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黄姚漫笔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江月 热度: 21411
黄忠美

  潺潺的姚江与澄莹的小珠江汇集在一起,像两个手牵着手的少女。立在不远处的宝珠山,葱葱茏茏,迤逦无比。

  一棵棵榕树相继在黄姚安身立命,婆娑的身影在寒来暑往中摇曳。这一伫立,就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

  榕树枕着姚江,枕着石板路,不断地吸取日月精华,栉风沐雨,一年长高一些,一岁又长壮了一点。终于,它的虬根越扎越深,榕树就定格成一张张美丽的风景画。

  榕树千姿百态,黄姚人美其名曰龙爪榕、龙门榕、夫妻榕、石头榕、卧睡仙榕……这些古榕裙裾翩跹,给人们遮风挡雨,带来无尽的便利与欢乐。

  龙爪榕像撑着翠盖的老翁,立在宝珠观前面外墙的拐角处。你看,它头枕着沃土,那一米多高的青石砌的挡土墙,宛如一个巨大的花盆。龙爪榕的虬枝从上垂下来,抚摸姚江岸边的巨石,远远望去仿佛一根根柱子。锃亮的石板路从老榕树的臂膀下穿过。龙爪榕听着宝珠观里的梵音,古戏台的折子戏,姚江水的民谣,鸟语呢喃……为黄姚平添了不少禅意。

  龙门榕主干呈“S”形,那些虬枝又从主干上旁逸斜出,活脱脱一个双手叉腰的老妪。龙门榕的根须,似一根根姑娘的辫子,袅娜成无限的妩媚。

  龙门榕不远处有一古亭。古亭有四根柱子,下部分是四方形的青石墩,上部分用青砖砌成,勾勒了砖缝。柱上有几副对联,其中有一副对联是“此地有碧环黄石,其间皆翠绕珠围”。龙门榕在古亭边看云卷云舒,观水涨水落,瞧南来北往的人。它静静地聆听酒壶山与白云窃窃私语。

  风轻轻地抚摸着宝珠观正门对面的一个照壁。照壁呈“凸”字形,壁顶用青绿琉璃瓦压顶,中间是用砖砌成的圆形,里面用白色的石灰抹饰打底,并塑了一虎浮雕。虎张开血盆大口,尾巴上翘,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沿两级石阶而上,就是宝珠观的正门。台阶下,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石刻的雄狮,端坐在须弥座上,遥首相望。正门前是走廊,两根青石柱立在石基上,穿梁斗拱,蔚为壮观。

  宝珠观大门前廊用大青石砌成,既能防火、防盗、防潮,又坚固、美观。大青石上砌着青砖,砖缝处用石灰勾勒了砖缝。左右两边是马头墙,飞檐翘角,马头墙顶用琉璃瓦压脊,脊下用石灰粉刷。一眼望去,青砖黛瓦,两坡倒水,颇有徽派建筑特色。正中的屋脊,雕镂成花卉、动物、人物形状,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但那宝葫芦,那些琉璃构件,弯翘的檐角吻兽,依然风华绝代,让人啧啧称赞。

  久负盛名的宝珠观占地面积两亩多,大殿、门厅、厢房、天井、回廊等建筑组成了宝珠观的主体。

  1944年,宝珠观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何香凝,她是妇女界领袖、丹青圣手和诗坛“一枝梅”。她从香港到黄姚,尽是颠沛流离,无涯无际的枯寂。到了黄姚,远离都市的喧嚣,相伴的是宁静,那些染料、画笔、宣纸都是她的至爱。这一间陋室,既是她的寓所,也是她的画室。她铺开宣纸,华润多姿的霜菊就在纸上悠然开放;凌寒傲雪、俏不争春的梅,在她的手下伸枝展叶吐蕊。她把“尽忠报国”的书法作品赠送给韦瑞霖县长,将菊、梅、松的画送给贝智民、韦冠英、赖又莘等人,并结下了深情厚谊。

  从昭平到庇江,再到西坪,继而又转到黄姚,而后辗转公会、马峰、贺街、信都,然后又折返到贺街、八步、马峰,可见何香凝在抗战时期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安宁。任何艰难困苦,挡不住何香凝为抗日救国日日奔波的热情。

  1945年,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及中共广西省工委人员也迁至黄姚宝珠观内办公。钱兴肩上的担子很重,在这段艰难的日子,他争分夺秒地将自己的头埋入书堆里。在这些书堆中,他遇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革命者的思想指点着钱兴等人革命路上的迷津。这些先进思想后来深入他们的骨髄,相伴他们一生。广西省工委由重创到重建,由弱变强,钱兴功不可没。

  后来,在千家驹、欧阳予倩、陈劭先、张锡昌等人的倡议下,以宝珠观为校址,创办了临江中学黄姚分校。当时千家驹任校长,欧阳予倩、秦宗汉、张锡昌、过长寿、云风等人任教师。一时间,这里书声琅琅,广大师生拧成一股绳,积极宣传抗日,一批学员手握拳头,面向鲜红的党旗宣誓入党。临江中学黄姚分校成为党培养人才的基地之一。

  我像一个忠实的信徒,放慢脚步,亲近这片令人敬仰、肃穆的高地。站在宝珠观里,看着这一柱一木、一砖一瓦、一门一窗……触摸宝珠观的心跳、呼吸、脉搏、体温,多年以前革命先辈们在这里为抗日奔波、为人民解放事业拋头颅洒热血的高大形象顿时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1986年,宝珠观开辟为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纪念馆,馆内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介绍广西省工委革命活动情况,陈列了省工委书记钱兴的部分文件和工作用品。游客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参观何香凝的寓所,倾听钱兴铿锵有力的声音,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向前,向前,向前……

  在迎秀街欧阳予倩的故居前,我陷入沉思。欧阳予倩是七十多年前梨园中的名角,在戏曲史、抗战史、文学史上,他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那抗战的峥嵘岁月中,他就在这陋室中,看白云在空中游走,观红日在山上落下,听鸟雀在檐下对歌。

  欧阳予倩父子曾经登台表演的古戏台前,人们欣赏着抗日剧演出,被剧情中的国恨家仇所感染,被剧中发出的抗战之音号召起来,他们觉醒了。

  “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随着那悲痛、深情的歌曲旋律,歌女的控诉字字泣血,催人泪下,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欧阳予倩在黄姚,为抗日,为中国戏曲的改革创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黄姚迎秀街,麦氏家宅成为《广西日报》(昭平版)的简陋报社。《广西日报》(昭平版)是当时传播抗日救亡文化火种的进步报纸之一。1944年11月1日,《广西日报》(昭平版)第一期正式出版。295期报纸,散发出黄姚豆豉般浓烈的香味。人们在工厂、在田间地头、在学校、在庙会……捧着这油印的报纸,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广西日报》(昭平版)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斗志,点燃了桂东敌后抗日的熊熊烽火。

  黄姚要看的地方太多了,要写的地方太多了。它,是一部活着的党史,是人们的梦幻家园。留待我们今后再来看看,慢慢去写吧!

  黄姚,你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