︾收编一千八百多副,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郴州又收集古联三千两百多副。 一九九八年八月重庆青城山旅游开发总公司出版的︽青城山楹联集︾搜集整理青城山各个景点古联三百多副。 古陶楹联爱好者左振华于二零零三年搜整理山西平遥砖雕木刻古联一百四十余副。这些事实足以说明,中国楹联具有客观的真实性和久远的历史性。
三、中国楹联的实用性和社会性
对联的实用性,是指对联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用途。 这是对联创作的最终目的。 创作出来的对联作品如果不用于生产生活和社会, 那就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无的放矢。对联既是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体。 我在︽对联特性初探︾一文中说: 『对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短小精悍,运用方便。 工农商学兵、党政财文业、山川名胜、城镇乡村、皇宫庭苑、园林古迹、端宇牌楼、历史现实、地域人文、哲理道德、旅游观光、婚寿吉庆、丧逝哀挽、酬友题赠、歌诗剧画,都可以用对联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意愿和情感。 』『在古代,有对联中举,悬联择婿,撰联刺贪,以联泯仇,撰联经商等等。 在现代也有征联办厂、征联招商、征联祝寿、征联祝喜、悬联广告、征联扮景等等。 』总之,对联因有扬清激浊、教育启迪、激励鼓舞、歌颂揭露、褒贬讽喻、抒情言志等社会功能而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在社会生产、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其用途的实在性和广泛性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四、中国楹联的群众性和广泛性
由于对联的实用性强, 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在古代,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在现代,上自人民领袖,下至城乡工农; 对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不识字的文盲也爱好对联。因此,对联是人见人爱的民俗文学, 又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千秋百代,历来如此。 在宋代以前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近现代,仍然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联换旧联』。 正因为对联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所以天地有情皆可对;
古今无事不能联。
上下左右,日月星辰,雅至宫庭书斋,俗至厕所畜居,大至山川名胜,小至禽舍牛棚, 普天下处处都有它的载体和踪迹。这就证明了中国楹联的群众性和广泛性。
五、中国楹联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中国楹联艺术发展久远,它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楹联学会和许多的省、市、地、县级楹联学会都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同心,与时俱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令为事而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代性。比如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收集和整理︽中国对联集成︾, 中国文学史上也逐步对中国楹联『正名』,进行遗产的整理,客观地、历史地进行中国楹联的理论探索。 许多的企业、商家、旅游场所、乃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都积极开展楹联创作和征集活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每年创作的楹联作品都在百万副以上,湖北省已连续进行了三十届新春征联活动。 特别是对楹联学的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化。 一批有影响的楹联理论著作不断问世,如︽学习写对联︾、︽对联通︾、︽中国对联艺术︾、︽怎样写对︾、︽楹联学概论︾、︽中国楹联千家论典联︾、︽联论联话联语︾、︽中国对联探源︾、︽联海泛舟︾、︽对联文化与中华文明︾等一批有影响的联论文章陆续出版,丰富了中国楹联的理论宝库。 这就体现了中国楹联发展的现实性。 而且,中国楹联的影响日益扩大,新世纪以来,中国楹联学会曾多次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新春征联和楹联讲座,全国各级楹联学会每年组织送联下乡和节庆、 会议撰联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中国楹联的现实性。综上所述,中国楹联申遗条件早已具备它的民族性独特、世界性独有、真实性实在、历史性久远、实用性实际、社会性全面、群众性普遍、广泛性广阔、时代性强烈、现实性现实、软实力丰厚、硬实力坚硬等特点。 中国楹联有何理由不登上世界文化殿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