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灵世界的艺术之美

时间:2023/11/9 作者: 草地 热度: 15952
羊子

  四川作家中,王庆九很多人不太熟悉,但在阿坝州这片热土上,几乎没有一个文艺工作者不感动于他的文艺作品、不敬重于他的为人。尚不认识他的人,可以有三个途径去了解,一是阅读他的文艺作品,二是倾听他人讲述他的为人处世,三是直接接触他本人。

  在众多文艺家里面,令我肃然起敬、高山仰止的,常常是那些从底层出发、一路勤勉开掘奋发、成就不断、并且不忘谦逊奖掖提携鼓舞后进的长尊者。王庆九就是其中亦师亦友的一个人。

  文友王庆九出身教师行列,处处闪烁着“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品行。曾经一心为教育,而今一心为文学艺术,竭尽全力在以藏族羌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区工作,甚至达到全心全意的地步。无论谁,不管其籍贯年龄族别性别,只要爱好,只要作品优秀,都可以在他主编的《四川民族教育报》《九寨沟》以及后来的《阿坝文艺》上刊登发表。几十年下来,但凡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这个人,记住他的谦逊、寡语、真诚和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记住他的文章弥漫性灵,欣赏他的摄影唯美别致,感叹他的美术升华现实。毫不夸张地说,仰慕他这样“纯棉性质”的艺术家的人,岂止是浓情的女性。所以,文友王庆九这种从心灵世界中酿造呈现给这个时代的文学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常常令我等男性不禁为之喝彩,击节赞赏。这里,只想谈谈他的散文集《独唳无声》及其美学特征。

  读过这本散文之后,总体来说,我的审美世界意外收获了这样一份恬美难得的意境:院坝上一堆一堆的粮食,在丽日和风中,闪射出小麦或玉米、稻谷的金色光芒。偶尔有人的说话声从屋檐下传来,清澈,透亮。鸡鸣攀沿炊烟,飘逸又嘹亮。井水淌出的水流倒映现出微笑的面容。田畴四野,翠竹笼屋。这院坝是唯一的火塘,燃烧出光芒温暖四周安静的心。

  文若其人。我的这个阅读印象,本质上应是王庆九本人精神心灵的独唳无声:自足、自我、丰硕、灿烂、温馨、唯美、白玉一般的人品与熠熠生辉的文章形成互照对应。我被他这个文友澄澈的心灵世界与纯净的语言辞章交融绽放出来的多重美好深深感动。

  第一重美是勇于自塑、甘于自我的孤独之美。孤独是人的本性。凡成就事业者,莫不享受孤独。作为偏居一隅的文友王庆九,不离不弃曾经岁月中的种种自我,那是源自生命也源于生活的孤独,是身体的孤独,更是心灵的孤独。这孤独,犹如一把凌厉的小刀,清晰而深刻地刻画出当初与眼前的记忆和生活。好一个“独唳无声”,坦然为题,毅然成书!将一个热忱于文学艺术和生活的文人精神孤独与心灵孤独,宣泄得如此嘹亮铿锵,仿佛撕开自己的胸膛,将五脏六腑的痴情与忠贞,展览给天地万物看。听——他是这样说的,“不管怎样,能够在纷杂与炎凉中坐下来内视自己,如长空孤雁般自由地呼鸣几声,而不计较前方是枪口还是回应,便能获得一些抚慰与宁静。如此,也能在艺术世界或梦中完成一次次无声的独唳之后,更厚重踏实地续走俗世人生。”看——独唳无声的落脚点,是前行,是暖色,是人生,不是悲观的形影相吊。任性而坦荡,是孤独之美的魅力所在。

  第二重美,是心地善纯、情真意深的情感之美。不管是“负笈为谁”“梦且随风”,还是“灵蕴山水”“世事呓语”,这四个小辑,从童年书写到青年,再到中年,无不一以贯之以晶莹纯粹的浓浓情意,发乎本善本真的那颗宝石般的心。阅读他的文章,就是与宁静孤独脆弱而且坚强勇敢善良纯粹的另外一个自己相逢、相知,并且,浪漫而富于真情,彰于才情。看见他的行走感叹,也会不由自主地同时看见自己的过往历历在目。

  第三重美该是形象生趣、思考幽邃的思想之美。独孤求败是武侠剑魔,也是作家金庸独步寰宇的心境反照,而独唳无声的王庆九则在孤独中倾听大千世界,观察物候社会万般景象,一面开启思维的钻头,独自向那自己未知的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细心探掘,抒写出属于自我精神世界的各路主题思想和情感姿色,遇见的往往是砥砺而行、高举自尊的那一个觉醒的和有价值的自己。譬如《活着》中掷地有声地说道,“同样是在孤灯独照时,我又可以一次次高昂起人的自尊,一遍遍用想象的砖石架构自由和正义的天庭,尽情享受个性、人格和理解与爱的精神盛宴——或许我们永远不会抵达某种境界与高度,但有一点可以自慰,那就是我们有一颗真诚、善良的灵魂。因为权贵尽管可以永垂不朽,但那只是少数人僵死的历史,而真善之美无须镌刻碑铭却可以万古流芳,而且因千千万万人精神的滋养永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再看他的第四重美,用语端庄、修饰唯美的文辞之美。著名羌族作家谷运龙先生为这部散文集撰写序言时,即以“独唳之中的灵心妙语”为题,可见王庆九作为一个作家的语言文辞运用之纯熟、感染力之强烈,着实撞击着读者心扉。看家居之美,“温煦的阳光在嫩绿的柳芽上欢快地扑闪着它的亮翅,这诗意的舞蹈中,女儿啼鸣如歌……”再看《问禅大慈寺》中的出入,“一杯清茶,容纳百味。不管是苦涩、甘爽,还是清香、寡淡,饮者淡然品之,豁然容之。……禅是茶的中心,茶是禅的表象,禅与茶的共同诉求和凭藉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為……”可以说,这般珠圆玉润的闪烁文辞之光的话语比比皆是。

  第五重美,是创新意境、恪守审美的文艺之美。王庆九是一个虔诚执着于文学艺术的人,对于自我苛求甚严,不管谋篇,还是出题,或是叙事情景,还是抒发心怀,都注重塑像、造境,而且还要让华章透射出自我良好的审美修养和审美主张。他的摄影总能从寻常中发现另外一种景致,陶冶自我,打动他人。他的美术也是在神思的熔炉里冶炼锻打之后,将生活中的信仰和社会中的变迁,空灵又深邃地表达出来,给人以独特的鉴赏意蕴和心灵呼应。他的文章更是不愿跌入简易通俗的寻常表达,而是总在落笔时给予自我和预设的读者以特别的精妙滋味与超拔,进而播种新的启迪和感动。

  这些探索、创新和守护、拓展,从精神层面上回应着文人王庆九自身的渴求与诉求,自洽与自重。从文集中不难看出,每一篇文章都是他的艺术宠儿,都能够从不同界面不同角度回答安抚他人生的“独唳无声”,也就顺理成章发现他的第六重美——且行且为、言为心声的心灵之美,这是最本质的、也是最核心的美。触发于心,抵达于心,收放自如于自我观赏与读者惠览之间,不愠不火,不卑不亢,始终与自然、与岁月、与社会并列对视、平行交流。这样的人生平凡而华丽,孤独又丰盈。唯有经过心灵的觉醒和时间的洗涤,任何一种艺术的观赏、体味或营造、产生,才能通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也才能实现精神和肉体的相拥互惠。成就卓著的文友王庆九一路沉稳地走来,怀着一颗自我珍重、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陪护的文艺之心,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喜于创新,甘于创造,为这个可以更好的人世间奉献出新的作为,好的品质。

  因之,作为另一个结缘钟情于中国语言文字的人,在与文友王庆九的交往交际中,我也时不时会感受到一些超越于眼下气候和季风的韧劲和定力,风云际会,漂流或泛滥。身边有这样慧心深怀的文艺家的映照和坚守,孤独的胆识和睿智的生命也会获得另外一种天意的加持和递进。更为庆幸的是,可以与之为伍,可以与之言笑晏晏,忘却岁月漫漫将一个人的肉体格制以冲刷磨蚀。我相信,心灵世界的艺术之美,让沉稳的王庆九们学会了与外部世界的握手言和,二律背反,彼此成就。

  忽然,我恍然发现,展开的书卷对面,蓝色天空明媚而亲昵,楚楚动人的云彩仿佛书中闪亮的文字,笑而不语的样子好似受了王庆九的滋味而特别显露出來。这样的美好,恰如郁郁春风,抚弄目光,香彻心扉,久久不可散去。

  唐俊高先生与阿弥陀湖

  ——长篇小说《一湖丘壑》阅读后的一次现实追踪

  “世上有就是戏上有,戏上有就是世上有。”这是母亲对我讲的。那时,我在读高中,回到岷江峡谷半山上梯田簇拥的家中,母亲是在一次交谈中,深有感触说的。

  许多年后的今天,当我想起这句话的时候,却在由衷感叹着唐俊高先生的一本小说。简单抽象地讲,这部小说反映的是赤子回报桑梓,搭上时代的快车,一方面渐次改变了故里世界的面貌,一方面理想性地承递上了乡村传统文明的精神,五味杂陈又充满生机地带动着父老乡亲一起发家致富。小说是好小说,里面各色人等性情鲜朗、命运关系层出交错,故事情节起落有致、显隐分明,终究不失重构中国新农村的理智理念与实践实际相统一的有机探索,出色地显示了冰山理论的艺术魅力。文坛在北京还专题召开作品研讨会,盛赞这部作品与著名作家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同等重要。小说是《一湖丘壑》,这里的湖,就是阿弥陀湖,而这个湖本身是不存在的,源于茆家湾第一个考出去的那个后生偶得外财,一心回乡缘沟谷地势而筑坝蓄水以养鱼的水库。然而,正因为这个湖从无到有、艰难而幸运的存在,像一枚突然嘹亮的信号弹,照亮了中国寻常偏僻却默默沉浮的一隅乡村。随之而来的,是爱心月亮、政治阳光、企业雨露,助推着茆家湾这个小小世界的自我生长和人文复兴。

  读完小说,再看书名《一湖丘壑》,仿佛是一幅线条简约的国画,或者色彩明快的油画,情节与主题、本意与寓意都是融洽得体,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然而,在我固执的心中,还是念念不忘那个本该是水到渠成的《阿弥陀湖》。

  后来与唐俊高先生交谈,我的两个疑团才得以解开。一个是阿弥陀湖这个存在,我与他的认识就源于《一湖丘壑》这本小说,从文学的形象和意义上来说,这个湖显然是作家虚构出来的,服务于小说的需要,杂取种种而塑造出来的“这一个”。俊高先生却说“你去不去看一下阿弥陀湖”的时候,我的脑海顿时飘起一丛疑惑的云烟。后来,当我真实看见这一片倒映天空和乡村丘峦的湖水的时候,还是坚持认为,这是从小说《一湖丘壑》中走出来的湖水,换句话说,这湖水就是从唐俊高先生内心深处的爱意中挺拔起来的。第二个疑团是关于书名,我说最好还是《阿弥陀湖》,俊高先生十分肯定地说,书名本来就是《阿弥陀湖》,终究因为作品在面世之前的某种原因,才辗转剖腹取出这个名字《一湖丘壑》。真是难为这个可爱的作家了。“五年后以再版,得其所哉,还是复归原名的好。”我理解着作家,坚持着说。

  殊不知在同一天下午,与唐俊高先生一行,迈过镌有“净土信愿念佛路,佛地三宝般若门”楹联的山门,参观完一个庙宇后,我的内心获得了不可言说的加持。我前面的那些坚持,在这里,仿佛是冥冥之中契合着人生的另一个要旨。阿弥陀佛。这里,首先我要说的是,关于儿子与母亲的一个故事。儿子的母亲因为自己的机缘,四十年前出家并且做了寺庙的主持,弘法兴寺,直至众望所归,身隐塔林。这个寺庙叫做水观音寺。母亲的儿子奔走于人世间,一路做了不改痴情的作家,如今写出《一湖丘壑》这样的佳作名篇,即便本身就是《阿弥陀湖》。这个故事,于我而言,是情怀的一种滋养和福报,但是,借此也可大胆推导出,阿弥陀湖就是儿子敬献给今生今世唯一的母亲及其四野乡亲的一腔慈悲。

  真是一派好水!阿弥陀湖就是这样,恬恬的,静静的,铺开在我的眼前,在中国的西部,在四川盆地中央的丘陵地带,与天空平行。一条大河丝绸一般,从丘峦当中穿流不息,这就是沱江,从岷山东侧流淌而来,水观音寺即在这条深情的沱江东岸的岩壁之上,而我是从岷山西侧的岷江上游走来。因为岷山,我与沱江相会,因为沱江,我与这个庙宇结缘。当然,这是观览过楚楚湖水之后的美情。

  晴朗的天空,白的流云忽而远去,忽而消散,总在变换着阿弥陀湖的水色。阿弥陀湖在四面丘峦的中央,浅浅的丘峦上站着一排排葱郁的杉树。喔,阿弥陀湖,层层绿色的田畴环绕着她,崭新的水泥路若隐若现地环绕着她,规划中建筑起来的第一期十五家乡村楼房映衬着她,几处早先的农家旧房新舍偎依着她,透出小姑娘一样好奇眼光的新建栈道环绕着她,芦苇、柳树、青松、苍柏环绕着她,即将出场的二期三期规划中的新村楼房同样簇拥她。啊,阿弥陀湖,因为峡口山崖上一块形似佛陀的岩石而唤作阿弥陀佛石,然后因为湖水彻底淹没了这块岩石而得名阿弥陀湖。真好,既是小说中的湖,也是现实中的湖。

  其实啊,阿弥陀是梵语,意为无量,阿弥陀佛就是无量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出家人和俗家人时常善积的口德。想来,阿弥陀湖与阿弥陀佛一样,不管在小说《一湖丘壑》或《阿弥陀湖》中,还是在现实的中国乡村中,都是美好,都是祈愿而起的胜境。再想想,阿弥陀佛与阿弥陀湖一样,无论在儿子的母亲口中,还是母亲的儿子心中,都是修行,都是温婉在心的思量。这让我不得不忆起,当时出了水观音寺山门,触眼可及的一联福祉:“千处祈求千处虑,万事吉祥万事兴。”

  唐俊高先生是我的朋友,在他盛情的陪同下,我的身心才得以走近清清亮亮、幽深蜿蜒的阿弥陀湖。而且,就在当天,就在湖边,与小说中曾县长原型人物之一的新朋友、茆家湾陀表叔原型之一的湖畔新居主人、新浪四川网年轻的女记者等一行,围坐一桌,享受着灿日的春光湖水,品尝着阿弥陀湖中刚刚打捞的新鱼美味,我的思绪却一直处于虚虚实实,既在置身的现实中,也在记忆的小说情节中,时而与小说中风车车、酸果果举杯,时而在盛宴中与唐俊高先生言笑晏晏,时而在阿弥陀湖的灵眸深情中,欢声笑语一个新农村在当代中国的蓬勃与新生。

  注:阿弥陀湖,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东峰镇杨家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