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再见火红的攀枝花[散文]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 热度: 15543
刘明

  二月的金沙江畔,大片大片的攀枝花开得正是浓烈,把江水映得通红。千万年来,被江水裏挟着的泥沙,冲击出一片又一片肥沃的土地,两岸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今,我们沿江向它们作最后的告别。由于乌东德水电站今年将下闸蓄水,沿岸的坝子基本全部被淹没,农民将移民他乡,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人文风情将从此消失。

  2015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等一批新能源电站项目,至此,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这也是金沙江中下游的12 座大型水电站之一。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四川会东县和云南禄劝县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工程静态投资约760 亿元。电站装机容量1020 万千瓦。乌东德水库初设蓄水位975 米,水库淹没区94 平方公里,其中云南省61 平方公里。水电站建设征地涉及四川、云南两省的10 个县(区)32 个乡镇,建设征地区人口2.34 万人。移民静态补偿投资132亿元。

  在移民搬迁紧锣密鼓进行时,我们对沿江的几个乡村进行了最后的探访。

  自北向南流淌的金沙江在一个叫大湾子的地方拐了一个弯,进入了元谋县江边乡,至此,江水向东滚滚流去。由于这里最接近滇中腹地,历史上就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门”。在通往江边乡的公路上,红色的横幅标语口号鳞次栉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推动移民搬迁的舆论氛围。

  江边乡龙街渡,千百年来,留下了太多的牛人足迹。诸葛亮七擒孟获;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使缅甸;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在这里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巧渡金沙江,都从这个渡口走过。公元1535年,明朝权倾天下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学富五车的“高干子弟”杨慎,这位京城的热血青年,由于和皇上掐架而惹怒了嘉靖帝,大好前程被断送,被充军发配到今保山。当他第一次从这里渡金沙江回四川新都老家省亲,夜宿江边巡检司衙门,听着金沙江水阵阵涛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自己多舛命运的无奈和痛苦,于是在这里写下《宿金沙江》一诗。也正是站在摇摇晃晃的摆渡小木船上,那首大气磅礴、苍凉悲怆的传世之作《临江仙》已经呼之欲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边乡江边村,是一个被一棵棵巨大酸角树和攀枝花树覆盖着的村庄。当年,红军曾驻扎过这里,至今还留存着红军标语。村民张玉林说,我们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宜酸角树的生长,老祖宗种下的这些酸角树,有几百年了。酸角树即可覆荫乘凉,每年每棵树还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它既是风水树,又是摇钱树。不过,它们即将被砍除了。张玉林对祖辈留下来的这些遗产充满感情,他抚摸着一棵棵老树斑驳的树干,饱含深情地给我们讲述着它们的故事。你看我们这里多好在呀,有树,又凉快。我家金沙江边还有几亩地,可以种辣椒、种青枣、种番茄。新的搬迁点树都没有一棵,热死了。6月30 号就要搬到新的地方了。都这么大的岁数了,真的舍不得离开啊。新的安置的地,都是些荒田寡地的石头窝窝。我家三口人,补偿20 万,给90 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建起来要30 多万,不足的部分我们还得去贷款,以后还不知怎么还呢。

  村头几棵古老的参天酸角树,77 岁的张云芬老人坐在树下,她从小在这里长大。从她记事那天起,这些大树就巍峨地矗立在这里。她说,过去,每到傍晚,这里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在嬉闹,年轻人在说笑,老人们在拉家长。如今,村民们都渐渐离开故土。但她几乎每天都会来到这里坐坐,习惯啦。此时,太阳西下,她却久久地独自呆坐在石条上,茫然地眺望着那被残阳染成金黄色滔滔东逝的江水。那眼神,让人永远难忘。

  江边乡以进嘎村76 岁的彝族老党员李成贵,曾经当过村长。他告诉我,他们村将搬到县城附近的甘塘。盖房子要花27 万,政府给25 万。政府叫我们贷款,我真不敢贷啊。新的家房子已经盖了一半,但现在就催着让我们赶快搬了。什么都还没建完,怎么住啊?这家不搬肯定是不行的,马上就要断水断电,这里也没办法过了。我们在这里能种玫瑰茄、种花生、种豆子,一年四季都搞得吃,还有一两万的收入。搬迁后说是一人分给一亩地,包出去七分,自己留三分。我们的地已经包出去了,说是请老板种葡萄,一亩给1400 元的承包费,后来老板跑了,钱没有分到,地也荒了。

  武定县东坡乡白马口渡口,54 岁的村民李金良正在拆除他搭建在江边的凉棚。他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2019年的这个春节,江两岸四川云南周边的村民从四面八方乘船通过这个渡口,采办年货,探亲访友。他的这个小小的凉棚租给别人卖凉粉、卖小吃,春节这十多天就赚了3000 多元钱。李金良还在金沙江里经营了一条快艇,当时花了4.3 万元买的。这过年期间水上客运就收入了1 万多元。他怅然地对我说,我已经是最后的疯狂啦。电站马上就下闸蓄水,这里很快就成为海底世界。这条快艇政府答应回收,说是给几千元的补偿。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搬迁到武定西河,这财路就断了。进城以后什么都要花钱买了,今后还能做什么生意就不知道啦。

  白马口渡口的山坡上,就是白马口村。从山上往下看,这是一个被大树掩映着的美丽的小山村。绿树中间,隐隐约约透出青色的瓦顶。考古发掘显示,这里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村子里的居民以傣族为主。这一天恰逢赶街日,村民段正发正在自己的店里经营着饲料生意。他告诉我,我们这个街市已经形成几百年了。过去赶街真的热闹,估计在上万人以上吧。到赶街的时候我就煮羊汤锅卖,六、七只羊都不够卖。我家这里海拔965 米,乌东德电站建成后水位线提高到海拔985 米,比我家这个位置还还高出20 米啦。三峡公司今年九月份开始清理库区,12月份下闸蓄水。清库就是把库区里面的树砍了,房子推平,然后消毒。树木的补偿40 棵以下论棵补偿,40 棵以上就只给算面积了。一棵酸角树或攀枝花树赔偿两、三百元。这些树木砍下来后也没什么用处了。可惜呀。政府对45 岁以下的移民做就业培训,我们这年纪不上不下的,搬到新的地方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了。

  武定县己衣乡新民村委会长田村傣族村民刀有明,今年60 岁。他说,我从小在金沙江边长大,天生就识水性。年轻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江两岸游来游去。比如说四川那边放电影啦,搞活动啦,我们都是游泳过去。我老婆王红美,就是四川会理县黎溪区新安乡人。两个孩子都培养成人,女儿在乡财政所工作,女婿是公务员。儿子大学毕业后自谋职业。我们两老就搞运输、烤酒,开农家乐,家里有十多亩地,也搞点种植业。过去种稻谷,现在种青枣、芒果、椪柑、玫瑰茄等等。每年收入十多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们村整体搬迁到县城附近的白邑村。以后能做什么?搬去后再说吧。

  成昆铁路大湾子火车站,是金沙江边的一个四等小站。乌东德水电站将淹没及影响成昆铁路约79 公里。这个小站,也将成为被淹没的火车站之一。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每天通过35-40对列车,我们这个站每天只停靠一趟慢车,车次是6161/6162。原计划今年5月永广线开通,这里就停运了。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接到撤离的通知。我看到,小站上的几个小店铺,似乎已经关门好久了。此时,隧道那边传来鸣笛声,站长告诉我们注意安全,然后穿好铁路制服,手持信号旗,指挥一列满载钢材的火车从站台缓缓驶过。

  成昆铁路全长1083 公里,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它被称为“70年代人类创造的奇迹”,是30 万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晶,是铁道兵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成昆铁路建设中,超过2100 名建设者牺牲,平均每公里就有两名战士倒下。如果乘坐火车,沿途不时可看到烈士墓地,面对着他们用生命筑起的这条铁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这一奇迹,部分也将沉入江底,心痛这些英雄。

  对农民兄弟来讲,这里的日子,虽不富甲,但很惬意。对即将离开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熟悉的乡土,对即将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愁绪和恐惧缠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于是,这种心态就表现成了对经济补偿的斤斤计较。因为,他们已经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遗憾的是,移民的这种心理往往被认为是小农意识、缺乏长远意识和大局意识的结果。也许,他们被误读了。

  摄影家老杨,64 岁,一直在关注着乌东德水电站的移民搬迁。他说,水库淹没区虽然只有94 平方公里,但淹没区大多是江两岸的冲积平原。好田好地淹没了,人们搬到山坡上,居住环境成问题,产业发展更是成了问题。他指着高坡上一大片隐隐约约的梯田遗址告诉我们,文革时期,战天斗地,山坡上开了很多大寨田,几十年过去了,现在都还荒废在那里,这些都是历史的教训哪。

  老杨和老伴经常开着车,常常忍受着饥寒交迫、在险峻的山道上奔波。饿了,从车后面取出煤气炉,煮一碗面条,困了,就在老乡家里借宿。他们深入到那些即将消失的村庄拍照、采访,为乡亲们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他们夫妇二人以一己之力,默默无闻地、无怨无悔地在做着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好事。是什么信念在支持着他们?我想,这也许就是奉献精神、人文精神。他们以对理想、信仰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执着态度,关注移民群体的命运,关注他们生存环境即将产生的巨变。我相信,这些资料和照片,都将化为乡亲们永远的乡愁,亦将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晚上,住在江边码头刀有明家那楼板吱吱作响的木屋里,回味着杨状元484年前的那个夜晚在金沙江畔写下的名句: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再见,火红的攀枝花,再见,江边的父老乡亲。从此,你们的昨天将定格在我们的照片里,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当然,更由衷地祝福,希望明天更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