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主持:慧超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本难啃的殿堂级经典如果中国有哪家书店里没有《百年孤独》,大概类似于超市不卖矿泉水。但读过《百年…
本期嘉宾:陈颖“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钱锺书本栏主持:权蓉人类用石块垒起的如此坚固的大厦,是人类力量最伟大的结晶,也可能会夷为平地,而那一闪而过的言辞,那思绪飞扬时即逝的表达却延续了下来,但它…
文/唐鲁孙北平是元明清三代的国都,一切讲求体制,所以也养成了吃必以时、不时不食的习惯。上元灯节正月十八一落灯,不但正式点心铺不卖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摊子也寥若晨星。元宵节吃元宵,宋朝时就颇为盛行,不…
文/张二雄近有域外杜嘉班纳之设计师,公然嘲弄吾人之筷子,其言不逊,闻之愤然。故明其源,彰其俗,著其礼,三字成韵,率尔为文,以为回应焉。意非华夷之辨,理在互信互尊,斯维鄙怀也。溯源起,太公悟。伐竹丝,初…
文/吾云前一阵,一个意大利时装品牌发布了一则叫《起筷吃饭》的短视频,在舆论场上引起轩然大波。视频里,一位亚裔面孔的模特,神情诡异、动作僵硬,拿着两根筷子拨弄着碗里的意面、比萨等意大利食品,配文则是“如…
文/张明扬1980年,当时的二月河还叫“凌解放”,35岁的他是一名民间“红学”爱好者,这似乎也是当时中国许多文学青年的共同追求。就在这一年,在红学研究上屡遭挫折的凌解放,给红学泰斗冯其庸先生写了一封类…
文/刘鹏古人“暖宝宝”很有金属感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宋人在这首《立冬》诗中写到了“还借自家小火炉”,意思是约几个朋友来家里吟诗作赋,不过要大家自带小炉取暖。…
文/王干汪朗是汪曾祺先生的大公子,资深媒体人,烧一勺子好菜,写一手好散文。我和他的交往可追叙到25年前。那时候汪曾祺老先生住在蒲黄榆,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周末节假日隔三岔五地到老头家蹭饭。蹭饭是…
文/(英)毛姆我想冒昧地谈一谈,在我看来一部好小说应该具有哪些特性。它的主题应该能引起广泛的兴趣,即不仅能使一群人——不管是批评家、教授、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还是公共汽车售票员或者酒吧侍者——感兴趣,…
文/张新宇初冬,秋色尚未退尽。太阳发出耀眼的光,照在人们身上,暖融融的。阳光所到之处,早晨的茫茫白霜顿时了无所踪。抬头望去,万里晴空,飘浮着几丝轻如鸟羽的云片。我站在立交桥边,俯瞰桥下,眼见铁路两旁银…
文/南风解愠念旧的人活得总像个拾荒者,不动声色,却满心澎湃。流年辗转,或在咫尺,或在天涯,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含义。苦短人生,春花秋月又销得几次弹指;锦绣年华,灯影红笺又倾得几次墨染。雨夜良…
文/李炎泽今夜月色甚好。当年的月亮,想必更是绝色。取一盆水放在阳台,在那荡漾的水波里,我凭借着这一颗月亮,回望魏晋。历代语言学家送给它的词语中都少不得一个“风”字,风流、风情、风姿、风神……而在今夜的…
文/萧红五六月的后花园,热闹非凡。黄瓜、茄子、玉蜀黍、大芸豆、冬瓜、西瓜、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和黄瓜,铆足了劲生长。蝴蝶、蜻蜓、螳螂、蚂蚱,飞的、跳的。这热闹的后花园啊。后花园五月里就开花的,六…
文/宁新路车绕在山涧,云团绕在山顶。在云南行走,云是美丽的陪伴。这里的云会飞翔到山涧,迎接赶路的客人,像那山村的妹子。有的干脆一头扑过来,想把远方的游客拥抱起来。我怀疑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从云南出发…
文/王瑢不记得什么时候,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在线调查,说国外某高校科研团队,有奖搜集关于“人们最讨厌什么声音”的数据。榜单出炉,令人惊诧。“呕吐声”战胜手指甲划黑板声、牙医钻孔机声、婴儿啼哭声等等,一举夺…
文/玉玲珑朋友送我一枚木瓜,置于案上,满室生香。成熟的木瓜呈明媚的亮黄色,与梨不同,它的表皮有一层丰厚的油脂,触手温润光滑。更难得的是它有一种浓烈的芬芳,放在室内果香怡人,它的香气带有一种奶油般的香甜…
文/王诺诺/01“我睡了多久?”“617年零3个月。”“什么?600年……为什么才叫醒我!”我想坐起来,却发现刚醒来全身虚得慌。“因为您患的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直到去年才研究出特效疗法。您是临床上第…
文/徐来吹蒲公英的女孩儿站在石头台阶上,手中的那朵蒲公英又细又长,顶着一个松散的白绒毛团子。她鼓起腮帮子吹了吹,气息短促、散乱,举着小伞的种子只飘出来几枚,有些飞得稍远些,有些则直接落到了她的身上。女…
文/陈晓辉生活本身,向来都是粗糙冷硬的现实。而文艺,就是现实面前那根温柔的刺。它能刺穿现实的悲伤冷漠,带我们看到粗糙背后的细腻与精雅,冷硬背后的温暖与柔情……30年前的一个下午,在一个慢悠悠的小村庄里…
文/章政瑛水乡吴江,水多桥多。每座桥承载的,除了每个人童年时那抹温暖的记忆,更有朝花夕拾时的淡淡忧伤。七都吴溇妆桥,便是我心目中的那座桥。太湖南岸的七都镇,位于江浙交界处。很奇怪,像吴溇这样的河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