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影片《南京!南京!》过于平静的叙事手法,对时间顺序的执拗,缺少对人物深刻内涵的铺陈,让它丢失了成为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经典作品的砝码。经典不经典,并不是说一两句话便可捧出,也不是因为有几滴眼泪便可博得的;我认为,《南京!南京!》这样平静、干燥、肃然甚至近乎“冷酷”的镜头,反倒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去挖掘事实真相,大多数时候得到的总是那样的赤裸裸。呈现历史不能去注重粉饰和技巧。过多的修饰语言,过多的丰富词汇,除了达到消耗观众纸巾的目的,触及了人们内心那点痛和脆弱,恐怕只会留下矫情和霸权。如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事实屈从人意,往往也只能暴露出可鄙的道德缺陷。欣慰的是,《南京!南京!》以其直面真实的勇气,流动滚烫的视角,让观众肃然起敬。
也许是看多了中国军人和人民高大全的形象,也许是习惯了一直宣扬的不屈的民族精神。我们真的不愿看到所谓的两个日本士兵守住中国一个城的事实。很多人都不愿看到的一点,也包括我。可是在那个时候,那个军队弃甲而逃只剩普通百姓的时候;在那个场景,在那个我随着电影一进南京城就想逃离的场景,我们又能责怪什么呢?在这个关节上人为地探讨国民劣根性又有什么意义呢?导演陆川说,如果我真让陆剑雄从南京城逃出来,我不仅是侮辱了自己的智商,也是侮辱观众的智商,事实容不得这样的一相情愿。
我们时常挂在嘴边最多的是: 遇难同胞有3 0万,那可是惨绝人寰没有人性的屠杀啊。可一旦我们想要还原当时历史的真实时,却只有哑口无言。是因为无知,还是故意隐瞒?我不敢多想。但在这里,镜头扫过十张脸,我们就可以看到十个关于战争的创伤;扫过二十张,我们就能看到二十个关于战争的表情。当镜头拉出,我们看到这一张张脸拼接起来,这一个个伤疤缝补起来,就是一张完整的中国人面庞。我第一次吃惊地发现,中国人原来不是面容模糊的符号,不是任人宰割的羊羔,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我们有灵魂有思想,我们有畏惧也有尊严。
于是我的理解中, 被俘士兵临死前高喊着的“ 中国不会亡! ” 绝不是一句模式化的套语, 不是为加煽情分的格言。爱国不是口号,也不是一时的热血冲动,而是堆积在人心深处的一种正义的自然或本能的喷发。我不否认人有面对死亡的复杂心态, 可在生死大义的权衡下, 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说出这样的话,如果还觉得是做作虚假,我只能说自己的人格有问题。但我也很想说,这一刻真的很感动。触动我的还有“汉奸”唐先生赴死前微笑着对日本军官说的“ 你知道吗? 我太太又怀孕了!我太太又怀孕了”的话,之前我对唐先生不是很感冒,可能感到他内心的狡猾,又觉得他小聪明大愚昧,而环境的变化让唐先生又突然清醒,明白了个人也代表着整个民族,个人的不坚强可以导致民族同胞的灾难,而个人的坚强则代表着希望。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的内在力量。这样的人还很多,富有牺牲精神的妓女小江,有着宗教情怀的姜淑云,心怀人道主义的拉贝先生,以及成千上万用各种方式抵抗坚持的人们……
这才是真的南京, 一座真正的抵抗之城。单个人物塑造的饱满与否并非重点,在这里,历史真相才是唯一的主角, 而再多的人物都是配角, 或者说,只能是配角。也许我们可以在每一个人物身上挖掘出更深沉的内容,描绘他们更戏剧化的故事,塑造出更经典的形象。但这都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南京。如果仅为放纵我们的想象,满足我们的感情的“生理需求”,我们就谈不上正视历史,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不可否认,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摄人心神的悲歌,它的每一个音符都会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愤恨良久;它是中华民族心灵上最深重的一道伤口,每一次触及都可能引起国人神经的阵痛。但还是请咬紧牙关,张开双眼吧。
真的历史没有眼泪,哭泣的人无法思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