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李瑛是我在总政文化部工作时的老部长,而从都是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一点来说,他又是我的老校友。不过从他1945年入学,我却于1978年才姗姗来迟而言,他绝对是我仰之弥高的前辈。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有中外文学名目繁多的各种课程,中国的当代文学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讲到诗歌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李瑛与贺敬之、郭小川、艾青、闻捷等一些著名诗人,是作为专门的章节来介绍的,因此知道了他在当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军旅题材创作上的成就和地位。
当时虽然是在地方大学读书,但作为一名年轻的军人,有着一定的军旅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李瑛的军旅题材诗作尤其关注和喜爱,尽量把能够借到的李瑛的诗集都尽量借来读一读,如《野战诗集》《战场上的节日》《友谊的花束》《寄自海防前哨的诗》《静静的哨所》《红柳集》《花的原野》《献给火的年代》《枣林村集》《红花满山》《北疆红似火》《进军集》等。那时候还处于“文革”结束不久,文化氛围正处于复苏的阶段,虽然以高分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但从知识的储备与审美的水平上讲都是相当欠缺的,那种恶补式的阅读,其感觉和认识都还是比较朦胧和肤浅的。只是直觉地感到李瑛是一位能够真切体察军旅生活和战士情怀,极富才气和灵感的优秀诗人。他的诗作总是写得那么感情真挚,灵动飞扬,清新自然,仿佛引导我重回军旅生活世界,去感知和理解那些原本有些熟悉却浑然不觉的生活内容,有一种擦亮眼睛、洗涤内心、唤醒灵魂的欣喜。从而认为正由于他诗歌作品的鲜明特色和很高质量,享有全国的知名度是理所当然的。
我毕业后调到总政机关工作时,李瑛已是总政文化部的副部长,后又接替刘白羽担任部长,负责和领导全军的文化工作。有幸近距离地接触作为领导和诗人的李瑛,才对他有了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知晓他在担任解放军出版社社长和总政文化部部长等领导职务期间,即便是公务缠身的百忙之中,仍然笔耕不辍地坚持诗歌创作,陆续有《在燃烧的战场上》《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南海》《战士们万岁》《美国之旅》《江和大地》《青春祝福》《红豆》等反映战争、军事和社会生活的诗集问世。在那些年,我的一个特别深的印象是,办公室的中午休息时间,就是作为诗人的李瑛创作诗歌的时间。有什么重要事项必须请示他时,总在推开门时能看到他正伏案写诗,他面前除了堆满各种公文外,还有他用特殊字迹写出的诗稿。他诗歌创作的高产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地挤时间形成的,这让年纪轻轻的我们却常常将大块时间拿来午休备感惭愧,我们这些部下因此真的非常钦佩他对于诗歌的创作激情和所具有的旺盛精力。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诗人李瑛,依然经常到国内国外去访问、参加会议或旅行,悉心地感受和体验生活,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诗意,从而始终保持着诗歌创作的激情和高产,因而不断有新的诗集出版,如《多梦的西高原》《山草青青》《睡着的山和醒着的河》《纸鹤》《生命是一片叶子》《黄昏和黎明》《情歌和挽歌》《野豆荚集》《拾落红集》等。最近我还从朋友的微信中获悉李瑛说,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书稿《诗使我变成孩子》出版,这样他的各种诗集已多达62部,毫无疑问,李瑛是当代出版诗集最多的诗人之一。虽然年届高龄,但他晚期的诗歌依然保持着青春不老的魅力,既那么题材广泛,才华横溢,又那么感情深挚,意象新奇,不免令人对其产生一种深深的赞佩景仰之情。仍然着意于军旅诗歌创作的诗人们,都可以从李瑛的诗歌创作的姿态和道路上,领悟到很多诗的秘籍与真谛。
若重读李瑛全部的诗歌作品,想必会有无穷无尽的感受,但我的书架上仅有数本,难以重温其诗艺的全部历程。而且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李瑛诗歌研究文选》(上下卷),收入了各方颇具权威的诗评家的文章,对其诗歌创作上的思想艺术特色,从各种角度进行了十分详尽、精确、深度的探讨与分析,因此自感无力再做更为独到和深入的诠释和阐发。我这里只想以重读李瑛广为人知的抒情长诗《一月的哀思——献给敬爱的周总理》,这首我以为最为气势磅礴、撼动人心的作品,来完成《神剑》杂志赋予的专栏写作任务。
《一月的哀思》是首共五章六百余行的抒情长诗,是在悲风盖天、万众缅怀伟人的气氛之下创作出的力重万钧、荡气回肠的哀悼之作,抒发的时代与家国、悲壮而炽热的情怀,代表和反映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蓄积在人们心中最为普遍的情感,是一位内心丰富、情感饱满、政治敏锐,诗歌艺术炉火纯青且成就卓越的诗人,其政治激情与无尽诗情的总激荡、总融会和总爆发,以其罕有的热度、高度与深度的真诚之作进行发声,从而具有和体现出了极高的思想艺术水平,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三位伟人相继离世,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那无疑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周恩来总理的逝世则是三人中的第一位,又是于寒凝大地、政治诡异的非常时刻,这给全中国的人民,也给诗人心中产生的冲击与震撼,肯定是无比巨大的,于是诗人在诗中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我不相信\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我不相信\迎风招展的红旗\会覆盖他的身躯\我只相信\即使把他交给火\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诗作以仿佛如凌空而起般的排比句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周总理的溘然逝世在其内心引起的震动与由此而实有的难以置信。然而严酷的事实则使诗人必须正视和面对这一切,并转入对这个现实的描绘与抒写之中:“千山默哀\万水波息\微茫里\却传来\无尽的哀乐\哽咽的汽笛\声音\这样悲切\却又这样有力\——似颶风掠过大海\——似冷雨抽打大地\报纸\披着黑纱\电波\浸着泪滴\每盏灯\都像红肿的眼睛\每颗心\都在哀悼伟大的战士\回来吧\总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人民\怎能没有你\革命\怎能没有你\且忍住裂心的剧痛\一任那泪眼迷离\我要做一只小小的花圈\献给敬爱的周总理\但是,该把它放在何处\几十年\你走遍大地\偌大的国土啊\哪里能容下它\和我这一点赤诚的心意。”从对壮观宏阔画面的切入到将自我一怀的带入,其情深意长、感喟万端、创巨痛深的抒写可谓直击人心。诗作的转圜又是那样的如江河奔腾,千回百转,自然流畅,反映出了一位大诗人,一位军旅诗人特有的,饱满而又细腻的襟怀,驾驭这一重大题材的非凡气魄和卓越能力。
在诗人做出如此尽情的抒发之后,又将笔锋一转的顿挫,揭示和议论比这严冬更为寒冷且颇为荒诞的现状,“追念你——会受迫害\哀悼你——将遭通缉\我这小小的花圈呀\只能把它悄悄地放在\我的并不宽敞的家里\放在你的遗像前\我想\这就是——放在长天漠漠的风雪中\放在黄河不息的涛声里\放在旗飞鼓响的战场\放在万木吐绿的大地……\并且\我要写一首诗\暂埋进这冰封雪覆的土地\待明天\春满人间\我坚信\它会萌生\迎着阳光\长出绿油油\绿油油的\美丽的叶子……”显然是某种政治上的强大阻碍,也挡不住诗人内心的巨大激情和热烈向往,他要用他最擅长的诗歌这种有力的武器来表达其政治倾向,因为诗人相信冬天的必然过去和春天的终将来临。同样挡不住的还有诗人赋予外在的,更加具体的祭奠行动,“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的遗体的灵车\碾过我们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线战士的崇敬\献给你”。“汽车\扎起白花\人们\黑纱缠臂\广场——如此肃穆\长街——如此沉寂\残阳如血呀\映着天安门前——\低垂的冬云\半落的红旗……\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为什么有人\不许我们缅怀你伟大的一生\为什么有人\不许我们赞颂你不朽的业绩\但此刻\长街肃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多少人喊着你\扑向灵车\多少人跑向你\献上花束和敬礼\多少人想牵动你的衣襟\把你唤醒\多少人想和你攀谈\知心的话题……\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诗人就是这样站在并让自己融入那个和人民一起,迎候周总理灵车时的庄严悲壮的哀思和情景之中,在一种铺天盖地、山呼海啸般的氛围中,用自己饱蘸深情与激愤的诗笔,写出了人民和诗人自身对这位人民好总理的无比崇敬和极深、极真、极诚的情感。
诗人用大量的篇幅,从各种的角度和无可辩驳的事实,热忱赞颂周总理为中国革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所具有的伟大高尚的人格。这既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诚礼赞,也是那个时代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历史呵,请记着——\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在中国\在北京\一辆车\碾过一个峥嵘的世纪\车上——躺着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车上——躺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车上——躺着一个\真正的生命\车上——躺着一个\人民骄傲的儿子\——一个为八亿人\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的\伟大的英雄\——一个为三十亿人\倾尽了最后一滴心血”“你没有一个亲生儿女\全国人民却都是你的儿女\你不要陵墓\没有碑文\你的名字却镌刻在亿万人心里\对人民啊\你不求——\半点享受\丝毫报偿\对革命啊\你只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你——大智大勇\因此\你——无私无敌”。诗人对此似乎还有未能尽情之感,而用更加博大的形象来进一步地比喻:“对你如此\伟大\光辉\战斗的一生\珠峰——显得太轻\五洲——显得太小\星月——显得太暗\九天——显得太低\如果谁不了解群众和总理\该是怎样的关系\就来看看我们的人民和你\是多么亲密”。这种不遗余力、满怀竭诚的歌唱,盖源于诗人对这位伟大领导者的无限仰慕与爱戴之情。
更令诗人备感钦佩的是周总理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境界,并对他的肉体的消失与精神的不朽,对于中华大地的滋润与浇灌,做了延伸式的倾情吟唱,使人觉得一个逝去了的伟人,不仅与民族永远同在,而且闪射出更为耀眼的光华:“他最后叮嘱我们\把他的骨灰\他的鲜血\撒向江河\——曾哺育他的江河\撒向大地\——曾生长他的大地\啊\千山万水\长埋多少祖先的骸骨\啊\万水千山\洒过多少先烈的血滴\而今——\古老的波涛呵\你奔腾了千年万载\今天,奔流得更急\你负载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快走遍祖国各地\好去滋润每棵禾苗\好去加速每架轮机\古老的山岳啊\你屹立了万代千秋\今天\仿佛更高了\你紧倚着一个伟大的生命\快筑起铜墙铁壁\好保卫大地\长出五谷\好保卫田野\无限生机。”但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却有人肆意地抹黑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人物,于是诗人激愤地写道:“怎能设想\竟有人妄图将你的名字\ 从我们心中抹去\从我们历史的心中抹去\从我们的生命中抹去\从我们阶级的生命中抹去\哈\这是何等可悲可笑\何等的不自量力\何等的枉费心机\我要说\真理呵——永生\人民呵——无敌\革命的步伐\怎会停驻\战斗的生命\怎会止息\我敢说\即使在将来\在无穷世纪以后的\随便哪一个世纪\不管谁来考证我们的今天\都会毫不迟疑地说\二十世纪——中国\站在最前面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而站在他身边的便是\你——敬爱的周总理。”在极大的愤慨之中,诗人是用革命的实践和历史的事实,来证明“四人帮”之流的枉费心机,来表明周总理在人民心中、在革命历史之中的地位不可撼动。
因此,对“四人帮”的一举被粉碎,诗人表达出极大的振奋与喜悦之情,“好呵\‘四人帮被粉碎了\这些阴谋家\野心家——\蚍蜉撼树\苍蝇碰壁\那腐朽堕落的修正主义\那野心勃勃的资产阶级……\啊\俱往矣\那些历史上的小丑\只不过像——\风扫落叶\浪卷残泥\而\敬爱的周总理啊\你——\一颗丹心\晶莹无比\一副肝胆\光耀天地\敬爱的周总理\我从铁锤和镰刀的闪光中\看见了你\我从边防战士坚定的目光中\看见了你\我从奔腾不息的涛声中\看见了你\我从每扇窗口的晨曦中\看见了你\我责备我这支笨拙的笔\在你面前是如此软弱无力\但\我仍愿掘出\我一年前所写的小诗\重新献给你\看\我们伟大的党\我们战斗的阶级\我们八万万团结的人民啊\正奋勇向前\所向无敌\啊\前面——\火红的朝阳\正腾腾升起……”这样的诗句以生动具体而又极具概括性、代表性的形象,来反映在那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下的人心向背,以及对于国家的前途所充满的坚定信念。今天读来,依然有着那样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是一首思想与艺术价值极高的政治抒情詩,在诗歌的发展史上应当占据其特殊的地位。诗人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采用写景与抒情的结合,自我与人民的结合,哀婉与激愤的结合,讴歌和批判的结合等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周总理一生的伟大,人民对总理怀念的深切,重要时刻的历史寓意与现实趋向,都使这首诗作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蕴、凝重的情感分量,更有着深湛的艺术匠心、独特的形象构筑,也使一首寄托哀思的重大内容作品,显出了非比寻常的格局和重量。这首政治抒情长诗的成功创作,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作为一个能够担当大任的诗人,必须具有激扬的家国情怀,坚定的政治立场,长期的诗艺积累和超拔的创作天分,才能不辱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于历史的契机来临之际,拿出时代与人民需要和呼唤的,堪称荦荦大者的诗歌艺术杰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