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了。诸如社交、购物、听歌、看影视剧、打游戏、浏览新闻等等活动,似乎只要一机在手,便可“一网打尽”。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深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世界里。与现实社会不同,网络上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极易在瞬间形成信息洪流,迅速聚焦人们的视线,从而产生新闻热点,于是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两种与“上网”有关的“有趣”现象。一是“怕上网”。此“怕上网”,不是害怕登陆互联网,而是怕自己暴露在网上。怕上网的人,除了怕个人隐私泄露之外,多数都因为做了见不得光的事。二是“捅上网”。把违法犯罪分子在网上曝光,让他们接受舆论的审判,或者借助网上的轰动效应,引起现实中有关部门的注意,从而介入调查使违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
违法者“怕上网”,因为一旦曝光,违法事实大白于天下,再想靠金钱、权势玩猫腻也不可能。热衷“捅上网”的人,恰恰是抓住了违法分子的这一死穴,偏要给他捅到网上去,让舆论施压,倒逼有关部门不得不认真调查。不过“捅上网”是需要勇气的,尤其面對黑恶势力或利益集团,要冒极大风险,搞不好人家就会“捅”上门来,比如面对某某宴老板娘“狗命比人命贵”、“分分钟可以花钱把人弄死”的嚣张,你敢捅她上网,没有点视死如归的精神怕是不行。
不过,自有互联网以来,很多“捅上网”的重大事件,往往都“功德圆满”了。正黄旗老太、某某宴的老板娘、殴打院士的董事长,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得不为舆论的强大力量点赞。点赞之余,又有隐忧,把不法分子捅上网,的确是惩恶扬善的好法子,但如果所有的违法乱纪行为都要靠捅到网上去,靠网络的力量扩大影响,然后倒逼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才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话,是不是有关部门就显得太被动了?或者更进一步联想,那些没有被捅上网的问题呢?都得到解决了吗?
如果群众在现实世界中有问题就有反应的渠道,能够且尽快得到解决,谁还愿意跑到网上去“击鼓喊冤”?由此可见,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任重道远,相信互联网作为反馈舆情的重要窗口,肯定还会出现各种“捅上网”的现象。有关部门只有认真对待网上的舆情,不捂盖子、不打棍子,始终让信息透明,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才会让人民满意。现在很多政府网站都设置了举报窗口,给投诉无门的网民一个申诉或反映问题的渠道,把问题通过正规渠道直接“捅”给负责的部门,解决起来就更容易一些了。但千万不要出现明明举报事实清楚,却迟迟不给答复的现象,这只会让人民群众选择别的渠道,比如“捅上网”。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动辄捅”或“别有用心的捅”。鸡毛蒜皮的事就上网的自不必说,有些“捅上网”可能存在故意歪曲事实,利用网上爆料来煽动公共情绪,达到裹挟司法的目的,这种“捅上网”通过大造舆论,浑水摸鱼,从中获取私利,就是扰乱社会治安了,需要坚决打击,绝不留情。
韦荣景/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