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打动你,带给你持久的感动和美妙的艺术体验,王德宝的《一路走来》正是这样一部能够扣动读者心弦的散文诗集。不论是寄情山水写意之作,还是感怀故土、怀亲念旧之作;不论是抒写爱情悲欢、寻求理想之作,还是表达人生感悟、悲愤忧伤之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都真挚动人。应该说王德宝经过多年的散文诗写作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想,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追求。他不卖弄语言,不堆砌炫耀辞藻,相反的,他的语言总体朴素清淡却又内蕴极其丰富的情感力量,准确简洁而又极具表现力。他已经能够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选择相应的语言形式,语言和情感配合恰到好处。
正如题目,这本散文诗集可以看作是王德宝多年散文诗写作的心路历程,真的是一路诗意地行走,每到一处必有诗作留下。整部诗集分为六辑:第一辑《有人跟随》,多是山水游记、寄怀遣兴之作;第二辑《在风里》,多是怀念故土、思念亲旧的作品;第三辑《飘在半空里的一场雪》,多是抒写自身的情感生活和追求理想之作;第四辑《潜伏者》,多数作品抒发内心的压抑感伤情绪,也有作品对现实进行关照;第五辑《坐望黄昏》,总体上体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其间又掺杂着淡淡忧愁;第六辑《落地的碎片》,恰如辑名所言,本辑的确是碎片似的抒情短制,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某些篇章类似于格言警句,体现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挖掘诗意,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的努力。
诗集中关于自然山水、名胜古迹、故土亲人和抒写理想及感情生活的作品最为动人。王德宝继承了古代诗人借山水吟咏性情的写作传统,登山临水必有诗作。每到一处,他内心便会诗情涌动,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遨游,将种种情感体验化为笔下的诗句。他笔下的登山临水、歌咏名胜古迹的作品,既显示了他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呼唤、赞美,还体现了他的忧虑情怀,即关注现代文明的喧嚣对宁静生态的影响。这些散文诗在艺术技巧上也值得称道,尤其是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结合,比喻运用比较考究,韵律和谐,既有诗句的凝练,也有散文句式的流畅。比如《越王楼和我在一起》,这是由三首散文诗构成的组章,作者选取了越王楼这一历史古迹作为情感抒发的载体和生发点。整组作品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历史和现实时的深刻思考,既有人生苦短、风云变幻的感伤:“在绵阳的时空里,你是地标,我是过客”,也有对重建越王楼感到的迷惘:“工人建设,文人修饰”,“我不知道是我的眼睛迷离了我看到的一切,还是我看到的一切迷离了我的眼睛……”,这是对现代文明纹饰、破坏名胜古迹的一种担忧,体现了诗人的深刻思想。但是,在经历了感伤、迷惘之后,诗人最终的情感指向是乐观的,似乎在经历过心理挣扎后对新时代新生活有了殷切期待甚至是赞美:
现实与历史,并肩站立在涪江边,站立在龟山一侧。远远望去,有几分突兀,也有几分和谐。
远望越王楼的时候,我的眼里也会涌出一种按捺不住的欣喜。在我看来,越王楼耸立的已经不是一段历史,而是绵阳自己锻造的一支笔。这支笔注定要划破那些泛黄的纸页,书写一段新的传奇……
龟山也像一位期待已久的母亲,笔一出现,她就紧紧地搂在自己懷里,就像搂着自己一个失而复得的孩子……
诗作在语言的运用上鲜明地体现了散文诗的特色,长短相间,节奏鲜明,情感比较浓郁又形象生动,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
风过涪江,扇叶翻飞。路过的行人,竟然从扇面上听到了几声文人的呻吟。
年年春草绿,却再也绿不了当初那些挥扇江山的豪气,唤不回文人精心描绘的小桥流水。
花鸟虫鱼都去也,纸页凋零。踏遍龟山,只有浅浅的扇骨印,若隐若现在寻寻觅觅的视线里。
其他如《关于非典的速写》《广西,广西》《春天颂歌》等作品,都是情感真挚的佳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怀古幽情当中不能自拔,体现了一位诗人追思往日,同时又关注现实、关注时代的大我情怀。
诗集中抒写故土亲人的作品是极为引人注目的,既有对故乡山水的描绘,也有对父母亲形象的刻画。故乡是一位诗人无法抹去的精神胎记,是无法剪断的精神纽带。诗集中对故土亲人的抒写格外真挚动人,朴素的诗句蕴含着作者对故土的思念、热爱和对父母亲的深切怀念。比如由《大柏垭》《宝马》《阆中》三章组成的《故土》就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土地的深切怀念和复杂情感,他在《大柏垭》中写道:“每个人都面黄肌瘦,衣不蔽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么多的人挥舞手臂,都无法在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写出一个‘饱字”,这应该是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人对故乡的真实感受。但是随着诗歌的情感脉络读下去,发现诗人对故乡仍旧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在多年之后,还提起笔来写下故乡土地,“我是宝马生下的一只蚊虫。我用十八年的光阴,吸够了宝马的血汁,然后张开翅膀,飞了出去……”。在面对故乡时,诗人抛弃了矫情,以真诚的心态写出了复杂、纠结的情绪,既有欢乐也有苦涩,既有历史的追思也有现实的品味。
在抒写故土亲人的作品中,大多数作品是对父亲的刻画描写,比如《想念父亲》《谁唱的歌》《父亲在初春土地上沉思》《一个仲夏的中午,我想起父亲》《衰老的锄头》《在风里》等,里面都闪烁着父亲的身影。诗人在这些篇章里面深情地刻画出了一位勤劳朴实、甘于奉献、无比慈爱的父亲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和深切怀念。散文诗比起诗歌来,相对来说可以展开更为细致的描写,诗人正是发挥了散文诗的这一长处,描写了关于父亲诸多的劳动场面和日常生活情景,父亲的形象呼之欲出。比如《在风里》,描写大风吹倒庄稼,父亲弯下腰去,“扶住几棵快要倒下的玉米”的情景,而年幼的“我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在风里放纸飞机,“我们呆在父亲建起的家里。我们不知道山梁上的家,已经被风折磨得筋疲力尽。我们在无聊的风声里折好并放飞自己的纸飞机。我们看到它们一离手就被风抢走,然后消失得无踪无影。”父亲扶玉米和孩子放纸飞机的场面两相对照、叠加,更加显示出父亲的操劳,以及他的慈爱。到了晚上,下雨的时候,父亲又出去了:
张狂的风终于在雨的面前露出了迟疑。
父亲绕过我们的睡眠和梦境,轻轻地走出了家门。他要去看看庄稼们喜极而泣的样子,他要利用风打盹的间隙,继续用他皲裂的双脚和双手,把希望两个字掰开,然后种在不同的田地里……
抒写诗人感情生活的作品读来令人心痛。诗人用笔记录了自己的内心情感,纠结,痛苦,模糊的期待,都一一呈现在纸上。比如《焦灼》《那个下午》《你的哭声》《你在哪里》等,似乎勾勒出了诗人的情感历程:
我们在那扇门里等待,等待一种了结。
我们希望等待的时间短些,再短些。八年的春天涌现在等待的沉寂里,我们感到了一种缺氧的窒息。
我们知道,有一种承诺已经在等待里灰飞湮灭,一种惨痛正在流出鲜红的泪水。
面对无可挽回的事实,你无言,我无语。
这是《那个下午》里的句子,应该说诗人真实记录了情感破裂的瞬间,“八年的春天”应该是有多少快乐甜蜜的回忆,但现在却只能在“等待的沉寂里,我们感到了一种缺氧的窒息”,“面对无可挽回的事实,你无言,我无语”。每一个字符都浸透感伤之情,仿佛字缝里渗透出无言的泪水。描写自身感情的变故是一种勇气,也可以想象作者内心的痛苦,正是经由转换为诗句而得到了舒缓,诗人崩溃的内心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拯救。但是,诗人在处理这一题材的时候,明显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并不局限于一己的悲伤,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上升到了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即关于美的事物都不会长久的思索。比如《两手相握》这首诗歌,“两手相握,一个世界和另外一个世界就走到了一起。猜疑和隔膜,这两个不懂事的孩子,马上夺门而去。留下的都是春天,都是芳香,都是呢哝的耳语。”这是多么美好,但是经过了感情磨难的诗人开始思考更加深刻的东西,“两手相握,那么自然,那么短暂,就像两颗交汇的流星,最终会在深邃的夜空消失,会在灯光骤亮的时候消失……”,这是对永恒时间摧毁美好事物的本性的思考,可见作者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甚至可以说带有形而上的性质。
诗集中抒写人生感悟、理想追求和悲愤忧愁的作品也都能触动人心,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比如《潜伏者》《潜伏的树》《蚕食》《乱石之下》等篇,多是借物写人,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潜伏者》中,“你一直潜伏在我的体内。很小的时候,你就将我叫出人群,让我听你自言自语”,这个所谓的“潜伏者”只是一种象征,或者是指的某种情绪,或者是蕴藏在心中的理想,甚至可能指的是作者的写作冲动。《蚕食》中的桑叶,《乱石之下》中的小草,无不是作者的自喻,借被蚕食的桑叶和乱石之下的小草抒发内心情绪。也有的作品是抒发宁静淡泊的心态,比如《九月和一棵树》:
我们在九月里簇拥着一棵树,精心编织着献给它的诗句。狂热和盲目早已从我们的身边离去。我们和大树一样,在这个金色的九月,显得异常沉静和成熟。我们奉献的诗句都来自心里。那都是经过岁月磨砺出来的串串珍珠呵,在九月的阳光里,它们都闪烁着一样的主题:献给一棵成长了多年的大树……
这是经过岁月磨练之后获得的人生体验的升华,面对岁月,早已不再狂热和盲目,而是“和大树一样,在这个金色的九月,显得异常沉静和成熟”。
第六辑《落地的碎片》中表达人生感悟的篇章较多,这些抒情短制是诗人在岁月中淘洗出来的珍珠,比如《言辞》就是充满哲理感悟的佳作:
言辞如刀,嘴巴一挥动,就可置对方于死地;话语如风,轻启双唇,也能化干戈为玉帛。
言辞是使用者豢养的宠物,怎样现身,全看主人的修为。言辞一旦形成,就有了自己的生命。
嘴巴不是言辞的唯一出口,手也不是。
你有时会在不经意的眼神里看到它,会在莫名其妙的叹息里听到它。
言辞一出现,所有的人都无法心静如水。
整部散文诗集从艺术技巧上看,诗人处理材料、表达情感的手法十分丰富,运用了象征、比喻、寄寓、长短句交錯等艺术手法,诗意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情绪及深刻思考。为了说明诗人艺术上的高妙之处,在此全文引用《绳》:
绳的生长是从被人揉搓开始的。
在手掌和五指之间,线头开始变身:蝌蚪一样游走,长蛇一般游弋。只是背景没有水草,有的只是粗重的鼻息和无聊的空气。
绳在别人的欲望里成长,别人的手控制了它的生长过程。
绳喜欢被牵扯,乐于在陌生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绳并不介意有时扮演帮凶的角色,哪怕是在绑架、凶杀这些的案件里。
从小被人左右,绳没有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绳也不怕别人骂它没心没肺。
绳喜欢没有原则的亲近。哪怕是一棵树,一块巨石,一把匕首。
它知道,让它揪心裂肺的,不是物体,而是物体之间的距离。
绳因此不喜欢遥远。它喜欢走近,哪怕自己会因此纠结不清。
跳跃和晃荡是绳子最喜欢玩的游戏。
绳喜欢风,喜欢被它跘出来的那些尖叫和笑声被风远播。
绳喜欢轻松和快乐,害怕紧张,害怕断裂……
这是整部散文诗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篇作品都在写绳,但它并不只是物质意义上的绳子,它是一根看不见的但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绳。一句话,绳是个象征。因此,诗作通篇采用了象征手法,对“绳”这一现象做了深刻剖析。开篇第一句就让人惊异,“绳的生长是从被人揉搓开始的”,这是对物质意义上一条绳子诞生的真实写照,遣词造句十分贴切,但是如果真是只注意其表面意义的话,这句诗就苍白了。“揉搓”这个词必有其更深一层的含义。那些喜欢像绳子一样攀附的人本身不就是像绳子一样被人揉搓吗?“绳在别人的欲望里成长,别人的手控制了它的生长过程”,这句初看似乎对绳子充满了同情,绳子这个象征似乎具有了正面意义,其实不然,因为后面诗句说绳不介意做帮凶,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怕人骂它没心没肺。随着诗意延伸到这里,绳的象征意义已经比较明显了。“绳喜欢没有原则的亲近。哪怕是一棵树,一块巨石,一把匕首”,这是进一步对绳的秉性进行抒写,不讲究原则,正是贪图利益、随意攀附的小人喜欢做的事情。“绳喜欢风,喜欢被它跘出来的那些尖叫和笑声被风远播。绳喜欢轻松和快乐,害怕紧张,害怕断裂……”,这是刻画“绳”对人和对己的不同态度,它喜欢风,风也是一个象征,它喜欢尖叫和笑声,尖叫可以理解为是带给人的痛苦呼声,笑声可以理解为它看别人痛苦而发出的笑声等等;带给别人痛苦难受,而自己却喜欢轻松和快乐;“害怕紧张,害怕断裂……”,既是对绳的真实写照,也是某种关系的绝妙刻画。总体上看,这首诗歌通篇都是在写物理绳,又都是在写看不见的绳,用语十分考究,贴切,含蓄,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
总之,王德宝的散文诗创作,寄情山水,感怀故土,怀亲念旧,抒写爱情悲欢,表达人生感悟和对现实的悲愤忧伤,娓娓道来,情感真挚动人。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丰富多彩,象征、比喻、寄寓、长短句交错,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既有诗歌的凝练,也有散文的流畅,整部散文诗集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