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芦苇荡的情感,最初是从童话里开始的。
那时,夜晚听父亲讲故事,谈到芦苇姑娘。那是秋天,一只黑天鹅妈妈率领一群孩子们飞往南方。飞越了崇山峻岭,也飞过了江河、田园、村庄,它们不停地飞翔着。终于,有一只瘦弱的天鹅飞累了,想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就对天鹅妈妈说,妈妈,我飞累了,我看下面有一片美丽的芦苇荡,能不能停下来小憩一会儿?
天鹅妈妈说,不行呀,咱们飞翔的路途太遥远了,必须只争朝夕,才能成为真正的天鹅!
小天鹅最终没有力量继续飞翔,它落在了芦苇荡里。
扑腾着翅膀的小天鹅,在芦苇蕩里挣扎着,那可怜的样子,让美丽的芦苇姑娘看了可高兴了。她们热情地对小天鹅说,小天鹅,小天鹅,我们欢迎你,在芦苇荡里做客,有鲜鱼鲜虾,还有可口的昆虫。
小天鹅不再折腾,他很高兴,开始吃着,玩着,睡着,还兴奋地舞蹈。从此,它忘记了妈妈,也丧失了飞翔的能力,变成了丑小鸭,不再轻盈美丽,像个孤单的游魂,整天只能遥望着远方。
青蛙大哥见到它,呱呱呱地笑它愚蠢。芦苇姐姐却安慰它说,做一个幸福的丑小鸭,有什么不好,不需要千里迢迢地飞翔,像芦苇一样自由自在,随遇而安。
這不是丑小鸭变黑天鹅的故事,而是黑天鹅变成丑小鸭的传说。其中,始作俑者就是芦苇姐姐,一个不思进取的芦苇形象。
因为这个故事,我对芦苇有过多年的厌倦情绪。后来,我在《伊索寓言》看到了“芦苇与橡树”的传说。那橡树,自以为是,认为它最有耐力、力量和冷静,所以瞧不起柔弱而没有力量的芦苇。可是,当一阵狂风吹来,芦苇弯下腰,顺风仰倒,幸免于连根被拔起的厄运。而那橡树,却迎着狂风,拼命抵抗,结果被连根拔起。
听了这个故事,我感觉那高大的橡树太悲哀的,我想面对更强大的敌人时,需要的不是拼命三郎的精神,而是化险为夷的智慧,还有顺势而为的从容。
为此,我去看芦花,在十月江畔的秋色里,大片雪白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一束束风起云涌的灿然微笑,像一颗颗高贵的头颅在我眼前晃动。我想,芦花的气质高雅不凡,它是深秋水边的“荻香芬芳”,灿然挺立的身姿迎风而歌,沉勇稳健的气度繁花盛开。
我知道,芦花未开之前称“荻花”,是红色或紫色的花蕾,而开放的芦花变成了灰色,渐渐又成了银白色。这时就叫苇花了。我曾去过一个生长胡杨、红柳和芦花的沙丘群,那是红色荻花的季节,逆光透射下诱人的风景妙不可言,可以看见牛羊悠闲地走在大片红色的天地间,那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自然之美呀!为此我写了一篇《红荻花》散文,我在文中尽情描述了沟壑沙丘风光那怡人的红色世界。
有位网友叫荻花,因为我曾经取名枫叶,两人便因为那句写秋的古诗“枫叶荻花秋瑟瑟”而相见恨晚了。其实我想,枫叶只是以晚枫红透而喧哗了秋天的本色,可是荻花却在丰富多变的色调中表现了秋天的精彩与浪漫!荻花在网上对我说,荻花比枫叶更有一份爱情纯美的高尚表白。因为,他在大片白色的花海中,深情地高声朗读诗经里描写爱情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芦苇荡的风景极美,在江南江北的洲头与圩堤外的滩地上,长成了大片奇异的景致。
太阳西沉的芦苇丛中,那画面宁静而悠然。静,是一种动态中的静,比南方的甘蔗林多了点江南滋润的秀气,也北方的青纱帐少了些放荡不羁的粗犷。密密的芦苇丛,被太阳折射出的透光,从缝隙里闪闪烁烁,辉映出了曼妙金光,有一种风韵美。我想,我是在长江水中泡大的孩子,那种贴近芦苇荡的欣喜,犹如穿行在时光隧道里,那辉煌之中的美,震撼心灵,柔和简约。
我见过,茂盛的芦苇,也生长在长江一带山地的低洼之处。只不过,只要有一片湿地,它就有点儿饥不择食了,生长起来的景色一点也不逊色,风姿招展中的神采,是轻盈的,像所有芦花一样开放着,或红,或白,或灰黄,也有极致之美。听人说,芦苇的生长习性,就是这样的,在“向湿喜水”的从容中随遇而安,也在“向下屈膝”的坚韧中迎风招展。那是风景的悠然,也是生命的坦然。
我曾经在一个山区偏僻的林场里,欣赏林场西边的一大片芦苇,一人多高的山地芦苇,让我惊讶,也让我在萧萧秋风中瞠目结舌,那茸茸芦花,随风轻扬,银灰色的穗,柔韧地舒展着,汇成了一望无际、挺立梢头的灿烂景象,仿佛激动人心而又壮怀激烈的恢弘画卷。我干脆走进芦苇荡并舒坦地躺在一片被踩倒的芦竿和芦叶上面,透过天光的间隙,我看着了夕阳的身影,恍惚若梦,让我沉醉在幸福中。
我闭上眼,想象着毛茸茸的苇花,远看是雪白的海洋,而近看,那颜色却有不同,有淡如烟的奶白色,有青若灰的淡青色,还有洁似玉的棉絮白。微风吹来,细碎芦苇花的身影,婆娑起舞,层霜似的灿烂中,素洁飘逸,高雅不凡,像拒绝媚俗的谦谦君子,柔顺中隐含傲骨,韧性中醉倒了秋风。
我知道,芦苇无论生长在高山,还是在旷野和水湄之间,它柔情似水,坚韧如竹,构成了绚丽风景,不矫揉造作,显示着漂亮素雅的容颜,在我拨开芦叶浓密的喧哗时,让我犹如在梦中,跳出了红尘万丈之外,在摒弃了众生烦恼时,倏然获得了内心的彻悟。
更多时候,我看见的芦苇荡是真实的,即使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也充满了气象万千的眷恋。那芦苇荡,在江南的四季,都呈现出不同景致。春天破土发芽嗤嗤往上窜着的青牙,煞是喜人;夏天拔节展叶的风韵郁郁葱葱,秋天抽薹吐穗的风光风起云涌,还有冬天羽化成雪的灿烂,仍不失妩媚气象,苍茫无边。
我的一位女友说,她爱芦苇荡,爱芦花,也爱青青芦叶和芊芊芦竿。她还说,她要画无数张芦苇荡的画,每一张都给我欣赏,然后让我给它配上诗,或者题跋。
我笑着说,菊花是秋天最芬芳的花魂,于是有人自然地把芦花与菊花联系起来:“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在菊花深藏浓郁的文化酒香之中,芦花却多了一些自然原生态的秋味、野趣和乡情。我还说,另一句“汉皋神女芙蕖色,吹火渔人荻苇花”,也正是表白了芦花的闲情逸致和乡野真趣。我说我多年前读到李颀的《送刘昱》:“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此诗将芦花与秋江浪花联想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纯洁之爱白浪滔天,那种“芦花一白万顷雪”的情景之美,构成了雪花一样翻腾的江水眷念。
她听了,突然动情地说,“苇花半起时,晚凉有清香。”她还说,那芦花有秋天的风情景致,更有秋天惨淡深情的辉煌之梦,于是“凉秋芦花”的清香是悠扬而宁静的。她告诉我,她记得有一位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过一首现代诗:“一个早晨/要说的话如深秋的芦花/拐弯之处又是黑夜/多么奇怪的念头/马车驰过遥远的岁月,运来玉棒和小米/夕阳返照村巷,流水注入瓷器/那人在瓷器外,稳坐青山,横吹牧笛……”诗名叫“饮者为谁”,诗中对古典优雅的酿酒历史,回味得似水流年,比如古老的马车、瓷器、村巷、青山、牧笛、玉棒、小米……只用了一句“要说的话如深秋的芦花”,就将诗情画意联动起来,而且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又意蕴丰沛,读后回味无穷,多少年后仍然萦绕心头。
3
水天一色,茂盛的芦苇荡里,蜻蜓翩翩,蝴蝶款款而飞。那感觉挺美,有点美不胜收。
漫步芦苇荡,蜜蜂采花,采着秋天芦花的花蕊。那明澈天空下,那驮起白云呼啦啦飞翔的麻雀叫声,或有水鸟们的呢喃,像流动的旋律,在耳畔空气中鼓胀热情的节奏,仿佛江浪与芦苇喋喋不休纠缠拍打着的韵律,让人亲近,又感觉遥远。
在芦苇荡里,还有不知名的飞禽、昆虫,飞来飞去,让人的目光疲于奔命,在目不暇接中变得十分焦躁。蛙鸣此起彼伏,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给人以激情、温暖和美妙的感觉,所获得的联想,像一个幸福的婴儿在求乳时发出的嚎嚎叫声。
白鹭飞来,浅唱低吟,哑哑呼唤声中,像是悟出芦苇荡、天空与大地上的丰富热情,那白鹭的飞翔姿势,犹如阳光雨露挥洒的风情,舒展,优美,酣畅淋漓。丹顶鹤飞走又飞来了,那天鹅和大雁也一样,年复一年,好像刚飞走了,又飞落了下来。白头鹤,鼾睡正眠,那美美凑热闹的大鸨,也纷纷飞着,有一排排的飞,也有孤单的飞。太平鸟,也在芦苇荡里落脚了,它在芦花繁华的颜色中安家落户。
我惊奇地发现,在芦苇荡周围,硕大的湖泊无边无际,几百种鸟儿飞来飞去。这些飞翔的鸟儿,贴近藏身芦苇的宿命,拥有游荡湖泊的快乐。它们对于芦苇,有生死的爱恋,还有亘古飞翔的激情。
很多时候,我走进这鸟的天堂,在夕阳下金黄的芦苇丛中,无风而行,大汗淋漓地踏在潮湿的泥地上。我不必抓到鸟,所以亮开嗓门歌唱,惊得鸟们胡乱纷飞。此时,我很快乐,在芦苇荡里寻找鸟窝,拾鸟蛋,抓老鳖,捕水鸟,還有野鸡、黄莺和芦喳子,抓到后放在用芦苇编成的鸟笼里,听它们乱蹦乱叫,我笑得合不拢嘴。
此时,我看着芦苇荡里许多野花,仿佛那些野花也在哈哈大笑。
黄昏时,我走出芦苇荡,看见走在芦苇荡小路上的那些牲口,它们背上的鸟虫清晰可见,鸟正轻闲地吃着虫子,像在享受着愉快的晚餐。跟着暮色中归来的老牛,几个牧童,嬉戏,奔跑,欢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早些年,我清晰地记得还有马匹或羊,在芦苇荡里奔跑,踩着水声月色,踩着江畔沙沙的芦苇声,让我的心灵充满了馨香感觉。那感觉,闪闪发亮,蓬蓬勃勃,让富有生机的芦苇荡,随风一荡一荡地在我胸中起伏,调皮而善变,婀娜妩媚而又深沉挺拔。
4
芦花似海,那芦苇显得苍老了之后,叶子不再翠绿,杆子粗壮结实,就必须挥动镰刀收割了。那是早年的芦荡旧事,如今机械收割,割起近三米高的芦苇来就轻松了许多,不仅少耗费体力,也不要涉淹没了膝深的冷水。
那是冬天,我们当时不叫割芦苇,而叫打苇子。将芦苇从根茎处割下,然后打成一捆一捆的,绑得整整齐齐,像笔直而结实的竹晒帘。寒风凄冷,江水刺骨,可是干活的大人们个个生龙活虎,有人背200斤,也有人拖400斤,竟然还有人把千斤重的一捆芦苇弄回了家。那个力大如牛的小伙子,如今年老昏花了,他还沾沾自喜,常与他人说起曾经的辉煌人生。
“天气冷,农闲打芦苇,芦苇长又粗,一车芦苇一车袄。”好像老人们这么说,虽不押韵,意思却很鲜明。那时,家乡的人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必须拼命地干活才能维持生活。我看那些打芦苇的人,鞋子破烂不堪,尤其被冬天的雪水浸泡了几天的双脚,磨破冻烂了,血水与鞋黏连在一起,仍然咬着牙整整坚持了一个寒冬。
打回家的芦苇是个宝贝。心灵手巧的人,可以把它编成“芦席”,一种编得的精制的席,又叫“凉席”,可作床上铺垫。手艺人编席子,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用碾子压平,双手上下翻飞制成了芦苇篾条,然后编织成光洁溜滑的芦苇席、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另一种“芦席”,一米多正方形的粗糙之物,用以做房屋的墙,那叫“芦席墙”。小时候,我家搬过十次家,记忆中所住的房屋有八间都是芦苇墙的。那芦席,也可作房顶上的屋笆,也叫芦笆子,上面盖上麦草或红瓦,就是可以盖成了遮风挡雨的新居了。我哥哥,就在一家公办小厂干过编芦席的活,一天挣到了5角钱,父亲才准许他回家吃饭。那时,小孩子赚5角钱是很辛苦的,弄得哥哥手指出血,浑身疼痛。有的人是编织能手,编出了极美的图案。那人说,别看芦苇是野草,也是通人性的。会者,得心应手,巧夺天工;不会者,只能编做墙的货色。那时,能编一张炕席的高手,是很受人尊敬的。
芦苇花也很珍奇,夹上细布条和着稻草搓成绳子,可以编成靴,制成鞋,在鞋口边缘缝上布条,可以防止鞋磨坏了袜子和搁脚。芦苇杆可当柴火煮饭,也可以编成晒帘,放在太阳下可以晒萝卜干、咸白菜、腌制鱼肉等。芦苇叶子,碧绿宽大,还可以裹粽子,那粽子淡淡的清香,特别好闻,也好吃。
芦苇浑身是宝,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能入药。芦根与芦茎,还可做生物制剂。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在许多地方,成为农家挚爱的兴盛产业。自古至今,芦苇为人类所造福的事实,是说也说不尽的。
记得更多人,将那些收割的芦苇,码成垛子,一垛垛地装上车后,大量运送到造纸厂作了造纸的原料。那些都是陈年旧事了,如今有关芦苇荡里的农事,大多消失了,仿佛在人间蒸发了一样。
关于芦苇的妙用,还有一个传说,说在很久以前,芦苇荡里有一个老翁,他是个仙人,能够“捞鱼成兵”,还能够“裁芦成剑”。那些年,不仅土匪猖狂,而且官逼民反,到处狼烟四起。老翁却不管不问,与世无争,过得平平淡淡的生活,常醉倒在芦荡里,听曼妙的芦苇在风里沙沙作响,仿佛在聆听歌舞升平。忽然有一天,一位少年来到芦苇荡里收集芦花,然后把芦花晒干,用麻绳掺上布条编成一个个毛窝鞋送给穷人们穿,既暖和又透气,如果扎在小木屐上穿着走路,能够踏雪趟水,好不威风。
那是缺衣少暖的年代,少年的舉动感染了老翁,他终于走出江湖,带着他的芦苇大军和鱼虾子弟,拯救了天下水深火热的百姓生活。
5
榜样戏《沙家浜》,最早戏名叫《芦荡烽火》。据说毛主席看过排演后,亲自改定了戏名。
我曾想,那芦苇荡是不能起火的,起火就无处藏身。又想,这戏名改得好,也改得妙极了。我认为沙家浜三个字中,有两个字是带水的偏旁,那火烧起来,也是平安的。其实,打鬼子必须烽火激荡,要会烧火,不能烧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看电视剧《在水一方》后,听歌曲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感觉好听,像浸透了身心一样舒畅。仔细查阅后方知,茂密芊细的芦苇就是蒹葭。试想,在浩瀚水畔,在水一方的娉婷女子,等待撑篙采莲的意中男子,他们一见如故,一见倾心,共许地久天长的含蓄之爱,其中的委婉之情,迷离浪漫,充满诱惑和魅力。我想,千年以前的蒹葭,在千年以后的影响更为广泛。
读过一些写芦苇的现代诗:比如“像大地的诗行,冬日的童话”、“构成深秋初冬的情调”、“那是沉勇而淡泊的篇章”。无论是寒冬腊月的芦苇,还秋天繁华灿烂的芦苇,那种诗的感觉,像飘然的片片白雪,与天空共舞齐飞。正如“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令人目眩的“芦花图”,酝酿出一片诗意的梦境!
古代写芦苇的诗丰富多彩。“一声横笛外,烟火隔芦花”,真是妙笔生花。唐代雍裕之的“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也写得形象逼真,那芦花之美,有一种缥缈悠远的意境。还有白居易的“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更为精妙,写出了芦苇悠远的气质。“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是大诗人刘禹锡的感慨,深藏的隐喻让我感觉到孤独、凄凉与惆怅。元代诗人贯云石写过一首《芦花被》,在他经过梁山泊时,有个渔翁编织芦花当作被子,那被子散发出来的清香让他很痴迷。于是,他想用绸缎被子来换取这条芦花被。可是渔翁说,既然喜欢芦花被的清香,就应该用你的诗来换。于是,后来就了那首著名诗歌。
我喜欢那首《芦花美》歌曲:“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不仅词美,意蕴也美,唱起来的声韵也美得让人有了“余音绕梁”的感觉来,
《本草纲目》记载,此物初生为“葭”,开花前为“芦”,开花后为“苇”。在《圣经》里也有描述,上帝把芦苇譬作毫无抵御外力的世人。法国布莱兹·帕斯卡尔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他曾经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听后想,这是一种诗意形象的比喻,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而优美,低头而轻松,沉思而快乐……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在阳光下清纯的秋水之中,我们比芦苇有时也多了一些幽秘、羞涩、平凡、脆弱、忧郁……单薄得像一支风中邂逅苦雨的芦花,没有了宁静恢弘的美丽,没有了欣欣向荣的喜悦,也没有了浪漫快乐的执着追求……可是无论如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空间,高贵的人总是比芦花多了一点思想和灵魂的光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