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在经过一轮轮战术、情报的博弈后,德军如决堤洪水全线向苏联发起大举进攻。德军兵分三路长驱直入,仅一个月,德军占领的苏联领土相当于法国领土的两倍。其中南方集团军群兵锋直指基辅,想要一举“擒住俄国的双脚”。
1941年7月7日,基辅战役爆发。这片面积约13.5万平方公里的包围圈,成为苏联6个集团军的惨烈坟场。苏联士兵用生命撕开德军一道防线,前面是另一條更坚固的德军防线。普通士兵已无退路,高级将领赫鲁晓夫等人则乘飞机逃离。疯狂的围剿和屠杀终于在9月26日落幕。苏军损失人员70万人以上,另有66.5万苏军成为德军的阶下囚。
德国入侵苏联前,苏联列车还在源源不断向德国运送战略物资
1941年6月22日,德国动用190个师、3000多辆坦克、近5000架飞机,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20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苏联大举进攻。
在德军的闪电攻势下,苏联被打得措手不及。事实上,斯大林很早之前便得到德国要进攻苏联的消息。
在纳粹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时,苏联是以德国的同伙、共同分赃者的姿态出现的。苏联入侵了芬兰,占领了波兰东部,侵占了罗马尼亚部分领土,吞并了波罗的海沿岸的三个主权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苏联这一举动,也将芬兰、罗马尼亚等邻国迅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并遭到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
与此同时,斯大林预测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安全,开始着手采取防范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脉以东;跟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所谓“东方战线”,靠武力增加战略纵深。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平复后,希特勒腾出手来,准备对付苏联。从1940年秋天起,德军司令部指挥官开始进行司令部预演——在地图上演练即将发动的侵苏战争。12月28日,希特勒正式签署“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计划”,批准了德国对苏联战争的最终计划。“巴巴罗萨”在德语中的意思是“蓄有红胡子的人”,这是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
这份指令开头就指明,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在英国战役结束前,准备好以快速攻击战击溃苏联。计划规定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在出其不意的战役中,通过坦克的高速奔袭突破,把红军主力消灭于西部边界地区。
当时,希特勒的部属中有很多人担心入侵苏联有风险,会让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危机。因此,要想在苏联的“闪电战”成功,就必须有一个精心策划、万无一失的欺诈方案。
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制定了一份从海上入侵英国的计划,代号为“海狮”。“海狮”计划成为隐蔽德国真实意图的骗局。在希特勒“要尽可能给英国造成最惨重的损失”的指示下,德国空军最高司令部逐步加强了对英国的空中轰炸。不久,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还制订了两份代号为“鱼叉”和“鲨鱼”的西线作战计划,其目的是使人们相信,德军对英国的入侵已箭在弦上。
在此期间,德国还计划实施了其他重大行动,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英战争中来,以此强化“巴巴罗萨计划”的欺骗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陆军部队开始东调。如此大规模的行动,自然很难隐瞒。为此,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德国统帅部宣传处通过各种办法,极力制造苏德关系正在友好顺利地向前发展,进攻英国已迫在眉睫的假象。
1941年初,苏联基辅特别军区收到情报:德军正在边境修建野战机场,铺设铁路,并将大量土路修至边界线。4月,德军向边境地区大规模调兵,大小演习轮番上阵,且向边境地区的调兵一天比一天频繁。
在被德军占领的波兰领土上,政府把所有边境地区的居民都赶走了。德军向波兰人发出警告:如有军事行动,居民不准惊慌,否则就地枪决。
德军在波兰境内实行戒严,并把所有医疗机构改建为野战医院,配备了大量医务人员。每天都有200列左右军列开往与乌克兰接壤的边境地区,军列上载满了士兵和军用物资。所有开往边境的军列都有警卫队护送,所有铁路负责人都换成了德国官员。在各边境地区,德国开始将边防军换为野战军。
3月至4月,德军飞机侵犯苏联领空不下80次,每次都深入苏联领空二三十英里,而苏联只是若无其事地发个照会表示抗议。德国政府极力掩饰这种骗局,他们向斯大林透露,德军在边境的调动只是为了避开英国远程轰炸机。德国甚至向苏联解释,他们故意让英国以为他们正准备进攻苏联,而事实上他们正准备进攻英国。
到6月中旬,德军仍继续在边境地区集结重兵。德国外交官及其家属开始撤离莫斯科,这已是重要信号。基辅也不断传来新的消息:德军已经开始拆除设置在边界线上的障碍物,正在储存炮弹和航空炸弹,是直接堆放在地上,并不打算长期保存。一切情报表明,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但斯大林仍拒绝给红军下达备战命令。而且,苏联的列车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德国运送战略物资,这些物资包括150万吨粮食、10万吨棉花、200万吨石油、150万吨木材、14万吨锰。这都是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贸易协定交付的,斯大林完全称得上是德军的“运输大队长”。
未解之谜:斯大林为何不理会苏联间谍的准确的情报
希特勒的大军乘坐火车横穿整个西欧,上千架作战飞机转场,这些都是无法掩饰的军事行动,连英国的情报人员都判断出,德国即将对苏联下手。斯大林也感觉到,他和希特勒现在都陷入了一场紧张的竞赛之中,谁能首先集结足够的兵力,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然而斯大林只是在几个星期前才开始加速备战。直到战争爆发前夕,斯大林仍然没有下达明确的战争指示。
此前,英国首相丘吉尔送给斯大林一份秘密情报,提醒斯大林,德国即将入侵苏联。但这个警告起到的效果恰恰相反。在过去20多年,丘吉尔一直是个立场坚定的反共分子,他的警告更让人怀疑是在挑拨离间,是英国想祸水东引,让苏联和纳粹德国火并。
不仅如此,一些来自苏联间谍的情报,也被斯大林怀疑。这些特工中最著名的是“红色间谍”佐尔格。这里必须介绍一下佐尔格的身份,他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佐尔格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兼战友F.佐尔格的侄孙,根正苗红。
1929年佐尔格被派往中国,负责搜集英、法、美、日,尤其是日本的对华战略,为苏联提供参考。1933年9月,他化名拉姆扎,以记者身份进入日本从事情报工作,并很快打入德国驻日本大使馆,和大使馆的武官成为好朋友,借此源源不断地为苏联提供有关德国的情报。佐尔格是20世纪最有胆识的间谍之一。
1941年6月14日,佐尔格向斯大林传递了一份对苏联命运至关重要的情报:德军将于6月22日进攻苏联。这个情报的准确性甚至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它根本没有误差。
然而斯大林却在报告上批示:“或许我们应该让这个情报员‘滚蛋!他提供的不是情报,而是谎言。”
据历史档案记载,更早之前,1941年5月30日,还有一份情报被送往苏联。这份情报的内容是:德国将会于6月中下旬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发报人也是“拉姆扎”。这份情报,正是德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武官亲口告诉他的。
斯大林当时为什么没有重视佐尔格的情报,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一直在研究。
德军没有准备过冬补给,因此斯大林相信他们不会开战。孰料希特勒根本没有按常理备战
苏联元帅朱可夫后来在回忆录中说,1941年上半年,斯大林还是不太相信德军敢在当时发动战争,虽然苏德之战必然到来,但德国人显然还没有准备好,苏军还是具有威慑力的。
斯大林认为:苏军刚刚在诺门坎地区教训了德国人的盟友日本关东军,苏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远超在波兰时的表现;德国在1941年下半年才进行战争,不久后苏联将进入极寒的冬天,德军准备时间明显不足。斯大林和他的情报机关认为,希特勒和德国的将军们不会蠢到不准备充足的过冬补给就妄图开战。
另一方面,苏军总参谋部情报局(简称格鲁乌)误判了德国入侵苏联的时间。1941年6月2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格鲁乌部长葛利柯夫在会上报告了德军在苏德边境大规模集结的情况,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葛利柯夫信誓旦旦地说,德国人还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并表示若有差池,甘愿接受处罚!
实际上,葛利柯夫的判断也是有依据的。格鲁乌的情报专家们认为,如果希特勒想要大规模进攻苏联,必须准备好应对苏联的严寒。因此,德军需要准备大量羊皮袄来御寒。
根据格鲁乌的估算,德军至少需要采购600万件羊皮袄,这就意味着要有数百万头绵羊被宰杀,将有大量羊肉涌入欧洲市场,从而引起羊肉价格大跳水。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格鲁乌密切监控欧洲各绵羊产区动向,收集、整理出各地绵羊的数量、主要集散地和屠宰中心的情况。葛利柯夫每天两次听取欧洲各地绵羊价格的情况,还命令苏联情报人员监视库存1.5万件以上羊皮袄的德军在冬装方面的备战动向,但是均未发现异常。
后来有报道披露,还有一个令格鲁乌做出错误判断的依据,是德军使用的擦枪油。情报专家们认为:德军当时使用的擦枪油在寒冷天气中会受冷凝结,如果要与苏联开战,需要配备适合严寒地区的特殊擦枪油。但苏联情报机构的化验结果显示,直到德军开始进攻苏联之时,仍旧没有使用特殊擦枪油。
与此同时,格鲁乌还有计划地从德国占领区偷运大量煤油灯、煤油炉和打火机等生活必需品,并对这些物品中的油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德国人还在使用在严寒地区无法使用的燃油,没有更改适合寒冷天气使用的燃油配方。
苏联情报机构的总体判断方向是对的,只是最终落脚点发生了偏差,以至于这些判断最后都落了空。因为希特勒在进攻苏联之前,根本没有按照常理进行备战,德军在备战时也没有考虑过冬的问题。希特勒认为:“苏联就是一栋即将倒塌的房子,只需要我们在门口踹上一脚,整个房子就会坍塌!”只要利用闪电战,在短时间内占领苏联的重要城市,迫使苏联投降,这样根本没有必要在俄罗斯过冬——这也为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下场埋下伏笔。
就在葛利柯夫在政治局会议上拍着胸脯保证后仅10个小时,德军便越过苏德边境,向苏联发动了袭击——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纠集包括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的550万大军、3700辆坦克、4900多架战机、4.7万门火炮、193艘舰艇,从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边境,如潮水般向前奔涌,全线对苏联发起进攻!
在德军的猛烈打击下,苏军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部队盲目抵抗。有些部队甚至这时才给士兵发步枪,让他们冲上前去和德军坦克作战。苏联国防委员会也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敌人。这种胡乱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苏军部队被分割包围,大批军人成为俘虏。德军开战第一天就向前推进了25至50公里。
从情报判断来看,寒冷的冬天,麻痹了苏联的情报机构,从而导致了苏军备战节奏减缓,没有及时收缩力量,让德军占尽先机,在战争前期所向披靡。
对于德军的突然袭击,苏联有些手足无措。苏联西北方面军第8集团军司令索别利尼科夫,对当时噩梦般的作战情景记忆犹新,他后来回忆道:
当战争开始的时候,从电话和电报等通信设备上,我每天都能收到一些前后矛盾的指示,刚刚按指示发出了要求立即采取某些措施的命令后,又收到一些命令要求撤銷这些措施,过一会儿又莫名其妙地收到肯定这些措施的命令。我就亲自受到过这些命令的困扰……坦率地说,当时每个人都置身于一种神经高度紧绷、模糊不清、不协调、害怕挑起战争的氛围之中。
德军竟然被当作“解放者”,许多苏联加盟国发起了独立运动
按照侵苏战争前既定的战略目标,德军兵分三路:由冯·博克指挥中央集团军群直取莫斯科,冯·龙德施泰特指挥南方集团军群扑向乌克兰首府基辅,冯·勒布指挥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
1941年6月22日,德国空军猛烈轰炸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以及国境线上的部队,并在苏军防御纵深内空降伞兵,抢占要地。同时以全部火炮对苏军防御工事、通讯设施、部队集结地狂轰滥炸,之后坦克和摩托化部队迅速开进。开战仅半天,苏军西部66个机场上就有1200架飞机被摧毁,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于地面,而德军只损失了10架战机。这算是人类战争史上损失比例最悬殊的一场战争了。
德军突袭给苏军的最大震撼并非突袭的时间,而是同时进攻苏联领土的德军数量之多和配合之紧密。德军的攻击速度之快,使苏军的防御完全瘫痪,无线电和通讯设备的严重缺乏,造成了苏军部队之间难以协同作战。
德军的攻势还导致了一个苏联最不愿看到的后果——许多苏联加盟国发起了独立运动。
6月22日开战当天,立陶宛就发生了反苏联起义,大约有3万立陶宛人加入起义,并在隔天发布了《独立宣言》。随着德军攻势的顺利推进,起义也蔓延至爱沙尼亚和南方的乌克兰。乌克兰是苏联的重要产粮区,俗称“面包篮子”。那里很多百姓都出来迎接德军,把他们当成“解放者”。
德国陆军司令古德里安曾经回忆:“有个老太太把我们的吉普车拦住,送上面包和牛奶,非要等我们吃完,才放我们走。”纳粹党的核心理论家、出生于波罗的海地区的罗森堡,早在开战之前就预见到了这种形势。他向希特勒进言:“我们应该信任他们(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民众),给他们一定的自治权。每个加盟共和国都应区别对待。例如,乌克兰‘应是与德国联盟的独立国家。”倘若希特勒听从罗森堡的建议,那他就真的成了解放者。但是,希特勒歧視且不愿平等地对待他们,他倾向于支持盖世太保首脑希姆莱,命令枪毙所有的俘虏。
在苏德战争的头3个星期,德军深入苏联腹地500多公里。至7月中旬,苏军70个师的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200个军火库落入敌手。德军已占领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片领土,直逼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
斯大林下令死守不撤,德军装甲集群完成合围
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号称“俄国诸城之母”,是苏联第三大城市。19世纪中叶,拿破仑曾评价基辅:“攻克基辅就等于擒住了俄国的双脚。”由此可见,基辅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基辅保卫战从1941年7月7日打到9月26日,它是对德军在基辅地区发动的大规模围歼战的反击。德军最初进攻基辅的部队主要是龙德施泰特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40个师。到8月中旬,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也赶来参战。
在基辅保卫战中,第聂伯河东岸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合编为了西南集团军群,由西南战区总司令布琼尼统一指挥,苏军准备凭借第聂伯河天险阻挡西岸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
为保卫基辅,西南方面军政委赫鲁晓夫乘车匆匆赶往基辅,动员该市一切人力物力进入接近地的筑垒地域。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命令西南方面军步兵第49军所属各部队,通过急行军进驻扬波尔、捷奥菲波利等一带,要求他们与阵地共存亡。
7月10日,新上任的布琼尼命令苏军:“不许后退一步,要坚守和反击!”接着他将基尔波诺斯指挥的2支集团军划归南方面军,结果这一做法造成了指挥上的混乱。8月上旬,这2支集团军在乌曼地区遭敌围歼,西南方面军的处境由此每况愈下。
8月中旬,随着德中央集团军群的高速推进,苏军西南方面军已处于德中央集团军群的深远后方。德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向东突击的先头部队形成齐头并进之势:两路德军间距550公里,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其中心距后方大约也是550公里,从而构成一个近乎等边大三角形地域,西南方面军正位于该区域内。希特勒立刻抓住机会,要求两路德军“利用这一极罕见的态势,以内翼兵力实施一次协同作战”。德军中央集群的突击主力——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掉头向南;南方集群的突击主力——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则迎头向北,两支装甲巨钳的计划会合点在洛赫维察,一场世界战史上前所未有的装甲合围战全面展开。
早在7月中旬,朱可夫就判断基辅守不住。7月29日,他向斯大林紧急汇报,建议放弃基辅,让西南方面军撤过第聂伯河以保存实力。斯大林勃然大怒,解除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
8月19日,朱可夫再次致电斯大林,指出如果德军中央集群的装甲部队迅速南下,西南方面军将面临极大危险。这次斯大林接受了朱可夫的意见,成立布良斯克方面军,任务是掩护西南方面军,阻止德军中央集群分兵南下。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在斯大林面前表现得既坚决又果断:“我打算粉碎并且无疑将粉碎古德里安!”
基尔波诺斯充分认识到形势的险恶,9月10日他致电总参谋部,要求实施总退却以免遭敌合围,但请求未被批准。9月13日晚,西南方面军的危机已经非常明显,基尔波诺斯向布琼尼报告,方面军两翼暴露,情况已异常危急!布琼尼意识到局势的严峻,与赫鲁晓夫商议后,决定请示后撤,这一请示报告由基尔波诺斯亲自飞往莫斯科,面呈斯大林。但斯大林断然拒绝,他不仅要求坚守基辅,甚至不切实际地要求对德军实施反击,并以消极避战为由解除了布琼尼战区司令的职务,由铁木辛哥接任。
铁木辛哥上任后,立即察觉到局势已经到了无法扭转的险峻地步,火速派参谋长飞赴莫斯科请求后撤,这次斯大林根本没有接见,只是由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传达了坚守基辅的命令。基辅地区数十万苏军逃脱被歼命运的最后机会,就这样葬送了。
在西南方面军南翼,德军于8月30日晚强渡了第聂伯河,夺取了一个登陆场。9月12日,德军第1装甲集群从该登陆场向卢布内总方向发起进攻,包围圈合拢在即。基尔波诺斯为保存苏军有生力量,不顾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毅然命令部队全线后撤,但这一举动很快被苏军最高统帅部发现,部队又被下令回到原阵地严防死守,并伺机对德军发起反攻。尽管布良斯克方面军组织起10个步兵师迎击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但叶廖缅科始终未能阻止德装甲部队的南下,更别提“粉碎古德里安”。
9月15日,第2装甲集群炮塔上涂有古德里安名字首个字母“G”字标记的坦克,停在了第l装甲集群炮塔上涂有克莱斯特名字首个字母“K”字标记的指挥坦克旁边,德军第l、第2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在基辅以东洛赫维察地区会师了!至此,基辅包围圈已告合拢。这一包围圈为三角形,北是罗斯拉夫尔,西是基辅,南是克列缅楚格,总面积约达13.5万平方千米。落入德军合围的苏军西南方面军有第5、第21、第26、第37、第38和第40共6个集团军。
9月16日,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正式打响。德军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割裂西南方面军各个部队,失去联系的苏军一片混乱,每个战场都陷入被动,在德军的围攻下损失惨重。
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不得不承认,只有撤退才能避免西南方面军被全部歼灭。17日下午,在德军完成战役合围两天后,莫斯科致电基尔波诺斯“同意撤退”。然而为时已晚,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第2装甲集群的强力配合下,完成了对西南方面军的双重合围,内圈以步兵为主,外圈则是壁垒森严、火力强大、机动迅速的装甲部队。基尔波诺斯意识到拖延下去必将全军覆没,于是下达强行突围的命令。18日,西南方面军将所有坦克和精锐步兵集中起来,向德军发起猛攻。强劲的突围令德军猝不及防,包围圈被打开一个缺口,但很快外围德军赶到,将苏军的冲锋压了回去。
当天下午,苏军再次以最精锐的2个坦克旅和1个骑兵师做前锋,直插德军包围圈的薄弱地带。包围圈终于被撕开一个口子,当苏军官兵们冲向外围时,德军装甲部队再次赶到前方,重新组成一道战线。刚刚经过苦战的苏军士兵被钢铁部队挡在郊外,除少数部队逃脱外,主力仍处于强敌围困中。
20日,西南方面军发起了第二次强势突围,此次突围和第一次极为相似,尽管德军的阵地防线在苏军的拼死冲锋下一度决堤,但德军后备装甲部队总能及时赶到,堵住缺口。这一天,基尔波诺斯和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等高级将领相继在突围中牺牲,赫鲁晓夫、布琼尼和铁木辛哥等将领则乘飞机逃离。苏军后勤供应被切断,弹药和燃料也在激战中消耗殆尽,士兵们端起刺刀高呼口号,整营整营地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惨烈而密集的进攻,但血肉之躯终究不敌钢铁之威,在德军坦克的炮击、扫射和碾压下,成批冲锋的苏军官兵倒下。疯狂的围剿和屠杀在9月26日落幕,包围圈内的苏军基本被歼。德军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摧毁和缴获苏军近900辆坦克、3200门火炮,苏军损失人员70万人以上,仅被俘的苏军就达66.5万人。
朱可夫回忆说,当他在战前试图说服斯大林撤退时,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说基辅是可以守住的。而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则说自己和布琼尼决定调动军队以防止德军的包围,直到铁木辛哥从中央赶来接替了布琼尼的位置。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痛心疾首地说:“这一切从军事观点来看是很不理智和无知的,我很难找到合适的措辞。对于‘寸步不让的口号存在着不正确的、错误的理解,这就是‘寸步不让的下场。我们没能抢救这些部队,没有把他们撤走,结果就这么丧失了……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啊!”
“为了我死去的丈夫,为了死去的千千万万苏联人民,我申请购买一辆坦克,用它杀死法西斯野蛮人,实现报仇的心愿”
由于希特勒非常重视基辅战役,当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计划于8月8日在基辅的克列夏季克大街举行规模盛大的德军阅兵式时,希特勒决定亲自参加。
希特勒要在基辅举行阅兵式的消息激怒了苏联军民,他们高喊:“让希特勒见鬼去吧!”“与城市共存亡”成为基辅军民的口号。市内各工厂曾赶制移动性防坦克障碍物、铁丝网、防坦克地雷、燃烧弹,同时抢修步枪、火炮、坦克、汽车。仅7月和8月,基辅各工厂就修理了各种车辆900多辆。一些工厂在短时间内制造出了迫击炮等武器。
市内运输人员表现十分英勇,在德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下,他们通过铁路和河运不断给前线部队送去弹药、粮食,并向市内抢运伤员。
许多被禁止参军的老人和少年,成为地下战士。在战斗最激烈时,前线部队经常发现他们得到了增援。原来,这些老人和少年捡起牺牲者的武器,与部队并肩作战。在城防司令部的组织下,基辅市民及郊区居民踊跃参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20万人拿起武器参战。
玛利亚·瓦西里耶夫娜·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就是踊跃参战的市民之一。她1905年出生于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一户农民家庭,共有兄弟姐妹10人。苏德战争爆发前,她在一家罐头厂当过工人,当过电话接线员。1925年,玛利亚与一个红军军官结婚,逐渐对军事产生了兴趣,她不仅加入了“军属委员会”,而且学会了操控武器、驾驶车辆,还参加了医护培训。她说:“嫁给军人就意味着你也成为一名军人,军属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是一份责任,保家卫国是我们共同的义务。”
苏德战争打响后,德军坦克长驱直入,一座又一座苏联村庄被辗压、焚毁。玛利亚虽然随其他军属一起被疏散,但心里始终牵挂着前线战况,她的丈夫正在那里与德国人战斗,生死未卜。噩耗终于在1943年传来:玛利亚被告知,丈夫已于1941年8月在基辅保卫战中牺牲。由于战局瞬息万变,这个消息迟到了足足2年。
最后的希望破灭,悲愤的玛利亚决定为丈夫报仇,“消灭每一个胆敢踏上西伯利亚土地的法西斯分子!”
為了上战场杀敌,玛利亚需要一辆坦克。她变卖了所有家产,不过坦克只有军队才能拥有,她就给斯大林写信,信中写道:“保家卫国是我们共同的义务,为了我死去的丈夫,为了死去的千千万万苏联人民,我申请购买一辆坦克,用它杀死法西斯野蛮人,实现报仇的心愿。”
斯大林看到玛利亚的信后,同意苏联国防委员卖给她一辆坦克,并批准为她安排5个月的军事训练。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在战事最为吃紧的时候,普通坦克手通常在接受过最低限度的训练后便被派往前线。作为苏联人民抗击纳粹入侵的代表,玛利亚得到了特殊照顾。1943年9月,38岁的玛利亚正式上战场杀敌。
玛利亚被派往第26近卫坦克旅,她把自己的坦克命名为“战斗的女友”,并用白色油漆将这个名字喷涂在炮塔上,非常醒目。在随后的多场战役中,玛利亚一次次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1943年11月,苏军在维捷布斯克州展开一场保卫战,玛利亚打头阵抗击德军。纳粹的炮火破坏了坦克的履带,作为机械师,她负责在枪林弹雨中将坦克驶出并修复,之后再加入战斗。
玛利亚的故事在1944年1月17日戛然而止。当天,苏军在维捷布斯克州的什韦德村苏向德军发起了夜袭,玛利亚的坦克再次被打坏。就在修理即将完毕时,一颗地雷在她身边爆炸,对她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救护队将玛利亚送入基辅附近的一座战地医院,她在那里昏迷了两个月,最终不幸于1944年3月15日牺牲,与丈夫共同长眠在基辅的土地上。
战争使很多人丧生,苏联红军与德军侵略者在基辅战场上大战两个多月,苏军不但丢了基辅,而且损失惨重,实力雄厚的西南方面军遭敌合围,几乎全军覆没,其教训非常深刻。苏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的指挥失误,斯大林刚愎自用,多次拒绝朱可夫等人的正确意见。基辅战役的失败,使苏联南部防线崩溃。但西南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抵抗破坏了德军的闪电战计划。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大部分兵力用于攻击西南方面军,使德军在主攻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的进攻迟滞。这样,苏联统帅部趁机在莫斯科方向集结了庞大的军队,对莫斯科保卫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基辅战役本身而言,对德军的确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从战略上看,希特勒有充分的理由先拿下基辅,使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免受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反攻的威胁,然后再集中装甲部队进攻莫斯科。希特勒发现,苏军尽管数量庞大,但缺乏机动性,这种先拿下基辅乃至列宁格勒的战略显然对德军更加有利。
然而,由于德军未能拿下列宁格勒,加上冬季来临,对冬季作战缺乏充分的准备,德军被迫在俄罗斯的冰天雪地中作战。换言之,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却失去了占领莫斯科的机会。
(参考资料:《血染基辅》外文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兵临城下:二战三大保卫战》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2017年1月第1版、《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二战苏联女子买坦克上战场为夫报仇》新华网2015年8月14日、《基辅战役:苏军为何损失惨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