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凉山上的扶贫勇士

时间:2023/11/9 作者: 今古传奇·双月号 热度: 17701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在这之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对四川而言,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凉山的脱贫攻坚,被称为全国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

  走进大凉山,我们总能在这片土地上看见一些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在忙碌着。他们远离家人,远离故乡,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来到这里。他们为这里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他们带着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带着各族人民的情谊,深入到大凉山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上。

  伍勇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长大后参军入伍,并在部队入党,复员后被分配到什邡市党校工作。在国家发出扶贫攻坚号召后,伍勇在什邡市的石羊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2017年底,他被什邡市委选派到大凉山喜德县东河乡扶贫。伍勇凭着退伍军人的执著和顽强,带领东河乡的村民们艰苦奋斗,彻底告别贫困,迎来崭新的生活。

  作者简介

  刘邦琨,四川省作协会员,曾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创作的散文、小说、纪实文学、广播剧本、影视剧本等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名人传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四川文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台等平台发表,其中有36部影视文学剧本获奖,有作品被选入课本和教师用书之中。

  高山上的产业“变形记”

  巍巍大凉山,绵延起伏,一望无际。

  在大凉山深处,高个子、看起来30多岁的伍勇正带着19名来自四川,准备前往喜德县东河乡的扶贫人员以及东河乡党委书记马建猛、乡长沙滔,穿林爬坡、翻山过河,逐村逐户访贫问苦。

  这天,天公不作美。他们在走访时,天空突然被厚厚的云层遮盖,大凉山大雪纷飞。一行人抖去身上的雪花,对着冻僵的手呵一口气,冒着风雪,坚定地走向每个彝族村寨,为贫困户建档立卡,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东河乡是一个高山彝族乡,土地一半覆盖着森林,另一半则是荒土。伍勇调查乡情需要翻越多座大山,涉过多道沟壑,在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出门,天黑之后才能回来。路上饿了,他就吃随身携带的烧土豆,渴了就喝山涧流水。路走得太多,伍勇腿脚都肿了,鞋子也穿烂了三双。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走访调查,伍勇对东河乡有了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

  东河乡总人口9071人,下辖东河、拉克、加尔、瓦尔四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2436户彝族群众。东河乡处于半高山和高山地区,耕地面积为9615.24亩,林地面积为81674亩,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荞麦等农作物和养殖猪牛羊为主。东河乡贫困率高达33%,且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这就是伍勇在2017年底来到大凉山喜德县东河乡后,看到的实际情况。

  乡情调查让伍勇直观感受到了东河乡大山里彝族人民艰难的生活状态。深夜,奔波了一整天的伍勇难以入睡,脑子里不时闪过东河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低低矮矮的土屋、穿得破破烂烂的百姓、流着鼻涕啃土豆的孩子等画面。面对重度贫困的彝族乡镇,让彝族群众尽快脱贫成了伍勇心里最大的愿望。

  在与乡党委政府领导商量脱贫对策时,伍勇和其他扶贫干部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脱贫思路:完成“两不愁”(不愁吃、穿)、“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户六有”(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安全用水有保障、生活用电有保障、有广播电视)、“村七有”(有通村硬化公路、民俗文化坝子、通讯网络、文化室、卫生室、学前教育设施、有村集体经济)指标,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按照这个思路制定好脱贫工作的每一个计划,然后逐一落实。

  伍勇与群众一起进行危房改造、养殖牲畜、种植经济林木和粮食瓜果,亲自参与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在道路建设、农电网改、水利设施修建、劳务输出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伍勇与扶贫干部一起制定计划,并监督各个项目的具體实施。他把国家针对贫困户发放的扶贫慰问金送到群众手中,让群众明白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大山里的贫困户。

  2018年冬天,伍勇没有休过一天假。春节期间,伍勇回到什邡市后,马不停蹄地找到企业家朋友,请求他们为贫困群众脱贫出力、出钱。一开始很多人难以相信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人民如今还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当伍勇把拍摄的百姓照片发给朋友们看后,他们被感动了,纷纷捐钱、捐物。伍勇当即带着朋友们捐献的衣物和粮、油、肉返回大凉山喜德县东河乡,把礼物分给贫困的百姓。百姓们领到这些东西后,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双手合十,感激道:“卡莎莎,兹莫格尼。”(意为感谢你们,祝愿你们吉祥如意)

  春节结束后,伍勇与乡干部一起找到上级领导,讲述实际乡情,并动员全体扶贫干部争取不同地域的支持,终于为东河乡争取到了脱贫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要致富先修路,设计线路、开山搭桥、施工、质量检测……伍勇认真对待修路的每一个环节,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通往东河乡各村子的公路全部施工完毕。村民们看见干干净净、平整宽阔的公路修到自家门口,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不住地用彝语说:“喔喔喔喔——”这是百姓对公路的夸赞,对扶贫干部的夸赞、对共产党领导的夸赞。

  在庆祝东河乡村通公路的庆祝典礼上,伍勇突然呕吐不止,他强忍着胃痛,坚持参加了全部庆祝活动。晚上,他回到住处后,胃里依然排山倒海般地翻涌着,让他难以入眠、坐卧不安。这个晚上伍勇一会儿坐在凳子上、一会儿走两步路,疼痛始终没有平复。他实在坚持不住,到当地医院治疗,却因为医疗条件所限,只能吃点儿镇痛药。

  次日,痛得满头大汗的伍勇被扶贫人员送到家乡的什邡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原来伍勇得了严重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胃已经出现溃烂的状况,医生说这是吃了生冷和不卫生食物所引起的。这与伍勇忙于扶贫工作,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长期吃凉土豆、萝卜干、喝冷水不无关系。医生提醒道:“如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引起癌变。”

  治疗期间,伍勇一直牵挂着大凉山的扶贫工作。他躺在病床上一边输着药液,一边与东河乡的干部通电话:“制定的一村一特色村级经济实现得怎么样?村民危房改建工作做得如何?”当得知还有村民不接受扶贫干部提出的规模养殖牛羊和规模种植花椒、樱桃、蔬果等规划时,伍勇急不可耐,病情稍有好转就请求医生给自己开半个月的药,提前出院。

  伍勇一出院就立即投入到扶贫事业之中。因为病没有好全,他经常感觉胃痛,实在坚持不住了的时候,就悄悄地转过身,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把治疗胃病的药吃下,吃完药后又继续工作。有人见伍勇脸色不好,问他:“怎么了?是不是又病了?”他总是说:“没什么,过段时间就好了。”

  在东河乡,伍勇走村入户,逐一给群众讲脱贫致富的道理,动员群众积极配合乡上的帮扶措施。通过走访,伍勇了解到百姓之所以不接受养殖帮扶计划,是因为不知道规模养殖后,产品如何销售出去。一方面,规模种植养殖后的农产品数量增多,销售不出去的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农产品烂掉;另一方面,规模扩大了,技术却跟不上,产量和质量也不会理想,难免白费功夫。

  为解决这些问题,伍勇坚定地表示:“这些问题大家不用操心,算我的!”

  伍勇说到做到,立即跑到西昌、什邡以及省农科院,邀请技术专家在东河乡搞种植养殖业的培训,他自己也在一旁听课。

  让全乡人都来听课显然是不现实的。伍勇采取先培训典型,由此带动周围群众的办法,在各村组选举村民代表和乡村干部参加培训。这些受过培训的人由专家领导,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和庭院里搞起大规模的种植养殖业,并且效果良好。周围群众看到了规模种养殖带来的效益,也跟着学习搞规模种植养殖。他们科学发展养殖业,并且在承包的山地里种植省农科院推荐的优质花椒、樱桃、黑桃、香果等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丰收了之后,如何销售成为难题。这时,什邡市对口扶贫喜德县领导办公室传来好消息:喜德县出产的农产品直接运到什邡市,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销售给什邡市民。这一举措顺利地解决了喜德县的农产品销售问题,批下来的剩余经费还能用于帮助喜德各乡村开展脱贫事宜。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不仅喜德县百姓心中欢喜,什邡市民也乐于“以购代捐”。“以购代捐”中销售的农产品无污染、纯天然,市场上很买购到。这种食品吃着一百个放心,什邡市民很愿意购买。那些牛、羊、猪等家禽家畜一出栏,就被成都等地的客商纷纷上门订购完毕,甚至来不及运送到什邡市去。

  为了让东河乡群众增加收入,伍勇和扶贫工作队还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成立了四个农村经济合作社,以此带动整体增收脱贫。

  让大山深处响起朗朗读书声

  看着百姓们增加了经济收入后喜悦的表情,伍勇有了些许欣慰,眼前却浮现出曾经在走访调查时看到的没有上学的孩子渴望读书的模样,衣衫褴褛的孩子们流着鼻涕,在山坡上采野花、刨土豆,或者割野草回去喂猪……这些画面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幕幕在伍勇眼前闪过。

  这始终是伍勇的心结,也是伍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伍勇和他的妻子都是教师,难免对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多了几分关注。伍勇的妻子沈君是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的老师,她常常在家里给丈夫讲学生读书的故事,这让伍勇更加坚定了让每一个孩子有书读的信念。

  伍勇认为:无论情况有多复杂,我们作为扶贫干部都必须把彝族孩子上学的问题解决好。扶贫就应该包括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党中央要求“扶贫一个都能不少”!孩子们上学同样“一个都不能少”!

  通过调查,伍勇了解到全乡有20多名没有上学的儿童,这些孩子们没有户口。要解决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孩子们的户口问题。伍勇跑到喜德县委县政府、公安机关、民政机关、教育局汇报相关情况,请求有关部门解决孩子户口和上学问题。有关部门说:“需要按照国家规定完善有关手续,资料不齐无法上户和上学。”

  为此,伍勇逐一弄清楚了孩子们没有户口的原因,并且设法解决。每一个孩子没有上户的原因都不同,相关手续办理起来很费劲,甚至有的孩子的出生资料已经找不到了。为了给这些孩子们办理户口,伍勇需要跑十多个部门,甚至跑到千里之外寻找资料。

  在经历了无数次奔波之后,伍勇终于完善了全部手续,解决了这20多名孩子的户口问题,此时,伍勇已经瘦了十几斤。在解决完最后一个孩子的上户口问题后,伍勇长舒了一口气,一下子晕倒了。

  伍勇苏醒过来时,看见妻子沈君正抹着眼泪。沈君说道:“到大凉山这么久,都不给家里打个电话,我好担心你啊!”伍勇愧疚地对妻子说:“我负责大凉山的扶贫工作,就得把这件事干好。无论遇到的困难有多大,都得想办法克服。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我不能给彝族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家里的事情就辛苦你了。”

  在大凉山,伍勇带着沈君参观了学校。这些学校教师资源相当匮乏,校内只有一两名教师,上学的孩子们年龄参差不齐,学校建筑更是破旧不堪。沈君看着这些情景,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决心要帮助大凉山的孩子们读书。她回到什邡市后,将自己愿意去大凉山支教的申请交到了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并请求上级交给什邡市教育局。

  有一次,伍勇发现了一个唇裂的孩子在地里刨土豆。“他怎么还没有去上学呢?”伍勇心里疑惑,他上前去了解情况后得知这个孩子叫吉米呷咨,11岁,由于唇裂,害怕被别人笑话,不敢上学。伍勇想,我得想办法解决吉米呷咨唇裂和上學的问题。

  几天后,伍勇先带着吉米呷咨前往昆明找医生,但是昆明的医疗条件不够,伍勇又带着吉米呷咨来到成都,在华西医院顺利地进行了手术,两个月后,吉米呷咨唇裂修复完好。伍勇带着吉米呷咨高高兴兴地去读书了。看着吉米呷咨走进教室、领到崭新的课本、端正地坐着听课,伍勇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为了让大凉山的彝族孩子们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扶贫干部带领着几十个孩子,参加了2019年夏天的“走出大山看世界”夏令营活动。孩子们坐高铁、乘无人驾驶公交来到成都、昆明,看到了大都市的美丽与繁华。他们拜访了西华师范大学,亲手操作了电脑,参观了科技馆……大凉山的孩子终于看见了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愉快的夏令营活动让彝族孩子不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而且立志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

  彝族山寨山高路远,村民取水需要到几十里之外的河沟里去取水,水对于彝族群众来说真是“贵如油”,所以大部分百姓的个人卫生情况并不理想。群众因为不讲卫生而生病,因病返贫成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伍勇决定先想办法解决百姓用水难的问题。

  伍勇把上述情况向东河乡领导和所有扶贫干部们道出来时,全体人员都认同这是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凑在一起想办法。想要解决“取水难”是需要资金的。伍勇带领扶贫干部与当地干部四处跑,为取水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经过多方努力,全体干部齐动手,解决了东河乡每一个村的取水问题,给每家每户装上了自来水管。在自己家里就能够使用上干净的自来水,这是百姓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用水问题解决了之后,还得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能少得病。无论是生活卫生、环境卫生还是食品卫生,甚至连打扫房间、换洗衣物、洗澡等方面,伍勇都给群众详细讲解,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伍勇通过开会、做宣传栏、广播等宣传方式,以及在每村每组打造一二个示范户,让村民参观学习如何讲卫生。不仅如此,他还大胆提出了一个建立卫生公共食堂的想法,这个设想得到了全体扶贫干部和乡干部的赞同和支持。

  东河乡的群众厨艺不到家,煮饭普遍不怎么讲究。伍勇与扶贫干部一起在拉克村上修建了公共食堂,雇厨艺不错的师傅去做饭,还挑选一部分百姓来给师傅打下手,順便提升厨艺。百姓每天都在食堂吃饭,饭菜既美味又卫生,食堂很受百姓的欢迎。

  伍勇用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群众的生活方式,让群众学得好厨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为以后东河乡开展旅游服务打下了基础、作好了准备。

  百姓需要改变的不仅是不良的卫生习惯,还有落后的风俗习惯。有不少风俗习惯是百姓脱贫又返贫的直接原因,最典型的是“薄养厚葬”以及“高价彩礼”。

  “薄养厚葬”和“高价彩礼”是伍勇在调查乡情、扶贫建档立卡、给贫困户送温暖以及指导群众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时目睹了无数次的事情。

  谁家死了人,全村人都要来悼念,这家需要杀掉一二十头牛招待村民,嫁娶也是同样。自己家没有那么多牛的话,哪怕借钱、贷款,也要把红白喜事搞得风风光光,还要请毕摩来做几天的道场,热闹好多天。

  办一场酒席,主家要花销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场红白喜事之后,主家欠下大笔债务,得全家人慢慢还,有的甚至几十年都还不清。如果村民不这样风风光光地办红白喜事,这家人就会受到周围村民的嘲笑,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可是有的村民风风光光地办了酒席,却又将自己弄到穷困潦倒的地步。

  伍勇亲眼看到一位村民埋葬了父亲之后,欠下大笔债务,连饭都吃不起了,饿得路都走不了。扶贫工作队员去慰问他时,发现他躺在草堆里奄奄一息。不少已经脱贫摘帽的村民经历一场红白喜事后,就再次陷入极度贫困之中。

  想要改变因红白喜事返贫的问题,就必须要转变村民的旧思想。伍勇坚决地在东河乡党委会议上提出:“在广大群众中推行移风易俗新风尚,倡导丧事简办、婚事简办。”许多干部认为这个观念很难改变,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山之巅的村民已经习惯了通过举办隆重的红白喜事来表明自己的诚意,哪怕欠款也要把红白喜事办得风光热闹,大讲排场。但是伍勇坚持要转变群众的思想,改变“薄养厚葬”“高价彩礼”的旧风俗,避免群众因为红白喜事返贫。

  但是要彻底转变这一习俗谈何容易,伍勇带着扶贫干部们去各村组宣传红白喜事简办的意义,苦口婆心地劝说和宣讲,不但没有得到村民认可,反而被讥笑为“不孝”“不懂礼节”。伍勇思考了几天几夜,想到了一个对策:“我们不能强硬地要求群众落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观念。”

  一次,伍勇经过另一个村子时,发现“移风易俗红白喜事新办”的宣传栏烂掉了,已经看不清关于红白喜事简办的宣传内容。伍勇不知道宣传栏是怎么弄坏的,调查一阵也没有结果,只得再做一个新宣传栏。做好宣传栏后,伍勇请广播站的播音员每天在广播讲述红白喜事新办的意义。然而有些村民的思想还是很难得到改变。

  伍勇来了个狠招,他到各村组张贴告示:谁家红白喜事简办,我伍勇掏腰包给予奖励。

  拉古村主任吉克苏哈家里有人去世,伍勇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去苦口婆心地劝吉克苏哈带个好头,同时也希望吉克苏哈做好家里人的思想工作。经过千辛万苦地解释和沟通,吉克苏哈一家终于同意按照移风易俗新规,简办丧事,去掉杀牛宰羊、请客、请毕摩做道场等繁琐程序,简单安葬了逝世老人。吉克苏哈一家安葬逝世老人的这天,伍勇带着各村组的代表赶来悼念,代表们亲眼看到了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的好处,心里慢慢地开始接受婚丧嫁娶新办简办的新风。伍勇抓住机会,赶紧向村民代表讲述红白喜事简办的好处,并掏出一千元奖励吉克苏哈家。

  除了“薄养厚葬”,“高价彩礼”同样是村民脱贫的绊脚石。

  一天,伍勇正在山上给村民发放养蜂资料,指导村民如何提高蜂蜜产量,突然有几位村民匆匆忙忙地跑来说:“伍书记,有人订婚需要20万元钱,弄得男方家里快要崩溃了!”

  得知这一消息的伍勇马上赶到这家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并劝解和安慰,随后与几名扶贫干部赶往女方家里进行劝说。最终让女方家庭放弃向男方家庭索要高价彩礼。

  通过千辛万苦地做女方父母的思想工作,他们终于答应不再提出“高价彩礼”的要求,让青年男女订了婚。这年底,这对新人按照婚事简办的新规办理了结婚手续,他们欢欢喜喜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伍勇为他们送去祝福以及勤劳致富的书籍,希望小两口婚后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努力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在破除“高价彩礼”的移风易俗大会上,伍勇讲道:“男方家庭千方百计地把订婚的20万块钱筹齐送给女方,女方家庭拿到钱后把女儿嫁过去,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家的女儿啊。因为男方无力负担这么大的一笔钱,家里不仅要借钱给儿子订婚,还要花一大笔钱来结婚。经过几番折腾,男方家庭欠下巨额债务,这笔账最终还是需要刚过门的女儿和男方家庭一起还。一头牛才卖两三万,要多少头牛才可以筹齐20万啊!一头牛又要多少年才能喂养大,需要付出多少辛苦?我们这里的群众本来就生活在贫困之中,如果女方坚持要收‘高价彩礼,这无异于是把女儿卖给别人,让女儿嫁进负债累累的家庭,以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还在还账,一直走在贫困的路上。大家想想,这样的习俗对谁有好处呢?这只能让家庭陷入崩溃之中,难以走出贫困的深渊。”

  伍勇给村民们宣讲“高价彩礼”害人的事例,通过介绍雅安某县一姑娘因为父母逼迫大凉山的彝族男子给“高价彩礼”,男方家庭无法承担,二人不得不分手,最后姑娘跳河自尽的故事,来教育村民破除“高价彩礼”的陋习,让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婚事新办。

  这些事例,让群众很震撼,也看清了“薄养厚葬”“高价彩礼”等陋习的危害。陋习的破除使得东河乡彝族群众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脱贫致富,大大减少了红白喜事返贫的现象。

  千亩樱花如约开,美丽乡村入画来

  东河乡到西昌市东河村只有20里,到凉山州喜德县城却有180多里。伍勇抓住东河乡离西昌比较近的地理优势,提出在东河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群众快速脱贫奔小康。东河乡相当于西昌的北大门,在邛海辐射圈内,邛海正是知名的旅游胜地。东河乡完全有条件建设美丽乡村、彝家新寨,把来西昌旅游的客人吸引到东河乡。

  这一设想在东河乡党委会上提出后,马上得到全体干部的赞同,但是有些人不知道该如何开展乡村旅游业,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迷茫地看着伍勇,希望伍勇能提出发展旅游业的路子。

  伍勇把自己在家乡什邡市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用在了东河乡,他说:“什邡市建设美丽乡村很有经验,离什邡市不远的皂角镇土堂村就是因为靠近城区,通过规划园林景观,建设了集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品茶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把大批的游客吸引到这里参观和消费。这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美化了乡村环境,一举两得。之后,土堂村又举办了草莓采摘、收菜、割麦、推磨等农事活动,不少城市居民在周末欢欢喜喜地带着孩子们来这里体验乡村生活。”

  东河乡的干部们听得津津有味,好像自己已经到了什邡市旅游一样。伍勇继续讲道:“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什邡市建设美丽乡村经验,什邡市沿山地区的湔氐镇龙泉村大力种植樱花,每年樱花季,满山的雪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赏花……”

  伍勇一口气讲述了很多什邡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事例,东河乡领导们听了之后,越来越有信心:“是的,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什邡市的经验,把东河乡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把西昌城里的游客吸引到我们东河乡来观赏桃花、梨花嘛!”

  除此之外,东河乡领导们还提出:在东河乡建设大规模的樱桃产业,既可以在花期吸引游客赏花,又可以在果实成熟的时候吸引游客前来采摘樱桃,甚至带动葡萄、梨子、蜜桃等产业发展,实现“一年四季花不败,一年四季瓜果香”。这样的话,一整年都有游客前来赏花、采果。

  要建設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资金购买高产樱桃树苗。伍勇心里清楚,既然要搞旅游,自然就需要扶贫干部带头去跑路,争取资金支持和技术帮助。

  伍勇把东河乡干部带到什邡市箭台村、四季东城、樱花谷、红峡谷、钟鼎寺、红枫岭、红豆村等地参观学习,让东河乡干部看到了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

  做好了思想工作之后,伍勇和东河乡干部马不停蹄地跑到省农科院、西昌市和喜德县有关部门,为东河乡争取建设千亩樱桃园区的资金,请求园林建设的专家规划景区,学习开展旅游服务。伍勇常常累得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一个馒头或者土豆就当作一顿饭,身体完全透支。

  有一天,其他工作人员找不到伍勇,有位同事四处查看,发现伍勇还没有醒来。同事们都知道伍书记太累了,想让他多休息一会儿,没有叫醒他。就在这时,伍勇醒了,早餐都来不及吃,披上衣服就与同志们忙活樱桃园区的建设去了。

  由于过度劳累,伍勇再次累倒了,他即便胃痛,仍坚持奋斗在扶贫攻坚的最前线,不让同事们发现自己身体不适。

  在东河乡全体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上级派来了一批有关专家帮助建设樱桃园区,并且提供了资金支持,计划了征地、群众搬迁以及景区规划设计等等事务。项目进行得越来越深入,任务也越来越艰难,伍勇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多次累倒在樱桃园区建设的现场。同事们劝伍勇注意休息,要保重身体,伍勇说:“我是来扶贫的,我不是来休息的。我是退伍军人,干工作就得苦干、实干,没什么不能坚持的!”

  伍勇凭着这股子拼劲,凭着军人敢打敢拼的意志,带领东河乡的彝族群众在大山上建设了千亩樱桃园区。从种植、浇水、施肥到管理,伍勇不仅具体指导工作,而且亲自动手,给东河乡的干部群众带头,拉近了党与群众的关系。

  为了选出花期长、颜色鲜、果品大,色泽红的樱桃品种,伍勇请来专家,在专家带领下选择樱桃树苗,精心地种植在景区内。

  樱桃园区建设好了之后,还需要有接待游客的设施。伍勇请来厨师到东河乡培训厨艺,请来大酒店的老板传授做生意的方法与诀窍,成功地培训了一大批酒店管理和烹饪人才。很快,樱桃园区里的餐馆和旅店也陆续建设起来……

  伍勇的妻子沈君快要生二胎了,东河乡党委政府特别批准伍勇赶回家中照顾妻子。伍勇回到家时,妻子已经住进了医院,次日,沈君生了一个男孩。伍勇给他取名叫伍明逸(谐音明义),小名叫昌儿。这两个名字寓意着伍勇希望孩子理解自己扶贫的大义,也希望彝族孩子更幸福,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个两个名字包含着伍勇的扶贫志向和爱民情怀。

  这个时候的东河乡已经要划归西昌市管辖了。他在家里照顾了妻子一个星期后就再次回到了大凉山。伍勇只能把照顾妻子和孩子的任务交给父母。伍勇的母亲见到儿子这么久都没有回来,担心伍勇身体吃不消,不忍心儿子去受苦,劝儿子以妻子生孩子需要照顾为理由,回来好好休息休息。伍勇坚决不干,他说:“扶贫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国家扶贫办马上就要到喜德县东河乡验收扶贫成果了,我怎么能耽搁呢!”

  在伍勇的再三解释下,母亲终于理解了伍勇扶贫工作的深刻意义。母亲知道伍勇喜欢吃的自己做的萝卜干、辣椒酱,就打包了几瓶萝卜干、辣椒酱装在儿子的行李口袋里,含泪送儿子去大凉山,离别时再三叮嘱:“儿子,到了大凉山,记得给家里通个电话啊!”

  伍勇眼眶流出了感激的泪水,心里默念:我扶贫任务完成后就回来照顾你们,好好弥补这些年对家人疏于照顾的亏欠。

  一年后,东河乡的樱桃园区建成了。早春时期,樱桃花洁白如雪,开满山坡,千亩樱桃花开让整座山变成了花的海洋。游客们纷至沓来,赏花旅游,冷清的东河乡一下子热闹起来,旅游业就这样在东河乡开展起来了。劳动节前夕,樱桃成熟了,鲜红、诱人的果实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樱桃,生意十分火爆。

  “搬”出美好生活

  就在伍勇忙着脱贫的时候,妻子沈君发来消息,说自己到大凉山支教的申请被批准了。伍勇有些高兴又有些难过,高兴的妻子此举能为大凉山的教育事业多作贡献,难过的是她来大凉山不一定能与自己住在一起,家里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需要人照顾。彼时,伍勇的大儿子伍烈熠正在读高中,正是需要父母支持的时期。

  2020年秋天,沈君来到了大凉山。由于一岁的伍明逸离不开母亲的照顾,沈君只好带着孩子来到大凉山支教。沈君支教的学校与伍勇还是相隔180多里,伍勇很难亲自照顾妻子和孩子,沈君上课时也不能带着孩子,夫妻俩商量之后,决定请母亲来大凉山,帮忙照看小孩。母亲理解他们工作的难处,没有半句怨言,立马同意了。

  由于扶贫工作任务重,而且相距太远,伍勇和沈君只能一个月见一次面。但是哪怕只能每个月相聚一次,伍勇都因为能够见到妻子和孩子而高兴。看着年迈的母亲不辞辛劳来山区帮自己看孩子,伍勇心里很是内疚,沈君也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孝敬老人家。”

  2020年冬天,好久没有见到爸爸的伍烈熠跟伍勇视频通话,他看见爸爸站在高高的山上,冷得瑟瑟发抖,身后是彝族农家破旧的房屋,雪花飞舞着,粘了伍勇一身。在温暖的家里等着过年的伍烈熠看见伍勇的工作环境,被伍勇的扶贫精神感动了。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爸爸的希望。

  不久后,伍勇动员高山地区的彝族群众到国家扶贫集中安置点。扶贫安置点在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山下地区,那里有一片集中修建的房屋。集中安置点的房子类似庭院,水电气网全通,居住条件很好,生活十分方便。彝寨新村基础设施很完善,交通也很便利,不仅有超市,还有健身场所。新居四周鲜花盛开,门前流水潺潺,甚至比城市里的小區更美丽、舒适。

  但是彝族群众对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着的老屋有很深的感情,他们不愿意离开这里。伍勇等乡干部在高山上逐户动员彝族群众搬迁到山下,终于做通了群众的工作,全乡在2020年春节前夕全部搬迁到彝寨新村。

  群众来到彝寨新村生活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产生活理念,群众适应得很快,打从心眼里感激党和政府对彝族群众的关怀,以及扶贫干部的艰苦努力。

  大凉山扶贫攻坚快要完成最后的任务了,一天东河乡党委书记马建猛突然来到伍勇面前,有些慌张地对他说:“伍书记,你快回什邡市去!”

  伍勇被弄得莫名其妙,傻愣愣地看着马建猛,惊讶地问:“怎么了?马书记!”

  马书记神情有些凝重,好久才说出:“伍书记,刚才接到什邡的电话,说你父亲出了车祸!”

  伍勇哇的一声哭了,浑身颤抖着,他大声呼喊着:“爸爸——”

  哭声在大凉山上回荡着,人们都不知道伍勇家里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不知该如何安慰。伍勇不了解父亲车祸发生的具体情况,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作为独生子女的伍勇不知所措。

  在东河乡干部们的再三劝说下,伍勇立即起身向老家什邡市奔去,两眼满是泪水……

  责任编辑/王兰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