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村里说龙母
吴家宁
岑溪市三堡镇龙母庙
2004年“五一”期间,在岑溪市“龙母诞生地”论证会上,以中山大学教授、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为代表的七名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解、收集民间传说,并结合民族研究课题,对龙母的诞生地进行论证,认为龙母娘娘诞生于广西岑溪。
当时,黄伟宗一行七人深入到糯垌镇大竹村、三堡镇的龙母庙和岑溪市文物馆进行了考证。在大竹村龙母庙,教授、学者们察看了现存下来并经过修缮的龙母庙,并在拆换下来的旧建筑物材料中找到了同治年间的日用陶瓷制品以及古鼎、碑文等。另外,在该村还发现有保存下来的龙母井、龙母盎印和乾隆年间标记有龙母村的地契。在三堡镇的龙母庙,同样发现有清代道光、光绪年间的石刻碑文和古鼎。在岑溪市文物馆,专家们核对了距大竹村约两公里远的糯垌镇花果山出土的文物,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糯垌镇就有祖先在那里生活。
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龙母庙
由于龙母故事为水神传说,与河流密切相关,因而专家们还对水流域进行了考察。据考察论证,糯垌镇的父老河为珠江的上游,该河在糯垌镇与糯垌河交汇,在交汇点就建有龙母庙,此外,在糯垌河与义昌江交汇点即三堡街,以及义昌江与藤县的秀江交汇点也分别建有龙母庙。
一
据广东德庆悦城的《孝通祖庙旧志》记载:“敕封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母娘娘,温氏,晋藤郡程溪人也。其先广西藤县人,父天瑞。”《藤县志》记载更加详细:“按龙母赢秦祖龙(即秦始皇)时神也。温姓,或曰蒲姓。二十一都根竹人,豢龙潭犹存……”如今,梧州龙母太庙碑志资料,仍有如此确凿记录。
那么,龙母本是藤县二十一都根竹村人,却为何变为岑溪市糯垌镇龙母村人呢?这主要是历代行政区域划分几经变化的结果。翻阅清代同治年间出版的《藤县县志》,里面有十分明确的记载,根竹村为藤县义昌乡管辖。义昌乡二十一都的根竹村,因白话的“根”“筋”同音,古时有人写“根竹”,也有人写“筋竹”。解放后,根竹村与大化村合并为一村,改称大竹村。藤县义昌乡二十一都(含岑溪市的糯垌、三堡、波塘三镇和安平部分地方)在历史上有时划入藤县,有时划入岑溪,屡有变更。解放后,1951年及1953年藤县的安平、糯垌、波塘、三堡等地的行政区域,分别正式划归岑溪管辖,而龙母的诞生地就因行政区域划分变为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
二
关于龙母娘娘,在岑溪当地流传着一段凄美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龙母娘娘温凤娇还是婴儿的时候,一场洪水淹没了她家乡的整个村庄,一家人被困在水中的一棵树上,困了许久,洪水也没有退去。不经意间,龙母的父亲温天瑞看到水面上飘来一只木盆,眼明手快的他立刻抓住了那木盆,劝说妻子把孩子放进木盆中,任江水漂流,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其妻子起初不愿意,说孩子是父母心头的肉,哪能随便舍去,可后来看到茫茫的水天一片,洪水不知何时能退去,也只有忍痛把孩子放进木盆中。随后,温父从身上撕下一块白布,咬破自己的食指,用鲜血在白布上写上“温氏生于五月初八子时”的字样,放于龙母的襁褓中后,噙着眼泪推开木盆,让木盆顺江而下。
木盆顺西江而下,当漂到广东德庆悦城一个河湾的时候,被一个老渔翁发现并捞上来,捞上来一看,可乐坏了这老头。原来这位老渔翁名字叫梁三,一直没有成家,也没有小孩。现在上天送来一个孩子,怎能不高兴呢?可是定睛一看,是个女孩子,老头便犹豫了:女大不中留,迟早都是要嫁出去的,加上自己也是穷得叮当响,要不然也不会没有妻儿呀,再想这个女孩子若是跟了自己说不定也是吃尽苦头,还是让她另择好人家吧。想罢,他就重新包裹好女婴,放进木盆,让她继续顺江而下。说来也奇怪,梁三三次把木盆推出去,却总是转了一个圈又回来了。
梁三明白了,这是上天注定送给他的孩子,于是决定哪怕再艰难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梁三捡到孩子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纷纷跑过来观看,当看到这个孩子天庭饱满、机灵聪明时,大家都说,日后定是栋梁之才。
果然,温凤娇到五六岁时就有预知祸福的特异能力,村民都以打鱼为生,该什么时候下河、天气怎样,她都能准确预测。后来,她还精通医术,救死扶伤,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一天,当时还只有九岁的温凤娇到河边洗衣服,突然见到旁边的水面熠熠发光,觉得奇怪,悄悄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只见水中沉睡着一颗巨蛋。于是,她便把蛋抱起来带回家里,天天带在身边,睡觉也不离开。不料,过了七个月又二十七天,那颗巨蛋突然“砰”地一声裂开了,从中爬出五条带脚的小蛇,它们都喜欢玩水。经过温凤娇精心喂养,小蛇变成了五条小龙,都把温凤娇当成他们的母亲。
小龙逐渐长大之后,温凤娇又鼓励它们游大海、上长空。五个龙子非常感激温凤娇的养育之恩,常常回到家乡行云降雨,免除当地的旱灾,造福黎民百姓。有一年,西江发洪水,温凤娇带领乡亲们抗洪,在千钧一发之际,她带头跳入水中,终于降伏了洪魔,可是自己却再也没有回来。五个龙子归来见母亲已亡,悲痛不已,推浪集沙成坟,又化成五个白衣秀士朝夕守制,秦始皇也随即赐“秦龙母墓”碑。
就这样,温凤娇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一方平安的“神女”。后来,西江流域的百姓及远赴东南亚谋生的民众,世世代代仍念念不忘龙母的恩泽,广建龙母庙,年年祭祀龙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三
岑溪糯垌大竹龙母庙,坐落在糯垌河与父老河交汇处。登高远眺,左边百里山脉似神龙蜿蜒而来,乘势俯冲,龙头落在父老河边饮水;右边凤背顶峰,舒展两侧山岭,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徐徐落到糯垌河边,在两河交汇处“龙凤相会”,共饮一江水。
大竹龙母庙以龙母文化为基础,以弘扬龙母文化为主旨,以“龙母源”为主题,突出“母仪龙德”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岑溪市的民俗文化,建成了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龙母始祖庙,创建于秦朝,同治六年重修,“文革”期间被毁,现已在遗址上重建;二是龙母早期生活的重要遗迹——豢龙潭、撕麻石、父老河等景点都能在这里找到。大竹龙母庙着重反映龙母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和背景,广东德庆悦城龙母庙着重反映龙母后期生活之地和墓葬之地,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和较好的互补性。
虽然岑溪龙母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重要价值,但却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由于传承意识的弱化,民间口头传承出现了危机,很多掌握大量龙母文化典故的民间艺人和传播者已经年老甚至去世,造成龙母传说难以口头传承,龙母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还有一些以前传承下来的文化活动也正在慢慢消失,如以前“龙母诞”时举行的带有浓郁民间祈福意味的“搭平安桥”活动,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因此,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龙母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陈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