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的梧州轮船运输业
易 源
花尾渡
1949年11月25日,梧州解放。1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梧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军管会)宣告成立,主任谢扶民,副主任陈枫,下设行政、财经、军事、文教、交通、邮电等6个接管委员会。旧官僚资本航业的接管工作,分别由财经、交通及军事3个接管委员会负责。
解放初期航运业状况
当时需接管的旧机关有:交通部广州航政局梧州办事处、广州区运输司令部水运站、桂林绥署运输司令部水陆调配指挥所、珠江水利工程总局梧州水文站。接管的码头水筏有:广西省银行的“银行”筏和“西南”筏两艘,容量各为300吨。
接管的船舶有敌产的“新福济”、“新华星”、“新芦江”等3艘拖轮,“新桂华”、“桂澄”、“桂达”、“桂龙”、“桂一”、“桂二”、“桂清”、“兴航”、“西行”、“胜利”等10艘电船;官僚资产的“江雄”拖轮、“合利”拖渡和“新桂乐”、“贵德”、“利西”等3艘电船。合计轮渡18艘。
此外,接管委员会还代管了4艘尚未确定业权的敌产或官僚资本的船舶,其中拖轮3艘:“合兴”、“新生”、“新河山”;拖渡1艘:“安成”。
梧州的官僚资本航业,主要由国民党新桂系集团的广西省银行,及与新桂系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官商所掌握,产权归属一般较为明确。
梧州市军管会针对官僚资本航业的不同情况,采取没收、代管等措施,使之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从而为新航运的建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49年12月27日,梧州解放仅32天,梧州区专员公署财经委员会(以下简称区财委)便调派干部,筹备组织国营的航业机构。筹备工作在区财委的直接领导下,由姚增庆具体负责进行。姚增庆为随军抵梧的“广西工作团”成员,时任市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秘书兼军事联络员。区财委还聘请有技术知识的冼家廷,有航业经验的留用人员舒国才、航商陈桂芳等人协助筹备,将市军管会接管、代管及托管的19艘轮渡作为基本船舶,另外租赁一些轮渡来加以配合,于1950年1月25日正式组成广西第一家国营轮船公司——梧州运输公司,首任经理姚增庆。
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1950年10月,国营梧州运输公司奉省令改称广西省国营轮船运输公司,经理姚增庆,襄理王振发。公司设业务组、财务组、总务组。至翌年4月,已拥有(包括代管)船舶20艘,其中拖轮7艘、电船10艘、拖渡3艘;租船3艘,其中拖轮1艘、拖渡2艘。公司经营航线共5条,即:梧州至南宁线、梧州至桂平线、梧州至广州线、梧州至江门线、梧州至中山(石歧)线。在私商林立的梧州航业界,这个国营轮船运输公司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不过,此时的梧州私营轮船运输业,已呈现出一派萎缩状态:船舶过剩、货源稀少、营运入不敷出、资金周转困难。
航运史上的沉与浮
1950年至1957年,时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最初的几年里,梧州航运遭遇了一次行业性的不景气。其原因:一是英美等国借朝鲜战争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进口货运急剧减少;二是此时广西全省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农副土特产品的输出不多,出口货运暂时受到影响;三是“封江剿匪”,船舶短期停航;四是铁路运输对水运的冲击。1951年3月5日湘桂铁路来宾至南宁段通车,“梧州以上各地,甚至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等处,均可由陆路直通广州、上海等大都市,不(必)再由水路到梧州或经过梧州,因此,商业范围日渐缩小,商户多由大户变成小户”;五是运力供过于求,航商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克服航运不景气的困难,整顿航运秩序,梧州市军管会、市委、市政府及广西省航务局、粤桂内河航务管理局梧州联合办事处(以下简称“梧州航务处”)等部门,先后采取了各线联运与联营、恢复港梧航线、降低运价、生产自救、航运民主改革、取消陋规以及一列式拖带法、浅水拖轮介入支流运输等一系列措施,以恢复和发展西江的运输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港梧航线轮船运输的逐渐恢复。在梧州至西江上下游各埠的轮运航线中,港梧航线的兴衰,往往成为“水运经济的晴雨表”。
梧州解放时,国民党军队仍盘踞着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港梧航线梗塞。梧州大部分的出口货物,只能通过梧州至广州、梧州至中山澳门辗转输运香港,其时梧中澳线的定期班轮渡曾一度达7艘。1950年5月20日,粤海关梧州分关奉令裁撤。8月4日,万山群岛解放,海岸封锁解除,港梧航线交通随即恢复,出口货物复由梧州直达香港,梧中澳线“遂失去作用,该线船只则分别停航转航”。
1950年11月24日,海关总署电令重设梧州关。梧州航务处为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和航商的请求,亦于“十一月间开放梧港直通航线”。1951年2月1日,梧州关正式对外办公。3月10日,港梧航线宣布复航。6月16日,英国政府禁止13大类物品从香港输往中国。我方随即采取反封锁措施,利用香港作跳板,多做小宗买卖,积少成多,坚持易货制度,保证资金安全。
出口物资逐年增加
1951年,港梧航线有定期班拖渡4艘、拖轮4艘。梧州港全年出口货物总值7735333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值的96.36%。进口货值仅占进出口货物总值的3.64%。1952年,行驶该线的船舶为1619艘次,全年进出口货物148130吨,其中出口148029吨,进口101吨。
1953年,行驶该线的船舶艘次和进出口货物重量有所下降,但出口货物种类开始增多,主要有鸡、鸭、鹅、猪、牛等牲口及木柴、松香、桂皮、青麻、茶叶、桂油、中药材、鲜果菜等。
以前的水上运输方式主要是一艘机动船拖十多艘驳船
1955年,行驶该线的船舶增至3019艘次,全年出口货物增至163791吨,进口货物资料缺。出口货物种类主要有木柴(含木炭)、牲畜、果菜、土杂四大类,其中木柴占出口货物总重量的84.8%,成为梧州港最主要的大宗出口货物。
1956年,行驶该线的船舶为2919艘次,全年进出口货物208361吨,其中,出口货物就占了208340吨。
1957年,行驶该线的船舶增至4135艘次,全年进出口货物增至287391吨,其中出口286574吨,进口817吨。出口货物除了传统的柴炭、牲畜、果菜、土杂之外,矿产品的出口量亦有所增加,红砖出口36541吨。进口货物大宗者有废旧轮胎、新闻纸、柴油及五金器材。
1957年与1952年相比,行驶港梧航线轮运船舶的艘次增加155.40%,进出口货物增加94.01%,其中出口货物增加93.59%。
1953年以后,西江干支流的货源逐渐增多。1957年,梧州轮船运输业完成客运量55.89万人、客运周转量4120万人公里、货运量116.36万吨、货物周转量39971万吨公里。1957年的客运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50年增加2.06倍、6.42倍和5.41倍;1957年的客运周转量比1950年减少21%。
参加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至1956年4月,内河航线、港澳航线的私营轮运船舶,以及梧州航区的木帆船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月,公私合营的梧州航运公司并入国营梧州港务局,国营运输生产已占优势。国营船舶与公私合营船舶,基本上纳入了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截至年底,国营航业完成的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港轮船运输的65%、83%、91%和92%。1957年,国营梧州港务局拥有轮运船舶427艘。全年完成客运量55.89万人、客运周转量4120万人公里、货运量116.36万吨、货物周转量39971万吨公里。
梧州港私营航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基本完成,是梧州航运业由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此直至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国营经济始终主导着西江的客货运输,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成为梧州水运的两大经济结构。
责任编辑:傅燕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