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天才的编辑》。这是一本传记,讲的是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编辑——麦克斯·珀金斯。
听名字你可能有点陌生,但说起他在美国出版界的地位,我列举几件事,你感受一下。
1952年,海明威出版小說《老人与海》,在扉页里,他写道,“将此书献给珀金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给海明威的一封信里,把珀金斯称为“我们共同的父亲”。还有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在代表作《时间与河流》的献词中说,“假如没有珀金斯,也就没有这本书”。
可以说,在20世纪前半段,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三位作家,都是珀金斯一手挖掘出来的。比如说我们中国读者都知道的海明威。
海明威有一句座右铭,叫“一个人能被摧毁,但不会被打败”。海明威的作品脏话特别多,比如在《太阳照常升起》这本书里,他直接管一个女性角色叫“母狗”。这就导致没有一个编辑敢碰他的作品,怕犯众怒。
但是珀金斯不怕,他接手了海明威的作品。除了苦口婆心地劝说之外,还得自己上手改。
尽管如此,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出版之后,还是让公众觉得很不舒服,遭到了很多谴责和抵制。
那个时候可没有互联网,珀金斯要一封信一封信,用各种话术回复读者和媒体的抗议,这个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另外一位著名的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有才,这毋庸置疑。但是,他也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特别能花钱。
没钱咋办?借呗。自从第一本书《人间天堂》开始,菲茨杰拉德就隔三岔五找他的出版人珀金斯,写信预支自己的版税收入。
每回收到求救信,珀金斯二话不说,就去找出版社要钱,假如实在要不到,就自掏腰包。
如果没有珀金斯,菲茨杰拉德顶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者,而不会成为后来的文学巨匠。
至于另一个作者沃尔夫,中国读者知道得比较少,如果你有兴趣知道他和珀金斯的故事,还可以看一部电影,叫《天才捕手》。
别的我们不说了,就说一件。沃尔夫的代表作《天使,望故乡》,因为珀金斯修改得太多了,导致业内甚至有一种说法,《天使,望故乡》真正的作者其实是珀金斯,沃尔夫顶多算第二作者。
珀金斯的这本传记里充满这种小故事。我自己一边读,一边脑子里蹦出一个词,就是“磨刀石”。
你可能会说,珀金斯这么厉害,他怎么自己不写?对,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这个世界,拥有无穷创造力的,说到底还是那些天才,而不是珀金斯这样的人。但是,天才缺不了珀金斯这样的磨刀石。
他起到了两个作用。
第一,不断给天才反馈,用催、用逼、用苦口婆心,把他们那些不靠谱的毛刺儿修掉。让他们的行为模式,回到正常的社会轨道上来。至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他把天才的价值,嵌入正常的社会结构里,找到他们的位置。这个过程,就是把创造性变成产品的过程。
珀金斯的一生,隔了半个多世纪还是能给我们启发,无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两点。
第一,把奇思妙想带到社会的主流轨道上来,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第二,把创造力变成产品,变成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这就是当年珀金斯为那些大作家做的事,也是今天我们要为自己做的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