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源头 摄影/李东旭
再次来到赤水河源头的赤水源镇银厂村,一个个山头长满树木,一片片平地种满蔬菜,一条条溪流清澈流淌,一户户人家散落山间。正是菜花盛开的季节,黄的是油菜花,白的是萝卜花,间或还有桃红柳绿夹杂其间。顺河两岸的竹林长成了,在春风中不安分地招摇着腰肢,仿佛为春天的拔节成长而得意洋洋。
远远看见赤水河源头周遭的景致换了模样,几乎所有土地都种上了竹子,山上层层台地给山体增加了规则的纹路和绿意。
停车场已用仿古砖铺就,周围建起了廊亭,廊亭内的宣传展板上,“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的生态河流”“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典范”“打造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的三个生态保护目标昭示着一种信心和决心。
顺着源头的方向望去,瀑布顶端“赤水源”三个大字飘逸、俊秀,沿路而上,小桥、石梯、绿植、鲜花、防腐木栈道、清新的空气,一切人文打造的景观都显得都很协调,很复古。
站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竖立的赤水源头的石碑前,远观源头之水从半山上飞泻而下,清亮雪白的水流激荡着人的胸怀。目之所及,赤水源头的水其实有三股,山体里奔泻而下的这股最大,夺人眼球、引人侧耳,去年并未注意到旁边两个山箐里还各有一股水淌出。今年当地经过打造,让旁边两股水亮了出来,顺着石步梯和栈道,人可以走过溪涧,徜徉山间,感受山水之美,呼吸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
1992年3月,一场以贵州人文学者、电视台记者、摄影爱好者等共同参与的“千里赤水河行”寻源考察活动启动,最终确定赤水河源头在云南省镇雄县板桥镇长槽村 水岩。其中,为了确认源头是 水岩而非史载鱼洞河,考察组顺着水岩的水行至河水进入暗河的地段,在河水入洞口撒了谷糠,谷糠最终从鱼洞河洞口流出,这一发现使赤水河的长度增加了86.5 公里,由过去的436.5 公里变为523 公里。2005年,镇雄县委县政府向云南省委省政府申报并获批把板桥镇更名为赤水源镇。
对于昭通,乃至对于整个云南来说,赤水河无疑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史料记载中的赤水河,历称“鳛部水”“大涉水”“安乐水”“赤虺河”,明代改为“赤水河”。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滇、黔、川三省共13 个县市,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自古以来,赤水河是川盐入黔的主要通道,贵州省境内的复兴、大同、丙安、土城、茅台等古镇码头沿赤水河两岸密布。赤水河承载着中国革命最辉煌的历史——四渡赤水,连接着以世界名酒茅台为主的中国白酒核心区。赤水河源头已经成为了一个地标品牌,足以让每一个昭通人荣耀和自豪。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0年10月27日至28日,由民革中央和云贵川三省政协联合主办的2020年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在云南省昭通市举行。自2017年起,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每年召开一次,到这次会议已经是第四次召开。2020年的会议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探索推进赤水河流域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并通过《2020年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昭通共识》。会议认为,当前,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发展进入新时期,要提高站位、压实责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共同探索跨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以此为契机,云、贵、川三省积极推动相关工作。5月28日,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此次立法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共同立法,以“条例+共同决定”这一开创性的地方立法形式,为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条例和共同决定于202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三省各自通过的保护条例结构内容大体一致,但各有特点,在体现共性立法需求的同时,反映了三省各自保护治理实际和个性化立法需求,主要解决本省行政区域内如何保护的问题。共同决定则重点聚焦三省如何协调配合、联防联控、共同保护治理,经三省共同协商形成了一个共同文本。三省将同时施行条例和共同决定。
赤水河在云南境内干流全长97 公里,一级支流全长142.8 公里、二级支流全长84.9 公里,流域范围主要包括镇雄县赤水源镇等14 个乡(镇)及威信县扎西镇等3 个乡(镇),在威信县水田镇香树村出云南境,至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流入长江。
为切实扛牢源头责任,全力推动保护治理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赤水河边的昭通大地上,一场保护治理的战役,早已打响……
攻坚,攻坚
早间十一点过,太阳照在河谷里,闷热无比,在位于镇雄县坡头镇营上村壁树组的铜车河边偶遇巡护员陈克林,他刚好在铜车河边巡河完毕准备骑车回家。经历过近几年的脱贫攻坚,村组的公路都已硬化,他从山上的家中骑摩托下到河边,十多分钟就到了,所以他几乎每天都要到河边巡视一次,看河道里有无人员钓鱼、毒鱼、网鱼。近年来,根据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镇雄县就全域禁捕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加强了巡河管理,利用河长、公益性岗位人员、河道管理员等常态化加强队河道的巡查工作,重点围绕“河中无人捕、水中无渔具、市场无河鱼”总体目标,深入开展联合监督执法行动,始终坚持严打高压态势,斩断非法捕捞、运输、非法销售产业链,形成强有力震慑效应。
相关资料显示,截止目前,镇雄县共检查经营者(户)2684 家,检查广告600 余条,拆除涉及鱼类广告26 条,更改餐饮菜单45 户,筛查网格经营户190 户,收缴违法捕捞网具1200 余个,橡皮艇5 艘、电鱼机38 台。共办理行政案件非法捕捞案件12起、涉案人员35人,收缴涉案渔获物4.6 公斤,涉及行政罚款金额12 万余元,刑事案件一起,涉案人员5 人,刑事拘留5 人。
陈克林介绍,在这样的严打态势下,基本没有人敢到河里捕鱼了,不过,也不乏胆大妄为者顶风作案,去年六七月份,他就发现并抓到几个捕鱼人。第一次是在他负责巡视的河段,也就是铜车河斑鸠井天生桥那一段,晚上十点左右,他得到群众举报,说是有人在一条小河沟里捕鱼,他打电话给另一河段的巡河员,两人一起往事发地赶,堵住捕鱼的三人的时候,他们刚捕捞到一斤左右一条鱼。后来经过报镇雄县珍稀鱼类管护站,首先对其作出购买价值1000 元的鱼苗进行放殖的决定,还对其处以各自罚款三千的决定。相对来说,这样的处理决定算是较轻的,因为三人首先是在小河沟里捕鱼,没在主要河道里,其次两人捕捞到的也是一般的鱼,不属于珍稀鱼类。但陈克林他们去年抓到的另外三个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三人虽然只捕捞到半斤左右的小鱼,但是由于是在主河道里,而且还是用电鱼的方式,所以除了放生鱼苗,还被处以每人接近一万元的罚款。
在采访的过程中,听到这样的案例不少,甚至还有捕捞到珍稀鱼类被判刑的。
赤水河属于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是我国长江流域唯一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赤水河干流全长523 公里,其中昭通段干流全长97 公里,一级支流全长142.8 公里、二级支流全长84.9 公里。
近日,在镇雄县以勒镇以勒村环山村民组,施工方张世榜指着一块平坦、肥沃的土地告诉记者,这里是该村组原来的页岩砖厂所在的位置。环山组的页岩砖厂建厂时间已有十一二年,据以勒镇原人大主席吴长志回忆,起初砖厂效益挺好的,红火了四五年,后来,消费者逐渐发觉由于镇雄县气候阴冷潮湿,页岩砖吸潮严重,时间长了房屋内饰会脱落,逐渐,页岩砖就被当地市场淘汰。砖厂老板建厂的时候是向当地五六户群众流转的土地,由于厂家效益不好,群众不但没挣到钱,而且12000 平方米的土地上,摆满废弃的页岩砖、垮塌的厂房建材,庄稼也种不了。
近年来,根据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有关要求,镇雄县先后对赤水河流域范围内涉及河道、生产安全、污染严重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102 个矿业权予以关闭退出。施工方张世榜是2020年开始实施对环山页岩砖厂的复垦项目的。按照施工要求,他的施工队伍先是拆除了地面设施,又拖土对砖厂进行复垦,按照恢复旱地的技术要求,覆土50 多厘米即可,张世榜整整覆土一米左右,老百姓非常满意。目前,这片土地即将交还给群众耕种。
镇雄县赤水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53 座96个图斑已修复完毕,共修复面积1363.47 亩。另外49 座废弃矿山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已编制科研报告,可研报告通过了省自然资源厅评审,计划2021年4月30日启动规划设计招标程序,2021年6月启动工程建设。
赤水河源头的水流,经过两次入洞伏流以后,在鱼洞乡境内流出,称为鱼洞河,鱼洞河水和赤水河另一条支流妥泥河交汇以后,在大湾镇境内罗甸村开始被称为洛甸河。洛甸河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涉及7 个行政村35 个自然村。
为确保洛甸河在大湾镇辖区内水清、河净、景美,大湾镇全面加强赤水河流域大湾段眼岸和河道的管理保护,禁止生态红线内的一切养殖、建筑、侵占和围垦河道等行为。2016年至今,已全面取缔关停违规建设经营的养猪场、酿酒小作坊,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该镇全覆盖推进洛甸河沿线人居环境提升,以“七改三清”为抓手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彻底转变群众户厕污水直接排河道的陋习,2018年以来在流域范围内共实施6746 户户厕改造,修建自然村垃圾池135 个,实现了流域内“零直排”。
采访过程中,记者观察到,赤水河流经的芒部、雨河、大湾、花郎、坡头、以勒等乡镇,很多乡镇的垃圾热解项目已经投入使用,据了解,基本能满足本镇垃圾热解需求。
在全市范围来看,赤水河流域范围内县、乡、村三级“两污”设施建设顺利,同时,流域内乡镇、村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不断完善。
在镇雄县坡头镇新场村,村支书赵玉香指着脚下一片平整的土地告诉记者,如今种满贵妃枣的这片68 亩土地,原来是村民投工投劳建起来的小水电站。
流经新场村的铜车河是赤水河的支流,新场村核桃湾村民组一处落水洞的水淌入铜车河时,形成了巨大落差,1972年,乡亲们投工投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县、镇的支持下,建成了新场水电厂,把落水洞的水顺沟引过来,在河边建起了高高的坝,1978年,新场水电厂投产,发电量500 个千瓦/时。水电厂属于村集体经济,村里有了钱就好办事,不但全村人可以全部免费用电,还可以有钱建学校、修桥补路、奖励大学生等,更好的是,依托水电站,村里还办起了水泥厂,办起了硫磺厂,有了厂,大家都有了工作,增加了收入。
由于产业没选对,造成环境污染,新场村的硫磺厂1998年关停了,水泥厂2009年关停了,2020年6月,因为水电站影响珍稀鱼类洄游产卵,要把水电厂也关停,群众这回都急了。镇村两级开了无数的群众会,院坝会,苦口婆心讲明环保的相关要求,才把群众的工作做通。对于群众的损失,上级划拨了设备补贴经费,坡头镇鼓励新场村恢复土地,发展集体经济。
如今,新场村共发展核桃种植5000 亩,竹子种植1100 亩,板栗种植800 亩,贵妃枣种植300 亩,还发展了辣椒等见效快的种植产业。村里正谋划用好水电站拆除补助资金,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更好地发展。
在赤水河保护治理工作中,昭通市深入落实流域17 座小水电站“一站一策”方案,于2020年9月底全部拆除,已申报2 个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项目用于电站拆除后的生态修复。
在赤水河源头的赤水源镇,相关部门持续推进植树造林、生态修复,逐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逐步修复流域生态系统,累计制造天保林1796 亩,种植核桃4703 亩,建设杨善洲纪念林400 亩,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管护52000 亩,沿河种植方竹25000 亩。据2012年至今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镇雄境内赤水河干流水质较好,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要求。
黑树镇是铜车河的源头范围,历史上,这里的硫磺厂红极一时,从1958年建国营硫磺厂以来,本县甚至周边的群众大量涌入这里务工、做生意。由于土法烧矿污染严重,矿厂附近一度方圆数公里之内寸草不生,附近下的酸雨,不但腐蚀土地,就连群众的房屋、金属门窗,都锈迹斑斑。20年代末,磺厂关闭,当地栽茅草改善生态都栽不活,是专家门研究出倒栽茅草的方式,才渐渐种活了草,慢慢地又种活了树,如今,走在黑树的土地上,已经感受不到这里曾经的荒芜与凄凉,但是,历史遗留的矿渣整治任务还很艰巨。
在原国营硫磺厂原址上,机车轰鸣、来往反复,这里正在实施该镇的硫磺矿渣治理一期工程,用面石灰、防渗滤等手段阻止矿渣产生酸水流入地下水。防渗工程实施完毕后,这片区域还将实行复绿工程。据镇雄县生态环境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县硫磺冶炼废渣堆存地块主要集中分布在坡头镇、母享镇河黑树镇,占地面积约1830 亩,力争在2022年以前全面完成,彻底消除因土法炼硫带来的环境问题。
从全市范围来看,覆盖防渗历史遗留的660 万吨硫磺矿渣整治任务已完成390 万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已完成81 个、修复面积2090 亩,同时在省自然资源厅的关心支持下,今年将投入2000 万元对流域废弃矿山开展生态修复2000 亩以上。
昭通在“拉网式”排查、精准锁定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制定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保护实施方案,以镇雄、威信17 个乡镇为重点,全面实施小水电站拆除清退整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补短板、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硫磺矿渣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竹还果、禁止非法捕捞、禁养禁建区评估调整、绿色高质量发展“九大攻坚行动”,所有干支流建立起网格化、全覆盖的治理修复责任体系。
九大“攻坚”行动之下的昭通市,流域干支流全面恢复自然流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骨子里的基因
不可否认,赤水河流域的镇雄县和威信县,经济发展确实是滞后的,这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更是不够的。特别是镇雄县,人口近170 万人,是云南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全国最后一个摆脱贫困的县。在近年来实施的脱贫攻坚大决战中,两县在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统一部署,让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亮丽底色。“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和追求。
采访中,印象很深的是,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好像已经成为两县人民的民族基因和基本素养。
当我们走进威信县水田寨湾子苗寨,这颗镶嵌在"鸡鸣三省"附近的一颗明珠,生态环境就让人惊叹不已。这是一个纯苗族居住的寨子,至今还保存着完好古朴的苗族风情。
清澈的苦猪河水流匆匆,一道道清澈的飞瀑从公路旁的崖壁上扑面而来,三面清秀、苍翠的山将苗寨拥入怀中,勤劳、淳朴的湾子苗族同胞半个世纪以来停留在这一片多情的土地上栖居。进入寨门,只见林荫石板道两旁的参天古树枝繁叶茂,将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寨子中央,千年紫薇风仪万千,绰约迷人,紫薇根部渗出的“神水”,护佑着这里的万物生灵健康无恙。
85 岁的陶登玉老人讲起村寨和神树的来历,思维灵活,口齿清晰。
“上有仙人堂,下有神树王。这千年紫薇是我们祖祖辈辈都要誓死保卫的神树啊。祖辈的老人都讲,我们村寨还未迁入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神奇的大塘,周边群众要吃水都到溪沟里去背,不能舀大塘里的水,这水有灵气,谁要是敢动塘里的水,立马雷风火闪,天神要降怒的。也不知是哪一年了,总有上千年了吧,六月初六的时候,有个神仙姑娘进到大塘里来洗澡,不知被哪个泼皮无赖把衣服偷走了,姑娘洗澡起来,站在水边一着急,就化身成了这棵紫薇树。年年六月初六,紫薇树都要脱一回衣服,把老树皮褪得干干净净,换上新的树皮。起初人们不知道,把树皮捡回家做烧柴,立马有个神仙老者现身告诫大家,这是药,不能烧。后来大家就把树皮捡回家,不管是老人、小孩、年轻人,谁要是皮肤瘙痒,把树皮拿来煮水洗澡,一洗就好。还有神树洞里的水,怎么舀也不会枯竭,只要心诚,向神树祈求以后,喝这水能治百病呢。”
据老人讲,以前陶家老祖人本来是居住在大寨的,上边有吃有穿,但是土匪多,老祖人是为了躲避匪患才避进这山谷中来与神树为伴的,这里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只要守住几个制高点和前边的寨门,就安全了。到今天,陶家世代居住湾子苗寨,已有520 多年,发展了26 代。
老人讲的内容都是口口相传的一些故事,饱含着很多人生的哲理,如果是有心人,你能体味到,里头包含着很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哪怕是一棵树、一淌水,我们也要敬畏,要跟它和谐相处。据说,正因为村寨里的人有这种敬畏之心,也演绎了很多悲壮的故事。
湾子苗寨的村民历来爱护环境,在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他们在房前屋后种满了树,背后山坡也种满了树,这是一个陡坡,由于种满了树,村子没有遭受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由于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村子里的住宅多是百年老宅,甚至有的还是几百年前修建的居所,每一所房子就是一个文物。他们的房子是川南特色串架木结构房,结实、古朴,有的是祖辈人用现在非常珍稀的金丝楠木制作的,那些雕花的廊柱、镂空的门窗,精致典雅,停驻了时光,留住了记忆,让人总想走近看一看,摸一摸。
在那些特殊的年份里,砍树砍得很厉害,就连千年紫薇树,也险些要被砍了,还是陶家的族人们团团围住老树,才吓退了那些包藏祸心的人们。
再次走近这棵几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古树时,感觉它好像很强大,无所不能,身上拴着的每一块红布,都寄托着一份虔诚的祈求,它好像又很脆弱,掉光树皮的树干,细腻而光泽,惹人怜惜。透过光洁的树皮,我好像看到了里头密密匝匝的年轮,每一个年轮里都写满了故事,它的坚硬的材质,又让我联想到了金属的质地,坚硬、充满韧性。
近年来,湾子苗寨的同胞们积极种树,不但把被砍掉的树都种回来了,还把森林覆盖率提升到了70%。这个神奇美丽的村寨,用热情似火的苞谷酒,情意绵绵的糍粑,用能让人忘记所有的烦恼的乡愁,用魅力四射的脸庞,用浓浓的苗家风情,让游人沉醉着,流连着,不舍离去。
经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湾子苗寨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寨子里苗族风俗“花山节”传统节日、绚丽的苗族蜡染服饰、苗族芦笙歌舞和鼓舞、精致的手工工艺制作等民族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独具特色。2001年,湾子苗寨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2009年,湾子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湾子苗寨被昭通市文明办评为市级文明村;被云南省文明办、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旅游局命名为云南省第三批文明风景旅游区。2012年,湾子苗寨被国家住建部公布为第一批646 个传统村落之一,是云南30 佳最具魅力村寨之一。
在镇雄县、威信县,像这样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例子还有很多。
走进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纳支寨,只见村寨里户户建起新房,绿树环绕,溪流淙淙,青山绿水间,热情好客的彝家儿女老早堵住了寨门,递上了迎接贵客的羊角酒。走进寨子,只见鱼肥水美,鸭嘴鱼、中华鲟、鲢鱼成群结队游来游去,竹林下,跑山鸡悠闲地啄食草丛和昆虫。
纳支寨的彝族老人徐明奇说,清朝同治年间,匪患猖獗,经常侵扰周边村寨,只有纳支寨人最为团结勇猛,他们把守好村后三个山头,把守好寨门,有情况就燃起烽火台,村里人赶紧增援。土匪多次侵袭,都因为纳支寨山形险峻,纳支人英勇抗战而久攻不下,最后多次败兴而归,不敢再来侵犯。周围群众敬纳支人守卫家乡的英勇,纷纷认为纳支人了不起,是“大拇指”,后来寨子改名纳支寨,就是“大拇指”的意思。
纳支人不但勇猛刚强,而且聪明智慧,在前几年的脱贫攻坚大决战中,纳支寨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村民出资出力、投工投劳,无偿拿出土地,整合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观光旅游业。
当你徜徉在纳支寨的寨子里,昔日的“烽火台”,建起了凉亭,早已成了俯瞰美丽村寨的“观景台”。你从山上看去,民居独具特色,风貌统一,装饰一新,已经具备发展民宿客栈的条件,家家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生态蔬菜。年轻人在寨子里学习民族歌舞,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新排练的舞蹈或曲子。游客中心,村集体经济的餐厅修建得大气美观,环境清洁卫生,服务员正在为游客准备餐食。广场上,游客跟着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村民围着圈圈跳起了欢快的“达体舞”。
这里83 户336 人全部加入了村里的集体经济,由于产业发展顺利,年轻人在村里就了业,纷纷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李彩云是2015年从拉埃村嫁过来的新媳妇,村里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她应聘到餐厅当了收银员,平时有接待任务就忙工作,没有工作的时候,她就和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一起练习唱歌跳舞。现在她的第三个孩子都要出世了。她认为,之前在外打工虽然能挣钱,但管不着家里的老人小孩,现在在村集体经济的餐馆里务工,不但能挣钱,还能接送孩子,照顾老人,挺好的。
年轻人留下来了,村子建设得更美了。村集体经济群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国勇越来越有信心了。“按照合作社的章程及方案规定,纳支寨全体村民以土地入股,土地全部收归集体,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产生效益后,村民按入股土地占50%、人口占30%、合作社占15%、村集体占5%的比例进行分红。现在工作已进入正轨,乡亲们获得了更多就业机会,也逐渐产生了收益,大家的思想更统一了,劲头也更足了。”徐国勇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随着更多游客涌入,纳支寨的民房将变成酒店、餐馆或旅社,竹笋、果蔬、鱼将变成摇钱树、聚宝盆。”
游客在纳支寨的游客中心,吃着跑山鸡、冷水鱼、生态猪、有机蔬菜水果,听着彝家敬酒歌,喝着彝家包谷酒,感受着生态和谐之美,会情不自禁向团结勤劳勇敢纳支人再次竖起大拇指。
生命之源
水对于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反过来说,森林植被和水资源、水环境之间又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从历史上看,乱砍滥伐森林,引起生态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确有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例如,埃及是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但古代埃及为扩大耕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为烧木柴冶炼金属,乱砍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后,土地大量沙化,最终造成雄伟的金字塔耸立在沙漠中的情景。由于毁掉了农业文明的基础,古埃及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北非、中东地区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历史变迁。中国也发生过由于古代生态环境的破坏,使黄河流域文明中心发生衰退的现象。近年频发的西南地区的连旱现象,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西南是丰水地区,发生连旱现象极为反常。气候异常、工程性缺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都应该是罪魁祸首。乱砍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肯定是导致资源性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1998年中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中央反思了这次灾害的重大教训,于当年即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地区重点国有林和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的森林采伐。近十多年,中国重视植树造林,2009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有明显上升。
遭遇一条蛇的情形,是之前从未想象过的。直到看见它,才知道对于它的恐惧有多深。
当时我们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从威信县水田寨河坝村的蚂蚁渡口跨过倒流河,行走在河口村的土地上,逆着赤水河而上,准备进入扎西镇石坎社区。这是冷雨初歇的季节,两三天未见面的太阳中午两三点钟才慢慢从云层里露出脸来。行至半途,猛然就看见路上横着黄底白花的一条蛇,腹部粗大,估计是吃饱了出来晒太阳。采风团的老师们上前,它倒是让开了,往斜坡上爬走了。但或许是它的家在路的下边,它盘桓着没有走远,还在斜坡上活动。
车在河对岸,必须要过去,没有其他路可走。有一位老师大胆上前,走过去了。又一位老师慌慌张张跑过去了。蛇没消失,也没攻击。我一路尖叫着、狂奔着奔过去的时候惊动了它。只听见它飞快地爬过草窠,弄得干草簌簌作响。幸好它没追着我来。
在昭通,这几年人跟野生动物遭遇的新闻不少,还有几个县有森林公安救助熊、黑颈鹤等保护动物的新闻,当然,你也可能还联想到了盐津的大熊猫案件,这些变化,可能都跟一个词有关系——退耕还林。
这些年来,经过退耕还林,昭通的生态环境大大好转,野生动物才更多了。
如果镇雄、威信的山都是些光头山,那么,赤水河源头的镇雄威信两县的山肚子里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出来吗?答案应该是显见的。
在镇雄县林业草原局的办公室内,几位高级工程师回忆,作为赤水河源头的彪水岩,确实是从未断流的,但是,流量却是每年不同的。据《镇雄县志》载:“镇雄,过去千年古树尤多,甚而成林,这些古树,多兀立于村头寨围、悬崖绝壁,或于路口、或于坟茔、或于沟旁,人们以其古树为一地之风水而加爱护。树种也较奇特,树形美观。而后来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大炼钢铁’被砍作‘炼铁’燃料,千年古樟被伐来炼芳香油。不仅破坏了一地风景,而且破坏了水土保持,影响了自然气候。”
镇雄是一个人口大县,人口的急剧增长,也曾给自然环境造成过前所未有的影响。
土地下户那些年,群众开荒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村子周边的林地全被开垦为耕地,20世纪80年代初,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最低值,只有8.7%。
人的活动对于森林植被的影响,甚而间接于水量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一组数据窥见一斑:据《镇雄县志》载,赤水河上游主干板桥河段的洪峰流量1924年为每秒776 立方米秒,1948年为每秒627 立方米,1954年为每秒541 立方米,1963年为每秒558 立方米,1980年为每秒173 立方。1980年枯水流量甚至只有0.67 立方米.水量锐减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严重了。
不光是赤水河源枯水季节几乎断流,当地人回忆,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镇雄境内也是非常频繁。
1987年——1988年,镇雄开始实施工程造林;1990年——1998年,镇雄开始实施长防林工程;2001年,镇雄县开始实施天保工程;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时至今日,经过两轮退耕还林工程,镇雄县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0.67%。而且,已经建立了两个自然保护区:袁家湾珙桐市级自然保护区,对2.6 万亩以珙桐为主的天然林进行保护;以拉自然保护区,对自然修护的1.2 万亩次生林进行保护。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对于水兼有养育与毁灭能力、不可捉摸的性情,产生了又爱又怕的感情,产生了水崇拜。通过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水给人类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中国传统上的龙王就是对水的神格化。凡有水域水源处皆有龙王,龙王庙、堂遍及全国各地。祭龙王祈雨是中国传统的信仰习俗。在我的家乡,但凡发生泥石流,人们就称之为“走龙”,说那是人的活动激怒了龙,龙开始惩罚人了。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
重要作用。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一籽下地,万粒归仓,水为农业的大丰收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再回过头来看赤水河,好像就多了那么些的神圣和亲切。看着源头之水源源不断涌出山体,人会不禁陷入遐思,不断产水的山上有些什么呢?历史记载赤水河源头原认定为鱼洞河,后来才发现鱼洞河通过地下暗河和上游的拉埃河相连,拉埃河又通过地下暗河和上游的倮倘河相连,倮倘河的源头,位于银厂村的彪水岩才是真正的赤水河源头。那么,彪水岩的水会不会又通过地下暗河和其他的河流相连呢?
差不多是在心里刚冒出这个疑问的同时,采风团几位先行的老师已经从微信朋友圈传回来了山顶的图片,瀑布上的山顶其实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平地上是一片片的湿地,水塘一个连着一个,塘里水草丰茂。
望望莽莽苍苍的山顶森林,再次冒出一个疑问,翻过这座山,山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大家都笑了,因为这个问题好幼稚,山的背后是场坝镇的辖区,另外一组采风团的老师刚从背后上来。
我的脑子里猛然像被打开了一个洞,我似乎变成了一个航拍器,正在头顶的上空俯瞰这片土地:高大雄伟的乌蒙群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一座座或独立、或连接的山峰,就好像女娲造人时飞溅人间的一团团土丘。这些山头的每一寸土地,都长满了树木和绿草,甚至是每一块山石,上面都长满了青苔,爬满了藤本植物。由于空气湿润阴冷,日照时间短,这里的土地就好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涵养了饱满的水分,这里独特的喀斯特地形,让过多的水进入山体,形成众多的地下暗河,它们互相交融,又互相串联,所以,在镇雄的土地上,不但有赤水河的源头,还有无数的支流,无数的支流汇集,镇雄的土地上就有了赤水河、乌江、白水江三大水系,这些水流淌过镇雄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暗河,就像经过天然过滤和矿物添加,成为了矿物质丰富、水质奇佳的天然矿泉水。
距离赤水河源头大约七八公里处的赤水源镇板桥村炉房组,干物流起家的企业家陈绍品回家做起了“水搬运”的生意。在陈绍品的印象中,老家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山箐在往外冒水,几股大的水源一直作为村里的饮用水源,老家的人吃山里冒出来的水,一不结垢,二不得病,家家老人活上八九十岁还耳聪目明,从来没有一个人得过癌症。为了追求健康,他想把家乡的水分享给更多的人,通过化验,家乡的水富含多种稀有物质,对人体有益,特别是锌元素含量高达0.25%,这样的水质国内都较为稀有。他通过自己的物流渠道,把自家的“锌泉”水卖到了北京、上海、苏州、东莞、深圳等城市。
在距离赤水河源头大约二三十公里的五德镇,由于岩溶地形的浸蚀作用,以及经过地下水的冲刷,形成了占地面积约600 亩,包括6个大小不等的天坑的天坑群。其中最大一个天坑“大锅圈”坑口直径近600 米,平均深度达120 米,最深处达150 米,四周陡峭险峻,形如一口凹陷的铁锅。五德天坑群地质资源和旅游价值非常高,为云南最大的天坑群。包括天坑、峡谷、穿洞、河流等景观,具备地质公园的所有要素。“大锅圈”底部有一个天然溶洞,至今有八户人家在溶洞内生活。溶洞内有三个蓄水池,水清澈见底,至今仍住天坑内的24 岁的村民杨定友说,他们以前一直吃的是这水,后来自来水通了,电网改造了,这水就吃得少了,我注意到,他的牙齿白得晃眼。
从镇雄县坡头镇与威信县水田镇中间穿行而过的赤水河,冲击得峡谷曲折幽深,深潭密布,两边都是悬崖峭壁,这里被当地人成为果哈峡。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尖耸的山峰、突兀的石壁、嶙峋的怪石、流水侵蚀的石阶、直泻的飞瀑等奇观,山崖上奇特的怪石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当地人命名的灵芝石、象鼻、莲花台、青龙戏水、一线天等,细看果真惟妙惟肖。在峡谷里,视野不开阔,往往是船行至巨石跟前方才别开洞天,突然出现的奇石美景让人惊叹连连。这里仿佛是一个被利斧一劈为二的天然溶洞,岩石上独特的水蚀痕迹让人在感叹水的力量的同时,也更加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有旅游公司独具慧眼,在水田寨投巨资建造“石头寨”,从水田寨修建五公里的栈道直达镇雄坡头境内的“红军桥”,核心部分就是果哈峡这一段景观,栈道建成了玻璃材质,能一览峡内景观,感受岩溶地貌的鬼斧神工。
在果哈峡以下三四公里处,当地人称该河段为倒流河,为赤水河流出云南的最后一段,赤水河在此与渭河交汇,出云南境。这是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交汇,倒流河、渭河,以及交汇后的赤水河,将滇川黔三省交汇处的土地切割出深深的峡谷,裸露出巨大的岩石,将云贵高原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演绎出了最为雄奇的景观。当地人介绍,倒流河左岸的四川水潦、右岸的云南德隆、对面渭河右岸的贵州林口,临河确实曾居住有三家人,云南张家、四川赵家、贵州罗家,三家不管谁家鸡鸣,对面确实是能听见的,但是,河流阻隔,见不了面,又确实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当然这应该是夸张的说法。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鸡鸣三省之地,在此济渡过河,并在“鸡鸣三省”不远处的水田寨研究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保证了毛泽东在全军的领导地位,后红军进入了云南扎西,并且召开了历史著名的扎西会议。这段历史,为鸡鸣三省景区的打造,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2019年7月7日,历经3年的艰苦奋战,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鸡鸣三省大桥主拱圈合龙,大桥横跨于倒流河上,连接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和云南省镇雄县坡头镇德隆村, 与贵州省毕节鸡鸣三省景区隔河相望。三省的交通、旅游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出路在前方
在哲学意义上,没有脱离人存在的环境,没有不在环境中存在的人。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通过对象性活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环境。首先,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存在状态的任何改变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其次,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以各种形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人的对象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
在镇雄县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有一个树种的种植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竹子。在第一轮退耕还林中,镇雄县种植竹子1.7744 万亩,第二轮退耕还林,更是种植了47 万亩!
是什么原因促使镇雄县把竹子作为一种重要树种来种植呢?
为寻找这个答案,我们去到了镇雄县竹产业的发源地——镇雄西半线最远的乡镇杉树乡。
杉树乡地广人稀,国土面积155.12 平方千米,人口2.48 万人,一度时期,贫困是杉树乡村民的梦靥。为保护赤水河,镇雄县各乡镇只能走绿色发展的路子,这制衡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杉树乡筇竹、方竹天然林面积高达2.5 万亩,部分辛勤的农民靠着进山打笋,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杉树村民从来都有打笋、吃笋、卖笋的习惯。
2003年,省林业厅挂钩杉树村脱贫攻坚工作,当时省林业厅挂职杉树村副乡长的干部叫做韩文洪,韩文洪通过调研,认为竹产业是非常适合杉树村的一项脱贫产业,并向单位争取到了扶贫资金,准备实施一批退耕还林项目,鼓励大家种竹子。
沈成龙当时是杉树乡的林业站站长,作为有着专业知识的干部,他非常看好这项产业,配合乡里的竹产业发展,他开始自筹资金积极组织育苗。
竹苗培育出来了,大家都持观望态度,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成龙自己流转了200 亩土地开始试种并获得成功。在群众中,第一个引种竹苗的是瓦桥村新店子组的农民张世福,他本人就在沈成龙的育苗基地上班,亲眼看到了沈成龙试种竹苗取得成功。张世福自己也流转了100 多亩土地开始种植竹子。
看到张世福种竹,群众也跃跃欲试,2003年,在省林业厅的项目支持下,杉树乡当年发展筇竹种植2 万亩。
杉树乡的瓦桥村以古村民组是竹产业发展较好的一个村组,以古村民组共有63 户273 人,由于海拔高、出产单一,曾经是最贫穷的地方。
以古村民小组长董正强对于村里的产业做过深入的思考。以古组几乎都是董姓,看着大家受穷,他不忍心。他自费到大关县考察竹产业发展前景,确定这事可以干以后,2008年,他带领大家把山地都重新进行分配,作为家族间最有威信的人,他带领以古组村民在2010年种植了竹子864 亩,2011年种到了1114 亩,至今该村组所有土地上,包括房前屋后,全部种上了竹子,共有筇竹3600 亩,方竹5000 亩,也就是除了种竹,其他一样庄稼都不种了。现在,该村组笋农年收入10 万元以上的大有人在,收入最低的也有一两万。
春笋已经基本收获结束,我们在山上遇到了正给竹林锄草的董朝云,他家种了近50 亩竹,今年春季打了筇竹笋5000 公斤,卖了4 万元左右,方竹笋也打了1500 公斤,卖了一万多元。到了秋季,还可以打一季秋笋。董朝云说,打笋子很辛苦,但是也很幸福。每天早上五点半,他和老伴就起床了,煮饭吃了,就骑着三轮车上山打笋了,到了山上,天才见亮。他和老伴在胸前挂上一个大袋子,在竹林里匍匐着打笋,打了笋就扔进袋子,满了一袋就运到三轮车边来倒进去,直到三轮车再也装不进去了才回家,毛重总也有500 公斤左右。这时候也到中午两三点了,他们随便吃点饭就开始剥笋,直到夜深了才剥完,再把笋子放进不漏气的口袋,等着收笋的人来收。这样辛苦的日子要持续40 天左右,每天累得不得了,今年春笋价格高,每公斤可以卖到11 元,每当把笋交给收笋的老板,换回一叠一叠的钞票时,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干劲。
在整个杉树乡,随着起初种下去的竹子逐渐投产,群众都看到了种竹的希望,后来就算没有项目支持,群众也自发种植竹子,杉树乡的竹子种植面积逐步扩展到了13 万亩,加上原有2.5 亩天然林,15.5 万亩竹子种植让杉树乡漫山遍野都长满竹子,除了农舍、河流,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竹子。竹子不但扮美了乡村,还给笋农创造了可观的效益,该镇满山的竹子投产面积已达6 万亩,每年给笋农带来了8000万元以上的收益。
镇雄竹产业发端在杉树乡,发展却是在碗厂乡。
碗厂乡本来就有野生竹林3 万亩,最先大规模种植竹子的是官房村,官房村与杉树乡的土地接壤,或许是看准了杉树乡发展竹产业的思路是正确的,官房村老支书范泽香也开始发动乡亲们种竹。官房村每年发展竹子种植,现在已种竹3 万亩。整个碗厂乡已有竹13.6 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2%,投产面积6 万亩,丰产3 万亩,由于引进了精深加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碗厂乡竹产业每年已达上亿产值。
杉树乡、碗厂乡竹产业发展现状是整个镇雄现在竹产业发展现状的缩影。作为赤水河源头所在的县,镇雄县产业发展高度重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而且竹产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基础,所以镇雄县委县政府把竹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该县确定五年内要依托退耕还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项目支撑,建成竹产业基地100 万亩,力争建成“一县一业”竹产业示范县,并通过实现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达到“百万亩竹子、百亿元产值、百万人增收”的总目标。
镇雄县竹产业发展聚焦河流沿岸、交通沿线、城镇面山等重点区域布局,会进一步涵养水土,打造更加美丽宜居的环境,更有利于对赤水河及其他河流的保护。围绕镇雄竹产业发展打造全国竹笋集群中心的目标,镇雄县将进一步完善竹全产业链条建设,推动人造板材、工程建设、竹木家具、竹工艺品等竹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竹产业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镇雄通过逐步发挥竹资源禀赋,可以逐步融入川、黔旅游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威信县境内的扎西河是赤水河的支流,苦猪河又是扎西河的支流,如今,在两条河流沿岸能种竹子的地方,已经全都种上了竹子。
在威信县麟凤镇班鸠村大汉寨村民组,退伍军人王兴江组织的威信兴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的5000 来亩竹林里,2014年第一批种植的方竹笋已经投产,今年采摘了3 万公斤竹笋,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竹产业发展的信心。
而同样的好消息是,位于扎西镇的丰润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位于扎西镇各村民组的两万亩竹基地,群众也已经从2019年就开始采笋了。
据威信县林草局高级工程师陈懋宽介绍,威信野生竹资源丰富,现有野生竹12.2 万亩。最近几年来,随着该县大力推动竹产业发展,人工种植的面积也逐年扩大,现已有竹54.2 万亩。“十四五”末,将力争种竹面积达到86 万亩。
威信县常务副县长张正聪介绍,竹子易于人工种植,并且一次栽培可以永续利用。该县大力发展竹子种植面积,特别是在境内沿赤水河、南广河、白水江两岸,已经把所有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竹子。之所以这样布局,是因为威信的红色旅游正在崛起,通过种竹,可以做大竹基地、做精竹产品、做细竹旅游,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昭通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特别是在省林草局的帮助下,总投资3.07 亿元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获国家林草局批准,计划分两年实施村庄绿化植树12.2 万株、人工造林6.9 万亩、退化林修复4500 亩、河道防护林带534.7 公里。
在之前提到过的竹产业发展较好的镇雄县杉树村、碗厂村,竹笋加工企业的入驻让优质的竹笋卖出了好价钱,由于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建设,更多村民涌入集镇,住进了高楼大厦,他们还坐进了竹笋加工厂上班,满足了自己的务工需求。记者在采访中,还遇上了杭州所氏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伉俪也来考察杉树乡、碗厂乡的竹产业。他说,筇竹节间短而竹节膨大,是制作家具最美的材料,郑板桥画的竹石图就是以筇竹入画,筇竹最能代表中国文人的气节。公司已经研发出了很多以筇竹为原料的家具产品,需要大量原材料。他说,现在群众都是把老竹砍伐了作为肥料,非常可惜,如果能变废为宝,群众的收入也能大幅增加。对于杉树乡领导对他来建厂的热情邀请,他表示,只要能培训出一批群众从事加工生产,建厂也是可行的。
行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很多地方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虽然,为了改善经济条件,村民曾经远走他乡寻找就业机会,如今,也还有很多父老乡亲在异乡的土地上耕耘和挥洒汗水。但是,出去的路是艰辛坎坷的,回归的路却是敞亮平坦的。当你沿着高速路、柏油路,走向一个又一个变美变好的集镇,再顺着水泥路,走进一个一个村庄,一个一个寨子,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已经不一样了。路好了、房子变美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很多在外乡挣到钱、改变了思路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村庄正在变得越来越有生气。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