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0年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与西昌市仅仅相隔几十公里之遥却是一片漆黑寂静,这似乎与即将成为现代化的卫星发射中心不太协调。
那时, 我脱下学生装换上绿军装, 放下课本、计算尺背上设计图纸, 从学校来到发射场, 在发射塔架、卫星厂房、通信机房的建设工地热情奔跑, 年轻气盛, 颇有飒爽活力。白天我所见到的是一派轰轰烈烈的建设工地, 电弧闪烁、机械轰鸣; 晚上繁星眨眼的山涧里真是出奇的宁静, 夜晚那不变的声响当属千万年的山水潺潺声, 能感觉到变化的只是在雨季水声猛烈狂暴, 旱季时小溪流水哗哗美妙。未来最现代化的卫星发射场不要说看电视的图像,连广播也是难以收听到, 发射场千万大军的业余生活就是如此的枯燥。
记得一天晚上接受了同期大学生训练时战友盛情之约去看电影,早早就开始了准备工作,足蹬厚袜大头鞋,身穿棉袄外裹大衣,头戴棉帽加护耳,爬大箱数公里(我们管坐在大卡车的露天车厢上叫爬大箱)来到繁星闪闪的屋顶,乱石滚地为场坪,侧壁高山挡风寒,山涧水声来伴奏的电影场,看着被风吹的不停抖动的电影幕布仍然是那么的津津有味,文化娱乐匮乏呀,余兴未尽还没捱到散场,浑身已经开始筛糠似的在哆嗦,山沟的夜晚寒气逼人,冷啊!
时隔不久,上级为了改善我们这支发射部队的文化生活,调配来了少量日产小屏幕电视接收机。一天,我凭着一时的好奇心,来到当时发射基地我的老领导艾平副参谋长家,他可是一位有过新中国成立前战争经历热情豪爽的老革命。我听说他家新买了一台军营大院中唯一的彩色电视机,并且这几天前去他家参观那彩色电视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傍晚,我刚走到他家小院门口,就听见领导朗朗嗓音:“欢迎小王同志的到来,是来看电视的吧,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说着,一边倒水一边拿水果,“看电视不着急,先尝尝我的新鲜水果味道如何。”他热情地招待我。
我盯着他家客厅那没有打开电源的新奇玩意问:“就这么个高级的新式武器呀,怎么摆在这里也不充分利用?有什么好节目么?”
“ 有啊、有啊, 北风那个吹呀、雪花那个飘,可是太好看了,哈哈哈。”他边说边按下了电视机上的电源开关。
电视机屏幕顿时出现了黑白相间闪烁的亮点,喇叭里没有音乐却只有呼呼的噪音。原来,这种在当时称得上高科技产品的家伙也还是难以施展播放电视节目的功能,这个“高级玩意儿”只能是个“聋子的摆设”。我的这位领导不到1 4岁起就在共产党的军营里做无线电通信兵,他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还施展过通信才能,执行开国大典特殊的通信检查保障任务,几十年的无线电波虽然对他很敏感,但对这个新式武器却也是无可奈何、毫无办法。他刺激我说:“我们这些老家伙在这玩意儿面前没有用了,你们这些大学生应该可以呀,你们这当代大学生不会也没有办法吧?”
2 0 0 8年初夏的5月2 7日,我在报纸上竟然看到了艾平副参谋长的照片,那是奥运火炬在古城南京传递时,艾平作为南京站第132棒火炬手稳健跑步的照片。当年我的副参谋长今年已经7 7岁,他是陕北米脂人,1945年1月在延安入伍,是一名名符其实的“老八路”, 现在是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一干休所离休干部。他在跑完属于自己的一棒后对记者兴奋地说:“我一生最难忘的事是亲自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通信保障任务。1 9 4 9年9月2 8日,领导决定组成应急无线电特遣队,我们每人背一部报话机,执行开国大典应急无线电通信保障任务, 我们5 人2 0 多小时滴水未进, 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参加开国大典保障任务使我自豪,现在我有幸参加奥运的火炬传递,如同当年执行开国大典和正在进行汶川地区抗震救灾一样,同样让我感到这是中国人凝聚力的传递!”
我已经有近2 0年没有见到这位老首长了,他的表情还是那样爽快,身子骨也还是那么硬朗。艾老一直喜爱体育运动。年轻时,足球、排球、游泳、骑马、骑车、打拳样样精通。现在,每天还坚持散步、跑步锻炼,他那爽朗的笑声,硬朗的体魄,敏捷的思维,稳健的步伐,诙谐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衷心为他祈祷,祝福他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实际上,卫星发射中心的领导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没过几天,时任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侯福让秘书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我立在门口喊报告进去后,看到他的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他从花镜的上方看着我说:“今天我把你找来,是要交给你一项光荣而不一定艰巨的任务,我要你想办法让咱们山沟里的发射场官兵能够看到电视节目!”
我不禁“扑哧”笑出声来。首长似乎不解地看我为什么笑,以为是在笑光荣而不一定艰巨的任务,其实我是被他满是抬头纹从花镜上面看我的表情逗笑的,尽管被公认为平常不惧怕首长,但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我还是没敢说出来。
我的这位老首长,性格开朗,为人直爽,后来升任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主任,他是卫星发射基地的司令员。他的祖籍山东文登,是一位为了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参加过战斗的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参加保卫新政权的剿匪战斗中表现英勇屡立战功,而因为勇敢善战、自作主张也挨过批评,如今我想起他跟我聊天时讲述的回忆,使我感到侯司令当时年轻气盛,颇有如今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那么点味道。中国组建第一支导弹团时,他就被抽调去参加训练学习,年轻聪颖的侯福很快就在中国最初的导弹部队里担任了职务。19 8 8年9月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时被授予少将军衔。19 8 6 年3月1日,时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的侯福,在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时宣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对外开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那时起划时代地走向了国际。
我一脸难为情地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因为我对电视方面的专业技术那真是一窍不通啊。首长似乎看出了我的表情,也许他早有准备似的对我说:“我不是要你去研究专业技术,我是要你研究制订一个方案去落实,你是负责指挥协调的参谋,你考虑怎样组织落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向我报告,我给你开绿灯!”
我即刻茅塞顿开,打立正行军礼道:“是!执行命令!立即落实!”
老首长倒是哈哈笑着说:“行,你小子这两下子还挺正规。我就是看到你有那股子机灵劲,好好动动脑子,你肯定会有办法,去吧。”
我回到办公室立刻写了一份“ 关于解决发射场接收电视信号的报告” 呈送首长, 报告里简要阐述了解决接收电视信号的思路,首长即刻在报告上批示了“同意”二字。有了领导签署的“尚方宝剑”,我第二天就把计量站电视室主任和几个对电视有研究的部门人员召集在一起开了布置会,第三天就拿出了实施草案。当天就兵分三路开始行动,一路准备电视接收转发的设备材料,另一路准备电源工程设施,还有一路由电视场强测量人员背着电视接收机、蓄电池、场强仪在夜晚有电视信号的时候,沿着山沟打着手电筒选择最佳的中心位置安放电视信号差转设备。我
当时不懂电视业务,但拿着手电筒在漆黑的夜晚跟着一行人从一个山梁爬到另一个山梁,每人肩上背着满满的军用水壶一晚上下来基本都变成了背上的汗迹,但一想到将要为山沟深处的卫星发射官兵实现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立刻又是精神倍增。
我们沿着崎岖的山梁步步登高,在山顶的一个制高点一锤砸下定位桩,电视差转台的位置就设定在这里!
五天后,山顶上立起了一座由人拉肩扛挪上山组装起来的简易电视差转机房,所谓机房,那是一个内部木板,外部白铁皮,中间夹层填充保温泡沫六大片组装起来的绝对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制电视差转机房。平时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将壁板上开的门用大锁一锁,到时间在山下将电源送上就自动开始“发射场山沟的电视开始转播了”,停止时只要把电源闸刀往下一拉便“山沟的电视转播到此结束”。
白天,太阳光对白铁皮的反光作用,使这座简易电视差转机房那么的耀眼醒目,山下一条电源线长蛇般蜿蜒连向电视差转机房,电视接收、发送天线杆上的避雷针鹤立鸡群直入云端,这每个环节都是看似不大的小问题,但哪个环节有问题都会使电视信号不通。现在所有的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
电视开播的当天下午,我的老首长专门从几十公里外的机关驻地亲自来到发射场,听了我的简要汇报后,高兴地拍拍我的肩膀说:“我本来就知道你这小子有那股子灵感,但没想到这么快就给整出来了,咱们领导机关就是要想办法给基层多带点乐!”
我纠正到:“司令官,应该是娱乐。”
他开怀地哈哈笑道:“这山沟里娱什么娱,哪有娱呀?大家伙儿白天在发射场建设工地那么累,那就是娱,我们现在需要为官兵找乐,要想办法活跃活跃大家的业余生活,咱在电视里看看新鲜逗逗乐,乐也能产生战斗力!”
我觉得他说的话既像玩笑又那么深刻,话一出口竟是那么有魄力,当时我的感觉司令官有那么一股高大的气概。
接着他又很严肃地要我们确认能不能保证电视转播成功,我们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他临时又出了一个题目:“那能不能在首播的当天,从这个电视转播台用录像机给大家放一部好看的片子?”
我一脸的茫然,因为我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我旁边的专业人员却轻松地回答说没有问题呀。
于是几个人七手八脚把录像机搬了过来,那时候的录像机可没有现在那么小巧的设备,录像机还根本没有普及到民间,是只有我们这样的单位才拥有的那种专业录像机。录像机那么大个家伙,两人抬着没办法上山,只好用军用背包带捆着,请一位住在山上的当地老乡给背上去。
电视专业人员在上面临时连线后很快准备就绪。我们的司令员亲自给发射站长、指挥控制站长、通信站长打电话告诉他们今天要专门播放片子,山沟里今天正式开始转播电视了。司令员亲自坐在电视机前那一片官兵们中间,热烈的气氛不亚于节日,他与官兵共同分享着空中电波传来的欢乐,我的内心则偷偷洋溢着年轻人的得意与自豪。
我们那帮家伙们高兴之余竟然恶作剧般地将电视差转机的电源开关装在了我住在发射场宿舍的床头,由我临时负责电视差转机的开关。那些天也着实让我过了几把瘾。每当晚上快7点,我的电话铃声就开始了不断的喧闹,仿佛让我看到大家围坐在电视机旁殷切的期盼,也使我感觉到,我将自己床头的电源闸刀往上那么一推,山顶上天线杆灯光点亮的那一刹那大家的鼓掌和嗷嗷呼喊。想到这里,我年轻的内心确实有那么一种兴奋与冲动。从这天起,山沟里的电视屏幕上有了清晰的图像和悦耳的歌声,山沟的航天军营里的文化生活从此增添了新的色彩。
中国女排在世界锦标赛第一次夺冠前的那个晚上,为了保障大家收看这令人激动的一刻,我们主动放弃了看电视,按照约定的暗号早早爬到山顶,如果接收效果好就用手电上下晃动,如果接收有问题就立即用手电划圈轮圆。由于有灌木树丛遮挡,我们轮流爬到天线杆上与山下眺望联络,看到山下很多收看电视的点用手电筒对着山顶上下晃动,我们的心也随之激动,我们虽然听不到发射场分布在星星点点的电视机前数不清的官兵在中国女排赢球一瞬的拍掌呐喊,但强烈地感觉到我们这深山沟里的航天发射官兵由于有了电视这一直观的画面才会出现发自肺腑的助威欢呼!我们在山顶上虽然看不到、听不到,但心灵能够感觉到!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飞向了太空,电视转播与传输技术手段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电视机的普及水平也有了空前的飞跃。
1 9 8 6 年2 月1 日, 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担任下达卫星发射口令的调度指挥员,当我下达了“点火”口令的那一瞬间,屏住呼吸看到威武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发射台上喷射着烈焰稳稳升起、扶摇飞向太空时,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听到远方传来卫星入轨的口令,热泪顿时浮满我的双眼, 那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 这颗卫星成功发射投入使用, 让中国的通信、电视传输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之后, 中国自行研制的“ 东方红3 号” 、“东方红4号”大型通信卫星都将陆续投入使用,使中国的通信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通信卫星被公认为目前航天技术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领域,中国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卫星,并且不断更新换代,通信卫星已经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卫星通信应用之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了解决电视收看问题,曾计划用5—8年的时间,投资十几个亿架设微波中继线解决看电视问题,但中国通信卫星逐步普及后,采用卫星电视接收方式仅投资300万—400万元,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全自治区电视覆盖,即使把卫星费用全部列入,一次性的投资也只有1000万元。
2 0 0 8 年6 月9 日, 中国“ 中星9 号” 直播卫星上天后,中国的电视覆盖更是达到9 8 %以上。“中星9号”卫星上装有2 2个K u频段转发器,采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业务专用频段,卫星定点于东经9 2 . 2度地球同步轨道位置,卫星波束覆盖中国全部国土,“中星9号”将与“鑫诺4号”直播卫星一起,构建中国第一代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空间段系统,具有1 5 0至2 0 0套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传输能力,使我国广大居民仅使用0 . 4 5~0 . 6米小型天线便可实时直接接收卫星广播电视节目。
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不要说是在现代化聚集的发射场,就是在全国最偏远的乡村农户,都能够收看到最精彩、最清晰的电视节目。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我走到哪里,就是出差在地球另一侧遥远的欧洲、地球另一头的南美,每当看到或者听到通信卫星、电视节目这些话题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时突击攻克发射电视信号和第一次为西昌卫星发射场官兵成功传送彩色电视时的那难忘情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天翻地覆、洒满人间!
责任编辑 / 兰宁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