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打开生命的通道(报告文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湖海·文学版 热度: 18718
徐向林

  一

  己亥年最后一场冬雨,淅淅沥沥。

  一辆白色的负压转运车,快速驶进江苏省盐城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空旷的停车场。1月22日,一名从武汉回来的发热病人前来看门诊,警惕的社区医生经过初诊,判断这名发热病人属于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这是战疫警报拉响后,盐城发现的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在官方消息发布后,这个停车场上的所有车辆都开走了,卫生服务中心邻近的街道上显得空旷、寂寥。

  驾驶负压转运车的中年男人,高个,粗壮,皮肤黝黑,他叫张劲松,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车管科科长。他的任务是将这例疑似患者,转运至定点的市第二人民医院。

  那天,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的张劲松与两名医护人员下了车,细密的雨水模糊了他的视线,他使劲抹了抹护目镜,雨水虽然抹去了,但眼前仍然有团团雾气。

  作为医疗急救车辆的驾驶员,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视线模糊问题。好在,张劲松有“秘诀”——时光回溯到17年前的抗击非典战斗,张劲松是盐城市唯一一名转运疑似和确诊患者的负压转运车驾驶员。与平时转运危重患者不一样,转运传染病患者,隔离服、口罩、护目镜一样不能少。而护目镜的雾气,常常影响到他的驾驶。

  怎么办?

  张劲松尝试过在护目镜上涂甘油,效果不理想;涂护手霜,效果仍不理想。后来,他改用湿纸巾擦拭,有效果了,湿纸巾上的水不易让雾气形成,保持护目镜清晰的时间最长。

  这让他养成一个习惯:平时身上总会带着一两包湿纸巾。这次也不例外。

  自从盐城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张劲松便进入紧张的战斗状态。

  张劲松平时喜欢说自己是个退役军人,哪怕已经在急救医疗中心工作了30多年,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姿态,将平时转运、抢救危重患者称为“战斗”。

  本来,他管理着二十几位驾驶员,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他可以进行值班调度,但他说:“我是军人,更是共产党员,我先上!”

  这句话,成了张劲松的口头禅。

  2003年,抗击非典,他说完这句话后,冲上去了。抗击非典战斗中,他独自转运了150多名疑似病人。

  张劲松怕同事被感染,每转运一名疑似患者后,坚持独自一人对车辆进行消毒,清洗棉质隔离服。那段时间,他每天接触大量消毒剂,身体受到化学品的伤害,头发几乎掉光。

  而他,丝毫没有怨言。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组织赴灾区救援队时,张劲松也是这样说:“我是军人,更是共产党员,我先上!”他带领盐城医疗救援队第一时间冲向灾区,克服无数困难,从灾区抢运了90多名伤员,转移了300多名山区受灾群众。

  2016年,盐城“6·23”龙卷风风灾发生,他同样说了这句“我是军人,更是共产党员,我先上!”又冲上去了……

  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是这句话,依然是冲在第一线。

  二

  1月22日,张劲松驾车转运了盐城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1月24日,张劲松驾车转运了盐城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24日这天,正是大年三十。张劲松没有回家,他对负压转运车进行了消毒处理。有同事不解地问他:“张科长,你不回家过年,侍弄车子干吗?”

  他回答:“我们已经进入了战斗状态,得提前准备好。”

  果然,他的车子刚刚消毒完毕,就接到单位办公室主任打来的电话:有位刚刚从武汉回来的发热患者,需要马上转运。

  他二话不说,立即脱下身上的棉衣,穿上隔离服、水靴,拉上值班待命医护人员,立马出发。车子启动的同时,张劲松给那位30多岁的发热男子打了电话,对方有点紧张,气喘不上来的样子,张劲松安慰他:“你别着急,我们马上就到,现在有几点注意事项,提醒你一下。”

  每次出发前,与转运的患者事先通电话,是张劲松的工作惯例。转运的注意事项并不复杂,一边接患者上车也可以一边交代。但张劲松喜欢提前打电话,他说这是让患者安心:你别慌,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张劲松将患者成功转运到定点医院后,回到单位,天色已黑。

  回到單位的第一件事,除了交代专业的消毒员对车辆进行消毒外,张劲松还要对自己进行全方位消毒。光是洗手,就得7次以上,每脱一件防护用品,就要洗一次手:进污染区的门,洗手;脱鞋子、鞋套,洗手;脱隔离服,洗手;脱护目镜,洗手;脱口罩,洗手;脱帽子,洗手;进入半清洁区,洗手;出门进入清洁区,洗手……

  等消毒工作全部结束,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这个大年夜,张劲松没能和家人吃团圆饭。

  1月25日,正月初一。一大早,张劲松接到通知:有一例确诊患者要从大丰区人民医院,转运到定点医院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早饭还没吃的张劲松立马出发。到单位穿隔离服,对车辆隔热舱内加装隔离单,加带防护用品、消毒剂。一切妥当,拉上医护人员,风驰电掣地驶向30公里外的大丰区。

  患者是一名较年轻的女子,虽然确诊,但看上去状态还不错。患者上车后,张劲松通过对讲机对隔离车厢里的患者讲:“途中有什么情况,可随时通过对讲机告诉我们。”

  行到半途,对讲机响了。患者有些紧张地问:“我感觉有点儿不舒服,能不能躺下来?”

  “可以,你别紧张,就躺到担架上,那上面舒服些。”张劲松说。

  患者紧张的情绪逐渐舒缓下来。

  当天,转运完这个患者,张劲松全身消毒完毕回到家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吃过饭,爱人以为他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走近了,却听到他轻微的鼾声,他睡着了。

  爱人想扶他上床睡,他却猛地惊醒,本能地说:“我还不能睡,随时可能有任务。”

  他喝了杯浓茶,强压下睡意,不时掏出手机看,生怕漏接一个电话。深夜12点半,手机响了,单位通知,市区发现一名确诊患者,要急送定点医院。

  张劲松立马从沙发上“弹”了起来,火速出门踏上征程。

  这一阵忙碌,回到单位消完毒,已是凌晨3点。他干脆不回家了,直接在办公室和衣而眠,其实他哪睡得着呢,手机就放在耳边,每隔一会儿,他就朦朦胧胧地拿起来看看。

  手机怎么没电话打进来?会不会信号不好?

  可看看信号是满格啊,他还是不放心,爬起来开灯,用办公桌上的固话打自己的手机试了试,铃声响了,一切正常,他这才放心了。

  三

  1月26日,正月初二。

  张劲松的爱人早早起了床,看到张劲松做好的红枣汤圆茶,正在餐桌上冒着热气。平日,张劲松在工作不忙的时候,会做这种红枣汤圆茶,既能当茶又能当饭,一举两得,他们夫妻都爱喝。

  这次的红枣汤圆茶,是张劲松在单位一夜无眠后,赶回来做的。可是,一碗茶还没喝下去,张劲松又接到通知,要他赶紧出发,去转运一例发热患者。

  爱人问他:“你手下那么多驾驶员,就不能安排一个人去吗?”

  张劲松道:“新手不能上啊,他们没有经验,一步不到位,就可能被感染!”

  爱人不出声了。张劲松出门的时候,她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塑料袋,塞到张劲松手中。

  “这是什么?”

  “暖宝宝,穿水靴的时候往脚底一贴,脚就不冷了。”

  张劲松开车到单位,里面除内衣外,只能穿薄薄的手术服,开车时不能开空调,必须开着车窗,以通风透气。这样的冷,张劲松倒不怕,毕竟他当过兵,平时也注意锻炼身体,经得住冷风吹。他难以忍受的是来自脚底的寒气。

  水靴冰冷,不抵寒。尤其是夜里出任务回来,要站在污染区装满消毒液的水盆里泡水靴,泡完后,穿上拖鞋进入半污染區,而后再进入清洁区。这一过程,快的话要1个多小时,慢的话要4个小时。

  寒气,张劲松可以忍受得住,但他就怕因此而受凉感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如果不小心患上感冒,免疫力就会下降,人会变得脆弱,那就必须下火线。

  有了这个“暖宝宝”,张劲松的脚暖和了,他的心更暖和!

  截至3月8日,盐城通报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27例,无症状病例8例。这些病例中,有八成都是张劲松驾车转运的。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我们把一线医护工作者称为“最美逆行者”。但张劲松这样转运病人的120急救车驾驶员们,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战斗团队”。因为他们的成功转运,与时间赛跑,打开了一个个生命的通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