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对联起源刍议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1134
●钱圣南

  (214023 无锡市南长区沁园新村367号301 室)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中国对联,之所以被称为『国粹』,是因为其最具汉语言文学文采特征, 包括字词结构、汉语声韵、联文意境。 对联的形成和产生,是一个古老而漫长的演化过程。既有民间风俗避邪纳祥的基因, 也有古代律诗的元素介入, 它是上千年来劳动人民与骚人墨客文化和情感碰撞的结晶。

  从民俗桃符考中探源中国对联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一切春联中鲜有比这更工整、更简洁、更能充分表现旧历新年的特别气象。 爆竹和桃符这两样东西, 可以说是中国人过新年少不了的两个要素。细考起来,它们的历史差不多同一部中华民族史那样久远。 如今推考起来, 桃符最古的形式为『桃』、『桃弧』,在周为『桃梗』,在战国时为『桃人』,史上都有明文可考。桃符原始的形式很简单,只插一根桃树枝完了。传到战国时代, 制作就较为精巧。 人们拿桃木削成人形,挂于门户。这是由桃梗渐变为桃人的进程,也就是门神的起源。 但桃符传到汉代,除沿袭殷周旧俗立桃人苇索于户上外,复发生另一种变形,其名『刚卯』。 刚卯是符箓之类,用桃木制成,也有用金玉造的。 此物不悬挂于门上而佩带在身上。 以其正月卯日作, 故名『刚卯』(见《汉书· 礼仪志》)。刚卯是桃梗旁出的演化,而其直系的蜕化,则为『桃版』。桃版又称『仙木』,最初见于《荆楚岁时记》: 『造桃版著户,谓之仙木。 』到了五代,桃符的演进又到了一个新阶段。 除书郁垒、神荼四字之外,另书别样的词句,这谓之『题桃符』。 其事见于《宋史》,如《蜀世家》说:『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以其年正月十一降太祖, 命吕余庆知成都, 而长春乃冬节名也。 』这一个故事,显豁地表现出桃符演变为近世『春联』的倾向。

  综合上述民俗桃符考, 从桃符演进到近代的春联,已达到最后一个阶段,可归纳

  一个简表如下: 桃列、桃弧(古代)- 桃梗(周)- 桃人(战国)- 桃符(魏晋)- 桃版(六朝)- 题桃符(五代)- 春联(明)

  从楹联文体众说的大海中探源

  著名楹联理论家、 北大教授谷向阳先生在《中国楹联学概论》中精辟地郑重地提出:在富有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 我国历代文学创作发展史和与之相匹配的文学学术史始终是与时俱进的。 对联区别于其他文体最显著、 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两联的字数、结构、音律、内涵会用对偶,要探索此特殊文体的起源、构成和发展,必须从『对偶』切入。 到了魏晋时期,赋体文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 这种文体基本不用散句,通篇都用对偶句组成,并形成固定的辞格。晋代陆机的《文赋》创造性地把文体分为诗、赋、碑、铭、箴、颂、论、奏、说十个大类。正是骈体文这种艺术技巧孕育了唐代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姐妹艺术形式。 对联是对偶修辞技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化体的产物。

  史学家蔡尚思说过: 『深信人要有两个老师,一为活老师,二为死老师,即图书。活老师固然可贵, 而死老师的可贵又超过活老师。活老师也是从死老师来的,死老师是﹁太上老师﹂, 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几乎天天进﹁太上研究院﹂, 沉浸在楹联鸿浩知识海洋中,饱尝中国对联的营养餐,聆听大师演奏的对联源头交响乐, 果然得益匪浅。北大教授、楹联理论大家谷向阳先生的权威巨著《中国楹联学概论》,为我们在楹联文体众说大海中探寻中国对联源头,指明了方向。 谷先生关于对联文体之种种观点,无论是『小品』说、附庸说、『骈体文』说、小道说,还是诗馀说、『游戏』说、俗文学说、变体诗说,或是『综合性文体』说、文学体式说、特殊艺术说、诗文分支说、应用文体说,谷教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寻找出以上十三种楹联文体沿革脉络的共同点——楹联是游戏文体,楹联是实用文体,楹联是文学体裁。 谷教授道出了楹联的『文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全部内涵。

  从楹联与文学关系的网络中探源

  楹联肇始于何时? 讨论楹联产生与发展的机制,梳理楹联与文学关系的网络经纬,进而去追寻其源头。

  其一,五代说。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自序》中说: 『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 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 』

  其二,南朝梁代说。近人谭嗣同在『石菊影庐笔识』中引元人的笔记说: 『考宋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其三妹令娴续其门曰:『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 』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但上下联末句句脚要求一仄一平,而上述﹁卿﹂与﹁生﹂都是平声,且正好押韵, 可知两人不是在作对联, 而是在吟诗。

  其三,汉代说。在古代神话中,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汉代人为了辟邪,就用桃木刻神荼、郁垒像或画桃符挂于门上,后又改为在桃符板上书写他俩的名字,对联于是应运而生。

  其四,晋代说。西晋文学家陆云与荀隐素未相识,他们一起去见文学家张华。陆云自我介绍说:『云间陆士龙』,荀隐则答曰:『日下荀鸣鹤』。 陆云,字士龙,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荀隐,字鸣鹤,洛阳人,因洛阳为西晋都城,故称『日下』。 有学者认为此早于孟昶,『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其五,初唐说。二零零二年春,在武汉市江夏区的『灵泉志』中发现初唐江夏王李道宗的一副题寺门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唯偕骚客搜奇。

  李道宗系唐高祖李渊的侄儿、 唐太宗李世民的叔伯兄弟,曾任刑部和礼部尚书,后封为江夏王,公元六五三年去世,有学者据此认为楹联产生于初唐。

  其六,盛唐说。一九九一年,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发现了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

  寿禄延长。

  年年多庆;

  月月无灾。

  等联语,其中『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联作于开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作者为刘丘子。因此,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认为, 上述楹联是我国迄今为止得以保存下来的一副最早的楹联。

  其七,中唐说。宋人赵令时在『侯鲭录』中说,白居易晚年对句高妙迭出,曾写

  月照平沙夏霜夜;

  风生古木晴雨天。

  等佳联。白居易是中唐大诗人,有人据此提出楹联至迟产生于中唐。

  其八,晚唐说。 近年来,安徽白启寰先生在《江州义门陈氏家谱》中发现了一副唐僖宗书、赐给江州义门陈氏的对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而方东先生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中发现了晚唐的三副对联,其中一副为唐乾符年间进士林嵩所题: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从楹联与文学关系网中探源, 关于楹联起源的说法, 主要是上述八种观点。

  中国对联探源我之管见

  管见一,中国对联的产生与发展乃至繁荣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联的产生,首先要有汉字的基础,因为只有汉字才能产生楹联这门艺术; 其次,是民俗的需要,这是楹联产生、发展的诱因; 再次,是骈文的繁盛、诗歌摘句风气的影响,尤其是格律诗的成熟才最终导致了楹联的产生。

  管见二,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楹联不仅秉承了词曲的余绪,对五、七言格律诗作了进一步解构,而且秉承了五、七言格律诗的精华,讲究对仗与平仄,是对词曲散文化的一种修正, 这就确立了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的地位。

  管见三,关于对联的起源,应允许多种说法并存。不论是起源于五代蜀后主孟昶题写的春联, 还是早于他的晋代陆云、荀隐的通名联, 都可能是中国对联的起源。 有道是: 对联从有文字记载起,经过宋、元、明、清、民国,踏着『平水韵』的脚步,一路走来。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母语是汉民族在其生活的文化土壤里创造的智慧语言, 母语对联促进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兼容并存,有容乃大。在中国对联的探源研究上,我们应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