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古窑谜思
吴燕妮
依山傍水的中和村,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是一个浮在历史迷雾中的梦。北流河从南边一路蜿蜒而来,到了中和村,河面豁然开阔。夕阳下,北流河一片澄明清幽,远处的水面跳跃着银花朵朵,江水悠静,缓缓地流着。仿佛是对中和村有着十分的眷恋,河水拐了一个温柔的弯,放慢了脚步,深情地拥抱着中和村。
走进中和村,这个俗名“老鸦塘”的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与我同行的藤县文友说:“走在中和村,就是走进宋代历史,你脚下的某一个陶瓷匣钵碎片,都有可能是宋代的。”低头一看,脚下果然是一条瓷器碎片铺就的小路!抬头所见,也是用匣钵碎片砌成的农舍墙壁、学校围墙……一路上,我们缓行细语,生怕脚步重了,讲话声大了,都会“惊醒”了这里遍地散落的历史文物。
在这个时光仿佛停留在千年之前的空间里,有散淡的光阴,有老去的红尘。在村巷里走得越深,我的好奇心越重,要不是刚看到码头上立着一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中和窑址”的石碑,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烧瓷历史。
我久久伫立在一座废弃的民房旁边,看着那匣钵碎片层层堆砌起来的墙壁,抚摸着那一排排久经岁月浸染的充满历史感的碎陶片,每块陶片的纹路清晰可辨,有的还刻着工匠的名字。恍然间,时空仿佛穿梭到千年之前的宋朝,透过岁月的门窗,可以窥见古窑往昔造瓷的盛况。
一千多年前,正是北宋晚期,这个叫中和村的地方瓷土丰富,林木茂密,原料、燃料取之不尽,加上烧制陶瓷的技术成熟,于是造就了中和窑的繁盛。
据说,中和窑出土的瓷器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瓷器标本、印花模具、窑具等近两千件,出土的瓷器以青釉为主,白釉次之,有碗、盘、杯、壶、罐、灯、枕、腰鼓等,还有匣钵、垫托、模具等。中和窑出产的青白瓷,与同期景德镇陶瓷相比,工艺水平不分伯仲。
面对千年古窑遗址,我思索着它的前世今生。当年中和窑的精品瓷器今何在?瓷窑到底始于何年何月?精湛的技艺从何而来?为何无任何史书或地方志记载?想当年“中和窑”规模之大,产品之多,瓷器之美,又处在重要官驿藤州城郊不远,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诗人秦观等名流政客都曾在藤州逗留,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亦无关于“中和窑”的只言片语,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成了数十年一直困扰着古瓷研究学家的历史谜团。
随手捡起一个残瓷碎片,我想象着它原来的模样,深感往事隐秘诡异不可探,神奇的名窑千年之谜,让我们眼中的中和古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责任编辑:陈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