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时,亳州有一位姓杨的总管,冬天进山围猎时痔瘘突发,疼痛难忍,走路都困难。手下见密林深处有座破道观,就把他扶进去歇息。恰好一位须发皤然的道士出门扫地,一见杨总管,居然“扑通”一声跪下叩首,行起了君臣之礼。
手下觉得这是山人从未见过大官的缘故,就嚷道:“少客套,快去准备被褥火炉,服侍总管大人安歇!”
杨总管歇下后,老道对他说:“恕贫道直言,大人有痔瘘,而且不轻。”杨总管十分惊奇,望闻问切中,对方只用望,就诊出了他的病症所在,可见是位高人,便说:“道长说得没错。本官之前也服了不少汤药,但没什么效果,敢问道长是否有妙方?”道士摸着胡须,笑着道:“大人放心,贫道保证手到病除。”
不一会儿,一名童子把一碗汤药端了进来。杨总管挥退想试毒的手下人,接过汤药一饮而尽。很快,杨总管便可以起身走动了,他向老道致谢后说:“陪我四处转转,本官有事要向道长请教。”
来到隐秘处,杨总管问:“道长刚见本官时行了君臣之礼,这是何故?若被外人看到,是要杀头的呀!”老道神秘一笑:“实不相瞒,贫道是个相士,阅人无数,从未有差池。总管大人气宇轩昂,仪表非凡,有君王之相,定能一统天下。”
杨总管心里一动,不动声色道:“道长这么说,是有什么异象吗?”
老道不说话,带杨总管来到道观后山,只见满山的落叶树中,长着两株一人合抱的常绿树,显得格外突出。
“这是什么树?”杨总管问。老道回答:“龙杨。”杨总管从未听说过龙杨,上前细看,发现树干就是一般的白杨,便说:“杨树不都是落叶树吗,为何这两棵到了深冬依旧青翠欲滴?”老道说:“龙杨与一般杨树不同,乃是杨中之皇,四季常青。”
龙杨的叶子只长在较高的树枝上,杨总管手搭凉棚看了看:“为何龙杨的叶子比一般杨树的细小?”老道微微一笑说:“龙杨会变叶子,春夏时的叶子跟普通白杨一样,可到了秋天,它就变成这种墨绿的细叶了,一丛一丛的,十分好看。”
杨总管感叹道:“从来只听说过龙蛇会蜕皮,没想到树木也会变叶,太神奇了。”老道说:“实不相瞒,医治大人痔瘘的药物,就是这些龙杨的细叶,真可说是‘龙杨治龙疾啊!”
“太好了!”杨总管喜形于色,忍不住道,“本官有此奇遇,定能……”他忽然意识到什么,把嘴边的话吞了下去。
老道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才道:“好是好,可惜只有两代……”
“什么两代?”
老道不说话了,杨总管见状,想了想说:“若道长所言成真,我一定广修道观,以报恩德。”
杨总管在道观里住了数天,天天服药,痔瘘痊愈后道谢而去。
这位杨总管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他早有取周自代的想法,如今更是坚定了决心。不久,年仅七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当上了丞相;又过不久,周静帝禅位于杨坚。
当上皇帝后,杨坚果然在都城附近广修道观,他对老道说的“好是好,可惜只有两代”念念不忘,心里认定只要广种龙杨,杨家的帝王基业就会像龙杨一样四季常青,代代相传,于是让一个大臣去找龙杨来种。
可上哪儿去找龙杨呢?既然龙杨是皇上在亳州发现的,那便去亳州吧。这年春天,大臣带着人去了亳州,在山里转了半天,地方是找到了,但那破道观早已成为废墟,道观后那两棵龙杨也被人连根挖走了。
这时,山上走下一个采药人。大臣问:“山上可还有龙杨?就是原来长在这座道观后的那两株,到了冬天也是青翠的。”
采藥人恍然大悟:“原来那是龙杨啊,要它干吗?”大臣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采药人说:“这简单,只要你们移种一些高大的杨树,我会作法把普通杨树变成龙杨。这可是我家的祖传绝技!”
大臣听后半信半疑,但既然找不到龙杨,也不妨试试,于是带着采药人进了京。
很快,大批的杨树被移种到新修的道观四周。采药人见这些树长势良好,非常满意,还仔细地爬上每一棵杨树修剪枝叶,忙完后,就天天在京城闲逛。大臣问采药人何时作法,采药人说要等到秋天杨树叶子变黄的时候。
到了秋天,杨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了,这天夜里还刮起了狂风,采药人说时机到了,趁夜作起了法。没过多久,大臣来到道观一看,杨树全部换上了绿装!得知此事,隋文帝龙颜大悦,下令扩大种植规模,于是没几年,道观四周就成了一片蓊蓊郁郁的龙杨林。
后来,隋文帝驾崩,其子继位,史称隋炀帝。最终,隋朝享国运两代,共三十八年。
隋朝灭亡后,道观四周的龙杨林枯萎了,会作法的采药人也神秘地消失了。其实他正是当年破道观里老道的侄儿,老道死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老道并没有预言的神力,只是比较会识人,看透了杨坚和他儿子,大胆预测罢了。
所谓的龙杨,其实是寄生在白杨树上的槲寄生。槲寄生是一味中药,可治痔瘘等疾。当年,采药人借着给白杨修枝之机,将槲寄生的种子撒到树皮的裂缝里。等白杨的叶子一掉完,暗暗生长的槲寄生就十分显眼了,仿佛白杨换了叶子,哪怕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天,也是一派生机盎然。
可惜的是,槲寄生以吸收白杨的养分为生,最后让杨树枯萎的罪魁祸首也是它。就好像隋文帝,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株小小的杨树上,结果倒真是二世而亡,让老道的预言成了真……
(发稿编辑:赵嫒佳)
(题图:刘为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