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物资极为匮乏,各种物资都采取配给制,各家各户都以各种票证为依据,有粮票、布票、菜票、豆腐票、自行车票、收音机票。在困难时期,一家人总为生计发愁,父亲在民政科工作,作为干部,每月口粮27 斤,但是常年驻扎乡下,在“大运动”的背景下很少回家,更不用说照顾家庭。母亲在县机关食堂工作,每月口粮32 斤,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每个月就那么十几块钱,一家人的生计全靠母亲支撑,常常出现朝不保夕的现象。每到月底的时候,一家人都揭不开锅,母亲没有办法,只有到互助储金会去借钱,借个三五块钱好把这个月度过。下个月发了工资要先把钱还上,快到月底没钱的时候又去借钱,一年四季都是这种恶性循环,家中可谓常年赤贫。
有一次,父亲从贵阳回到家中,带了两个土面的幽黑馒头,让我们兄妹三人一同分享,我们吃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父亲哽咽地对母亲说:“对不起孩子们,这只是我上午的早餐。”那一次母亲有事回了乡下一趟,父亲在家中陪伴了我们几天。不知道父亲是用什么方法,他像魔术师一样,给我们带回了两只小兔和几只小鸭子。此后我们兄妹三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每天都要去打兔子草,还要到河边去放小鸭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赶鸭子下河。放鸭的同时,大哥和我就在河边坐着,用自制的鱼竿钓鱼。所谓的“鱼竿”,也就是一根小竹竿,配上白棉线做的鱼线与火烧针制成的鱼钩,就是一套完整的钓鱼工具。每次在河里钓鱼,用蚯蚓做饵料,抛下饵料后就静静的坐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看着浮漂,看到浮标垂动两三下,紧张地赶紧提起鱼竿,“吱遛”一条鱼就这样钓出水面,每天总能钓上十条八条的小鲫鱼,运气好的时候还能钓上一些大的鲫鱼。把钓来的这些鱼小心翼翼地呵护起来,夜晚家中就会多出一道美味佳肴。
小兔子在我们兄妹的悉心呵护下,很快长大。兔子的成熟期快,繁殖率也高,自从家中养了兔子以后,每个月都有兔肉吃,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父母是好客之人,他们总是相信“过日子不得不紧细,待客不得不宽裕”的准则。因此经常有人从我们家中得到小兔子,后来基本上一条街的人家都有了我们家给的小兔子。
鸭子也在成长,鸭蛋在我们家中也越来越多,隔三差五的,我们都能吃到鸭蛋,鸭蛋多了,就把它泡成咸鸭蛋,逢年过节,家中的餐桌上都能切上一盘咸鸭蛋。每年到孩子们的生日时,母亲总会把一个煮好的鸭蛋拿给这个小寿星,这一天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翘首以盼的日子,寿星能够独立享有一枚鸭蛋,还不用偷偷摸摸地把它食用完。不过生日的孩子是得不到这份待遇的,他们只能收获一种叫“羡慕”的心情。
每到收获的季节,到田里割完了稻子,我们就把鸭子撵到稻田中去,让它们自己去觅食。我们就到稻田中去捡拾掉下的稻穗,用一个竹编的小提篮,如数家珍地把那些稻穗装进去,每天我们都能捡好几斤的稻穗。一个收获期下来,家中还增添不少粮食。在捡拾稻穗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都喜欢捉蚂蚱,我也乐此不疲。有一天,哥哥对我说,让其他小朋友去捉,你不要去了,我听了还挺不高兴的,在那儿嘟嘟囔囔的。哥哥解释到:“小朋友们都去捉蚂蚱,那我们不是可以更多捡拾一些稻穗吗?”听了大哥的话,我才知道他原来有这么多的“小聪明”。除了食物,我还会和大哥上龙家坡山去砍柴,爬上龙家坡山,还要花一个小时的路程,虽然道路崎岖坎坷,尽管每次从山上挑下来的就那么两小捆,但是积少成多,日复一日的,柴火堆满了整个小院,家中也有了生活的燃料。
生活虽然有些苦,但我们的童年还是无拘无束的,在平淡无奇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在家的时候,我们常常用米汤来做酸奶,就是在米汤中加一点糟辣椒,喝起来酸酸辣辣的,院子里的很多小朋友都喝过,这种自制的酸奶可谓有口皆碑。在学校里,我的学习成绩一向很好,许多小朋友就会在写作业时向我寻求帮助,当然他们也会拿一些好处给我。有一天从一个同学那儿得到了两个轴承,拿回家后十分高兴,大哥看到后也是激动不已。有了这两个轴承,我们自己就可以造车了。兄长找来工具、锯子、锤子、木条和木板,再找了一些钉子,两兄弟就开始废寝忘食的造车运动,经过三天不懈的努力,一辆两轮车就在小院里面可以滑动起来,兄长在前面滑,我就在后面追赶,玩得好不尽兴。这辆两轮车伴随我们童年度过了不少的时光,也成为街坊邻里小朋友们的羡慕之物。小朋友们都巴结我们兄弟俩,能够骑上小车逛一圈,那是一种荣耀。单车是名贵之物,我们买不起,也不敢奢望。但我们造的这个二轮车,在小朋友心目中的稀罕程度也不亚于自行车。
在物资极其匮乏,生活较为艰难的岁月,短缺不仅是一种常态,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因为短缺,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珍惜。因为稀罕,就知道分享的重要性。街坊邻里的小朋友们和我们一起慢慢长大,对新事物的渴望,就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之源。岁月的磨难是财富也是老师,生活始终让我们在窘迫中慢慢的学习知识,不断的壮大自己。很多时候的无师自通,往往是岁月赐给我们的财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