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尔康的味道

时间:2023/11/9 作者: 草地 热度: 19413
王晓华

  野棉花

  从平武到黄龙寺,到松潘古城,丹云峡是必经之路。丹云峡峡谷尽头有一段爬山路段叫十二道拐。因为一场暴雨,让原本就坑坑洼洼的道路变得更加难走,很多地方的积水都很深,我的轿车根本无法通行。我只能放弃从平武、松潘、若尔盖去马尔康的捷径。原想顺便饱览沿途美丽的草原风光也成了遗憾。只能重新规划路线,八月三日凌晨五点四十出发,十个小时后安全抵达,入住嘉绒大酒店。

  马尔康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是以原嘉绒十八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也叫“四土地区”。很多年前,第一次听见“马尔康”,以为是“马儿康”。心里想着“马儿康”,眼前便是高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野花盛开的望不到天边的草原,一群群肥壮健美的马儿,有棕色,有白色,有黑色,它们在草原上,或吃草,或奔跑……到了马尔康以后,才发现它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马尔康是如此狭窄,房屋多是沿河两岸而建。那条穿城而过的河叫梭磨河,河床极窄,河水汹涌,热烈而奔放,与它汇入的大渡河具有同种气势,掀着浪花急急忙忙奔赴长江。梭磨河与家乡的涪江完全不一样。涪江大多处河面宽阔,河水略显斯文,与之流入的嘉陵江是一种味道,江水娴静、舒缓、大方。梭磨河两岸的楼房,大多是现代建筑,屋顶、外墙、外窗、大门与内饰都极具藏族特色,各种图案与藏族文化符号色彩极其艳丽。马尔康比我想象的漫长,马尔康就是长长的三竖,高山峡谷里,以梭磨河为中心竖,两岸房屋辉映,形成一个瘦长而美丽的“川”字,四川的川。长而窄的马尔康就是一个高挑而美丽的藏族女子,身着迷人的藏族服饰,站在梭磨河畔的烈日里,美艳动人。有人说“马尔康瘦成一道闪电”,此话不无道理。

  夕阳金子般闪耀,天蓝得要命,几朵云在山边闲逛。从嘉绒大酒店逆梭磨河而上,步行五六分钟,可见一座索桥横跨在梭磨河上。桥面的红,让我想起藏族寺庙墙壁的颜色。桥对岸山峦叠起,树木繁茂,片片绿叶在夕阳里调皮地跃着金光。清新的山野气息钻进鼻孔,侵入肺腑。这是著名的婆陵甲萨遗址公园。“婆陵”是当地人对“保宁”一词的音译。“甲萨”就是“官寨”或“衙府”。“婆陵甲萨”就是“保宁都护府”的意思。由此可见,婆陵甲萨曾经是军事要地。

  跨过索桥,沿着赭红的木制栅栏,踩着青石板铺成的阶梯蜿蜒而上,只见每个栅栏的木桩顶部有一小撮大米,或者一小块搣碎的黄色的馍。我仿佛看见几个红衣喇嘛,每日晨昏,一桩一停,郑重地为鸟儿和别的小动物们投食。突然,一阵清新、淡雅、酥麻的青花椒香味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细看,没有发现花椒树,却看见一丛丛的野棉花开得正艳。心状的绿色叶片上长着糙毛,风掀动叶片,叶背密布的白色短绒毛清晰可见。花瓣正面淡淡的粉,背面绯红。花瓣完全盛开,露出鹅黄且娇嫩的花蕊。马尔康的野棉花与故乡磨刀河畔的野棉花相比,花瓣略小,花色略微红艳。夕阳中盛开的野棉花像一群有着高原红的藏族姑娘,羞涩、明艳、动人。走至半山腰,一个开满野棉花的山坡闯入眼帘,整个山坡成了野棉花的世界。盛开的野棉花在山坡上铺展开去,像一团团落在山腰上的粉色祥云。在野棉花面前,其它植物仿佛都黯然失色了。

  八月,在马尔康盛开的野棉花,它们尽情欢笑。

  我心中疑惑:野棉花盛开的季节,马尔康到底是春天呢还是夏天?

  目光越过开满野棉花的山坡,山脊最高处赫然挺立着两座古堡。古堡顺着山势而建,黄土夹筋,层层夯筑而就,历经千年风霜不倒。如今,古堡早就没了攻防兼备的軍事功能,但它在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古建筑学、古军事学等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考证研究价值,吸引无数专家、学者、游客前往。

  月牙升空,灯火斑斓。古堡默默矗立在夜色中,静听流水哗哗,静看花开花落。马尔康睡着了,野棉花却眨巴着粉色的大眼睛,清醒着勒。野棉花在时光的流转中年年盛开,开得娇羞而大方,开得绚烂而多姿,开成马尔康独有的风景。

  行走的石头

  小时候,我在磨刀河边捡到一块石头,青色,形如三层豪华游轮。当时,把玩在手,它勾起我无限的遐想,至今令我难以忘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以“愚石”为笔名。因为我喜欢石头,如果可以选择,除了做一个人,我也乐意做一块石头。一块有灵性,有生命的石头。

  去马尔康,不同的路线有不同的景致。错过草原,或许,另一路惊喜正在沿途静静地等候。去马尔康的路上,我遇见的惊喜叫“桃坪羌寨”。从村舍到碉楼,一律石头砌成的,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寨让我震惊。烟熏火燎的石屋,青灰色石墙更显历史的厚重。每家屋顶放置的那块白石,更是神圣不可亵渎。第一次知道,石头,也可以垒就不平凡。在马尔康嘉绒大酒店参加四川少数名族作家培训期间,每天晚饭后我总要去街上走走。当我把眼前的马尔康与桃坪羌寨相比时,心里有点淡淡的失望。我想:马尔康难道就是这个样子?

  黄昏时分,走在马尔康街上,见到穿着民族服饰的人,或者喇嘛,我都会拿着手机,跟在他们后面,悄悄给他们的背影拍照。我想,这应该就是马尔康的特色吧。有行人见了,嘴角上扬,偷偷笑我,我不在乎。不管马尔康是什么模样,什么味道,我都要拍拍马尔康。八月七号,老师带我们去了直波碉楼、柯盘天街,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神奇的石头世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马尔康。

  嘉绒藏族的先祖们是何等的智慧?他们就地取材,把大大小小的石头背回家,一块块垒砌成两三层高的房屋。石头间以黄土粘连。有的石墙砌一排大石头,再嵌入两三层薄石片。有的大石头间镶一摞小石头。大石头排成行,小石头们排成列,房屋坚固牢实,墙壁形成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石头图案,自然、美观。只一眼,我就喜欢上了这些藏寨。因为就石头而言,藏寨的石头比桃坪羌寨的石头更具色泽美。青色、灰色的较少。更多的是红的、黄的,或者红黄相融的色彩。即使在阴雨天,或者寒冷的日子,望一眼石头砌就的藏寨,眼里就会拂过春风,心里就会升起暖意。暖色调的石墙给眼睛一种错觉,墙上仿佛镀上一层薄薄的阳光。因为屋子外墙的色泽,开始,我误以为这些寨子都是现代建筑,不过在外墙统一贴上了同种色调的瓷砖而已。

  碉楼更是神奇。直波碉楼也好,松岗土司官寨遗址的碉楼也罢,整体石砌而成。或许因为它的高度,石头颇有讲究,一律匀称如一块红砖大小,夹着黄泥和小石块。红黄的石头,在阳光下更显妩媚。站在碉楼下面仰望,再仰望,碉楼直插云霄,看不见它的脑袋。有人说马尔康的古碉楼很像一个个伟男子,我却觉得它是一个个风情万种的奇女子,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辰,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不同的美。

  藏寨每户窗口外围、窗楣、门楣、门板全部绘上藏族文化的图案。配上菱形雕木窗格,古朴的石头墙壁,散发出藏寨神秘而厚重的民族文化气息。走累了,坐在路边的木椅上歇息,身后半人高的石墙为背景,石墙的大石头上画了一些藏族文化符号的东西,花红柳绿极尽艳丽,非常吸引人的眼球。我不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也无从知晓它们的具体含义。但是,我觉得石墙上那些符号,从形状到颜色真的很好看。即使只是为旅游添彩,为藏族文化润色。

  听说古树、神山都是有灵性的。那么,我觉得这些石头一定也有灵性,有生命。因为灵性,因为生命,因为智慧的嘉绒藏族先祖们,这些石头都像长了脚。这些石头心里都清楚,哪些该走在小路上,哪些该铺满台阶,哪些该砌成地埂,哪些该码成房墙,哪些该垒成碉堡,哪些该筑成院墙,哪些该走路边、水沟、院坝……这些来自梭磨河,来自山坡的石头们,在时光的隧道中迈开双脚,几经颠沛流离,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安家落户。在马尔康创造出自然之美,也创造出历史的奇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