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听松闻墨香——朱向前的书法和笔墨

时间:2023/11/9 作者: 神剑 热度: 12145
□姜宝才

书 法



  著名文学评论家、军旅作家朱向前,解甲归田后,回到袁州老家,自称“朱员外”。他过着逍遥自在生活,与山水为朋,与山鸟为友,上房镶瓦,下井掏泥,铺砖砌池,种瓜弄草,著书立说。在朋友群时常留下“今日作业完成”“请方家教我”之类的话。赞者有之,献花又伸大拇指,“员外字,水平大涨”。也有的评价说,“朱员外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字”。文人字属于上等字,有文气的书法,才有韵味。

  书法是服饰,文化修养才是真身。没有诗文的存在,“书写”何能有法度呢?古代的书法大家,哪个不是文人呢?古代的法帖,无非是一些尺牍、诗稿、文论和便条等,“初意不在书,故能天机自动,情驰神纵,出于自然”“不求工而自工”,书家顶礼膜拜的法帖,多是文人留下的墨迹,如王羲之的十七帖,便是他信札二十九通。王羲之的《兰亭序》,还不是带一帮文人到郊外游山玩水,当半醉不醉的时候,“喝”出一篇千古文章。颜真卿得知族人为国尽忠,亲人捧侄子“首榇”而归,悲愤难抑,提笔写祭文,抚慰亡灵,他怎么会顾及笔墨呢?

  古往今来,一些神品往往是在遣兴之作。情感即是笔墨,古代文人把情感留在了笔墨之中。欣赏古人的笔墨,揣摩古人的情绪,就是跟古人对话。

  格调高雅的人,笔下定会出现高雅的线条。“形质之美:写而成之,非描也。”笔墨是从文人心里流出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特有的生命状态,文人雅士心中有妙趣,笔毫下出灵性,或提或按或顿或挫或转折,都是生命的姿态。文若其人,字若其容。看到《兰亭序》,就会联想到王羲之“倜傥风流,冠绝天下”的样子;读《祭侄文稿》,就仿佛看到忠烈不屈的战将跃马冲杀的姿态;读到《寒食帖》,就会想到苏东坡苦中作乐的情景。这是古代文人墨迹的艺术魅力。

  眉山东坡,是朱向前最为尊崇的古代书法大家。在宋代,苏东坡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他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学书不践古人,以无法为法。其实苏东坡也是通过学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才造就出“新我”的。即使别人说字像“石压蛤蟆”,他也不在乎。风格就是玉中有瑕。

  苏东坡明显是从王僧虔的尺牍中学到魏晋笔法的,而朱员外学书是直接从苏东坡进入,等于传承了历代名士的笔墨。他崇拜苏公,尚意书风吸引了他,闻其鼻息。和有位宋人那样,“尝见眉山苏公,故其文汪洋闳肆,粹然一本于经,而笔力豪放”。朱向前心中的“圣书”《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当年在被发配路上、瑟瑟秋雨中写就的。“死灰吹不起”般的伤感和抑郁情绪,跃然笔上,怎不让观者动情呢?通过读帖和临帖,走进苏东坡的感情世界,这是朱向前学书的路径。从临帖,到脱帖,从入古人之境,再到独我之境。通过一支笔,让字与文、墨与纸,诗与古人达到灵魂的契合。“吾书意造本无法”“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的苏氏理念,让朱向前学书直达佳境。

  对于朱向前而言,除了千岁铁冠道人,还有一位豪放婉约兼备的老师——那就是他苦心孤诣研究的对象——诗人毛泽东。1936年陕北高原那场大雪,如何进入毛泽东的眼帘,又如何化雪为诗,诗又如何变成大草的?在朱向前看来,毛泽东把大自然中的“风、云、雨、雪”移情到小小窄窄的素纸上。举重若轻,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喜欢挎军刀的赳赳武夫。朱向前的诗学专著《诗史合一》中,把毛泽东的草书《沁园春·雪》称为万里雪飘第一书。写道:“毛泽东一辈子打了两座江山:在马背上得天下的同时,又用如椽大笔打下了一座文化江山,其后者的主要表征就是三大家:诗词大家、文章大家、书法大家。《沁园春·雪》是文化高峰中的巅峰,它集毛词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三大特征于一身。傲立词林(书坛),雄视千古。”

  “长城、黄河、高山、莽原,尽在一望中。诗人眼中的祖国大地,分明渐次幻化成了绝世美女。毛泽东是以笔醮血,用生命和鸿鹄之志在写诗,仅此便将他与中国历代文人骚客区别开来了。”毛泽东的书法,行云流水,大开大合,挥洒自如,无拘无束,自成“毛体”。

  朱向前总能从诗魂书风中,发现伟人的独到情感。他取毛泽东诗二句成妙联,上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横批:一代天骄。用来形容毛泽东诗文和书法的格局和气魄。“学东坡找韵味,读毛书炼魂魄”,是朱向前的一项日常功课。

  二

  在全球疫情狂虐的时候,朱向前远离尘嚣,著书立说,在纸上舞蹈。从以下的日记中,可感受到他的书写轨迹和墨趣。

  “篆了一阵子,还是草痛快。”

  “有心不怕篆,没事篆一篆。但闻朋友说,小字更好看。”

  “从史、诗、书法中,感受伟人的千古绝唱。”

  “久不写毛诗,日前一写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写苏词,过年节。”

  “牛年到,写春联,迎小年。”

  “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佑中华。”

  “天热汗滴又洇纸,已有月半未提笔。”

  “晚熟的芙蓉,有晚熟的美,员外小院尽朝晖。”

  “为了明年的梨花、海棠和芙蓉,还有来年的柚子树……必须下手狠一点。”

  “品习酒,迎中秋;送小书,会老友。”“劳动有收获……”

  “重阳又来登高,风景这边独好。”

  “春山阁上晒牛腿。”

  上面的文字,是朱向前写字前后的状态,就像打太极一样,音乐伴奏书写口令。书前的暗示,书后的感受,都是笔墨带来的。

  有一天,朱向前在朋友圈晒书法作品,一位书家留言:“练了七年无长进,眼观员外别重天。”朱向前回道:“七年之痒正当时,过了七年开新枝。”这正朱向前学书练字的感受。

  三

  有滋有味才是墨,有点有画则成法。当初他回到出生的故土,按照自己的性情,在山里建造艺术的栖息地。

  他曾经走过的古村路、石桥,他熟悉的老房子、石牌、石舫,有些随着城乡的改造而消去原样,有的被大卸八块,以构件形式散落各处,有点干脆成了别人的弃物。他走街串巷淘宝,收购的大量民间艺术品,有很多牌匾、匾额、石雕、石坊、石碑,铜钟和古人字画。

  朱向前突发奇想,何不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经过重新布局和搭建,按照一定的“章法”。就像把一个个汉字一样组合起来,赋予新的艺术形态?

  可以说,依附于木石上的汉字,都具有某种法读,这些物件,遍布了他的楼里楼外,院内院外。石头砖瓦上有字,藻井和瓷器上,都有文字和书法。有些匾额上的大字,有的出自民间艺人,也有的出自书法大写之手。百年老树上面悬挂的一眼明代古钟,铸造精美,铭文是上乘的书法。早起,他每天都要撞一下钟,仿佛是琅琅读书声,铃坠来回摇摆,是朱向前执笔书写的姿态。

  老树伸出粗壮手,

  员外挥毫笔如椽。

  庭院花草芙蓉贵,

  案前唯有纸墨香。

  在营造的书写环境中,被不同时期的汉字艺术所浸润着。朱向前的审美情趣,自然而然地从笔墨中流淌出来。朱向前的家宅、书房,就像一个汉字博物馆,天天与“古人”作品在一起生活,谈天论道,就连书案也有了一层“包浆”。

  从宏观上看去,在他的眼里,“字”是一块石板、是一棵树、是一泓山泉、是庭院的花墙、是石门,而制高点上的阁楼,就是自然画面上的“重心”了。古老的汉字,本来就是摄取自然的灵性。他按照书法的规律,建造花园,将笔法、墨法和布局,移到植物、树木、花卉的栽培上,移情到阁楼和池塘的建造之中。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将一块刻有“南山拱秀”大字的石牌,镶嵌在池塘的石壁上。各种颜色的锦鲤,在水面上游弋,就像一幅不断变化着的行草,生动有趣。观赏鱼的品质,主要表现在头和尾上,字也是如此,写的是否生动有趣,主要在于起笔和字尾。

  鱼,本来就是一个象形字,是古人根据鱼的形态造就的,鱼是鱼的“物象”。员外郎,干活或书写累了,总是要在池塘旁停留,往水面上投放鱼食。鱼儿便立刻活跃起来。鱼儿骤然团聚,突然散开,就像笔毫探入墨池,猛然跃起,在纸面上走动。

  龙蛇入笔,恰恰是古人对笔势的一种形象描述。从鱼群雁阵中,寻找笔势和墨法。

  山水滋养了员外的笔,笔又为山水画龙点睛。

  四

  书法的意义,出了观赏性外,主要在于实用性。赏笔、练笔与用笔,不是一个概念。“用笔”,就像犁铧在土地里不停地驱动,铧尖自然是光亮锋利的。传统的写字,和电子时代的敲字、读音翻译出来的字,不可同日而语。

  “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朱向前刻意摆脱钢笔书写的习惯,在毫锋上找鼬鼠,在点线上看云起云落。他不听别人的教导,不肯在楷上花费大多的时间,他的理由是:写楷书,容易造就骨架,楷书的规范性,也限制了个性发挥,在一种重复笔画中度日,一旦成熟了,手笔也就被限制了,了不起是一个馆阁体的书写者。

  练篆籀,找古意,篆籀练久了,也感到乏味,便再次去写行草,有一种鸟儿被放飞的感觉。

  书写毛泽东诗词的多幅书法作品,在笔势上既坚挺,又舒展,写出了诗文的神韵,墨迹与诗文和谐,气韵贯通。这就是学毛诗写毛诗带来的笔墨变化。笔墨沉得下来,又扬得起来。从容不迫,忘却笔墨,恰恰是书写的最佳境界。

  五

  古代文人的信札和书札,虽为属于个人情感的部分,但一旦被流传下去,若干年后,便具有了书法的欣赏性和史学价值,《十七帖》《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韭花帖》《一夜帖》等,都是遣兴之作。《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一组书信。都是为情而书,冲和典雅,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绝无狂怪怒张之气。《韭花帖》是杨疯子凝式,在饿醒后之作,因得韭花珍馐,生发了灵感,信笔而写。字一点也不疯癫,结构端稳,风神简静,端庄温雅,带有韭花的气味,彰显出文人之气。《一夜帖》是苏东坡谪居在黄州时写给朋友的信札。在这信中,苏东坡托人传话儿的私信,字写得舒展流畅。古人的经典书札很多,不但感情充沛,且字体多姿,都得于情感的表达。

  朱向前是性情之人,他喜于用传统笔墨给友人写信,感情真挚、笔墨流畅,具有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传承了文人信札的传统。当今,这种笔墨面临巨大危机。微信留言快捷,几乎可零度时间看阅,却很虚幻,比强光下的雪花蒸发得还要快。这愈加显得传统笔墨信札的珍贵。

  行草作品《言莫言·自度曲》,是朱向前的一幅遣兴诗作。2021年3月1日,他与莫言学兄随恩师徐怀中先生赴军艺校园,在南阶梯教室开讲“新春第一课”,这也是毕业30年后师徒三人首次结伴重回母校。钩沉往事,饮水思源,感慨万千,讲座大获成功。翌日,他自度打油一曲寄莫言,曰:

  二月二,龙在田;二月三,龙腾渊。毕业卅年再会面,师徒旧地忆当年。谢师恩,言莫言;赞管兄,说向前。掌声笑声连呼喧,侃出一片艳阳天。魏公村,桃花潭,孤帆远影天际悬。

  《言莫言·自度曲》2017年3月1日与莫言学兄为怀中师重回魏公村讲座站台有记。岁次丁酉桃月谷旦,袁州朱向前。

  随即收到莫言和诗,曰: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三,母校游。往事历历堪回首,何时更上一层楼。文贵新,人恋旧,宽多友,仁者寿;恩师九秩笔不休,壮志犹能撼山丘。底色浓,音色厚,金戈铁马将进酒。

  打油词和向前学兄《自度曲》,记丁酉二月初随怀中师赴军艺文学系讲座事。山东莫言。

  二人的“打油诗”,风趣幽默,校园师生分享,读者赞叹,不愧为徐怀中先生的高足。其书法真迹,被恩师收藏。

  去年与学友去拜访徐怀中先生。先生家摆设十分简朴,侍养了一些大叶碧绿植物,在花卉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两幅书法。诗歌是魂,书法是情,师生之情,跃然纸上。

  先生夸奖两个弟子:“是莫言、向前写的,不但诗好,笔墨也好。”两幅字尺寸一样,都是用红木镶嵌。恩师与两位弟子不常见,却与弟子的诗文笔墨天天相伴。临告别前,先生特意把我们叫到书法前,一起合影,与两幅书法同框。

  莫言先生的书风,字势雄逸,行云走马,率真有趣;朱向前的书法风格,用墨酣畅,笔画意,布局错落有致。他们的笔墨,与恩师秀气的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张素纸蜻蜓膀,

  悠悠情丝绕书房。

  恩师只见龙蛇走,

  又是闻得墨花香。

  朱向前的书法韵味,正是文人笔墨的魅力,而这并不是叫个书家都能企及的。这也正是他的书写意义之所在。

  文人的笔墨,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尤其是知名学者、科学家、作家的笔墨,未来的史学价值,会带来艺术价值的提升。

  故而说,正统的书法家们,文人字万不可小觑啊!

笔 墨

朱向前以写诗步入文坛,以乡土小说而得赞,又因为身边冒出一个写小说的莫言同学而转行,成为文学评论家。在漫长的军旅倥偬中,总是把笔墨看得很重。卸甲归田后,又成了研究毛学的大家,用诗词去解读伟人毛泽东的人生、思想和书法艺术。

  中国大文人的成就,大多是通过笔墨来传世的。笔墨功夫不到家,是当代很多文人的缺憾。朱向前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对笔墨爱之如痴。笔墨书写,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书道上,他崇尚东坡、黄庭坚,也研究毛泽东的草书。最近几年,又攻篆籀,笔势雄奇,墨法多变。把宋明书法的“意”,自然流淌于自己的笔端。对草书符号体系的研究深入,对笔墨得心应手。在笔法上,能做到大起大落,心无挂碍。

  书法即是心法,笔迹就是心迹。朱员外的手记忆与心记忆同步,使书法的线条和布局,更为自如。他的笔法的长进,与学识和年纪有很大关系。忘却笔墨的书写,往往出现佳作。朱向前有的书札,甚至比刻意的书法作品更有意境。

  朱向前本色是诗人,书房案头,毛笔如林,纸摞入山,墨香多于酒香——因为酒盖要封着,而墨海里的墨,却总是醒着。他对古人的名帖,临摹最多的是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卷》,对今人书法临摹最多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关》。

  很多书法家,都是在晚年成大器的。可以想象到,五年、十年之后朱向前的笔墨,会更为精致老到,他的心灵和笔法,与东坡、子任是相通的。他在品味和临摹古今名帖中,发现自己的笔墨。在洒脱、俊逸的书风中,表现自己的真性情。他有如下的感言:

  文以书传,道以文载 ;道之无文,载之不远;文之无书,传之无彩。百年以来,文书分开;文而无书,惜哉忧哉。文书合一,何日可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