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结在藤蔓上的硕果

时间:2023/11/9 作者: 湖海·文学版 热度: 18278
管国颂

  在中国文学史上,《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四大文学名著无疑是中国文学的巅峰。对这些名著的研究,古往今来,生出了许多门派。这就好似一棵大树伸延出的藤蔓,年代久了,终归是盘根错节。名著,得之不易,读之不倦。而生之于名著之上的研究,不言而喻,又会是怎样的一种高深学问,大家心里都明白。

  浦玉生是研究《水浒传》的大家,也是考证其作者施耐庵何处人氏最为成功者。一定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中国作协在实施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时,才有了把写作历史文化名人施耐庵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动因。玉生先生也的确不负众望,凭借自己历年研究《水浒传》的成果,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又为《施耐庵传》成功地树了一座碑,也给《水浒传》的全景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拄个黄瓜当拐棍,耐庵故里每事问。拾得掌故几箩筐,施传读来不沉闷。”著名文史专家王春瑜如是说。文学专家白烨则更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长篇人物传记《施耐庵传》给予了充分评介——“作者不仅在史料搜集上显示出了特别的功夫,而且在史实钩沉与艺术铺展的关系上也把握得当,尤以对环绕施耐庵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考察与梳理,考据和叙述,相当用心用力,笔墨也较为集中。以充分的事实,感人的故事,写出了一个时逢乱世的小说先行者不懈追求的独特人生。”

  对于《水浒传》的研究,对于施耐庵何处人氏的考证,耗费了玉生先生一生太多的精力与时间,这里面除了有他对文学的挚爱,也隐含了他那种对生于斯长于斯一方故土的深深眷恋的情感。从施耐庵是你们盐城大丰人吗?一连串的疑问甚至于近乎苛刻的质疑,到施耐庵是盐城大丰人。这样一个过程的嬗变,个中研究、考证的甘苦,一定不是一二句话亦或是几行评语了结的事情。事实上,也正是经过对《水浒传》的研究、作者何处人氏的考证这么一个过程,玉生先生从一个事务者变成了《水浒传》研究的专家,进而有了长篇传记文学《施耐庵传》的诞生。也正如玉生在《施耐庵传》后记中感言:寻踪、破译、发现施耐庵已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部传记文学的写作不像科学是跨越性的,而是累积式的,是一个个证据、遗址、口碑的链条连接。

  传记文学也是需要故事、需要形象的,而传记中的故事、传记人物形象的架构却又有别于纯虚构小说。这是传记所“记”之难,也是写传记功夫之“要”。当然,写史传,中国是有传统的,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传,到明清的演义,传记写法风采纷呈,但每一个严肃的传记作家,绝不会让传记信马由缰,而是对所写传记的人物,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寻踪与挖掘。施耐庵何许人,除了《水浒传》作者这样一个特定符号外,我们其实要了解的还有很多。拨开时间的雾障,从玉生的《施耐庵传》读起,径直走进去,我们就有了一次和历史亲密接触的机会。

  施耐庵其人不见于正史,稗史野闻众说纷纭。要写准写好施耐庵,必须从若干素材中据理然后考证。也就是从事实出发,探究事物的本源。《水浒传》究竟是怎样一部著作,施耐庵又到底是哪里人,他为什么会写出《水浒传》,是先有《水浒传》的素材让施老爷子在作品中透露了他生活中的影子,还是他生活的影子成了他作品的部分素材,大量的史实,不同的论据,求证的逻辑,常会让人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聪明的人绝对不会陷入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的逻辑纠缠中,这里,《施耐庵传》给了我们很多答案。

  生活化、历史化的写作风格,是浦玉生写作《施耐庵传》的基调。忠于史料、挖掘史料、拓展史料,全景展示《水浒传》与施耐庵之间关联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到事件,从人物到个性,结合史实、史料,向读者展示一个有血有肉、智慧而不失做人原则、充满鲜明个性的人物,这是体现在《施耐庵传》长篇人物传记中最为成功的关键。人物传记,考究史实要基准,掌握史料要充分,但基准的史实又往往容易束缚写作者的灵感,太多的碎片化史料处理不好也会湮没传主的整体形象,这是一般传记写作者都比较纠结的地方。为此,在《施耐庵传》成书后,我们通过整部传记的章节,沿着作者的叙述脉络,不难发现作者确实在史料的挖掘上,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客观、沉稳地梳理发散式的碎片化史料,并将这些原本碎片化的形态深入到施耐庵一生的时空信息之中,做到让历史还原施耐庵。像一章节之“孝行信义”中,作者就撷取了施耐庵在家孝敬父亲,在外文打官司、武惩地痞,面对邪恶势力,不畏强暴,敢于仗义执言的几个史料细节,为全书施耐庵的开篇形象塑造作了有力的铺垫。

  施耐庵景仰英雄,无穷无尽的英雄情结让他活在了更多的文人情怀中,“我是写水泊梁山好汉的,虽然胡乱凑集了不同朝代的人,一道到这儿来造反,却正好寄托了我的思想。我喜欢梁山,喜欢这些英雄,所以想叫它<英雄传>或者<豪客传>什么的。”施耐庵对他的弟子就曾这样解释过他为什么写作《水浒传》。事实上,施耐庵的一生,本身就充满了许多的传奇色彩:他自幼聪明伶俐,过目能诵;赐进士出身后,为民办事,能力卓著;路见不平,他侠义出手,刚正不阿斗纨绔,深得民心。同时他又视官场为轻,恃才傲物,不为五斗米折腰;及至女儿出嫁,只能以文稿去换钱,以解无陪嫁之难。这样一个嫉恶如仇、侠义柔情、参透世事、爱憎分明,始终集严肃与诙谐、仁慈与刚烈于一身的封建时代的文人,他的一生,注定是困顿、坎坷而又不会沦落平凡。即使在到了七旬高龄,还仍因《水浒传》手抄本《江湖豪客传》的广泛流传惹祸而身陷囹圄。作者在对这些平静的叙述中,在引人的情节里,注意让主人公通过事件展现自我的个性特征。不仅如此,在叙述跨度,引证比较大而复杂的情况下,作者还引用场外道白、夹叙夹议的方式,为传记人物的跳跃与下一轮的发展、起承转合作必要的阐释。

  浦玉生写作《施耐庵传》长篇人物传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向读者继续破解《水浒传》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部《水浒传》成就了施耐庵,而没有施耐庵、没有围绕他的生活、围绕他所处的时代,也断断出不了《水浒传》。像《水浒传》里,被三打的祝家庄,在施耐庵生活的环境里也确实存在。古时的祝塘,与《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差不多,有巷门庄墙,凡遇紧急情况,巷门一闭,凭着厚实的庄墙,就可以抵挡一阵子。直到现在,在江阴祝塘一带,民居前的小桥、围河,都可以找到《水浒传》中的情形。《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细节,施耐庵都将江淮之间的地名及其风物融入了其中。

  “以文献、文物、遗俗的三重证据法,甚至多重证据法,消弥作者与传主之间在时间、空间、心理上的三重距离,让作者与传主心性接近、身心交契,完成一个生命相生相克的过程”。这是《施耐庵传》作者对自己写作传记的一种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他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据理、考证、说事,进而写人,作者把这几种方式有机融合,交替运用,相互影响,最终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写成《施耐庵传》,写好施耐庵、写活这一个!像《水浒传》素材的搜集,三章节之“造访真人”有写,“吴山会友”也有罗列,乃至《水浒传》水浒原型,我们在《施耐庵传》里同样也能得到解读。《施耐庵传》第六章节,满章专题就水浒中的一些原型娓娓道来。像一些地名、像白驹风情、像逼上梁山、武松打虎等等,原形都有了对应的情节,施耐庵就活跃、穿梭于其中。鲜活的动态,想像的空间,形象的阐释,愉悦的快感,给后来者一读、再读《水浒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施耐庵传》的出版发行,算是浦玉生先生研究、发现《水浒传》内藏密码的一次完美总结,同时也是他人生高度实现的又一次跨越。一部《水浒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正如作者所说,它就像一根充满了甘美汁液的甘蔗,而《施耐庵传》长篇人物传记则不仅告诉了我们甘蔗产地、营养成份,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榨汁机,让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愉悦。水浒文化的甘蔗汁,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汲取了养料而形成的,人们已经吸食了千年,终将还要被我们继续吸食下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