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 ,县上轮换驻村扶贫工作人员,我为期两年半的驻村扶贫生涯画上句号。卸下肩头重担,心中百感交集。走进石打牛村民小组,再看一眼我们艰辛付出、精心打造的苗族村寨——石打牛民族特色村,跟老同学阿虹告个别,跟苗族老乡们告个别……
2015年9月,我被选派到苍山西镇白羊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在村上,我遇到了多年未见的初中同学阿虹,那时她在该村石打牛村民小组任小组长。三十出头的阿虹精明干练、口齿伶俐。从她口中我得知石打牛是白羊村一个苗族聚居的村民小组,偏僻、落后、封闭,鲜与外族通婚。全村有农户2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
通往石打牛的公路又窄又灰,坡陡弯急。颠簸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达。
石打牛比我想象中还要贫穷、落后。坑坑洼洼、狭窄泥泞的村内道路上布满牛屎马粪,村中房屋破旧不堪、墙皮开裂脱落,严重的“脏乱差”。苗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基础设施异常薄弱。
阿虹说石打牛如此贫穷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缺水。雨季附近水源勉强够用,干旱季节近处几乎一滴水也没有,要到六七公里之外的山上取水。说每年大年三十苗族老乡们过年鸡宰好后,都要争相到遥远的水源地褪洗顺便打水。
听着阿虹的话,我心里酸酸的。想不到这年头居然还有生存条件如此恶劣的村落!
石打牛底子如此之薄,如何帮扶?全面小康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小康,我们决不能让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村子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掉队。作为驻村扶贫工作人员,石打牛的脱贫,我们责无旁贷。
通水是脱贫攻坚最基本的要求,我们的帮扶工作就从水开始。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及时召开会议,将石打牛饮水问题写成书面材料逐级上报。经各方努力,我们从水务部门争取到一个30万元的抗旱应急井项目。
听说水的问题有了解决办法,老乡们欢呼雀跃。可是,由于地下水匮乏,打井计划以失败告终。
只能想别的法子了。阿虹召集组民开会,大家决定从六七公里之外的山上引水。可眼下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水质的安全问题,二是资金问题。打井项目资金剩余17万元,需再争取8万元,方能成功引水。
我们采了水样拿到县疾控中心检验水质,确保了水质的安全后,在挂钩县领导的协调下,从民宗部门争取到一个民族团结示范点项目,准备以此解决饮水项目缺口资金问题。
等来盼去,民族团结示范点项目总算下达了,可文件明确规定了资金用途,该项目资金不能用于水电路。
水的问题依旧是问题。焦头烂额之余,我们又开始四处“寻医问药”。
几经周折,2016年末,扶贫办下达了一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这60万元项目资金不仅可以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苗族群众期待已久的入户道路、产业发展等问题。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做实施方案之前,我们召集大伙儿开会,打算依靠村民投工投劳,群策群力,全方位打造石打牛。
勤劳质朴的苗族老乡深知我们一直为其劳心劳力、四处奔走,大家纷纷表示支持,说打造他们的家园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只要将材料发给他们就行,自己家的活儿自己做。
我们开始编制实施方案,将抗旱应急井剩余资金、民族团结示范点资金、自然村整村推进资金共计115万元整合在一起集中解决饮水问题、硬化组内入户道路、新建文化体育活动场地、美化墙体、培植产业……
如今的石打牛面貌焕然一新。苗族同胞喝上了方便清洁的自来水,干净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各家各户,美轮美奂的墙体彩绘充满了苗族特色,宽敞崭新的活动场地成了老乡们茶余饭后休闲、打歌的好去处。核桃经过抚育管理,收成渐渐提高;农户生猪养殖、特色生态野鸡养殖成效明显。石打牛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有12户顺利脱贫。
看到苗寨旧貌换新颜,我心中踏实无比。扶贫之路虽苦,但通过挥洒汗水,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新变化,自己的付出产生了价值,我也就算不虚此行了。
再见了,苗族老乡。愿你们越来越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