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腊梅花开(纪实文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夜郎文学 热度: 22011
◎ 刘安军

  腊梅,是家乡河南的省花。

  他喜欢腊梅花,不仅仅是因为腊梅花与兰花、竹子和菊花并为“四君子”,而是它耐寒,冬天越是寒冷,它却开的越旺盛、艳丽。腊梅花这种“凌寒独自开”的精神,鼓励他走过了许多个无比艰难的岁月。

  一

  1929年,是一个令万千股民记忆深刻的年代,就在这一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世界仿佛进入末日。

  范官山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如果按照宿命论的解释,似乎一生下来就已注定了他坎坷的命运。这年的农历八月初八,范官山来到了人世间,降临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大街一户中等收入家庭。

  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能够有一份虽然少得可怜但有保障的收入,母亲帮富人家做一些针线活贴补家用,一家人能够勉强度日。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年仅8岁的范官山跟着父母开始东躲西藏。日本鬼子的无恶不作和残酷行为,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无比仇恨的种子。

  

  ▲ 田园春景 /罗宗祥 摄

  七七的枪声引燃的是中华大地的抗日烈火,这烈火里重生的是一个觉醒而不屈服的民族。自那以后,白山黑水、长城内外、中原大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父教其子,兄勉其弟,妻子送郎,共赴国难。一个素来温和、敦厚、善良的民族,用以血还血的悲壮方式,拉开了那气壮山河的抗日斗争!

  范官山的父亲范厚德为人正直,喜欢结交教育界的正义朋友,其中有一个叫马明海的,是广西南宁中华书局负责人。由于家乡被日本人攻陷,范官山一家四处逃荒,父亲就打算带着全家人投奔马明海。但此时范官山的祖母已经八十多岁高龄,加上正在生病,无法同行。全家人只好一分为二,父亲带着姐姐、姐夫赶往广西,范官山则和母亲、哥哥、祖母留在乡下的亲戚家。

  一夜间,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就这样被生活撕成两半,由于父亲的远去,一家人的生活来源断了线。在那个年代,亲戚家的生活也很艰难,大家只好找一些野菜充饥。

  没过多久,缺食少药的祖母撒手西去。范官山和哥哥、母亲不敢回城,辗转投奔了几个父亲的好友,但每一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范官山整天脑子里想的就是弄吃的,只要有东西填满肚子,一家人吃树皮、吃草根,衣不蔽体。母亲舍不得吃,有些吃的就让给兄弟俩,时间不长,就饿得皮包骨头。好不容易熬到1942年,母亲带着兄弟俩回到城里,城里可吃的东西要多些。

  有一天,范官山听说一个汉奸开办了一所小学,因为管饭,母亲也没有阻拦,让范官山去读书。说是管饭,吃的却是糠、茶,由于家乡缺煤缺柴,到了冬天,也没有火烤,范官山耳朵、手上、脸上不断形成冻疮,他只好每天靠蹦蹦跳跳来取暖。

  正在长身体的范官山,每天吃下去的东西根本不够消耗。一个同学告诉他,他伯伯想找一个人当差,管吃饱饭。范官山想也没想就同意了,等到以后才知道,同学的伯伯是一个汉奸头子。有一次,范官山给汉奸头子的爷爷洗脚,水太烫,汉奸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乱打,打得范官山头昏眼花,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终于有一次,范官山忍受不住,一气之下跑回了家。

  母亲手上活路好,就到处找活做,到汉奸家缝棉衣时,偷偷将一些棉花藏在棉衣里带回来,攒多了拿出去卖点钱。哥哥15岁时被汉奸警察局长叫去当警察,吃的是高粱,过后才知道那个警察局长是一名地下党。

  就在这样日复一日地与温饱搏斗中,时间来到了1944年,濮阳县城解放了,日本鬼子跑得无影无踪。受苦受难的人民迎来了曙光,从此以后走出了暗无天日的日子。

  二

  赶走日本鬼子后,老百姓欢心鼓舞的画面,深深地烙在了15岁的范官山脑海中,年少的他,在那时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是老百姓救苦救难的亲人。

  范官山的母亲,是一位有远见的妇女,在水深火热的年代,始终对中国共产党抱有希望,从来没有灰心过。母亲是个老革命,早在1938年国共合作的时候,母亲就是抗日救国会的群众领袖,假如不是要代祖母尽孝心,凭母亲的能力,可能会在革命事业中做出更大成绩。

  那时候,经常有“当官”的来到范官山家,他们或是避风头,或是与母亲商谈事情。记得一位叫安发乾的专员就经常到家里来,还认范官山的母亲叫干妈。多年以后,范官山听说这位安专员当上了国家粮食部部长,后面还专程从北京赶到河南看望他的干妈。

  虽然从1937年起,范官山三娘儿就和父亲、姐姐分别了,但在范官山记忆深处,父亲的许多事情依然记得起。父亲作为一名教师,有文化人的骨气,几十年来,范官山至始至终没有怀疑过。后来有人诬蔑父亲是通国民党的特务,范官山打死也不会相信。父亲经常给学生们揭露日本人的暴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由于父亲刚正不阿,从不趋炎附势,他结交了很多有正义感的朋友,学生们也很敬重他。父亲有一位叫刘燕成的学生,是一名地下党员,后来当上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还常和别人提起父亲。

  在父母的熏陶下,范官山从小就接受到了革命的教育,特别是在那些困难的时期,母亲经常对他说,共产党一定会来的,革命一定会胜利,我们总有一天会迎来光明。

  1944年家乡解放后,范官山当上了儿童团团长,组织儿童宣传抗日,动员参军,协助救抚伤残军人,做了大量工作。并且踏进了梦中的课堂,成为抗日小学的一名学生。他思想进步,工作积极,任劳任怨。从那时起,每月能够领到补助的50斤小米。哥哥此时也成为抗日小学的一名教师,全家人有了固定的生活。

  1945年,范官山差点投入党组织的怀抱,抗小的一位老师想发展他入党,不过不久后随着这位老师的调走,这一夙愿最终没有实现。

  就在这一年底,范官山在抗小的学业尚未毕业,党组织把他保送到华美中学读书,1946年1月,他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年全校入党的两名学生之一。

  一切都好像充满了阳光,然而,不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敌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在1946年的春天,解放战争打响了,形势突变,国民党疯狂反扑。一夜间,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汽车开进了范官山的家乡。

  无奈间,大家只好纷纷撤离。虽然生活很困苦,每到一处,革命同志仍然坚持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为群众宣传解放形势,让群众相信国民党的进攻只是暂时的,形势一定会有好转。

  果然在过完春节后,国民党就撤退了,范官山也回到了濮阳,组织上很快分配工作,安排他到晋鲁豫边区第四地委上班,地委书记是赵紫阳。

  这个时期,党组织和国民党搞起了拉锯战,敌人一来,大家就往后方撤退,敌人走后,大家又马上回来,有时一晚上要行军6、7华里。

  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组织上把范官山安排去出报纸,负责《豫北人民报》的文印工作,每天刻钢板,写腊纸,忙得有滋有味。休息时间,他还刻出了惟妙惟肖的毛主席像以及设计了党费证等。

  1948年,敌区整顿党的组织,组织上派范官山前去参与,就在这时,他经历了一件人生难忘的事。有人站出来说他与父亲勾结,说他父亲是一名国民党特务,蓄意破坏革命,破坏刘邓大军南下。

  一直以来都根正苗红的红小鬼,一时间就成了大坏蛋。范官山无比愤怒和伤心,他无力辩解,也不知如何辩解,那样的年代,经常发生黑白颠倒的事情。紧接着,他的党籍也被开除了。

  范官山请求到前方去,到抗战最需要的地方,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有一次,在一个小村寨里工作时,范官山听到有人喊,敌人来了,他连忙躲进牛圈里,敌人到处搜寻,他屏住呼吸,听到敌人用枪挑动草帘的声响,还有骂骂咧咧的喊叫。敌人走后,地下党的干部给他送来饭,告诉他敌人已经走了,于是吃完饭他又和群众一起计算工粮。

  三

  1948年,中央决定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发出干部南下的号召。许多县有至少近一半的人加入了南下队伍,范官山思想一直很进步,听到这个号召,他第一个报名南下。地委却没有同意,原因是他还小,仍然让他到地委机关工作。

  上了几天班,范官山坐不住了,他又一次找到领导,提出南下的请求,他对领导说:革命同志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内心里,他想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和他的父亲从来都没有通敌这种无稽之谈。

  在范官山的坚持下,他的南下要求终于得到了批准,他由此踏上了南下之路,并且一去不回头。

  1949年10月20日,蒋介石不答应中共要求,我党决定强行渡江,撕破整个国民党的防线。中央指示各路南下大军在长江战役前到达长江。

  范官山这一支南下人马赶到合肥后,就开始急行军,一下子走了十天十夜,冒着大雨,吃的是干粮,加上走的是田坎路,北方人很不习惯,行军的日子异常艰苦。年轻力壮的范官山却没有感觉到太累,每到一处,他还帮助司务长烧洗脚水,给大家洗脚。

  同年10月20日,就在长江全线渡江战役打响前,范官山这支人马终于赶到了安徽省会安庆市,积极准备,于次日渡江。10月21日,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长江全线渡江开始,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南京解放。

  紧接着,建立了地方政权,范官山所在的晋鲁豫边区第四地委接手了鄱阳专区,他仍旧负责文印工作。大好形势鼓舞了同志们的信心,大家干劲都很足。

  到了秋天,中央决定解放大西南,整个南下支队又变成了西进支队,范官山所在的这一支接管了贵州。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新的篇章。

  四

  解放以后,范官山随着南下大军辗转来到了贵定,1950年9月,任贵定团县委副书记,享受正科级待遇,参加了第一届团县委的组建工作,为共青团工作打下了基础。在此期间,范官山积极号召青年参军,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各方肯定。

  1952年,范官山又带工作队到甘溪、陇冒,建立了当地政权,53年底调到中共四区任区委书记,55年调到贵定专署粮食局,当时领导找他谈话,准备提拔他当副局长,不久后专署搬到安顺,考虑到家人都在贵定,范官山就留了下来,改为在贵定党总支担任副书记。

  范官山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对于当官,当多大的官,范官山并不热衷。要说想当大官,像一些人削尖脑袋搞钻营,他的“条件”比较优越,当时许多省州领导都是他的同乡,关系很好,但为这事,他一次也没有去找过。

  政治风云变幻,大跃进、浮夸风,让很多国人困惑,一些领导干部明明知道是在浮夸,但为了官帽违心说假话。范官山是一个心直口快,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人。在党校学习期间,带头写大字报批评浮夸风,批评瞎指挥,批评脱离实际,批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言论。在一个只容许讲假话、空话的时代,讲真话的人无疑是另类。1960年春,范官山背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处分,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划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他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只要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开除党籍就开除,没有什么大不了,又不是贪污腐败被惩处。

  1961年,韩德林同志从省里调到贵定担任县委书记,韩书记了解真相后,没多久就给范官山平反了,调他到党校任负责人。1963年,范官山被任命为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恰逢中央开展“四清”运动,他被抽到“四清”工作队,由蓝建民带队,这个工作队一搞就是四年,家里也顾不上。

  工作队的纪律很严格,要求不准吃主人家的肉,哪家最困难就住到哪家,真正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半年没有一点油星。几年来,他没有在家好好呆过一天,每次请假按时归队,儿子生病都没有能好好照顾,过年回家看到儿子病得只剩皮包骨,他难过得自顾哽咽。

  和群众打交道,范官山有一套,特别是和苗族同胞能够打成一片,虽然讲话不太听得懂,但很快就能够和他们建立起感情,主要是诚心交朋友。贵定摆城吴明川,是一户最穷苦的农户,几支工作队呆不下去了,就让他去。吴的妈妈和哥哥会讲汉话,范官山很快就和他们接触上了,赞成他们扩大开荒的做法,告诉他们只有多种地才会有饭吃,这家人听了很高兴,前面几支工作队都不赞成他们这样做。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当时范官山还在工作队,但工作队的人不久都跑光了,他也只好回到贵定。1970年造反派夺权,建立了贵定县革命委员会,另一派叫联合造反派,处于劣势,范官山因为没有参加那一派,但看不惯掌权派对联合造反派的打压,有一次与几个共产党员陪同联合造反派去省里申诉,掌权的造反派就把他划分为联造派的人,对他进行了打压。1970年初,把他调到总后第八医院当营业员,这样一干就是两年。

  1972年初,已经调走的县委书记韩德林又调回贵定,仍任县委书记,没多久,又派车到总后第八医院把范官山接了回来,并任命他为民政局长。

  1972年到1985年,范官山作为民政局长,实际上并没有好好在局长办公室呆过几天,局里的工作由一名副局长主持,他一直带工作队下乡搞中心工作,哪里边远就安排他到哪里去,他从来没有半句怨言。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干工作一丝不苟,对自己严格要求,1985年,他被明确为民政局调研员,仍然关心局里的事,直到离休。

  回首过往,范官山说,这一生经历了太多,但有一样东西从来没有忘记,那就是母亲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一辈子记住了,那就是:永远跟党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