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
见到康清华那天,是今年5月底的一天。因受马尔康市政协的委托而去采访他。那天我们的车顺着脚木足河和茶堡河逆流而上,过沙尔宗乡后经过大藏乡政府门前,然后再拐进大藏青坪峡谷内。康清华所在的大藏乡青坪村就坐落在大藏山谷尽头的茶堡河源头。
去青坪村的通村道路平坦而宽阔,茶堡河逆着我们要去的方向缓缓而下,哗哗啦啦的河水清澈见底。各种鸟儿叫声响彻山谷。数以万计的硕大美丽的羊角花盛开在大藏五月的河谷和山坡,漫山遍野如火如荼。一座座古老的藏族碉房高高耸立在大藏的山间,穹隆式的藏式古建筑好似悬浮在天空。清晨的藏寨炊烟袅袅,牛羊在林地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路边的野花遍地,森林葱绿,万物葳蕤,天空湛蓝,仿佛空气都充满宁静。不由感叹地说,这里的羊角花可真美呀。同行的文友周家琴说,也许你要采访的人物故事说不定比这羊角花还美。也许吧,我也这么想。
我们到达村子时,远远的就望见一群人等在村口那里。陪同采访的市政协鄢志彬主任说,村口第一家就是康清华的家,靠着他家的前面还有一个长长的标准化牛圈。
我们一下车,一位个子比较高大、身体健硕,相貌堂堂、精神十分饱满的藏族男子迎上来与我们握手,并自我介绍说:“我是康清华,欢迎大家到我们这里,大家辛苦了。”我赶忙向他道歉,说这里一路风景太美了,由于多次下车拍照耽误了时间,让大家久等了,实在抱歉。他立即爽朗地大笑说:正常得很,不要说你们是第一次来这里,我在这里生活了30年,依然觉得这里美丽得很。他真是一个幽默而善解人意的人,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他继续说:“我们这沟是偏远了一点,但是沟里面的风景更好。”他用手指着峡谷深处远远的一座雪山,如数家珍一般给我们介绍起深沟里的自然景色。他说,我们这门前的河,是茶堡河的最上游,满满的河水常年流淌,上游那座雪山是它的源头,雪山上有七个海子,村里人叫它七星海,一年四季七星海的水都很充盈,村里的人常去那里放牧。沟的尽头还有三条更深长的峡谷,一条山谷里长满了落叶松和杉树、桦木,秋天美得像仙境;另一条山谷里长满了石头,怪石嶙峋,很是奇特好看;还有一条山谷里保存有许多古老的碉房,他说这里很适合开发旅游,他认为村里该发展自己的旅游。康清华侃侃而谈,仿佛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他都很熟悉。他说下次有时间一定陪我们去看七星海。“要想看见最美的风光,就该去看看那最高的山峰”。当他说出这如此詩性的话时,我感觉自己面前这个大男人,不像是一个深山沟里养牛种地的农人,而更像是一个有思想且对故土充满情怀的温雅的教书先生。他滔滔不绝的语言,充满着激情,描述着村子的未来发展和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话语间对青坪村充满了无限的感情和理想。
随后,我们参观了他种在房前屋后的二十多亩的中药材羌活,康清华告诉我们,这是今年刚种的,种子是老家小金买过来的,还说他专门去学了羌活的种植技术,也提前联系了销路。顿时,我感觉这个人做事特别用心,有头有尾的。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他的规模化牦牛养殖基地、饲料间、棚圈。他说这段时间牦牛全部都放到对面山上的草场去吃草了。标准化的牛圈内堆有几十吨的干草,既有市农牧局支持的,更多是他从内地三台等地购买回来的。这些牛都是他用积蓄和贷款购买来养殖的,去年卖了近100头,今年存栏还有100多头。卖牛款还了部分贷款,付了临时工的工钱和购买饲料的钱,也按时上缴了租村子牛棚的钱。今年康清华家房前屋后和附近的山坡地里,还养着120多桶的蜜蜂,山花烂漫的季节繁忙的蜜蜂飞来飞去,蜜蜂“嗡嗡嗡”在我的头上盘旋,不绝于耳。
采访中了解到,康清华是阿坝州小金的嘉绒藏族,1966年出生,当年他与在青坪村当民办老师的藏族姑娘宋岚结了婚,两口子本来是打算婚后回小金老家定居的,但回小金后,由于老婆不适应他老家小金的生活和劳动习惯,他只好与老婆又回到青坪的村子,这一回来就是30年。从此两个人就不再打算离开这个村子了。康清华能走到今天,他说他在各行当都打拼过:承包过电厂、开车跑过运输、承包过工程、拉过木头、开过沙场、做过砖瓦生意。在沙尔购铺面做过生意、养过牛、种过地。他两口子回村白手起家,得到过村人不少的帮助,也得益于他多年的勤奋好学和努力,还有他骨子里那种倔强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创业
康清华给我们讲到,他在回村发展的这30年里,村人对他帮助无数,社会也给了他很多机会,他也就在这个时候积攒了很多人脉,成了他后来搞规模养牛的最大本钱。说起搞规模养牛,他谈到,个人发展虽有一些十分偶然的原因,但却离不开个人为目标付出的努力。30年前,当他决定回大藏青坪村定居时,就有过规模养殖牦牛的心思,大藏这个地方草场比较好,而且大家也都清楚,牦牛全身都是宝,并且只有藏区才有,他想如果走顺了养殖这条道路,那么经济效益一定很稳定,也作为定居下来生活的来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当初因为他家的经济不宽裕,根本就没那个能力去做,后来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又苦于没有技术,也不敢轻易动手发展牦牛养殖。他先邀约邻居、朋友一帮子人到阿坝县干起了承包工程的活,起初都还比较顺利,也挣了点钱,没多久他患上了高血压病,在治疗期间工程车又出了一起交通事故,虽然他这边只承担20%的责任,但他还是得拿出30多万元的赔付,真的是雪上加霜,让他全部的积蓄在一夜之间付之东流。在处理完这些事后,他对之前的打拼做了一次认真的清理、总结,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还是回到村里开始规模养牛。
由于当地没有技术可学,康清华约自己的哥哥和侄儿一起到山东菏泽去学养牛技术。学了一段时间后,多方筹资合伙买了一车牛回来,当时就两个想法,要么回成都后把牛卖出去,赚一笔钱作为养牛的启动资金;要么即使卖不出去就自己养,从中套取圈养牛的经验和技术。由于经验不足、信息不准,回到成都还真的一头牛都没卖出去,于是他们就按照出资多少把牛分了。原先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在正式养牛的几天时间里就破碎了。因为,规模化养牦牛确实是个精细的技术活,比如说饲料的搭配、寄生虫的祛除和防疫、棚圈搭建中的关键细节等等。一时间把康清华搞得焦头烂额,他这才深深地感到,在山东菏泽短暂学习的养牛简直就像是凑了个热闹,真正的技术却是一样没掌握。看到买回来品相好价格贵的牛一头头即将死去时,焦得康清华的心在流血一般的疼。最后只好依靠之前认识的朋友,八方咨询、求助,还好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崇庆县(今崇州市)的朋友给他发来了个最好的消息,说是崇庆县圈养牛的规模和技术很成熟,并且很快帮他联系了一个很好的规模化养牛场,那家养牛场也接受他以牛入股的同时在场里打工学技术,对于康清华来讲,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他下定决心不学会这养牛技术绝不罢休。他毅然决然卖掉了沙尔宗街上的铺面,带上老婆孩子,拉起牛,立即赶到了崇庆县。在养牛场,他从清扫牛粪工开始干起,一干就干了两年,这段时间他不怕苦累,利用每一个机会与牛打交道,向技术人员学习、讨教,这两年的时间对他的帮助和提高很大。他基本掌握了牛各个生长阶段饲料的配方比例,鲁西红、西门达尔、梨木赞等各类高品相牛的习性、杂交繁殖、出栏时机,以及销售价格和渠道,寄生虫的祛除和防疫,牦牛的异地短期育肥等等。经过这两年的学习,康清华掌握了很多成熟的养牛技术,又积累了很多养牛、贩牛心得和渠道,极大地增强了他回村搞牦牛规模养殖的信心和决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