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孕育于粤方言地区,被誉为“南国红豆”。作为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粤剧曾在两广地区风靡数百年,却不敌湍急的时代发展洪流,因时代的变迁而黯淡,也将因时代的发展而再度兴盛。
寻根溯源忆往昔
粤剧源自南戏,又称广府大戏,自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地区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抽象形体等为一体的南派表演艺术。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梧州属粤语发源地,地理位置与广东相近,兼有西江水路相通,民俗风情与广东相仿,粤剧在梧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苍梧县志》记载,早于清代康熙末年,就有粤剧班在梧州演出。
梧州粤剧通俗易懂,表演诙谐风趣,唱词比兴有韵,保留了传统的排场和行当,成为目前梧州境内最为流行的地方剧种,在粤、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有着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2014年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粤剧在梧州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梧州本地的粤剧演员和剧团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若数其中的佼佼者,梧州粤剧团一马当先,其中声名享誉粤港澳的名伶潘楚华更是为梧州粤剧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潘楚华主演的《女驸马》在广州登台演出,精湛的演绎轰动粤港澳,开启了梧州粤剧的鼎盛时代。1984年,潘楚华收到一封从英国寄来的信,为一位在英国长大的中国女子詹仕桂所写,信中写道,她在看《女驸马》录像带时,为女主角高超的艺术造诣倾倒,却苦于录像带没有演员表导致她无法知道女主角的名字,经过多番辗转却始终寻而不得,最终在与一位广东朋友的交谈中知道了女主角的名字叫潘楚华,并在朋友的帮助下给潘楚华写了信。信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詹仕桂对潘楚华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潘楚华这一名字成为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打响了梧州粤剧的文化品牌。
老骥仍存万里心
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中西文化深入交融,给梧州粤剧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张福伟,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从艺六十载,深谙传统粤剧之精髓,却为粤剧文化的逐渐没落而焦心。他认为,粤剧舞台上的南派武功是构成粤剧艺术特色要素之一,然而近年来粤剧舞台上的武戏基本上同京剧如出一辙,失去了传统粤剧的独特韵味。
因此,退休后的他一直惦记着要挖掘整理南派把子。于是,他便经常去走访一些老艺人,出去旅游时也不忘寻师访友,交流切磋。凭借自己多年的从艺经历以及与老艺术家们的沟通交流,他比较全面地归纳了20套南派把子。
除了整理南派把子,张福伟还醉心于绘制粤剧脸谱。粤剧脸谱是粤剧演员脸部化妆的程式,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他认为,粤剧有接近300个脸谱,非常值得传承。然而,如今许多粤剧人对粤剧自身的脸谱知之甚少。面对粤剧脸谱门可罗雀的现状,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将粤剧脸谱发扬光大。
每天凌晨3点,许多人还在睡梦中时,张福伟就准时出现在书桌前绘制粤剧脸谱了,桌面堆满了他所绘的粤剧脸谱和各类与粤剧脸谱相关的资料。日旰忘食,砥志研思,张福伟所绘脸谱引起了许多专家的注意。通过专家的鉴定,张福伟在脸谱方面共出了两本书:第一本《粤剧脸谱谱式选集》收录了他所绘制的200个粤剧脸谱;第二本《浓墨重彩——粤剧花脸艺术影像》则展现了由他装扮演绎的80多个粤剧花脸人物影像,本书首次将粤剧脸谱形式与人物造像塑形整体呈现。这两本书深受业内好评,书中的脸谱与影像在桂、粤、港、澳等多地展出,引起较大反响。
张福伟为粤剧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促进了粤剧表演体系的构建。一心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的张福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在2016年被确定为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派把子和粤剧脸谱代表性传承人。
红船子弟闯难关
几百年来,粤剧在民间和大众中生生不息,衍生出了许多的私伙局与民间乐社,他们是梧州粤剧传承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存在。在梧州八和大众曲艺沙龙里,粤剧爱好者经常聚在一起弹唱粤剧。
梧州八和大众曲艺沙龙的老板李少峰是一位资深的粤剧迷,为了给喜欢和爱好粤剧的人提供一个娱乐的平台,他开办了这个曲艺沙龙。在这个曲艺沙龙里,所有乐器一应俱全,因此,梧州许多由粤剧爱好者组成的私伙局常约于此,一起弹唱粤剧,更有两广的曲艺社到此联欢。李少峰说,他开办这个曲艺沙龙的目的,不在于营利,而在于以曲会友,发扬光大粤剧。
每周约定同一时间和地点聚在一起同台竞技,这一现象在民间被称为私伙局。在梧州市区内,像这样的私伙局有30多个。
与私伙局自发组成、自娱自乐的组合形式不同,民间乐社是有一定组织,能够通过演出获得报酬的半职业性质形式。
每周末上午9点,只要不下雨,万秀区怡景小游园总有粤韵萦绕。已建团16年的民间乐社怡景曲艺团经常在此演出,他们将街边公园作为舞台,吹拉弹唱。观众则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听,唱到心坎处甚至有观众上前打赏。放眼望去,大多数演员与观众都有着黑白相间的发丝与布满皱纹的脸庞。
缺少年轻的演员与观众是如今私伙局和民间乐社间普遍存在的问题,老一辈粤剧演员与观众逐渐老去,今后梧州的粤韵该由谁来响起又该由谁来倾听呢?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的还有梧州粤剧团。
由于经济收入不佳以及演员自己的个人志向等原因,梧州粤剧团曾培养的几个优秀苗子被其他地方的粤剧团挖走。老一辈的粤剧演员即将面临退休,现粤剧团急需注入一批新鲜血液。
面对人才缺失以及观众减少等现状,戏曲从业者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一困境呢?为了培养下一代接班人,2020年,梧州粤剧团在广西艺术学校开设了梧州粤剧班,通过委托代培的形式招收粤剧新苗28人,为粤剧团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
针对观众减少的现状,近几年梧州粤剧团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做了努力,比如编排了许多贴合年轻人审美特征和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收获了许多年轻观众,梧州粤剧团大型现代粤剧《风雨骑楼》曾多次应邀到北京、澳门、广东等地展演。
众志成城酝新芬
梧州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从来不仅仅是粤剧界自己的事情,还需要依靠梧州市政府的支持与帮扶。针对粤剧文化传承的困境,2014年4月,梧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文艺界启动了“粤剧进校园”活动,梧州市第十一中学成为全市第一所“粤剧进校园”试点学校,学校将粤剧文化艺术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建设等方面。
除此之外,梧州市第十一中学还定期邀请梧州粤剧团的骨干演员进校授课、参与校园粤剧节目的创编和排练等,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为粤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了提高民众对粤剧文化的喜爱,梧州市政府还利用梧州宝石节、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与粤剧相关的文化活动与比赛,实施送戏进社区、送戏下乡等举措,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区内外粤剧文化交流。怡景曲艺团副团长蒙兰卿说:“万秀区和城南街道办事处搞演出活动,他们都邀请我们参加,提供平台给我们展示粤剧表演。”
关于梧州粤剧是否会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梧州市演艺公司副总经理罗醒宇表示,近几年新编排的《风雨骑楼》《抉择》这两部贴合年轻人审美特征和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戏,获得了许多年轻观众的青睐。2014年,梧州市委宣传部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以后,梧州粤剧的年轻观众开始增多。
在梧州市重点打造岭南特色文化名城这一决策中,梧州粤剧作为岭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重新散发出斑斓色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