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东风起舞

时间:2023/11/9 作者: 神剑 热度: 13343
□高同声

  

  1959年7月,中国组建第一个地地导弹营。

  1963年10月,第一营和第二营先后发射了我国仿制的射程550千米的1059型导弹,这是导弹部队第一次成功的发射,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建设新的起点。

  对于新中国来说,这个起点非同寻常。

  因为,狮子再小也是狮子,刚出生的小狮子不一定能斗得过猫,但小狮子长大了,别说猫,就算是老虎,也不是它的对手。

  在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时期,钱学森曾说:现在是刚刚起步,经过我们自己的辛勤努力,一定会走、会跑,成长壮大。

中国地地导弹第一营悄然出世

中国地地导弹第一营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末,宛如初燃的火苗,即将照亮世界。

  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原计划用18年实现的目标只用了7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基础,中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尽快赶上技术先进国家军队的装备水平,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军委炮兵陈锡联司令员于1959年1月2日曾向黄克诚总参谋长上报了《关于火箭导弹部队发展规划的意见》,对1962年前建立导弹营的数量提出了建议。但是,中国地地导弹部队第一营的创建是按预定规划进行的,是在中央军委领导直接决策下,由众多富有建军经验的高级将领直接操持完成的。早在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第一期学员刚刚完成培训之后,第一营的组建工作悄然展开了。

  长辛店教导大队在进行独立培训时,第一教导营就是按战斗营编制组成的,目的是为创建第一地地导弹营创造条件。在教导大队撤销前,于1959年7月6日军委炮兵党委作出决定,以长辛店教导大队第一教导营培训的骨干为基础组建两个地地导弹营,先组建我国第一个地地导弹营,按团级单位配备干部,行使团级权限,隶属军委炮兵建制。

  关于第一营营长、政委人选,军委炮兵领导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导弹部队是高技术部队,应建设成为正规化、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决不能成为“现代最新式装备的游击队”。中国第一个地地导弹营是导弹部队的先行营,将同时承担战斗、教学和练习这三重任务。这支部队不但要尽快形成战斗力,还要为其他部队输送人才,能够在全新的军事领域开创性地展开工作,完成自己的使命。

  为此,军委炮兵领导决心精心挑选、配强第一导弹营的主要领导干部。

  军委炮兵领导经过反复酝酿认为,李甦、张克俭是中国第一个地地导弹营营长、政委的最佳人选。

  李甦的特点是严肃认真,雷厉风行,要求部队严格,敢抓敢管,是军委炮兵机关公认的作风过硬的干部。

  1959年7月,为做好第一地地导弹营的组建工作,军委炮兵党委决定先任命李甦为教导大队第一教导营营长。

  张克俭同志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尤其是在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基层任职,党性原则强,民主作风好,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是第一导弹营政委合适的人选。

  由李甦担任第一地地导弹营营长、张克俭任政治委员一事,军委炮兵政治部行文下发的通知,是直至第一导弹营西行的列车梯队行进至天水供应站时,才向全体干部正式宣布的。

  李甦担任第一导弹营营长之后,一手抓部队军事技术训练,一手按条令、条例要求抓部队正规化建设。在炮兵党委和武威炮校直接领导和具体帮助下,部队进步较快,通过第1年全训达到点火水平,同时,又培养出一批新的技术干部;经过3年全训部队达到发射水平,并成功发射国产第一枚DF-1型导弹。

  1959年7月,教导大队机关及所属第一教导营全体人员和武器装备,在首先满足仿制、试验和适当照顾培训办校需要的情况下,分别被移交给军委炮兵和国防部五院,双方经过反复协商形成分配方案,分给军委炮兵341名,留五院521名。其中,来自北京炮兵学校的高同声及6位战友同样“一分为二”,高同声、吕万富、吴国宪、杜明武4人留五院,许青林、周景斌、金华源3人回炮兵。

  为贯彻落实军委炮兵关于以第一教导营为基础创建我军第一个地地导弹营的决定,第一教导营将学习人员进行了分配。该营经过1年多的培训已有4套技术人员,按人员配套平分给军委炮兵和国防部五院的方案,炮兵确定选调1个半营的技术骨干计280人和部分装备组建第一个地地导弹营。

  根据分配方案,高同声并非到第一营。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品学兼优,是教导大队工作总结报告上点名表扬的优秀学员,因此,大队领导决定将他留在北京,分配到导弹科研部门去工作。

  最早负责筹备第一个地地导弹营组建工作的主要领导,是刚被任命为长辛店教导大队第一教导营营长的李甦和担任第一教导营参谋长的陶守玺、政治处主任张克俭。他们在审查调给第一营的人员名单时,发现有几个比较熟悉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名单之中,便立即联系干部部门提出调整,学习诸元专业的高同声就是其中一员。

  导弹研究机构需要善于钻研的年轻干部,但第一营的组建也非同小可。

  它不只是一支未来担负战略导弹作战任务的部队,由于它是战略导弹部队最早期的示范部队,也就自然成为战略导弹作战部队的第一支种子部队,它将承载的重要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的第一批人员必须都是最优秀的人员。

  高同声在第一教导营司令部诸元股学习诸元专业,参谋长陶守玺自然对他十分熟悉。当他发现既定的分配方案没有高同声,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然而,高同声被分配到导弹研发部门工作也是上级经过认真考量后做出的。因为,像高同声这样已经通过学习掌握了弹道导弹飞行轨道相关学科内容的干部,自然是他们极其需要的科研人才。

  但陶守玺认为,高同声身上有着另一种重要的特质,对第一营的建设更为重要,他决定还是要把此人要过来。

  高同声不过是数百名学员中的一位,陶守玺何以如此青睐高同声呢?他究竟看中了高同声身上的何种特质?

  这还要从教导大队培训后期的一次十几个人参加的讨论会说起。在炮兵教导大队第一期学员里,来自院校的学员并不多,高同声是其中年龄较小的学员,其他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同志。讨论中,大家对中国的地地战略导弹营是否要保留与炮兵不同的一些特殊的机构而发生了争论:一个机构是导弹营要不要编制装备技术部门,另一个机构是导弹营司令部要不要编制诸元股?许多参与讨论的干部基于对传统炮兵的认识和经验,都倾向于不必把机构编制搞得那么复杂。但是,高同声恰恰就是学习诸元专业的,他有自己的看法。

  诸元这个概念就是武器射击或发射时需要的各种数据。步枪的射击诸元包括射击目标的方位、距离以及子弹飞行速度、射程等数据,一名军人只要接受简单的训练,就能很快在一瞬间对这些要素做出判断。因为早期枪械非常简单,诸元这个概念被淡化了。

  我军导弹营的编成是参照苏军导弹营编制,但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自己的编制进行设置。在讨论设置导弹发射诸元准备机构的必要性时,开始并不被许多人理解,一些炮兵出身的人习惯于用炮兵侦察的概念去等同。

  讨论中自然有各种不同意见,有人主张不设诸元股,有人主张用侦象股代替。面对大家那些一面倒的发言,高同声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导弹部队司令部设诸元股非常重要,因为,在完成点火和发射任务中,诸元准备是重要的前端组成部分,这一部分与发射、控制和加注等专业一样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司令部诸元股组织领导相关诸元专业技术保障分队精确计算各项诸元,就无法实现赋予射程和精确瞄准的操作。因此,诸元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机构,是必须设置的机构。而炮兵侦察的任务是重点发现和测定敌火炮位置等重要目标以及相关数据,与诸元股的任务是不相同的,想以侦察去代替诸元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关于导弹营设装备技术处问题,高同声认为导弹核武器技术复杂,配套装备多,且价格昂贵,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管理,这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团以上机关编成三大部门的一种突破。

  他建议先予保留,如果将来实践证明真的不需要这个部门,再予撤销不迟,但不能因为一开始就缺少这个机构而导致导弹部队机构设置上先天的缺陷。

  高同声有理有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基于自己对本专业在导弹部队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苏军的了解,他认为,苏军之所以要在导弹部队设置诸元科,那是因为诸元保障在导弹发射中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性,诸元科的功能对于导弹部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炮兵部队已经完全不同了。

  但是,他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却表现出另一种智慧,给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可进可退、能够被大家接受的意见。

  这一见解既不为旁人左右,更有一种对事物的深入透视,也给决策者留下了考虑空间,而且很实际。

  

  “1059”导弹起竖测试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这次发言有理有据有节,大家一下就安静了下来。很快,参加会议的许多人对他的意见都表示赞同。高同声这个名字和他这个人也因此而被当时主持这次座谈会的陶守玺参谋长牢牢记住了,他在座谈会总结时肯定了高同声意见,并表扬了他敢讲真话的精神。

  部队建设需要的是人才,那些能有真知灼见,敢于面对真理、为真理而呼唤的人才,更是导弹部队初期最需要的人才。为此,陶守玺提出一定要带走高同声,他认为高同声对新事物敏锐,看问题较全面,关键时敢讲真话,分配到刚组建的中国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第一营工作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负责学员分配的同志找来高同声,将这一情况如实相告:“你是愿意去西北参加组建部队,还是留在北京科研机构?”显然,组织上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他自己。高同声在得知这些情况之后,没有任何犹豫,当即表示:“还是一起去西北组建部队吧。”当时的高同声认为,留北京也好,去西北也好,都是组织需要,都是对自己的信任。如果让个人去决定,当然应当选择艰苦地区,选择基层,去建功立业。

  高同声就这样完成了人生道路的一次重大选择。除了个人服从组织这个基本的原则之外,他更希望亲身参与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达成自己从小就有的报国之志。

  对高同声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转折。1959年8月底,高同声作为组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个导弹营的创业者之一,告别首都北京,告别诱人的尖端科研机构,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成为中国第一个地地导弹营的军官。为培养锻炼高同声,尤其是提高其从全局高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营党委决定把高同声留在营司令部当参谋,这是通常由副连职务以上的军官才能担任的工作。

  1959年8月下旬,第一导弹营由北京移防甘肃,暂归武威炮兵学校领导。

  总政治部和军委炮兵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从3个军区和4所炮兵学校中,挑选出400余名干部战士充实到该营。

  是年10月15日,军委炮兵技术部通知:第一导弹营编成一个半营(半个营为发射连、运输连、测试排、无线修理排)。西安炮校应首先将原15航校拨归炮兵的维护大队加以充实,待1960年春,兵员补充后再扩建半个营。

  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地地导弹营基本做到按编制配齐了人员。

  1960年3月8日,军委炮兵司令员邱创成、政治委员陈仁麒命令,任命李甦为第一导弹营营长、张克俭为第一导弹营政治委员。同时,任命安彬为副营长、王林梓为司令部副参谋长,李长华为政治处副主任、石玉堂为技术处副处长、屈宏为后勤处处长,这任是第一导弹营第一届领导班子。1962年9月 领导班子做了调整,任命张汉杰为政委、王鹏月为副政委、王功才为政治处主任等。

  1963年10月25日,第一导弹营将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送上蓝天,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059”导弹(遥测弹)飞行试验

  这次成功的发射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风第一枝”。

  第二个地地导弹营于1960年3月18日在西安炮兵学校正式成立。第二导弹营的机构和人员,以第一地地导弹营分出来的半个营为基础,再加上空军第15航校维护大队与西安炮校的一部分干部组建,行使团级权限。

  1963年11月3日,该营也成功地发射了一枚国产地地导弹。

  这两个导弹营的建成,在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的选拔方面,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959年8月27日,第一地地导弹营官兵,带着数量很少的装备,从北京长辛店出发,踏上西去的列车,开始了新的征程,

  列车梯队长是李甦营长,政委是张克俭,经过5昼夜行军,于9月1日凌晨到达甘肃武威。这是一个高度保密的列车,沿途严格警戒,以确保安全行军。如果说在长辛店筹建时对外仍称为第一教导营,那么列车开动后,应当说我军第一个地地导弹营开始移防了。

  列车到武威后,在军用站台停靠。武威炮兵学校校长刘始明大校,政委贾克上校及校机关部分同志在站台上迎接。校首长和第一导弹营人员见面后,大家非常高兴,像久别的亲人相逢一般。初秋的武威虽有几分凉意,但第一导弹营官兵受到校领导机关的欢迎,感到格外温暖,消除了几昼夜行军带来的疲劳。

  第一导弹营成立并驻防武威,令武威炮校首长感到振奋和喜悦。视如“掌上明珠”,备加关怀爱护。

  在校机关工作组的帮助下,第一导弹营的装备很快卸载入库,人员全部住进学校原有的步兵制式营房。第一导弹营官兵在此正式“安营扎寨”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威经济落后,自然环境差,荒漠所带来的贫瘠让这里显得凄清而又冷峻。

  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部分同志不愿意长期在西北工作,想调内地或转业。营党委决定把“扎根西北建功立业”作为安家的第一课。武威炮校的黄墀副政委、导弹营张克俭政委给大家做报告,讲解当年西路军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讲解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建设的成就,讲解第一导弹营肩负的光荣使命,要求全营官兵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以革命前辈为榜样,披荆斩棘,战胜困难,努力把导弹营建设好。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全营官兵很快统一了认识,提高了觉悟,决心在西北建功立业。

  中国第一个地地导弹营在这里开始起步。

  第一营来到武威时有什么呢?

  对于这样一支将要担负核反击作战任务的新军而言,他们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家产”,而要能够担任起这样的任务,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刚刚创建时,第一营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不足,副食供应差,生活极其困难,官兵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加之西北高原环境艰苦,部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

  第一导弹营组建时就建立了党委制,建立了政治机关,各级配备了政工干部,继承和发扬了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有效地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这支部队从创建开始就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和组织纪律性,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战略力量。

  第一导弹营党委对全营建设实行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军政首长分工负责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了集体领导制度,凡属全营重大问题,由集体作出决定,个人不得专断,按分工抓好落实。

  1962年4月,第一导弹营召开首届党代表大会,总结了组建以来的党委工作和讨论部队建设问题。充分肯定了全营官兵历尽艰辛,战胜困难,四次完成初级点火任务,基本掌握地地导弹发射技术等成绩。

  1970年夏天,南方某基地党委经认真分析研究后,确定总结推广第一导弹团党委建设的经验,决定把第一导弹团党委的经验印发各旅团,并上报了第二炮兵。

  部队创建初期,军委炮兵党委要求第一地地导弹营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第一地地导弹营既是一个战斗营,又是地地导弹部队初创时期的一个人才培养场所,不断为部队扩建和发展输送新鲜血液。1960年春,中国地地导弹第二营成立时,第一营分出了半个营的人马到第二营,成为这支部队的骨干人才。后来,第x、第xx导弹团组建时,第一导弹团同样为其输送优秀专业技术骨干。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建设过程中,第一导弹团隶属的作战基地和第二炮兵领导机关都在该团每年选调部分熟悉导弹专业的优秀干部,以充实领导机关。第一导弹营依靠长辛店培训的干部为骨干,由他们担任教练员,按级任教、按专业施教,通过严格的军事技术训练与部队实践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基层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

  第一导弹营培养优秀基层干部,走的是从士兵培养与提拔干部之路。战士服役3年,对表现优秀、素质全面的优秀士兵服役期满经考核后提干。这样使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战士走上基层领导岗位。

  1959年11月补入的172名士兵经过1960年年度的严格训练,文化程度、专业基础理论,尤其是实装操作能力提高很快,年终考核成绩优良,成为导弹专业技术骨干,后来大部分提干。

  第一导弹营士兵提干人员,有些人经过营连岗位锻炼成长,走上了团以上领导岗位。

  据不完全统计,第一个地地导弹营为第二炮兵领导机关和首批组建的导弹部队输送1000多名技术骨干。

  今天,这支由党中央、毛主席亲自缔造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旅,多年来蛰伏深山,潜心铸剑,经历多次移防、转隶和换型,党指向哪里,就开赴哪里,已成长为一支让国人自豪、令对手胆寒的英雄劲旅,活跃在神州大地,时刻捍卫着祖国的安宁与和平。

组建首批地地导弹营

中国地地导弹部队第一营在刚刚成立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部队番号和代号。1959年10月29日,总参谋部正式批复通知,同意炮兵组建两个地地导弹营,并同时下达了地地导弹第一营和第二营的番号。10月31日,总参谋部通知:两个导弹营代号分别为5751部队和5752部队。

  第二地地导弹营的番号和代号虽然是在这个时候下达,但部队却还没有成立。1960年3月18日,第二地地导弹营正式在西安炮兵学校成立,它比第一地地导弹营的成立时间要晚近8个月。

  总参谋部给先组建的两个地地导弹营授予部队番号时,是按代管两个营的上级单位序列排序的。将西安炮兵高级专科学校代管的地地导弹营授予为第一导弹营,将武威炮校代管的地地导弹营授予为第二导弹营。这样使两个地地导弹营的排列顺序与组建时间先后不一致,即后组建的导弹营排为第一营,先组建的导弹营排为第二营,在部队中引起一些误解和混乱。然而,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把在长辛店组建的导弹营当作第一导弹营。

  五年之后,经军委批准将各地地导弹营扩编为导弹团。军委炮兵利用部队扩编需要重新给部队下达番号命令的机会,于1964年2月28日下达命令,将第二导弹营改为第一导弹团,将第一导弹营改为第二导弹团,纠正了第一营与第二营番号排列的顺序。

  地地导弹营的第一营和第二营排序应以诞生时间先后为依据。过去不符合实际的番号顺序虽然纠正了过来,但给一些不了解历史的后来人还是带来了误会,两个营都有人说自己所在的部队是第二炮兵历史上的第一营,认为排在第一是很高的荣耀。

  其实,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大家都想争第一,哪怕是部队番号排在第一,也会有一种自豪感,它造就了一段军旅人文插曲。

  军委炮兵根据10月29日总参谋部批复通知精神,于1960年春季决定以第一个导弹营调来的半个营同空军第15航校受调拨给炮兵的维护大队人员为基础,组建第二个地地导弹营。可以说在第一个地地导弹营成立时,军委炮兵也为成立第二导弹营做好了准备。

  后来,经总参谋部批准,军委炮兵又先后从本兵种和北京、沈阳、济南等军区选调干部、战士160多名,从石家庄地区征集新兵337名补入该营。军委炮兵任命吉来银为营长、张杰为政治委员,执行团级权限,隶属军委炮兵建制,由西安炮兵高级专科学校代管。

  为什么由学校代管?一是便于保密;二是便于训练。

  第二导弹营首长和各级领导干部在组建之前,除一部分连排长和技师曾在北京长辛店教导大队学习过专业外,其余均是在西安炮校进行培训的。

  最先组建的两个地地导弹营分别归两所导弹学校领导,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上级主要考虑那里地处西北便于保密,可以利用人才的教学条件优势和共用武器装备等,便于组织训练,这样可以加快部队的成长,而且也可肩负教学示范操作任务。每个导弹营,除设立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和技术处机关外,直接管辖指挥、发射、测试、运输等连队和若干直属保障分队。

  第一导弹营和第二导弹营,都是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组建起来的。但是,广大指战员都具有为中国导弹部队建设做贡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他们自觉克服困难,精心组织,严格训练,使军政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在国产导弹陆续装备部队后,更是奋发图强,拼搏进取,在部队建设中不断取得新成绩,涌现出了大批专业骨干和技术能手。

  第二地地导弹营初创时除两枚教学训练导弹外,还有装备车辆近60台,从南京某炮兵师调来了一批老司机。

  第一、第二地地导弹营的组建,揭开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创建工作的序幕,并为以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根据我国1059型地地弹道导弹研制进程,组建新的地地导弹营的工作也已着手进行。

  1960年1月9日,军委炮兵司令员邱创成、政委陈仁麒致函总参谋长罗瑞卿、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建议北京、沈阳、济南3个军区,各选调1个地地导弹营的配套干部,赴西安炮兵高级专科学校速成系培训1年,为即将组建的地地导弹营准备干部。

  4月6日,总参、总政批准,三个军区共选调297名干部入校培训,1961年2月毕业后分配给即将组建的新的地地导弹营。同时,武威炮兵学校为组建新导弹营共培训了329名各种专业操作手。

  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1059型近程地地导弹首次发射成功后,于12月分别发射第二发战斗弹和第三发遥测弹都获得成功,开始转入批量生产,组建新的地地导弹营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于是,军委炮兵建议总参谋部批准再组建3个地地导弹营。

  1961年1月,总参谋部批复,同意军委炮兵分别在沈阳、北京、济南3个军区各组建1个地地导弹营,番号依次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第四、第五导弹营。

  2月中旬,军委炮兵在北京召开了组建3个导弹营的工作会议,同3个军区炮兵的领导共同商讨了组建工作事宜。

  会议结束后,3个军区开始了导弹营的组建工作。

  

  “1059”导弹发动机

  炮兵第三地地导弹营于1961年3月10日在辽宁省宽甸县青椅山组建,归沈阳军区炮兵建制。

  炮兵第四地地导弹营于3月5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卧虎湾组建,归北京军区炮兵建制。

  炮兵第五地地导弹营于7月1日在山东省潍县组建,归济南军区炮兵建制。

  我军首批导弹部队组建时,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国内环境最为困难时期。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停止供应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使多个大型建设项目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正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激情如火的英雄儿女,顶着北国冰霜,创造出共和国的惊人奇迹。

  1966年3月,部队开赴西北首次执行某型号导弹发射演习任务。官兵们冒着铺天盖地的沙尘和刺骨的寒风,叫响了“一切为了发射,一切保证发射”等战斗口号,圆满完成了首次试验发射任务。

  1977年3月,部队再赴西北高原研究核战条件下走、打、藏、联问题,探索机动作战和战备建设路。4个营以间隔射击的方式连续实施发射。演习规模之大,协同面之广,标准之高,在第二炮兵历史上尚属首次,被总部列为当年五大演习之一。

  3月26日凌晨,随着一声“点火”命令,导弹如出海蛟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出发射台,向预定轨道飞去。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枚也相继起飞,全部命中目标。

  1966年至1984年间,第三导弹团先后9次赴西北,成功发射多枚导弹,发射数量和成功率在第二炮兵部队处于领先地位。

  

  “1059”进行发射前测试联调

  1960年春天,台海形势依然紧张,炮击金门作战持续进行。

  硝烟弥漫,北京军区某炮兵团团长程志魁接到命令,“立即回军区报到”。

  程志魁与各部队选派的31名干部被选中参加导弹专业速成系的学习。

  这一年,北京军区以西安炮兵学校培训的98名干部和武威炮兵学校培训的110名操作手以及步兵195师炮兵团指挥连为基础,再从军区炮兵抽调31名干部和35名士兵,于1961年3月5日在山西省大同市组建了1个导弹营,即第四地地导弹营。

  程志魁任第四地地导弹营营长,贾士贤任政治委员。当该营扩编为团的时候,程志魁继续担任首任团长。

  济南军区以西安炮兵学校培训的100名干部和武威炮兵学校培训的109名操作手为基础,再从军区选调23名干部,征集新兵427名,组建1个导弹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导弹营。

  该营于1961年7月1日,在山东省潍县大圩河举行建营命名仪式。同年8月,部队移防至山东益都弥河公社庄汉庙村。周天才任营长,袁继贵任政治委员。

  炮兵第五导弹营组建初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236万平方米的营建任务。在一无教材、二无装备的情况下,发动官兵自己动手,自编24个专业的训练大纲,自制训练模拟器材100余件,组织进行了东风1号导弹理论训练和实装操作,顺利完成了4次东风1号导弹点火和1次实弹发射任务。

  地地导弹营的编制开始暴露出不适应中国导弹部队实际的趋向。

  考虑到部队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对自己拿起了手术刀,开始了第一次编制调整。

  1964年1月31日,经总参谋部批准,5个导弹营扩编为5个地地导弹团。在这次改编中,第一营与第二营的番号做了调整,各导弹营名称全部改为团。1965年整编后,每个导弹团适当扩大了团直机关和保障分队。直辖发射、制氧、转注营等。每个发射营构成基本火力单位。

  这是导弹团最初的编制体制。

  导弹团的成立,代表中国地地导弹部队已经从部队管理体制上形成了符合中国特点的导弹部队基层作战管理指挥体系,是开始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部队发展积累了重要的早期经验,也为以后的导弹部队扩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随着编制体制的调整,先行者们在训练中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摸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训练方法。由于导弹研发工作与部队组建工作同时起步,武器装备的不断升级更新等现实情况就导致第一营的训练不能只针对现有的技术展开,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富有创造性,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处境,只有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大量未知的困难,才能锻造出一支能跟得上装备发展步伐的优秀部队。

  这一切,部队指战员从陈锐霆指示和三重任务做起,在第一导弹营党委和李甦、张克俭带领下,自己动手开展军事技术训练,坚持把练兵打仗作为全营的中心任务。

  没有大纲,大家就自己动手编,没有教材就自己动手写,没有模拟器材就自己动手做。营长李甦从一开始就亲自组织编写训练大纲,亲自审定每个专业训练计划,组织人员编写教案和教材。

  移防武威后的第五天,进行训练准备工作部署和动员,发动官兵自己动手缩写教材和制作模拟器材。全营按指挥、诸元计算和测旗、发射、控制测试、转注运输、横偏校正、高架起重机、车辆驾驶等八个专业,把经过专业培训的干部战士统一分类编成专业组,采取了教练员备课与编写教材、制作模拟器材“一条龙”方法,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许多同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经过一百个日日夜夜奋战,终于取了丰硕成果。开训前,已编成各类教材30套,制成模拟训练器材300件,绘制图表300多张,保证年度训练如期展开。

  部队针对导弹武器装备价值昂贵,操作使用次数有限等困难,采取模拟训练的手段应对装备不足的问题,用模拟器材替代实装进行各种复杂的导弹发射操作训练。

  就是在这一时期,第一营提出了“在模拟器材上苦练,在实装上精练”的要求,这种方法不但有效地提高了部队干部战士的专业技术,还延长了武器装备使用寿命。

  李甦营长带领司令部诸元股崔悦惠股长、作训股张树斌副股长、高振远参谋、田正箎参谋、饶书元参谋、陈延春参谋、高同声参谋等人,认真总结军事训练工作经验,在1960年完成第一个年度训练总结时明确提出:“以专业技术为基础,以导弹点火发射为中心,以干部训练为重点的训练指导思想”。

  这三句话充分反映了导弹部队军事训练的特点和规律,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在指导战略导弹部队军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961年,军委炮兵首次发出《导弹部队1961年训练的意见》的重要文件,将第一导弹营总结的“以技术为基础,以点火发射为中心,以干部为重点”这三句话作为导弹部队的训练指导方针写入文件。5月和10月,军委炮兵先后两次召开导弹部队训练工作会议,总结经验,研究加强军事训练的措施。第一导弹营根据军委炮兵训练指示精神,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着重抓了各级指挥员、专业技术干部和教练员训练,在提高部队训练质量上下功夫,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院校教员来部队讲课,派出干部到导弹生产工厂学习等。营里举办专业技师培训班,提高了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熟悉了操作规程,提高了判断和排除一般故障能力。经军委炮兵司令部考核,到1962年底,组建较早的第一、第二导弹营具有实弹发射能力,后建的第三、第四、第五导弹营也达到了点火水平。

  第一导弹营在军事技术训练上起到了先行营作用,从1962年起第三、第四、第五导弹营每年都派营连领导、参谋人员和技术人员到第一导弹营参观学习,包括每次战斗演习、野营点火,几个营的首长也都率机关干部参观见学。几个导弹营进行点火训练时,都邀请第一导弹营派干部协助把关。第一导弹营的气象分队,在1963年10月圆满完成了导弹发射气象诸元修正和发射阵地危险天气预报,保证了导弹安全顺利发射和准确命中目标。气象分队完成保障任务获得优秀成绩,受到军委炮兵司令部的表扬。发射成功后,受军委炮兵司令部侦察处委托,要求第一导弹团(此时的各导弹营已经升格为导弹团)分别代训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团的气象分队,使第一导弹团的气象勤务作业规范和经验得到推广。气象参谋高同声亲自负责制定训练计划和组织教练员授课,亲自讲解导弹部队气象勤务保障概述课、导弹弹道气象诸元修正原理课等,使训练分队高兴而来,满载而归。

  1962年后,军委炮兵在召开训练工作会议时,第一导弹营训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三句话”成为地地导弹部队军事训练工作的指导方针,对第二炮兵部队军事技术训练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地地导弹营的建设是以训练为中心展开的。

  第二导弹营成立后不久,军委炮兵就明确要求部队要突击训练,能够尽快承担点火演习、实弹发射的任务,早日形成战斗力。

  1960年12月初,军委炮兵在北京召开全军炮兵部队训练工作会议,总结1960年训练工作,布置1961年训练任务。会上,炮兵司令员邱创成提出,导弹营经过半年突击训练,要进行点火演习。

  营长吉来银返回西安后,立即向学院首长作了汇报,随后又召开全营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了“要经过半年的突击训练,胜利完成点火演习任务,为炮兵争光,为学院争光”这一训练目标。

  第二营为了达到点火水平的目的,自己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要革命化,动作要战斗化,操作要程序化,行动要队列化。”经过反反复复的综合操作训练,操作水平提高非常快,当部队能够达到演习的要求后,学院给炮兵写报告,报告第二导弹营已经能够熟悉实弹实装操作,可以演习。

  炮兵机关接到报告后,又指示要尽快选定演习场地。于是,看了,最后来到了蓝田县的张家坪。

  张家坪是秦岭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庄,从这个小村庄向东走约2里路有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学院王文介政委到现场看了之后也认为可以,又请向守志院长和炮兵机关的同志去看,他们都认为可以,就定下来了。由于这个发射场面积比较小,战斗队形的配置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营里的工兵参谋带着工兵排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修路、劈山、填沟,扩大了发射场的使用面积。

  1961年6月中旬,军委炮兵下达了第二导弹营进入张家坪发射场地,进行点火演习的指示。

  导弹点火和发射不同,通俗地说,点火就是把导弹固定在发射台上,发动机喷射火焰,导弹不动,部队演练点火成功能够代表一系列发射动作准确的完成,还不需要打出一枚导弹来验证导弹发射的成败,因此,点火演练成败一般视为导弹发射训练的合格与否;而发射是将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不加固定,发动机一旦点火工作后,推力达至一定程度导弹就起飞,这枚导弹就飞出去了。这是导弹发射与一般军事训练不同之处,一枚导弹发射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导弹自身的质量也是一个方面,对于作战部队来说,能够准确完成导弹发射的一整套动作,实现点火,就意味着这支部队的导弹发射作战能力已经形成。

  点火演习之日,总参作战部工作组、军委炮兵副司令员陈锐霆带领演习指导组、沈阳军区炮兵第三导弹营、北京军区炮兵第四导弹营、军区炮兵第五导弹营前来观摩。

  前一天,部队召开了誓师大会,在誓师大会上,机关和基层干部、战士代表上台表决心,表示一定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沉着准确操作,确保点火演习圆满成功,为炮兵争光,为学校争光。

  第二天上午,导弹武器和装备车辆按照战斗队形展开,指挥员、战士们各就各位等候点火演习开始的命令。王文介政委下达了演习开始的命令。

  部队按照指挥程序和操作规程开始操作,先后完成转运、起竖、瞄准测试加注等,最后进入倒计时,10秒后,指挥员下达“点火”口令。很快,导弹底部喷射出黄色火焰,紧接着传来火焰燃烧的轰鸣声,整个演习场地周围的群山似乎都跟着抖动起来。3~4秒钟后,指挥员下达关机口令,火焰很快熄灭了,导弹仍然一丝不动地矗立在发射台上。

  点火演习宣告成功!

  第一导弹营和第二导弹营达到点火水平之后,第三、第四和第五导弹营也都相继达到了点火水平。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地地导弹部队建设规划的指示精神,1959年至1966年间,经中央军委批准先后组建了首批地地导弹营和首批导弹作战基地,为建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这个新的军种奠定了基础。

  

  回收“1059”导弹残骸

首次发射“争气弹”

1963年3月20日,中央军委赋予军委炮兵导弹部队执行首批国产1059型导弹发射任务。这次任务的目的是通过发射,检验国产首批生产的导弹的性能,同时考核与提高导弹部队的实战发射能力。

  承担这次任务的地地导弹第一营和第二营,经过8个月的强化训练和组织准备,经铁路行军,于9月中旬到达国防科委导弹试验训练基地。

  在国防科委科研单位和基地的指导下,导弹第一营和第二营分别于10月25日和11月3日,各成功发射1枚国产东风1号导弹。这枚“争气弹”打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掉了帝国主义的霸气!

  1963年9月14日,奉军委炮兵之命,地地导弹第一营编成两个梯队,向某基地秘密开进,发射国产第一枚东风导弹。

  这是第一次真正通过实战检验第一营训练成绩的时刻,也是检验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是否已经掌握了导弹武器的时刻。当时的部队心里还一直憋了一口气,就是苏联撤走专家,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他们就不可能将导弹打出去,这一枚导弹发射的成败还将表明我们能不能争回这口气,所以,大家将这枚导弹誉为“争气弹”。

  第一营发射第一枚“争气弹”时,按下点火按钮的操纵员名叫张元庆。

  1960年年底,武威炮校培训的战士学员毕业,第一导弹营第一次补充了大批战士,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导弹部队生活。

  1961年、1962年,国家处在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尤其在大西北的甘肃,部队生活和当地百姓一样,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部队装备缺乏,没有教材,训练困难重重。全营官兵在营首长的领导下,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没有教材,相同专业人员用对笔记本的办法,一面对,一面编教材;没有装备,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器材、仿真器材和代用器材进行训练。年终不仅完成了训练任务,还圆满完成了点火训练任务。

  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炮兵首长决定导弹部队进行实弹发射。

  消息传到了第一营,军营沸腾了,盼望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全营上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训练和准备中去。当年9月,部队奉命开赴导弹试验基地,经过适应性训练和考核后,于10月25日成功地发射了导弹部队组建以来的第一枚导弹。当时,张元庆是发射一连的操纵员,在营长李甦、连长刘宗舜的命令下,第一次按下了发射按钮。

  10月25日拂晓,营长李甦站在营长的指挥车里下达了最后一个指令,将发射程序交由发射连长刘宗舜执行。

  指挥车里响起“按转电,点火”的发射口令。

  矗立在导弹基座上的国产地地近程导弹,像一条东方巨龙,携带着一个民族的梦想,一个世纪梦想,搅动着云水,喷着烈焰,扶摇直上九霄。

  一会儿,从遥远大漠深处传来消息,第一枚东风导弹准确命中了靶区,发射获得成功。

  这一天的晚上,第一营为了庆祝这胜利的时刻,进行了一次会餐,作为奖励,营长李甦让炊事班给发射官兵加餐,加餐的标准是每人两个土豆。

  第一枚“争气弹”的成功发射,打破了霸权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开创了共和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

  在第一营成功发射一枚1059导弹之后,第二营于1963年11月3日同样在导弹发射试验基地也成功地发射了一枚1059导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