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去看了电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误杀》。
说起来也挺巧,《误杀》去年年底刚上映那段时间,我工作很忙,闲暇时间又都在赶新书《小薄荷星》,每个周末和夜里码字的时候,我都一边萌妹落泪(?),一边在线祈祷可以赶快把新书写完,然后抽空去看新电影。
毕竟我周围的朋友已经在朋友圈、微博、QQ空间全方位地向我安利了这部片子,对于酷爱悬疑推理片的我来说,简直是不能忍受的诱惑。
但是因为年初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让我直至二月初才调整好状态把书写完,同时电影院也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休整歇业了半年,最后兜兜转转,让我在大半年以后,才完成了当初去看《误杀》的小小愿望。
我是那种听起来会让你觉得很不可思议的观众——特别喜欢剧透,甚至可以在把电影情节都听人描述完之后,再津津有味地看一遍。
周围的朋友因此都叫我怪咖。
所以在看《误杀》之前,我就已经按照惯例,在网上被大家剧透得差不多了,甚至还提前粗略地看了一遍泰国原版的《误杀瞒天记》。
虽然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都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在观影的过程中,深深陷入紧张刺激的剧情里。
反而因为提前知道了剧情,我会更加关注每一个一闪而过的伏笔镜头和看似无用的琐碎桥段,猜测在导演的艺术手法下,这些容易被观众遗漏的情节点,会在后续剧情里发挥出怎样意想不到的作用。
电影院刚恢复营业没多久,整个观影厅都很冷清,几乎等于被我们一家人包场。
我坐在最后一排,看到精彩之处总是忍不住给朋友发消息。
“这个镜头好厉害!导演真的好会拍,两组场景交叉对比,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
“剧本也好厉害哦,先抑后扬,很会埋包袱调动观众情绪!”
……
朋友不堪其扰,问我:“你是不是职业病又犯了?”
所谓的职业病,其实是从我开始写故事的时候就有了。我是一个非常喜欢保持输入的作者,喜欢看各种形式的好作品,但是因为有一层作者的身份,所以在阅读或者观看他人作品的时候,我很难单纯地作为一个读者或观众去欣赏,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成创作者,来分析每一个细节片段的用处,并乐此不疲。
《误杀》就是一部非常值得分析学习和二刷三刷的作品,没有愧对我从去年到今年横跨了两百多天的期待。
电影的结尾在泰国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处理,网上影评人对这段的处理褒贬不一。就我个人而言,觉得翻拍的这一版结局更多了几分世情温暖。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足的善与十足的恶,所有人都是在错综复杂、爱恨交织的環境中长大,因此才会构成人性的多样,才会发生精彩的故事。
又是在为优秀的作品疯狂卖安利的一天,没看过这部电影又对悬疑推理片感兴趣的小朋友千万别错过这部好电影!看它!
同样,当大家看到这篇专栏的时候,我的新书《小薄荷星》也已经上市啦,希望这本可爱小甜文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愉快的阅读体验。
鞠躬!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