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告白与见证——读祝立根新诗有感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 热度: 15345
☉蔡丽

  读祝立根新的诗作,确实感觉到诗人进步了,与过去的诗作相比,新作有很多突破。整体上,我认为祝立根的新作与过去最大的区别是新的诗作更具有诗人自我的独立的气质,更呈现出一个成熟诗人的标志,诗歌越来越更接近个体生命气韵的表达。这对一个正在从小我的纯抒情的写作寻找转变出口的诗人来说,无疑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现象。当然,祝立根的诗歌还不完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很突出。下面我就联系祝立根的新作,针对祝立根诗歌一种积极的建构来谈谈我的观感。

一、从抒情写意到诗与人互相依持

祝立根过去的诗歌抒情传统而浓郁,也基本上是写自己的生活所感。但总的说来比较零散随意,并没有一个建构自我的意图。在祝立根的新诗里面,诗人本身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意识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自我,但是诗歌整体的一个向内的倾诉、告白的言说方式,以及诗歌书写的个人对自我、对生活的反思主题,使诗歌呈现出游吟的抒情与叙事、议论兼容的特征。浓烈的情感暗示着某种生活的经历或者故事。内心的告白之下是“自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而如果我们一首首地把诗歌读下去,不仅可以窥见作者的日常生活点点行迹,还可以窥见一个相对丰富的人生。

  祝立根在和我的学生们谈诗的时候,曾经提到他的“平行宇宙”论,在现实生活的空间有一个祝立根,在诗歌的界域有另一个祝立根。两个祝立根平行生存于这两个空间,并行不悖。我觉得祝立根确确实实是把诗歌当作了自我生存的另一个空间,或者说真正属于自我的家的栖居空间。祝立根的新诗整体上仍然充满自传的气质。但这个自传不是单纯的日记式地记载现实的生活,这个自传不被动于现实层面的自我活动。而是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之外重新创造了自我的生活。诗实际上是诗人另一种活着的方式。

  这个发现很令我惊讶。通常认为祝立根的诗歌受雷平阳影响很大,很多诗歌里都有雷平阳的影子。的确如此,祝立根的新诗里也有雷平阳的影子,甚至有些句子,一读就知道是雷平阳的。但是雷平阳的诗歌通常对自我是隐藏的,诗人和诗歌中的那个“我”是有距离的。读雷平阳的诗歌,有时候甚至找不到他的情感的来源,雷平阳更具有一个倾向于小说家的叙事或者虚构的气质。他的诗歌对叙事性结构的建构意图有时是非常突出的。他在诗歌里建构的个人精神史更倾向于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精神史。祝立根写自己。过去的诗歌直抒胸臆,有的时候还显得清浅,但也说明祝立根写诗是从自身出发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祝立根的诗歌是一个基于身体的写作,诗的表达基本不会脱离他的身体,也正因为如此,祝立根建构的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发自肺腑的个体生活。这个个体自然能容纳他所关照到的外在世界。

二、抒情与叙事,暴烈与温柔

其一,诗歌整体是自我告白的、倾诉的语境,抒情和叙事兼备。祝立根的诗歌有一种面壁沉思和喃喃自语。祝立根的新诗不乏激烈的情绪,但总体上开辟的是一个单独的、安静的空间,甚至让我联想到教士的忏悔。这个沉思性的、自说自话的情境营造了他的诗歌内在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牵引着诗歌的行进,诗歌的断句——停顿、絮语式的平和细碎的长句和简短的语句,甚至语词之间的穿插,体现出内在的呼吸的节奏。读祝立根的诗歌几乎能感觉到他气息的翕动流转;句意在它独特的地方停顿,彷佛行走在路上的人因为思索而收一下脚步,或者停下来做一次深长的呼吸从而迎接下一个庄重的时刻,祝立根本人是学画的。我看过他画的油画,没有见过他的中国画。再见到祝立根,我很想对他说,你画点中国画。因为他的新诗内在的迂回和镂空营造的效果,很有点传统山水的布局,诗歌的气韵,也很有一点传统山水对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讲究。甚至,有的诗歌控制不住情绪写得有点满了,我的第一感觉也是气闷,呼吸不畅通,跟画画一样。

  多首诗歌的开首第一句是格言式的高度总结:如“一个人坐在孤独的路灯下 也是一种渴求”等,这呈现了祝立根诗歌的打开方式:在一个日常态的体验、观察与思索的生命状态中,他从一个情绪或者感受的升华完成的时刻开始进入诗的创作,诗歌内在的现实经验已经转化为情绪,它所凝聚的核心体验已经点亮语言传递到唇边的这个时刻开始写作,这就使得诗歌体现出一个向内、向后的回溯的背景,在这个基础上敞开身体通向灵魂的道路。同时我注意到祝立根的诗歌写得比以前“散”了,有些诗歌乍一眼看过去,仿佛读散文。像《明月照何方》《捕鸟记》《爱离别》等,这些诗歌都写得比较长。比他过去的纯抒情的诗歌要长,但他的诗歌又具有不可删减性。很难把他的诗歌压缩到几个关键词或者一个句子。可以说,祝立根新作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诗歌比以前写得长了,也更口语话了。新作在抒情、叙事、议论之间有了积极的调试,主体性的抒情很有节制,在一些诗歌里,强烈的、冲突的情绪和情感彷佛火焰一样穿行在诗歌的表层之下得不到喷溅,但它又是主色调,体现了诗歌主体情绪性的、身体的知觉状态。这是诗人自我在此时的赤裸。同时叙事的成分增加了,某些情节、某些细节如同草灰蛇线若隐若现,牵动诗歌与外部人生、事件的联想。这是现实人生层面的诗人自我,反思性的议论和评判间杂其中,又体现了个体对现实、对生命等的一种思想性的、历史性的总结提炼。这是诗人自我向历史、文明、宇宙的深入扩大。抒情、叙事、议论,现实、我、历史,祝立根的诗歌的确突破了单纯的抒情自我的表现,而赋予诗歌写作更为开阔的、更具持续性的空间。诗歌的表达方式更为丰富灵活,同时诗歌内部的容量也更为丰富。

  写到这里我想到海男。其实,从诗歌的内外沟通和目前诗人的这种向内的,自语的方式而言,祝立根更具有海男的气质。他是雷平阳和海男的兼具。新的诗歌弱化了雷平阳的影响,而更具有海男的那种诗歌自我王国建构的气质。当然,海男的诗歌将抒情性发挥到了极致,语言的自由运动也发挥到了极致。祝立根自身恰恰是节制的。天生的沉默和节制。所以祝立根的诗歌最终还是他自己。逐渐完成诗歌属于自己的标识。

  抒情的节制、叙事的提挈、沉思性的认识营构出诗歌内部的张力,和诗歌内在的主体意绪——暴烈与温柔、冷静与热狂相互映照,而使得祝立根的诗歌虽然是告白式的、向内的,却极具跃动感,毫不平缓。每一首诗歌都由他内部的冲突和牵制形成内在的压力和外部的开放气韵,从而构建属于诗人自身的诗歌文本一种生动的、鲜活的状态,增添了他的诗歌的耐读性。粗读他的诗歌,可能觉得语言淡了,没有以前像“诗”,某些情绪也比较熟悉。但再读,就觉得很丰富,很有意味,耐嚼。华丽的、古典诗意的语词和表达少了。真正源自自身的语言和感受出来了。属于自己的诗歌语体方式和结构气韵也逐渐显行,这些都表明祝立根的确在不断突破自我,走向成熟,走向更广阔也更具持续性的诗歌写作。

三、反省与批判

祝立根的诗歌充满强烈的反省气质,类似于儒家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同时祝立根也非常关注社会,对社会、文明、历史也展开广阔的思考。这样,一个自我的形象就比较鲜明地凸现在诗歌里。这也是我对祝立根想要提醒的地方。一方面,自我剖解,袒露肺腑,尤其是很多关注点从时代生活带有普遍性的生存体验出发,使诗歌真诚、走心,非常能够获得共鸣。也能够抓住时代生活的普遍、日常的经验,传递时代的心声。今天很多人的写作有才情,但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趣味和独特的经验,缺乏对时代的普遍民生的关注和提炼的能力,更不要说传递一种共通的心声。祝立根恰恰既能够深入自我进行解剖,传递的情感,内外的冲突,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又能够沟通大家的心声。所以就有了说出大家心里话的气质。这是祝立根的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如《爱离别》里我与身体里的另一个我的对话。我读他,彷佛就在掏出我自己一样。祝立根同时也关注社会现象,反思文明历史。体现了写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雷杰龙说祝立根很正。我的感觉是,祝立根的身上是具有儒家精神传统的。这带来他诗歌的正气和干净的气质。但同时我特别要提醒祝立根的是:他身上的道统气质太浓厚了,对现实人生、对时代的认识都有一种偏颇的、过激的情绪,对诗歌恰有不好的影响。比如我们看到,祝立根写现实,首当其冲的一个判断就是:现实是黑暗的、残酷的、今天的时代是糟糕的,自己的人生是不幸的,生在这人世间,是悲凉悲苦至极的。唯有在家乡的小山坡,在偏僻的田野农耕的地盘,还有一点点安慰。大致是这么一个思维逻辑。我认为这里是有问题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是需要不断成熟的,我觉得这里面祝立根还有两个坡需要爬升。一个是如何宽容地,多向度地,有智慧地反思社会人生,努力在尊重人性、尊重客观的基础上透析现实社会。也许透析之后,你更绝望。通常情况我们在能够透彻某种社会人生的现象之后,反而生出更大的绝望。但是,当我们在表达这种绝望情绪时找得到它的源头,看得到它背后的深度,经得起人性常识、社会常识的考量,那么,这样的绝望或者极端是有说服力的。祝立根的一些极端情绪只在一个传递普通愤怒,或者普通观感的层面,经不住思辨。社会人生,很难用一个二元的是与非,对与错来判断的。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另外一个坡是审美的眼光。这一点祝立根可能要和我吵一架,因为他是画画的。审美的眼光是他的特长。我谈的审美是一个写作者应当具有美食家的风范,对生活的各样滋味具备浓厚的好奇心,对人生的丰富、曲折、起伏甚至悲剧性有一种渴求,对寂寞、孤独、失败等等恰有一份平静和信任。我这样讲不是要诗人热爱悲剧,要痛苦,要失魂落魄。但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一就是它的悲剧性。所以,现实的焦虑和愤怒固然让人在现实里痛苦。但我们的诗歌活跃发动的时刻恰恰就是这个诗人焦虑痛苦的时刻,当我们动用语言欣赏、解剖、发挥这个焦虑和痛苦的时候生成诗歌。所以,诗人应当对痛苦有一定的审美关照的能力。诗不是传递愤怒,而是欣赏、描写愤怒。祝立根好用大词,重词,下重力,恰恰和他诗歌的节制不相称,这个要警惕。

  当然,这里面也有处理得好的如《江上的日子》。这首诗歌比较短,江面打捞作业,是我们寻常熟悉的细节。基本是生活中很中性的一个行为。然而祝立根化用这个行为来写时代生活经验,写疫情肆虐下生命的脆弱、人们的无望。只能机械地打捞一个个亲人的尸首。这个也是很重的主题,但抓取的各个点都非常准确,写作也冷静,只描绘了一个情境,而没有做过多的评判,这就够了。举重若轻,剩下的交给读者。

四、诗歌象喻的现代性追求

祝立根过去的诗歌是很具有传统的气质的。能够看到他的诗歌对古典的抒情传统很好的吸收和继承。新的诗歌在抒情上没有那么凝练集聚了,语言的含蓄蕴藉也在弱化,更口语化,也更朴素。但祝立根并没有抛弃他所擅长的捕捉、转化现实生活细节和物象的优势,相反,他发挥这个特长的同时很注意对隐喻的发掘和创新。在他的多首诗歌里都能够惊喜地发现他在隐喻上的有为。如《参观钢铁厂》这篇,以钢铁的生产流程来对应关照我们的人生,把工业文明下人的生命本质很充沛地揭露出来。这就是做到了在今日文明的语境里提炼今日人生。我们的很多诗人往往是在农业文明的语境里传递今天的生活感受,而遇到高楼、工厂、机械,感觉就无法诗意。祝立根恰恰在今天的工业、电子信息这些特别没有诗意、但又特别是我们生活的日常核心的地方挖掘诗歌的象喻,这是一个倾向传统的诗人向现代的一大迈步。

  祝立根还常用大海、月亮、白等这些隐喻。但他总是赋予这些常见物象以新的意义和价值表现,而又非常契合我们现代的生活情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刷新或者扩充了传统隐喻。而在《休眠的火山》等诗歌里,他又利用生在云南的这个丰富地理的便利,利用云南的各种风物,创造了一些传统很少见的隐喻,使云南的很多物象进入到当代诗歌书写表达的符号系统。休眠的火山就是将云南的火山写入诗歌的凝神观照,并具有祝立根的诗人身份标识的意义呈现。

  看得出来,祝立根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两年前我写文章谈祝立根的诗歌,曾经阐释过他的诗歌的自传性质,我也提醒过祝立根,写诗一定要突破小我的抒情。读祝立根一年多以来的新作,令我非常欣慰。和以前的作品相比较,新作在情感、思想的表达、题材格局的拓展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抒情自传方面,祝立根的新作并没有丢弃自传,而是更加深入到精神、灵魂的内里,展开自我与灵魂的对话,使诗歌更具有精神生命的自画像的品质;也使得整个诗歌写作的进程呈现出强烈的叙事性,仿佛是在讲述一个人的人生。在抒情方面,祝立根更加节制,更加慎重,沉思的考量的气息弥漫于有节制的抒情之中,使浓烈的情感因克制而呈现为诗歌内里的张力。语言的使用也慎重俭省,诗歌内部空留很多气口,诗歌留给读者的空间更加开阔延展,诗歌也更富有弹性和韧劲。这些令人鼓舞的进步让我们看到这位诗人的发展潜力。希望祝立根将自身的进步进一步稳固,夯实扩大,最终成就自己的诗歌身份标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