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多拾粪,无事少赶集”是一句谚语,初读之因句中有一个“粪”字,觉得有点俗气,给人一种“下里巴”的感觉,有难登大雅之堂的嫌疑。实则不然,谚语有云: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往后倒推至1980年左右,十一屆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农业实行了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那时多数的农民买不起化肥(其实生产化肥的企业的产能也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粮食多产,就得多上农家肥,即人畜粪便。也就是说,人们日常三餐,都与粪便密切相关。粪便的组成,四分之一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等,对于农民来说是较好的有机肥料。如此绕了一大圈,我想说的是“粪”不是“下里巴”的俗物,而是高雅之物,参与着整个社会活动的运行。至今,还记得我村勤快人二王早起担两只粪筐、走街串巷拾狗粪的情景。
粪养庄稼是一个硬道理,现在用农家肥种植的蔬菜更是有一个好听的叫法:绿色蔬菜或是有机蔬菜,不用一点化肥与农药,真正的健康食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人畜粪便的“粪”,不过我却发现了另一种粪——知识。知识是养人的,这与粪养庄稼是一样的,都是硬道理。不过,“知识”这粪要在书籍中拾取,拾取过程中要做一番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得精华后,还要自我消化,把原有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在继承中创新,如果是鹦鹉学舌式的拾取就成了本本主义,还不如不拾取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嘛。
粪土当年万户侯。人生天地间,犹如蝼蚁一般,到死后都化作一堆粪土,平凡的人如此,出将入相者皆如此。生命就是一场向粪土转变的修行,有的人修行成了一座巍巍的高山,令后人敬仰观之怀念,有的人则真正“修行”为粪土,遗臭万年。
赞(0)
最新评论