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文脉
梧州的古城墙
陈侃言
邑之有城池,犹如家之有垣墙。汉语的“国”字,是表示领域之四周绕以□形的土围子,乃国之谓也。有了城池,便是建国的标志。
据史料记载,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乘势而起,于公元前206年据岭南称王。起事时,聪明的赵佗即封同姓族弟赵光为“苍梧秦王”,令其建苍梧王城(也是广西有文字记载建城之始),稳住苍梧这个岭南重心,埋剑火山,以示不会像秦始皇那样对苍梧用兵。
赵佗称南越王,在其南越王国内只封了唯一的一个王,就是这位族弟赵光——苍梧秦王,史家简称苍梧王。史称:“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见《同治·苍梧县志》,下同)这就是苍梧王城。至目前为止,梧州建城已2220年了。“考其旧基,依茶山,傍桂水,大江绕其前”(茶山即今北山,大江指西江),这就是梧州古王城墙大致的范围。
到了宋代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梧州土城墙改为砖石筑砌,周长2里又140步,高1丈5尺,开四个城门。至和二年(1054年)又扩展为周长3里多。
明朝开国不久(1380年),梧州城墙的周长又延至860丈,改设五个城门,城门上有楼,楼内置刻漏计时,并在城墙上建牙形的雉堞(垛口),又建守望的串楼共196间。以后,正统、成化、嘉靖年间,及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历任官员不断修复、加固、改建、完善。
城墙规模以雍正年间为至伟:城高2丈2尺,周长9里,垛口1075堞,垛口有门,开可以射,闭可以守,五个城门均有铜壶滴漏和钟鼓,用以计时和报警。在城墙的东、南、西三面,都疏浚扩宽了濠沟(即护城河),从现市公安局的鳄鱼池旧址引冰泉冲的泉水,穿过遇仙桥,绕城墙下的濠沟向西流去,在城西力木桥下流出桂江。此濠沟称为护龙堤,又称回澜堤。堤宽两丈许,沟内置铁蒺藜,跳不能越,步不能来,护城河外设有铁栏栅,堤边种植杨柳。城池俨然宫阙,威武庄严。
翻检同治年间绘制的梧州城池的舆图,可知当时梧州城墙的位置和走向——正南是南薰门,在今大东酒家附近,今马王街口旁;城墙沿南环路向西延伸,至今和平路口,是为德政门,即向南有两门;再向西北伸至西江门(即今大西综合楼附近,俗称西门口处);又向东北弯至北环路设为大云门(今北山饭店附近);再向东延至北山脚,沿北山脚弯向东南,至东正路口(今交警大队处转向大钟楼附近),是为阳明门;又向西沿南环路弯至南薰门。如此一周,倚山为城,缘江为池,便是当年的梧州古城。
同治年间的梧州街市,城内、城外共分为11个街区(坊),苍梧县府设在原市委大院旧址;今和平路六一幼儿院及和平粮店旧址是梧州府治。城墙内市区有街道20条,如塘基街、马王街、石鼓街等等。城外街道30多条,为大校场巷、学德巷、上下珠玑巷、沙街、百花井巷等等。其中不少街巷之名,沿用至今。
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天地会随太平天国起义之际,水陆夹攻梧州,不遂。次年四月再攻,不克。再次年六月又攻,再不克。咸丰七年闰五月集战船千艘再攻,仍不克。七年七月初九,起义军改攻为困,城内粮尽,饿毙者大半,守城兵勇派人突围至沙头东安乡办粮,受截击未果,突围兵勇全部壮烈惨死。八月十日夜,终于城破。军民饥渴,困兽犹斗,知府陈瑞芝弃城败撤。全城妇孺皆执戈矛以死相搏,起义军入城后大开杀戒,烧杀抢掠,老弱妇孺、书生学子无一幸免,屠城三日,血洗梧州。
此役血战,对梧州几乎是毁灭性的,全城的民居、街衢、府廨、学宫、佛坛、寺庙、坊表、楼阁、营垒、驿站、商肆,毁于刀兵炮火之中,顿成文明的碎片,史载的古迹文物几乎荡然无存。苍梧古城残阙破败,城墙坍塌,城门毁损,护城河也堙塞干涸。颓败的清政府也无力修复了。
到了20世纪20年代,作为广西近代化桥头堡的梧州,商贸繁盛,百业俱兴,城市要扩展,洽在1924年11月30日,梧州发生一场大火灾,烧毁民宅商铺4709间,广西省绥靖会办黄绍竑主持的市政厅,决定肇造新梧州,建造新街区。毁于当年战火的古城墙,既无修复必要,就予拆除,挖山填塘,拆城筑路,将五城门和城墙全部拆除,两千余年历史的古城墙从此消失。市政厅又让人填平了护城河,打通城内城外的马路街衢,街市规格参照广州骑楼的格局,扩大城区面积,用城砖筑地下水渠、铺砌街道马路,全市大建骑楼城,一道时尚的人文景观耸立起来。
今日残留一处古城墙,在九坊路升龙秀湾五号楼对面的九坊后街,是一截约七八米宽的九坊后街护坡。残城一截,尤可凭吊,历史烟云,如梦如幻。
责任编辑:傅燕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