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代文学作品的灾害文献价值及其利用刍议

时间:2023/11/9 作者: 华夏文化论坛 热度: 15612
李朝军

  【内容提要】我国历来多自然灾害,有关文学创作也历史悠久,至今保存有大量灾害题材的文学作品,形成了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宝库,除其固有的文学价值外,还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科学价值、现实意义。灾害文学文献具有直观、纪实等特点,在补史证史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对于突破灾害史研究主要取材于正史等基本史籍的史料的局限意义甚大,而其分散、含蓄、隐晦的特点又决定了其文献信息的利用有赖于其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因此注重文献整理、长于考证训释的文史专业于此正好可以发挥用场。古代文学的灾害记录已经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其文献信息的整理和利用代表了相关学术领域的共同要求,可望改写灾害史、地方志的许多数据和内容。

一、多科关注和多重价值

近三十年来,关涉诸多自然、人文社会学科的灾害史研究获得长足进展并成为学术热点。在此学术进程中,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灾害文献价值已引起相关学科的关注,得到了利用。如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地震局从整理地震历史资料和普及地震知识出发,组织编选了《中国历代地震诗百首》(程艾华、高立保编注,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进入90年代以来,利用文学文献取得的灾害史研究成果更是不断涌现。王星桥的《读韩愈〈谴疟鬼〉诗》(《中医药文化》1990年第4期),从唐代韩愈的诗歌里考察疟症的情况;李文海的《晚清诗歌中的灾荒描写》(《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利用晚清诗歌研究当时的灾荒史,并将清人易凤庭编辑的诗歌专集《海宁州劝赈唱和诗》直接收入其主编的《中国荒政书集成》第5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王双怀的《历代“黄河诗”的史料价值》(《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则从历代黄河诗里考察黄河决口和治理的情况。此外类似成果还有不少,如:张颖华《古代湘省水灾、旱灾与诗》(《船山学刊》2004年第1期);刘冬《清高宗御制诗与乾隆四十三年仪封河决》(《历史档案》2010年第3期);张堂会《天灾与人祸——从诗歌看清代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济》(《兰州学刊》2011年第5期);汪志国《明清诗人笔下的淮河灾荒》(《古今农业》2012年第3期),等等。上述情况初步表明,遍及历代的灾害题材文学创作是史志以外记录历史灾害的一大文献宝库,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多位学者分别从自己的学科本位立场对此做了明确的体认和阐发。如:

  这些发自肺腑的咏叹,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描述了大量有关地震当时的真实情景,包含有许多极有科学价值的内容,成为地震史料中独具一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选注工作)是一项不仅在诗歌文字,而且在历史地震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普及地震知识等方面都颇有意义的工作。(《中国历代地震诗百首》,丁国瑜序)

  通过对唐诗中疫病记载的分析,不仅可以拓宽唐代疫病的史料范围,为我们深入了解唐代疫病的种类、传播途径、传播源提供基础材料,而且为探索疫病发生的规律、疫病与社会人文背景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闵祥鹏,《唐诗中的瘟疫》,《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11期)

  从浩繁的宋代文学作品中去探索出表1中若干有关灾害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历史、文学、灾害地理学三者联系极为密切。上述以王禹偁为代表的宋代文学家所创造的不朽作品为我们研究两宋灾害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学资料。(李铁松等,《两宋时期自然灾害的文学记述与地理分布规律》,《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第1期)

  由此可见,已有的探索经验表明,除了其固有的文学价值以外,古代灾害题材文学还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科学价值、现实意义。如果说以上论述还嫌粗略,那么本文不妨就此稍作申说。

  首先,作为历代文学的重要题材和主题,灾害文学创作以往很少受到文学本位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灾害文学研究的自觉兴起,灾害文学文献的汇聚和整理不但构成相关文学研究亟待解决的基本文献问题,而且还可望以大量的事实、确凿的数据确立“灾害文学”的文学史地位,推动其专门研究的形成,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学多元面貌的认识。

  多年来人们对于电视产生了很多误解,最大误区就是观看电视容易对人视力造成影响,实际上,任何情况下的高强度用眼都会造成视疲劳。例如看书、学习、玩手机、使用电脑、画画、雕刻等,长期用眼过度都会产生近视、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情况,并不仅限于观看电视。OLED产品来讲,其产生的蓝色光波段主要集中在460nm,不属于有害蓝光,能量较小,对人眼危害微乎其微。

  其次,灾害文学文献之珍贵还特别表现在其灾害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一方面,它具有突出的补史价值。以宋诗里的情况来看,它所反映的不少灾害事件,《宋史》《长编》等主要宋代史籍和有关方志以及今人的灾害史整理文献均不见记载。灾情较轻的,如梅尧臣《孔子庙震》反映的皇祐二年(1050年)宣城孔庙的雷电灾害、《五月十三日大水》反映的至和二年(1055年)宣城山洪暴发的情况①二诗中发生的时间、地点据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35、759、792页。关于二诗反映灾情失载的情况,笔者还查阅过大量方志和灾害史整理研究成果。另,关于《孔子庙震》所写灾害为雷击而非地震的辨析,请参阅拙作《古诗辨误三题:〈孔子庙震〉〈黄河〉〈黄河水〉》,《学术界》,2017年第1期。;灾情较重的如刘敞《闻德州河决》、吕本中《商村河决》反映的黄河决溢灾情②对于这两次黄河决口,仅《宋史·郑骧传》有“河决德州,入王纪口”一语提及,属间接记载,今人搜辑研究黄河灾患史甚详,均不见胪列。,刘敞的《夏寒》诗及其题注记载的“湖北地大震”③对宋代地震年次搜集较全的当代灾害史整理文献亦未见这次震灾的记录。。另一方面,由于文学书写形象化的特点,历代灾害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发生和救治历史灾害的具体鲜活场面,这是正史和其他史料一般不可能也不屑于去做的,这就决定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历史记录的不足,从而发挥证史、存史的作用。例如,关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发生在京畿地区的一场严重的沙尘暴灾害,梅尧臣的《风异赋》十分生动地描述了这次灾害发生、为害、退却的全过程,对于仅有寥寥数语的史书记录④《宋史·五行志》载:“康定元年三月丙子,大风昼暝,经刻乃复。”[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第1473页。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康定元年三月丙子条,载此事文字完全相同,[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2987页。,当属最好的注解,其对沙尘暴天气的记述在现存古文献中可能也是最为详细的。又如,关于熙宁元丰之际(1077—1078年)苏轼在徐州领导的那场抵御黄河决堤、洪水远道奔袭的抗洪斗争,苏辙的《黄楼赋》仅序就有近四百字的生动记述,有的学者还据此证明《宋史·神宗纪》对此事的时间记载“不够准确”⑤程章灿:《唐宋元石刻中的赋》,《文献》,1999年第4期。。再如,关于清朝山西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关研究表明:“方志灾祥部分常用‘大饥’‘民相食’等语概括,相似且空洞的词汇使读者难以直观地感受灾害与灾民生活。所幸,艺文志中的一些诗歌对灾害进行了记载,它们帮助读者对清朝山西的自然灾害与灾民生活有了直观的了解。”⑥王璋:《清朝诗歌中的山西灾荒——以方志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1期。由此可见,灾害文学文献包含的直观形象的灾害信息是其文献价值的重要渊源。

  再次,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和学术领域的开拓,历代灾害文学蕴含的丰富信息可望得到深度挖掘和运用,从而嘉惠于除文学史、灾害史以外更广泛的学术领域。正如人们在地震诗里发现的,它们不但有地震灾难的史实记录,“包含有许多极有科学价值的内容”,“同时还有作者的自身感受,这些感受广泛地从一个侧面述及到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因此它也是研究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中国历代地震诗百首》,编者的话)故而灾害文学也能为地震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献支持。丹麦著名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历史作品,都是许多人物的描绘,表现了种种感情和思想。”①[丹麦]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引言。应对灾害的漫长斗争历程注定了灾害文学必然是历代中国人思想情怀的集中敞露,因此古代灾害文学还是灾害心理学、灾害伦理学、民族精神史研究的重要文本和参考文献。

  总之,灾害问题在古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大量古代灾害文学文献必然引起当今关注灾害治理的诸多学科的关注,其多重灾害文献价值和海量信息资源理应得到广泛利用。

二、文献信息特点与利用的可行性

遗憾的是,历代文学的上述文献价值信息迄今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上文所涉以诗证史的灾害史研究成果只是个别例证,甚至一些专门清理灾害史料的研究成果也忽视了这一重要的文献领域。究其原因,固然与学界以往对此的认识不足有关,同时也与其文献信息的特点关系密切。相形之下,我国历代史志具有集中记载自然灾害的传统②参见陈桥驿:《浙江灾异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序言”;闵祥鹏:《历史时期灾害资料整理的图书文献来源——以科研与教学的灾害史研究为例》,《前沿》,2011年第13期;胡连利、李瑞丰:《“灾异文学”研究刍论》,《人民政协报》,2014年10月20日,第10版;陈业新:《深化灾害史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但历代文学中的有关情况总体上却很零散。就比较集中的情况来看,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灾害诗文专集,如前揭《海宁州劝赈唱和诗》、清张陶咏撰《张陶咏纪灾诗》③台湾图书馆藏清咸丰十年(1860年)著者手稿本。;

  2.诗文集里的灾害文学专辑,如清诗选集《清诗铎》,26卷中专门编有灾荒诗4卷;

  3.部分类书里的灾害文学专辑。如唐编《艺文类聚》的灾异部在旱、祈雨等类目下收录了多种艺文篇目;清编《古今图书集成·庶徵典》在天变、日异、风异、地异、雨灾、丰歉等类目下收集了数百篇各体文学作品,这是目前发现集中搜辑灾害文学作品最多的文献;

  4.部分地方志编录的灾害文学专辑,如光绪年间《续修临晋县志》卷二祥异部附诗7首。

  事实上,像《海宁州劝赈唱和诗》那样能够单独成书(集)的灾害文学文献可谓凤毛麟角,相对集中一点的灾害文学专辑也不多,涉及的作品数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存量上万计的灾害诗文作品主要是以单篇的形式分散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里,今人收集整理的古代灾害文学专集目前仍只有《中国历代地震诗百首》和赵超编著的《宋代气象灾害史料(诗卷)》(科学出版社2016年)2种。因此,收集、整理灾害文学文献已成当前灾害史和相关研究的当务之急。同时,为了达到有效、便于使用这些文学文献信息的目的,光有作品、文献的简单汇集还远远不够。因为灾害文学文献不但分散,而且其文本和信息还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面试以宋诗为例来看有关情况。

  首先,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灾害书写中比起浪漫主义的写法占有绝对优势。同时,从北宋开始,“以诗为史”成为普遍思潮,在接受和创作中都同时存在。①参见孙立:《以诗为史与以史为诗——论史学介入诗体的两种不同方式》,《江汉论坛》,1997年第5期;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4、242页。这就决定了诗歌的灾害书写有很多的纪实成分,许多诗作因而呈现出可以直接采集的灾害信息。例如,有相当一部分诗作通过诗题、诗序、题注、夹注等内容及其相互补充直接注明了灾害发生、救治的时间、地点或事件内容,如王安石《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张耒《己未四月二十二日大雨雹》、刘弇《元丰辛酉七月九夜大风四十韵》、范浚《叹旱》(题注:时年十八)、吴芾《癸巳岁邑中大歉,三七侄捐金散谷以济艰食,因成三十韵以纪之》等。同时更有一部分诗作正文直接模仿史家笔法、句法,把灾害事件的来由交代得十分清楚。请看:

  熙宁壬子岁,少华忽然崩。七社民俱死,九泉神不宁。(邵雍《闻少华崩》)

  元丰五年秋,七月十九日。猛风终夜发,拔木坏庐室。须臾海涛翻,倒注九溪溢。(郭祥正《漳南书事》)

  建炎庚戌正月尾,阳山雨雹大如李。(吕本中《阳山大雹》)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诗家在做这类灾害书写时还明确地表达了自觉的“纪实”和“诗史”写作观念。如:

  嘉定己卯岁,正月十七朝。新春才五日,大雪滂以飘。……作诗纪事实,持付村童谣。(陈宓《南康大雪》)

  岁在乙酉孟春朔,天气凝滞云不开。一日二日三四日,或雪或雨或夜雷。山川失色万物病,寒气折骨淖没胫。……元日连阴至七日,老杜感时诗纪实。(陈著《后纪时行》)

  甲申春仲夜廿六,怪事可无诗史书。(方回《夜大雷雨雹》)

  三首诗在运用史家笔调进行灾害叙事的同时,还表明了其“作诗纪事实”或效法杜甫“书诗史”的作意。因此上述诗作所述史实的可信度较高,其直接显明的有关信息完全有理由,也较容易用作确凿的灾害史料。

  然而,文学书写毕竟不是专门的历史记载,不会机械地按成例来叙述史实,这就必然导致许多涉灾诗文有关灾害的一些关键性事项(如时间、地点等)信息不全,有的则会因为文学含蓄、艺术的写法而隐晦难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分提取、利用文学作品蕴含的灾害信息,文史专业重视文献整理和长于考证训释的学风就可望发挥用武之地。

  例如,前揭梅尧臣《孔子庙震》《五月十三日大水》反映的雷击、洪水,从诗作本身看,没有发生地点、年份的内容信息,但因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一书对梅尧臣的相关行踪和绝大部分作品的作年都做了精审的考订,因而其灾害发生年份、地点等重要因素都可以迎刃而解。①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35、759、792页。又如地震方面,苏舜元、苏舜钦兄弟的《地动联句》开篇关于地震时间的记载今人一般难于理解:“大荒孟冬月,末旬高舂时。”但据《尔雅·释天》《淮南子·天文》对“大荒”“高舂”等语的训释,就不难得知本诗所述地震发生时间在天圣己巳(1029年)十月下旬一个傍晚。②傅平骧、胡问陶:《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第4页。刘敞的《夏寒》咏及的“湖北地大震”,诗中仅有一句比喻直接写到地震(“昆仑摇地轴”),根本没有具体的时间记载,但是由于该诗题注有云:“是时湖北地大震,河溢六塔。”因此可以根据记载较多的“河溢六塔”事在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二,嘉祐元年夏四月壬子朔条,第4400页。,推定同时发生的地震就在此时,其补史的价值由此得以实现。再如,关于南宋的疫灾,陆游的《门外野望》(十二月二十五日)记述了他所见到的相关情形:“僧呗家禳疫,神船社送穷。”虽然题注标明了月日,但没有年份、地点的交代,但我们可以依据钱仲联校注的《剑南诗稿校注》,将此诗反映的瘟疫情况确定为嘉泰元年(1201年)的山阴④钱仲联、马亚中:《陆游全集校注》(第五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86页。,而据宋代主要史籍和相关史料进行的多方统计调查结果表明,这次疫灾是没有历史记载的。上述事例足以说明文史专业常用的文献整理方式和考证方法能够发现并考明灾害史研究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资料。同时,联系前揭梅尧臣二诗所述灾情史志失载的情况不难看出,历代正史、方志当遗漏了不少较小的、地方上的灾害,这也是逐渐深入社会各个角落的古代文学书写可望发挥补史之缺的巨大潜力所在。

  古代文学、古代史等文史专业具有崇尚实学的传统,以人物年谱、文人别集编年笺注、文学编年史为代表的古籍整理成果集中展现了文史学界在时地、人物、故实、语汇方面的精细考释功夫。随着学界对这一文献领域的关注和整理,文史研究已经达到的精细化水平必将为深化灾害史、灾害学的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文献支持和整理研究成果,对于改变这一领域过去主要从正史、类书、典志、方志等基本史籍里取材的史料局限意义甚大。可以设想,如果充分利用分散在历代文学作品里经过甄别的史料和信息,历代灾害史、地方志编纂的许多数据和内容势必重写。并且,作为灾害史的基础史料和第一手文献,这些数据信息的改动引起的研究结果的连锁反应是不可低估的。近年来,古代灾害文学研究已呈方兴未艾之势。如果说文学界对于历史灾害的关注起步较晚,那么现在轮到文学研究可以反补率先关注这一领域的诸多学科了。当然,逆向看,灾害史研究的累累硕果仍将一如既往地为灾害文学研究提供基础条件和参考借鉴作用,日益详明的灾害史料梳理和历代灾害的深入研究无疑会进一步促进相关作品的背景了解、时地考订、内容解读以及创作规律的探讨。如本来不晓作年的宋太宗《缘识》之四三(“河决洪波东南流迤逦……十二州民皆忧水”)、刘敞《夏寒》、晁补之《黄河》(“黄河啮小吴”)都可因为诗中所咏黄河决溢情况而据罗列详细的黄河决溢年表轻松予以系年。⑤参见李朝军:《宋代灾害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99页、第252页、第373页、第386页。可见,如此双向、多向的交互借鉴利用,既有利于发扬文(诗)史互证的优良学术传统,同时也深度契合学术发展的时代趋向,发挥跨学科研究相互促进的显著优势。

三、文献利用的目标、原则和路径

上文的考察表明,数量庞大的古代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灾害文献信息,具有补史、证史、存史和多重文献价值;文史专业能够发挥其长,有效获取其中显性、隐性的灾害信息。可是,由于此类文献信息的分散性、记录的随意性、隐晦性等原因,大量珍贵的灾害文献信息难以为灾害史和相关研究广泛利用。当前,全面搜求、整理历史灾害文献,已成为“深化灾害史研究”的迫切呼声。①陈业新:《深化灾害史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包含海量灾害信息资源的历代文学文献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灾害文学文献缺乏整理的现状目前也正是制约灾害文学研究的弱项,补齐文献短板也是文学研究自身的需要。因此,推进历代灾害文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集中代表了诸多相关学科学术发展的共同要求,也是实现其重要文献价值和传播大众的必由之路。

  古代灾害文学文献的整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文献普查,建立一个体系庞大、层次分明、覆盖先秦至清末数千年的灾害文学文库,然后在此基础上系统进行深度的文献整理和信息数据的提取及精心的编辑,从而为灾害史、文学史和相关研究提供现成的文献信息资料和数据库。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的文献整理目标,如果要毕其功于一役,有必要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设立若干个国家级课题组方能膺此重任。不过,从不同的学科和需要出发,化整为零,有步骤地推进大目标、总目标的实现或许更为实际。这样,即使是一己之力也可以有所作为。如借鉴编选《中国历代地震诗百首》的经验,可以率先辑成不同类目的系列灾害文学文献专集,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年、系地和目标信息的提取,再以文体、灾种、时代、地域或作家为序进行辑录,同时配以相关索引和总目表以便检索查阅。因此,古代灾害文学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形式,既可以是各种类目的作品汇编,又可以是内容翔实的编年笺注,同时还可以是此类文献或篇章的编目、索引。至于其利用途径,则上文引录的诸多例证已显示了灾害文学作品及其内容信息被广泛征引于地震学、医学、历史学、灾害学、水利学、政治学、地理学等诸多自然人文学科的情形,其整理研究成果对于这些学科的借鉴利用而言,显得尤为集中、显明、便捷。如果进一步对于编年笺注等整理成果进行白话翻译、赏析评论,就可以成为走向大众、培养防灾意识的普及读物。

  尽管古代文史不分家,更没有明确的学科界限,但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包含有程度不一的艺术虚构成分,对此我们既不能以此为由一概否定其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也不能不加鉴别地全盘利用,而是要在坚持辨别史料价值与真伪的前提下,本着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原则,注重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多方比对、验证各类相关文献资料,力求所用文学文献信息内容的真实有效。为此当然还有必要建立一个包罗广泛的相关文献资料数据库。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灾害文学研究的理论性成果的文献价值利用问题。例如拙著《宋代灾害文学研究》对宋代成百上千的灾害题材文学作品分文体、分灾种所作的阐述,事实上比较形象、集中地勾画了当时灾害肆虐、灾难深重的历史图景,复现了我们祖先艰苦卓绝的抗灾历程,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各类自然灾害的灾象、特征和治理过程。王焕然《明清小说的灾荒书写》一文则系统梳理了明清小说反映灾荒情景、灾荒治理、灾荒中的人祸、灾荒起因的各种情形,总结了有关小说灾害书写的成果:“展示了恐怖的灾荒图景,描绘了灾民的悲惨现状,也写出了社会各阶层为救灾采取的种种措施及付出的诸多努力。”①王焕然:《明清小说的灾荒书写》,《明清小说研究》,2017年第2期。相信这类研究成果对于灾害史、灾害学等相关研究当具有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

  现阶段,随着国家古籍整理工作的推进和学术事业的迅速发展,历代文献得到大量整理出版,四库系列丛书和除明清诗文以外的各代文学总集已相继出齐,并且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些都为古代灾害文学文献的收集整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可以期待,这一领域的整理研究成果对于诸多学科相关研究的重要文献价值和促进作用将得到显著发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