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母亲的夜读人生(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核桃源 热度: 18307
杨纯柱

  记得半个多世纪以前,只有七八岁的我,和几个弟弟一起,跟父母挤在一间狭小的旧茅草房里,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煎熬着那些漫漫长夜。那时半夜三更偶尔从睡梦中醒来,我常常会看见母亲侧躺着身子,双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凑在枕边昏暗的煤油前,津津有味地读着。后来,随着年岁的渐渐增长,我明白母亲这种夜读习惯,只是为了消遣夜晚失眠时光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那时四十岁出头的母亲,距1958年那场让她丢掉小学教师公职的令人不堪回首的运动,已经过去十二三年,并距她下放回父亲的老家大理才村海边,因语言不通、气候不适应和生活习惯有别而无法立足,不得不逃难投奔到苍山西坡这个自己土地改革时期执教过的小山村,也将近十年了。昔日生长在城镇富裕家庭里的娇娇女,早已经被艰苦的山村生活磨砺成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妇女。

  但母亲毕竟出身书香门第家庭,不仅知书识字,而且早在解放初期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因而这时的母亲,尽管掉进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逆境中,常年累月的除了要料理诸如喂猪喂鸡、扫地煮饭、洗衣缝补的繁重家务外,还要下地上山干农活苦工分,以及侍候家里的菜园等等,一天到晚劳作下来,累得腰酸腿疼的,就想早点上床休息。

  然而,母亲还是始终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逃离这个穷困闭塞的小山村,返回自己原来生长和生活的漾濞街。因而从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风里雨里地在泥坑里摸爬滚打,却仍然落得半饥半饱地活着,甚至终老小山村的母亲,对自己不得不困居一隅的沦落人生,有着太多的失落、太多的郁闷和太多的悲伤。但不论有多么绝望,也不论有多么的劳累,每晚睡到半夜三更,母亲往往都会莫名其妙地醒来,心中空空落落的,泛起无限的凄凉哀伤。为了消愁解闷,母亲不知不觉便开始以看书抵御冰冷寂寞的长夜,以至于长期沉湎于夜读小说不能自拔,借此消磨孤寂难耐的时光,也稍稍寄托自己无处安放的情思。

  我记得当年母亲常常读的只有一本叫《青春之歌》的长篇小说。这还是当时在县城读初中的大哥提供给母亲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的那个时代,不知道大哥是怎么弄到这部被当时官方列为禁书的杨沫的作品的。母亲将这本多少有些小资情调的书,白天压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夜晚睡不着的时候,就摸出来挑灯展读。那时的母亲几乎夜夜失眠,因而她几乎每夜都要读一阵这部小说。那个时候,我还不时听到母亲和大哥谈论《青春之歌》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遭遇。知道母亲欣赏卢嘉川的风流倜傥,喜欢罗大方的豪爽机智,同情林道静的理想追求,讨厌余永泽的平庸自私,以及她曾经为林红讲述的凄婉爱情故事而潸然泪下……

  当我在山村念完小学,也到县城读初中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母亲的命运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她还是依然被松动不大的形势和政策牢牢捆绑在那个荒凉贫瘠的小山村。母亲白天忙忙碌碌,累死累活地从土里刨食;夜晚仍以读她的《青春之歌》,来度过自己一个又一个失眠难熬的漫漫长夜。尽管此书早已经被她翻得烂朽朽的,封皮和前后数页都不见了,纸张也变了颜色。

  当然,对此部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和大多数情节,甚至对作品中的一个个细节,母亲也都早已滚瓜烂熟,背诵如流了。但母亲每晚还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默默地捧读,而且仍然读得那么神情专注,身心投入。直到几年后我当兵退伍回家,委托战友从昆明带回来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红楼梦》。母亲才丢掉被翻弄得破烂不堪的《青春之歌》,转而捧读这部曹雪芹用他自己的血泪,一个字一个字凝成的《红楼梦》。这样她又夜夜同儿女情长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共悲共喜,同忧同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形势进一步好转。母亲终于挣脱了那根将她紧紧拴在小山村的沉重锁链,重新回到她朝思暮想的生她养她的地方——漾濞街生活。这时,母亲将近五十七八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为了供儿女们读书上学,母亲更加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和在市井奔波忙碌着。凌晨天麻麻亮,母亲就要起床到学校门口卖给学生面包和粑粑,白天她又要在街头摆摊卖凉虾冰粉。晚上,她还要做饭洗衣裳和加工次日要卖的凉虾冰粉。

  一天到晚折腾下来,母亲整个人差不多都累散架了。但睡到半夜三更一觉醒来,好长时间都不能重新入睡的母亲,还是丢不掉自己多年养成的夜读习惯。不过,这时由于我的特意提供,母亲的阅读范围扩大了不少。记得我曾经给母亲买过《济公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三侠五义》等多套古典文学书籍。

  当我们姊妹几个都有了一份工作,日见苍老衰弱的母亲已经不需要再为衣食起早摸黑的打拼和日日夜夜操劳了。难得清闲下来的母亲,除帮着儿女们领领自己的孙男孙女,享享天伦之乐外,还学会了和一帮老头老太太打打每炮一角两角的小麻将。然而,母亲每晚睡到半夜三更仍然必醒,醒来仍然必定久久不能入睡,因而母亲的夜读爱好,仍然似乎是雷打不动的,没有多少改变。直到母亲晚年因患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眼睛的视线愈来愈模糊,几近看不清字迹,老人家才不得不彻底告别了自己的夜读生涯。

  据我长期的观察了解,母亲读书有一个可以说是极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她读小说的时候,读得极缓极慢、极深入细致。这种极其罕见的“极缓极慢”和“深入细致”,是一般人都难以想像和理解的。甚至可以说她读书,与其说是一个字、一句话地反反复复口诵心惟,还不如说是一个细节、一个情节地认真细嚼慢咽,呆呆痴想,悠悠品味。因此往往一两个小时过去,老人家一般顶多只能读上页把两页。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读个小说打发一下时间嘛,何必读得如此这般苦心孤诣和倾心用情呢?

  当母亲八十四岁那年离开我们之后,在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中,母亲深夜灯下躺着捧读小说的情景,不时浮现在我眼前,甚至变得越来越清晰、鲜明和生动。渐渐的,我似乎回味过来,母亲这种比写书都还要缓慢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细看熟读和精研深究的阅读方式,可能不纯粹只是出于消磨时光的目的。老人家十有八九可能是将书里作家所创作的故事,都当作人世间的真人真事了。如今我还慢慢觉得,母亲这种读书的方法,其实就是用心灵体验式的方法进入和感受作家在书中构筑的虚拟世界的。老人家或许还想通过书中人物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风流浪漫的传奇人生,来治疗和抚慰自己心灵的创伤,甚至弥补现实人生的种种憾恨和不足。

  换句话说,母亲大约是用阅读的桥梁,作为走入书中世界和生活的一道大门。也就是说,老人家通过仔仔细细地熟读和反反复复回刍,不知不觉中,便将自己人生的一点一滴融入书中的故事情节里。这样,她便仿佛进入了一个与自己日常接触和生活的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和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波澜壮阔,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新奇事物和惊险刺激的体验。这是她想要拥有的,而她自己的现实生活又无法满足她的。而夜读的时候,母亲就可能通过情感转移法一步步走入书中,变成小说中的人物,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逐步融入小说里的主人公身上,甚至渐渐把自己摇身变成了书中自己喜欢的主人公……

  这样,母亲在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愤、同喜同怒、同忧同乐的同时,母亲也获得了另一种与现实经历迥然不同的“人生感受”和“生活体验”。虽然这种新鲜刺激的“感受”和“体验”是虚拟的,但母亲在精神上,却多少得到了某种满足和抚慰。这是她生活的现实环境和社会所无法给予她的。尽管每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母亲又跌回到自己贫乏单调、琐碎烦恼,以及劳累痛苦的现实环境里,依旧周而复始地生活在百般无奈的落落寡欢中。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别人读小说像我母亲这样倾心用情,忘我投入。也说不清这种几乎将自己的情感完全移植于小说中,甚至将自己与书中的人物故事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读小说的方式方法,究竟可不可取。但不管怎么说,通过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夜读,母亲毕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感受,滋养了自己的心灵。一句话,夜读小说成瘾的老母亲,不只让她老人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空虚寂寞的不眠之夜,而且还使她老人家获得了一份“另外”的人生体验和享受。

  尽管这种“另外”的人生,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纸上人生”,多少难免有一种画饼充饥的味道,但母亲的精神生活,却因此得到了充实和升华,甚至心理的欲望,也得到了某种释放或满足。特别是在那些灰暗险恶的特殊年代,对于长期身处逆境,而且自己的身心感受几乎是由天堂跌落到地狱的母亲而言,这种自娱自乐的虚幻的人生体验和享受,除了让她暂时摆脱或遗忘现实的烦恼痛苦和悲伤绝望外,还可能让她学会了怎样坚强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并增加了生存下去的勇气!

漾濞县城的蝶变

我不到两岁就离开父母,从苍山西坡的一个遥远的小山村,来到漾濞江畔这座山环水绕的小县城,跟着外婆一起生活。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记忆,就是从小县城开启的,那时的小县城,被当地人习惯地称作漾濞街。蓦然回首,那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事了。而当年冷冷清清的弹丸之地漾濞街,也摇身一变,成为如今这个颇为热闹繁荣的、最适宜居住的美丽县城。

  记忆中的漾濞街很小很小,始终是一种从容不迫、安安静静的感觉。当时的漾濞街,只有一条大街和一条小街。大街就是今天漾江路以下的苍山中路。漾江路上方是一块巨大的毛主席语录牌,语录牌背后就是绿油油的稻田。小街则是今天博南路的古城街区部分。我和外婆住在靠近江边的一个叫红星巷15 号的大杂院里。红星巷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当地人仍然称这条幽深的老巷为周家巷,改革开放后,此条巷也正式恢复了周家巷的旧称。

  当时的漾濞街,仅指雪山河西岸的上街子,分上街大队和城镇两部分,前者管的是农业人口,后者管的是非农业人口。而与雪山河一条河相隔的下街子,并不包括在县城里。因而县城面积不大,大约不足半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只有区区几千人,几乎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当我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小城,在小城娶妻生子,慢慢的变老,然后退休,享受岁月静好的往后余生……

  光阴似箭,一晃自己已经是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了。我这大半辈子的人生时光,除了回小山村小学读书和外出当兵及求学的几年外,基本都是在小城度过的。未来的生命,也注定会在小城一点点的消磨和一寸寸的随风而逝。我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漾濞街或者说是漾濞县城,从原来极其缓慢的变化,到如今的快速发展。当年那个冷冷清清的漾濞街,印象里几年过去,十几年过去,几乎还是“涛声依旧”,不仅街景巷道的风貌极少变化,就是人们的衣着打扮和精神状态,也年年岁岁都几乎是老样子。可谓岁岁年年,江山未改,人事也了无变化。

  后来,随着时代的脚步逐渐加快,小城的变化也开始渐渐加快。再后来,人们也慢慢习惯于称漾濞街为漾濞县城,简称县城。而此时作为一个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漾濞街也已经走过了百年的沧桑岁月。最近这六七年,县城几乎是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不仅县城的建设如此,人们的衣着打扮,以及精神面貌,也在紧紧追逐着时代潮流,朝朝暮暮都在变化中。倘若我们将时光倒流十年、二十年,那时的漾濞县城不仅十分狭小,给人的印象更常常是“脏、乱、差”。就是几年前,还有人曾经这样感叹漾濞县城说:“不是一个县城,但确实是一个县城,说是一个县城,则又一点也不像一个县城。”这话听起来,未免有点刻薄,却也属于实际情况。

  事实也正是如此,原来不只是外地人来到漾濞县城,难以相信这就是一个县城,因为它严重缺乏作为一个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应有的那种热闹繁华等气息,就是我们县城的当地人,也同样体验不到自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感觉。因为不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布局和城市建筑,还是商业气息和文化娱乐生活,实际都与一个边远的乡镇,甚至是一个古老的村庄相差无几。

  当时的县城没有五层以上的高楼,没有宽敞的街道,没有红绿灯把守十字街,甚至夜晚连街道上的路灯都没有。一到天黑下来,仅有的三五条街道两旁的商铺,也大都关起门闭了户,不再营业,除了临街私人住户窗口透出的一点点灯光外,无论大街小巷,都是黑乎乎的一片,也极少有人走动。偶尔有出现两三个夜行的人,仿佛像幽灵一样飘动。当时生活在县城里的人们,晚饭后除了三三两两轧轧马路外,就是围坐在家里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至于夜生活,不是蹲蹲寥若晨星的几个烧烤摊子,顶多就是去几处卡拉OK 歌舞厅,吼两句嗓子,灌几瓶啤酒或几杯白酒。

  上个世纪末以来,漾濞县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东片区的开发,雪山河由原来的城外之河,一下变成了城中之河。而最近数年来,由于河西片区和白羊罗屯片区先后完成了由农村向城市的华丽转身,漾濞江也由绕城而过的江水变成了穿城而过的江水。

  如今的县城,不仅同当年那个破旧的漾濞街难以相提并论,就是同上个世纪末相比,面积也扩大了三五倍,一条条宽敞明净的街道两旁高楼林立,栉次鳞比,城市功能也在逐步完善。人和广场落成了,雪山河公园、飞凤山公园、皇庄公园、苍漾公园也迎面走来。还有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无不绿荫遍地,花开满眼。可以说,现在的整个漾濞县城,仿佛就是一座美丽的公园。而一到华灯初上的夜晚,辉煌璀璨的县城便开始了五彩缤纷的夜生活,散步跑步的,上水吧咖啡厅的,打歌跳广场舞的,比比皆是,热闹非凡。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火车站也相继落户县城。特别是这个“七月流火”的夏季,随着漾濞迎来了高铁时代,县城的出行变得非常方便快捷。至此,漾濞县城,才可谓真正从“乡镇模样”和“村庄味道”,名符其实地蝶变成“城市模样”,不仅给人繁华热闹、舒适惬意的感觉,还给人一种靓丽华美的形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漾濞县城这个曾经长期被人调侃为“脏巴拉兮”的“灰城”,经过艰苦的努力,2021年终于一举甩掉了“脏、乱、差”的帽子,跻身“国家卫生县城”行列。漾濞县城这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仅让故地重游的外地人刮目相看,也让当地人终于找到了一种“生活在城市,变成了城市人”的良好感觉。

  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和工作在本土的当地人,我经历了县城从“鸟笼”大一点的地方,变成一个有点规模的小县城。尤其是在最近短短的数年之内,我可以说亲身经历、亲自参与和亲眼见证了漾濞县城怎样由一个曾经灰头土脸的“丑小鸭”,一步步“蝶变”成如今这个“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地方。

  回望半个多世纪以来漾濞县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漾濞县城跳跃性、跨越性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也相信明天的漾濞县城,将更加绚丽多姿,光彩照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