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宰制的有限、零散、流动和区域不均等,把中国带入了殖民性和民族性、现代性相混杂的半殖民地文化语境。半殖民地境遇影响了中外的文化碰撞、民族接触的方式和路径,制约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展。殖民帝国文化权力空间的强势植入和知识分子跨国、跨文明的经历,导致知识分子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心理既受到“先在”的民族国家观念的规训,又不断遭遇着空间流动、身份混杂带来的认同困扰。这种复杂体验不仅为中国知识分子所遭遇,也发生在旅华的外国人身上。多重殖民帝国力量的分布、冲突和更迭,让在华的外国人承受着来自中国民众的抵触和来自其他国家殖民势力的威压,不断调整面对中国的“在地”文化心态,塑造出迥异的半殖民地中国形象。半殖民文化语境的动态变化,也影响了现代中国文学的风貌格调。19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民族危机,被殖民、解殖民、反殖民、自我殖民化等殖民话语多声复义,与反法西斯的民族国家话语相互纠缠,带来了民族国家叙事的新形态。
半殖民地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文化事业和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中国知识分子的留学体验,教堂空间的人生体悟,面向西方的文明叙述,国民性批判的话语策略,殖民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等等,构成了半殖民地中国色彩斑斓的文学风景。基于此,探讨半殖民地中国的文化体验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有助于重返文学现场,重新检视文学的演进风貌,为解读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框架。
本专题汇集的5篇论文都注意到半殖民地文化语境下的中外冲突问题,以新的理论视野对学界少有关注的文学现象或少有触及的文本表意层面进行了探究。既有个案解读,又有整体考察,既有经典文本的重读,又有游记、日记、回忆录等纪实性文本的探幽发微,多侧面阐发了半殖民地中国的文化体验与民族国家观念建构。
张惠娟的论文《半殖民文化语境下的服饰、性别与民族——旗袍与1930年代留日女学生的身份政治》注意到了1930年代留日女学生的民族身份问题,指出旗袍在留日女学生民族身份建构中有着多层面的表意功能,牵连着中国衣服、中国身体与日本文化空间之间的对抗,由此展开的民族身份叙事体现出反殖民和自我殖民化的倾向。
危明星的论文《半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教堂与教堂体验》以中国教堂空间的属性演变为背景,从现代作家的传记、访谈等纪实性文学作品入手,考察了冰心、林语堂、许地山、曹禺、萧乾、贺敬之等作家的教堂体验。教堂的半殖民性,映现了近现代中国复杂而深刻的中西文化冲突与民族矛盾。作为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教堂体验影响到作家的知识结构、心理视野、人生选择、创作思想,体现了半殖民与解殖民文学创作的主体走向与风貌格调。
张伟的论文《〈猫城记〉中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立足于小说创作的时代语境,从民族国家观念建构的角度重读老舍的《猫城记》,揭示出老舍对半殖民地中国生存困境和亡国危机的隐忧,以及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想象。经过层层分析和仔细辨析,作者指出老舍是以猫国的虚拟故事,来讽喻近现代中国的殖民化遭遇;通过批判民族劣根性,强调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之于个人的重要性,以此完成了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
于相风的论文《面向西方世界的“中国文明”叙述——解读林语堂〈京华烟云〉的观念矛盾》通过对林语堂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解读,注意到半殖民地中国作家向西方讲述“中国文明”时左支右绌的叙事压力,指出解殖民、反殖民、西方殖民主义等与中国传统道学思想的缠绕与矛盾。小说统摄全篇的道家思想与抗日主题看似不协调,却隐含着林语堂反殖民的文化立场和解殖民的创作意愿,但亦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西方所期待的“中国想象的规定性套话”。
田野的论文《1840—1911年英国人游记里的中国体验》以游记为依托,循着中外条约所划定的殖民地图考察了近代旅华英国人的中国体验。英国人观察和面对中国的文化心态,与英国在华殖民权力的变化相互印证,经历了从傲慢自恃到主动学习的过程。论文多侧面、多层次还原了殖民者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