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航天科普文学创作如何“破圈”

时间:2023/11/9 作者: 神剑 热度: 14054
□董璞玉

  

  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既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工作者,也需要广大具备科学素养的普通民众。影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兼具人文“内核”和科技“硬核”,对于科普“破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科普工作中,科学精神也应与人文主义彼此相通,共同增益。如果抛弃专业性、科学性原则,那么科普就动摇了根基;同时,如果罔顾通俗性、趣味性要素,那么科普也难以触及更多受众。前者应当在知识生产层面发挥主导作用,而后者更应关切受众心理、审美和公共精神。

  近年来,航天领域的优秀科普作品屡屡破圈,有2010 年出版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2019 年上映的航天科普电影《流浪地球》、2021年由企鹅影视出品的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以及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科普长篇小说《三体》《流浪地球》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这些优秀作品为研究样本,对于如何做好航天科普可以借鉴一二。

  借势社会议题。航天科普作品借势发声,顺势而为,主动介入科学社会发展进程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电影《流浪地球》和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上映及开播时间均借力航天新闻热点,《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适逢中国在航天领域实现里程碑式跨越性发展,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的时间节点,且作为2019 年春节档贺岁影片,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播出时借力“祝融号”探火、神舟十二号两大航天热点新闻,根据议程设置理论,此时大众对航天事件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因此这两部航天科普作品借助社会发展的大事件和大势头,响应、嵌入焦点、热点议题,考量了科普作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最终《流浪地球》累计票房超过46.87 亿,居中国影史票房第三位,《你是我的荣耀》取得了26 亿播放量,高居同期电视剧热播榜首,均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巧取切入角度。航天题材作品虽然从地域上距离受众很远,但随着空间建站、嫦娥探月、天文探火捷报频传,航天题材作品受到天然关注,此时,作品在情感和心理上的接近性、与受众关联度的强弱成了优秀航天题材作品脱颖而出的一个关键要素。以中国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一书为例,本书记载了以杨利伟为代表的中国首批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历程,以及神舟五号的飞行全程记录。广为流传的有两个经典片段,一个是神舟五号发射前,杨利伟和其他两位航天员获得了3 天探亲假,各自回家团聚。假期最后一天晚上,杨利伟对妻子说,“你不会调表(家里的电子闹钟),我教教你吧”,杨利伟说得很随意,但妻子一把抢过闹钟坚决地说,“不,我等你回来给我调”。这一处富有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让人物形象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儿寒乎?欲食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强烈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经典流传的片段。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航天英雄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太空遨游的呢?目标受众揣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下面的故事。可见,要让科普深入人心,诉诸人的情感是一种有效方式。另一个是入选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的《太空一日》,贡献了“生死26 秒”“神秘的敲击声”“寻找长城”等载入史册的“名场面”。此外,本书中还有不少片段也具有很强的传播生命力,比如航天员在太空里吃什么?杨利伟除了详细介绍航天食品之外,还在书中写道:目前最受航天员喜欢的食品不是别的,而是榨菜。为此搞过问卷调查,榨菜得分稳居榜首。还有一段表述充满了趣味性:因为失重,所有东西都飘,嘴里的食物也可能随时飘出来,“煮熟的鸭子飞了”和“送到嘴边的肉吃不着”,在太空一点也不稀奇。这些富有心理和情感接近性的传播素材构成了航天科普作品广泛传播的关键要素,有利于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传播,有关航天的种种意向从平面变得立体、从枯燥变得鲜活、从晦涩变得可爱,让受众感受到航天事业与自己息息相关、情感相通,提高了航天科普作品的传播效率,也让科普价值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

  “翻译”科学知识。航天科普的核心是传播内容,但在航天科普中,极少直接使用科学信息进行传播,如果真的原封不动把科学信息直接传达给目标受众,可以想象很难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如何根据受众的需求、特征和不同传播材料的特点,将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表达与转化,这对提高传播效果尤为重要。在航天科普主题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中,多处对于航天知识的细节、场景设计颇具巧思。男主角于途一行工作人员在进入总装厂房前,首先通过一个叫智能风淋室的小屋子,说明他们要进入十万级洁净车间,需要通过风淋室吹掉身上的灰尘,卫生设备需要在洁净的空间中完成组装等任务,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进入厂房后,于途在这里解决了玉兔月球车在爬坡过程中遇到的卡顿问题,其中提到了霍尔传感器原件,这一概念对不少观众来说并不陌生,高中物理课本中提到过这一器件,是通过输出电压信号来进行磁场测量的器件。剧中对此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强化和阐释,因为玉兔在爬坡过程中由于给电机的供电电流增大,而对霍尔传感器的输出产生了干扰,于途和团队工作人员攻克难关,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于途飞赴敦煌参与外场测试的任务地点在进行过核试验的罗布泊附近,嫦娥三号巡视器就是在这里进行的试验,为了模拟月球表面的实际情况,科学家们挑选了沙质最细、气候最干燥、风沙最小的区域,而剧中较好地还原了现实场景。剧中试验队住的板房和帐篷也是根据现实原型搭建的,嫦娥三号在罗布泊进行试验时,就住在板房、帐篷里,当时的航天工作者们根据《楚辞·离骚》中“为月亮驾车的女神”望舒的名字,给这里取名“望舒村”,这一“走心”的设计致敬了中国航天事业,也契合了张教授对于途说的:我们航天是最浪漫的职业。剧中还有不少细节基于人物的语言风格和职业定位进行合理化设计,让科普传播的效果和力度更为集中,比如于途等科技工作者进入实验室和会议室前手机要放入保密柜。于途佩戴的黑色手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手表,可以通过北斗卫星授时,准确度可达纳秒级。影视化作品通过故事性、画面性的传播,让目标受众更容易对航天科普信息产生直观的印象,通过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的科普作品对航天知识进行梳理的架构,也有助于受众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讲好“中国故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通过航天科普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助力实现“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中国在国际环境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话语权,电影《流浪地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而地球在经过木星时遇到小行星撞击危机,引发一场拯救地球的行动。《流浪地球》从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情境入手,运用高科技、国际化的视听技术,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意旨,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华美学风范。“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是普适世界各国的价值观。维护共同地球家园的和平安全是哪一个国家也无法推脱的责任。团结与合作是人类渡过生死难关的唯一出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人类话语体系建构需要有人类立场、人类胸怀、人类抱负,但也要有效注入更多的中国话语、中国表达,实现人类价值的中国表达,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主动权。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实践是改革开放40 年中国科技巨大进步的体现,源自国家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创作者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足够的底气。以《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对世界未来与人类命运充满热情想象,为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想象资源,为书写“环球同此凉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视角和中国经验。基于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将来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具备更强国际影响力的国产科幻作品面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