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甫生夫人刘璇是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她和谢甫生相识于革命,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他们双向奔赴、不离不弃,甘愿赴汤蹈火,用行动诠释“患难与共”,用革命演绎最美的爱情。
家成了北方局地下党联络站
刘璇参加革命前叫刘柏年,她参加革命是因为父母是一对革命老人。
刘璇的父亲刘永清,是山东省邹县的一个农民。1915年,刘璇出生在山东邹县。8岁的时候,一场洪水将父母辛劳一年种的庄稼冲得干干净净。为了活命,乡亲们纷纷离乡背井逃荒闯关东。万般无奈的父亲,冲着颗粒无收的祖辈留下来的庄稼地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后,拉着妻子和女儿随着逃荒的队伍闯关东去了。他们一家人先到了东北辽宁抚顺,父亲在一座煤窑上当苦力,但是没过多久,煤窑就垮了。虽然没有被砸死在煤窑里,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但是父亲望着塌窑后烟尘弥漫的煤窑,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全家人以后的生路在哪里?东北呆不下去了,一家人你拉着我,我扯着你,又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了天津。
到天津后,刘永清在有钱人家办的饥民施粥棚帮助烧火熬粥干杂活儿。人家看他干活勤快,又干净利索,就雇他烧火煮粥,每天总算有碗粥喝,全家人不至于饿死了。就这样,他们在天津暂时住了下来。施粥棚的活儿干完之后,刘永清在天津打短工、卖报纸,为一家人糊口,刘永清到处找活儿干。母亲冯氏明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夫妇俩勤扒苦做,在天津租了个小房子,这回总算有了一块安身之地,后来在天津又添了刘璇的两个妹妹刘松年、刘寿年,全家就在天津长期留了下来。
1934年,北方局地下党准备在天津寻找合适的地点做联络站,刘永清的家租住在天津英租界达文波路阜昌里,是英租界里的平民区。这个家庭不但是劳苦大众,又是从山东逃荒来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看上了他们的勤劳、善良和淳朴。1934年底,经过地下党的周密调查,天津特科地下党员杜向庭走进了这个家庭。杜向庭同刘璇的父亲刘永清见面交往后,谈得很是融洽。
刘永清秉持了山东人的耿直、仗义,又加上他家是外来逃荒户,在天津没有任何亲属,社会关系简单。家里除了不识字的妻子冯氏明外,就只有3个未成年的女儿了。另外,刘永清家里秉承老辈儿山东人的封建规矩,3个女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的家庭不容易引起外人和特务的注意。
经过考察和筛选,刘永清家的各种条件都符合北方局地下党联络站的要求。更巧的是,刘家只有里外两间小屋,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几平方米,两屋相通,而且每间小屋对外的门分别对着南北两条街道,来人出入方便,如果做地下党联络站,机动灵活性很强。
综合考虑后,北方局地下党最终选定把刘永清家当作地下党联络站,由杜向庭做通刘永清的工作。刘永清听杜向庭说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就立刻爽快地答应了。
联络站建立以后,杜向庭就搬到这个家里来办公了。杜向庭与他们吃住在一起,刘家每天以棒子面为主食的生活,杜向庭一点儿也不感到苦,他与刘家人相處融洽。后来,特科地下党员唐则民也来到刘永清家。
1935年,刘璇认识了刚从上海疏散到天津特科工作的谢甫生。而1934年,在认识谢甫生一年前,她就与杜向庭、唐则民一块从事天津特科的工作了。
贵族学校的旁听生
刘永清一辈子只有三个女儿,对大女儿刘璇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她能像儿子一样撑起这个家,就想把她送到学校去读书。但是家里这么穷,哪有钱去读书呢?刘永清买了两盒槽子糕(蛋糕),送到他认识的一位贵族学校的老师那里,希望老师跟学校说说情,不收学费让刘璇当个旁听生。老师见到小小年纪的刘璇乖巧、伶俐,很向往上学,就动了恻隐之心,跟学校通融后,学校破例允许她不用交学费。就这样,刘璇在这所贵族学校里幸运地当上了一名旁听生,但是因为不是正式生,体育课是不允许参加的。刘永清的另外2个女儿,因为都没有上过学是文盲,嫁人成家后当了家庭妇女,一直住在天津。
刘璇后来回忆道,这个学校里都是富贵人家的少爷、小姐,大部分学生都是由车夫用黄包车接送上下学,还有的同学是由私家小轿车送来上学的。因为是贵族学校,要求穿统一的校服,女生还要穿校裙。
刘永清是进城不久、土生土长的山东农民,旧时封建的意识还很顽固,思想完全不开化,他接受不了这种西式的校规。刚上学时,刘璇不能像其他女同学那样剪时髦的短发,母亲给她梳了一条山东农村女孩的大辫子,上面还缠着一大截红头绳。刘璇后来形容自己当年的头发,梳得就像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一样。
刚上学时年纪小,刘永清不放心她一人去上学,每天上、下学都是由他背着去学校和回家。而且,因为看不了自己的女儿穿校裙露着腿,在刘璇出校门时,刘永清都要带着家里的长裤,让刘璇在校门口换上再回家。刘璇脑后拖着一条了红头绳的大辫子,在校裙里套着长裤子,这种土里土气、与众不同的发型和装束,必然会引起贵族学校阔少爷、娇小姐们的歧视和耻笑。
但是后来,同学们就笑话不起来了,因为刘璇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老师们也越来越喜欢上这个坐在后面小板凳上旁听的、使用别人用过的旧课本读书的小姑娘了。因为学习成绩比不上刘璇,慢慢地,同学们也就不再嘲笑看不起她了。
刘璇回忆说,父亲经常对她讲:“我们家虽然穷,但是我们穷要穷得有志气!要比咱就比学习,一定要把书读好。”小小年纪的刘璇,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这些话,她知道父亲送自己来读书有多么不容易。她每天刻苦读书,用默默无声的不懈努力和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也终于改变了大家的世俗看法,并渐渐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
利用桂系军阀电台与党中央通讯
父亲又让刘璇拜师,向住在他家的特科地下党员杜向庭学知识、学文化和学习革命道理。杜向庭给刘璇讲解世界上为什么有富人、穷人;讲俄国十月革命;讲中国共产党是为老百姓翻身求解放的政党;讲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制度……在地下党的指引下,1935年,刘璇正式参加了天津地下党特科联络站的工作。虽然仅仅是站岗放哨、保管文件,但是她干得非常认真。1935年,刘璇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这一年,谢甫生从上海特科撤退转移到了天津特科。随后,关于谢甫生的故事,就越来越多地传到了刘璇的耳朵里,刘璇对他钦佩不已。
后来,她与经常来她家的北方局地下党联络站开会、联系工作的谢甫生相识了。他们从相识到互相了解,刘璇对谢甫生由敬佩到信赖再到爱慕。1936年,刘璇与谢甫生结为伴侣,直至终生。
1936年,谢甫生发展并借用天津桂系军阀刘绍襄的电台为我地下党服务,刘璇被组织任命担任天津秘密电台的译电员。1936年,经过刘璇译电,从天津设立的这部秘密电台,把情报源源不断地发往了延安,这不仅沟通了当时在北方局负责工作的刘少奇与党中央的联络,而且对我党的抗日斗争及推动国民党地方进步势力进行抗日,都起了重大作用。
据了解,这个电台抗战时期也一直与延安保持通讯联系,是白区极少数没有被敌人发现破坏的电台之一。当时,刘璇发电报,接电报的是康生等人。
革命伴侣,夫妻情深
艰苦的革命环境,培育着忠贞的爱情。抗战时期,刘璇追随丈夫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当时,是母亲冯氏明从天津亲自送女儿到根据地去的,老母亲还清楚地记得,进入根据地的时候,她们是骑着组织派来接她们的小毛驴进去的。
在根据地,刘璇先上了民主革命中学,后又上了抗大,抗大毕业后又考上了白求恩医科大学。
1942年冬,劉璇借学校放寒假之机,赶往300多里外的平山县探望丈夫。当夜,久别重逢的喜悦使他们久久无法入睡。他们谈论着过去,畅想着未来。谢甫生兴奋之余,写下了刘璇久难忘怀的一首诗:
月光透过柔嫩的柳梢映上窗棂
夜色深深
窗内是两双凝望月光的眼睛
向往着,向往着
向往着革命胜利的黎明
刘璇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就随部队医疗队转战南北,从事抗日战争的战地医务工作。在与日本鬼子的战斗中,刘璇经受住了长期残酷战争的洗礼和考验。她曾回忆,在一次行军途中,没有水喝。为了活下来与鬼子继续战斗,实在渴极了的刘璇和医疗队的战友们,就喝接下来的马尿。还有一次,医疗队被日本鬼子包围在一个山村里,突围时,不少战友都牺牲了,只有她和少数几个人活着冲了出来。
1944年秋,刘璇正怀着大儿子小贝,她和丈夫随部队在山区行军路上遭遇到了日寇,双方交战十分激烈。打退鬼子以后,此时的刘璇挺着大肚子行动不便,追不上快速行军的大部队,谢甫生安排警卫员陪着她在后面行军。渐渐地,他们与大部队走散了。正在这时,一股日本鬼子兵追了上来。
在过去行军途中,刘璇曾亲眼看到路旁,被日本鬼子在“三光”政策扫荡时杀害的中国妇女的尸体。有一个怀孕妇女被杀害后、她的肚子被鬼子剖开,死去的孩子被日寇用刺刀挑了出来扔在母亲尸体旁边,惨不忍睹。这帮毫无人性的日本畜生,就是这样残害我们无辜老百姓的。
绝不能让鬼子抓到活的!这是刘璇当时的决心。为了不拖累年轻的战友,她说绝不能当俘虏,催促警卫员赶紧用枪把自己打死,让他去追赶前面的部队。警卫员哭着说:“首长让我保护你,要死咱们也要一起死。”眼看鬼子就要追上来了,刘璇说:“我们一起跳悬崖吧,绝不能被鬼子活捉。”老天有眼,此时,前来支援的队伍及时赶到,把鬼子打退了。
后来,刘璇经常用这些亲身经历教育孩子们缅怀先烈,革命来之不易,绝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解放战争中,她又跟随丈夫奔赴东北战场,是安东本溪湖野战医院的军医。全国解放后,任沈阳马路湾东北军区陆军总院的眼科大夫。1953年,夫妻双双从东北调至北京海军工作。刚来北京时,刘璇一开始在位于北京东四的北京军区总院当眼科医生,后来调到海军大院负责组建海军大院门诊部眼科。从无到有,她克服人员缺少的困难,独立筹办建立了眼科的门诊、药房和住院部。1958年,谢甫生接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帅孟奇大姐的电话,让他到中组部接受新的工作任务,随即被调到了外交部工作。刘璇随丈夫到了中国驻蒙古使馆工作了近6年,直到1964年从国外履职结束回国,后又随谢甫生调到家乡湖北武汉工作直至离休。
刘璇一生跟随谢甫生辗转国内外,始终是丈夫的忠实伴侣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一粒革命的种子,从山东邹县的泥土地里发芽生根,历尽艰辛,长成了一棵挺拔的大树。共和国正因为有了无数这样的大树,才使得祖国大地山川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杨豪/主笔)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