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故乡”的生意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23831
伍里川

   前一阵,我和家人去了一个以明清建筑闻名的村子,寻家“农家乐”吃饭。点菜时,我看着菜单上的价钱,竟然有点不下去的感觉。鱼头汤168元也就不说了,青菜小炒居然也要48元一盘。三月里,本地青菜抽了苔,味美而价廉。就在店家左近,就有农民摆摊卖青菜,块把钱一斤。

   翻遍菜單,想寻个40元以下的素菜,很难。

   我当然明白饭店菜价不能只看原料价格的道理。但远远高出“市场价”的炒青菜,在这类档次的饭店,还是不多见的。

   我和手拿点菜单的店老板打趣:敢情你这比新街口还贵啊。新街口向来是南京最繁华地带,一般说来,新街口的价格当然也是南京物价的“天花板”。

   老板不接这个“槽”,只一个劲推荐“大菜”。我一看所谓“大菜”不过是那些油乎乎的肉类。

   我老早上过“当”。此类菜料多以成品“待客”,客人来了,热一下便是,简约而昂贵。由于放置有日,肉品吃起来如同嚼蜡,新鲜度和安全度都存疑。现如今,我是自然避而远之的。

   家人用土话与他套近乎:我们就是本乡的,给打个折。店老板依然不接这个话茬。我说了句,“老板一看就是外地人,说土话人家听不懂。”老板默认了。

   客观地说,菜的总体味道和分量还行,只是鱼头汤差了点。鱼头不够鱼身来凑,是鱼头汤的新标准了。由于鱼肚里的黑皮没扒,熬出一股腥味,这是缺乏常识的表现。且鱼肉吃起来木渣渣的,不知道是啥时烧好的“现成菜”。

   店家偌大的庭院和店堂,只有两三桌食客。不知道是不是菜价高企的缘故。

   之所以事无巨细说上半天,是想说明,这顿饭让我吃得不是滋味。

   本乡绝大多数村子早已拆迁,这个村子以自身特色被保护和开发起来。几十年来,我眼见着这个村子从贫穷落后变为美丽富饶,真心为它高兴。我和很多失去故乡的“城里人”一样,故乡情结很浓,周末喜欢呼朋唤友到村子里,休闲放松,寻找少年时的淳朴悠然之感。

   人流车流最多的时候,得劳烦交警前来维持秩序。这也刺激了关于“农家乐”的商机。

   本来,农家乐讲究的是农家操持、价廉物美。但这样的认识,在今天已经“吃不开”。这几年,我和亲朋陆续上村里几家饭店吃过饭,饭店多数为“外地”商人经营,且菜价之高也似乎是“统一”的。

   把视线拉长就知,这是更多地方农家乐的“真相”。不少下沉村庄以“掘金”为乐的商人,把“农家乐”当成一门“显赫”的生意,从市场买来所谓的土鸡、土肉、土蔬菜,以明显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推送给想要寻找旧时味觉的“对象”。真正的土味是有的,但得“碰”。

   如今做饮食生意不易,既要扛下租房、雇工成本,又要面对疫情考验。但店家不易,食客何曾容易过?

   过年期间,去过一“古村”玩过。村里打造了包括当铺、酒铺等一应游玩设施。铺子里,有假人进行“业务示范”。看宣传资料,此设施投入使用不过两三年,但看这些假人,身上衣服已经褪色,身体部位多有“脱皮”之处,露出树脂、塑料本色——看来假人的工作是真辛苦,待遇是真微薄。

   这又是存在于各地古村古镇的普遍现象。莫道我吹毛求疵,此域的粗陋之风,其例不胜枚举。包括而不限于:一些意在“摹古”的场所用喇叭循环播放内容,且声音苍白无力、新盖的屋宇透着僵硬牵强之气、许多店铺卖着似乎从同一个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大路货……

   咱们是奔着“乡愁”而去,人家是整些“真愁”呼应,里外糊弄。

   我一时想不明白,此类领域的投资,往往称“巨”,何以在这些小细节上“抠搜”?

   如果说,“农家乐”的“变味”是挣快钱思想导致的话,那么粗陋、市侩之风的流行,就要“归功”于对“乡愁”的失敬。

   “乡愁”素来以精神情感的方式“流通”,其实,“乡愁”也可以是具象化的文明。这样的“乡愁”,需要精雕细琢,需要心灵温暖,需要时时处处加以敬畏。即使是栽下花草,也不可敷衍。但这样的意识,淡了点。

  徐骏/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